失业率,压根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工资涨幅
失业率,压根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工资涨幅
失业率,是一个各国政府都喜欢统计的数据。
但是,这个数据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贫穷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失业率极低,比如,一些农业大国,有什么失业呢?人人都在种地啊,哪有多少失业?
再比如,法国和西班牙长期都有大量的年轻人失业,原因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有很好的失业保障体系,不工作也能拿钱,年轻人就可以拿几年失业保险金玩一下再去上班。
另外,如果以当下各国统计失业率的方法的话,未来越繁荣的社会,失业率就越高。比如,日本在八九十年代经济突飞猛进时,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不工作,就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家庭。
从教育领域来看,社会越繁荣,人们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现在读书读到三十也不奇怪,这也会增加统计数字上的失业率。
人类社会有一条主线,越是经济繁荣,人们越追求更多的闲暇时间,因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工作。
所以,只要经济越繁荣,就一定有越多的人不工作。
你看,1991年以来,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其实是节节下降的,下降了整整十个百分点,这是坏事吗?反而在2020年以后,出现了反弹,这是好事吗?
你把这个图倒过来看,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路,也就是经济越发展,女性劳动参与率越低,反而速度放慢时,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得就慢了。
如果你把失业率下降当作好事,搞不好你会认为2020年后中国经济雄起了。
我们假设中国现在所有人的真实收入提高五倍,那一定有很多人工作两年,就会选择出去玩个半年。
各个大厂,都有一堆人四十多岁就不工作了,因为他们赚到的钱很多了,足够他们不工作,陪着孩子和家庭,或自己到处玩。
所以啊,失业率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繁荣或贫困的标志。
但大萧条时期,全球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这个指标,往往变得重要起来了,比如美联储就根据非农就业数据来进行加息或降息的判断。
这里,我们就需要区别另一种现象,那就是衰退期造成的失业是什么情况?
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任何时候都有无限多的工作机会。
之所以有人会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而是因为工价达不到一些人的预期,同时,这个人还有一定的储蓄,他才能够有条件“失业”。
试想一下,一个赤贫的人,一无所有的人,他是没有资格失业的,因为不工作,马上就吃不上饭。
他会马上去寻找工作,他寻找工作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一直降价,降价到企业愿意雇佣他为止。当然在当代,就业更为简单,如果有一台手机,注册一下,马上就可以成为美团外卖员,开始接单创造收入。
但在衰退期,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出现了规模化的职业变化。
一些专用的劳动力,在经济衰退期间,变成了通用劳动力。
一个原来教书的教培人员,一个原来在办公室里写代码的程序人员,他们都是专用劳动力,就是他们的核心技能是服务于某一专业领域。如果这时,他们原来所在的企业消失了,或是整个行业对这一个职业的需求量减少了,那么,他们就只有一个选择,变成了一个通用劳动力。
比如,外卖员、送快递、普工、网约车等等职业,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避风港 ,一部分专用劳动力,在经济衰退中,就成为了通用劳动力。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收入变化的痛苦,还包括着工作方式变化的痛苦。
因此,有不少人不接受这种转换,他们就选择不选择变成通用劳动力,他们就要等待机会,等待继续成为专用劳动力的机会,因为他们还有储蓄,可以支撑这段失业的痛苦期。
这时,失业依然是一种自愿的选择,也就是说,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他不愿意接受收入的下降和工作方式的变化。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程序员,真的让他跑外卖开网约车,有几个人能接受呢?
坊间一直流传着三十五岁以上的程序员找不到工作,当然找得到,是找不到接近于35岁以前的那个收入的工作。
那些说五十岁以后,以及老人找不到工作的,也是错误的。工作机会永远有。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工作,无非是工价的问题。
如果现在有人愿意降价,比如降到一千块的工资,有工作吗?大把的工作呀,珠三角工厂都会满员。衰退期的关键不是失业,而是工资下降。
有人害怕印度人来中国工作,认为会抢了中国人的工作。其实不会的,工作机会是无限多的,在印度的中产阶级,有一个领域,他们活得比中国人要好,大部分拿两三千块月薪的白领,他们的家务活都是请佣人做的,如果是个部门经理,五六千块月薪,就可以请司机和专职保姆了,因为工价便宜。
也就是说,只要工价便宜,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都会变成真实的需求。如果允许东盟和印度人来中国工作,中国大量的中产阶级,都可以配司机和保姆了。
有人害怕老年人找不到工作,当然是不对的,全世界老人在工作的地区一大把,日本、香港都有高比例的老年人在工作,甚至七十多岁在工作都是正常的。但老人如果不是知识领域的工作者,的确难以找到高薪工作,这倒是事实。
在衰退期,就是一个资本收缩的过程,资本收缩,就代表着对劳动力和土地的出价会降价,这就是一个必然的痛苦。
在中国,失业者,往往不是最穷的农村人,农村人没有资格失业,他们家里储蓄不多,难以支持一个人坐在家里坐吃山空。即使是老人,他们都依然在工作,不是国家禁止的话,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还有大量的人在工地工作。
现在六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依然活跃在临时工,餐厅洗碗工、环卫工、保姆等各种职业当中,七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也在种菜卖菜。
只有有储蓄的城里人,可以去等待一份他心目中的职业,这个等待的过程,就是失业。
越发达的社会,人们储蓄越多,越能接受对新工作的等待。不少高收入的人们,他们对工作的要求极高,上一份工作没有之后,他们往往不急着找工作,而是要挑一份他很满意的工作,这也会带来统计学意义上的失业率上升。
当然,中国实施了失业保险制度,也是带来失业的一个原因,有不少的员工,在离职后,他们会搞一个辞退证明,然后以此为据,去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可以领24个月。
在福利盛行的社会,失业率会更高。比如最近我听一个在西班牙旅居的朋友说,他一个朋友因为是孤儿,领取政府补贴到三十多岁,一直没有去工作。
其实中国要统计失业率,远比想象中要高,因为有大量五十多岁生龙活虎的女人已经在领退休金了,她们已经不工作了,天天广场舞了。
他们没有在工作,算不算失业呢?
所以,失业率这个数据,根本上是不能反应出任何问题来的。
但为什么要统计失业率呢?
失业率在平时,其实无关紧要,反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稳步地上升。
但在衰退期,失业率的上升,并非没有工作机会,本质上是对收入下降和职业变更的痛苦,就是一个政治问题。
他会代表着人们对经济下行的不满。
说起来很残酷,经济衰退的本质是资本收缩,由于在商业周期中,大量资本投资错了方向,导致资源错配,企业倒闭,于是资本量减少,就驱动了工价和地价的下跌。
那什么时候,资本恢复扩张呢?等到地价和劳动者的工价低到投资有利可图的时候,这个时候,资本才会恢复扩张。
也就是说,只有少干预,让地价和工资一路下跌,资本扩张就自然恢复了,重新进入经济增长的区间。
但是,政府面对衰退,往往受制于各种压力,这种压力往往由政治决定,由舆论决定。
人们在萧条期,对地价的下跌是感觉极其痛苦的,对工资的下降更为痛苦。在中国,还存在地方政府收入马上下降,公务员也开始降薪的情况。
在衰退期,人们往往会通过舆论和选票,对政府构成强大的压力,要求政府挽救不断下跌的价格。
凯恩斯主义,其实是一种专门为了对抗衰退期的一种经济思想,他甚至谈不到是一门经济学,他只是一种为政府提供短期经济策略的政治学说。
凯恩斯首先不去寻找商业周期的来源,而是认为,这是人类的动物精神决定的,人们突然不消费了,导致企业大量倒闭了,地价和工资迅速下降了,那要怎么办呢?救啊。
救的方法就是,你们不花,政府来花,政府没钱就印钱花。
当然这个手段,带来的后果就是,阻止了地价和工资的下跌。但同时也延缓了衰退期,美国大萧条搞了十几年,原因就在于此。如果不干预,可能一两年就结束了。
现在美国政府的策略也是如此,联邦政府的支出不断升高,美国国债都超过35万亿了,自2020年起,美国政府就从未放弃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救市”。
各国政府也不例外,包括中国,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
因此,统计失业率的目的,不是救经济,而是是一种从政治角度考虑的思维方式,即如何抚平社会短期内的不满情绪。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这种手段不是一种经济手段,而是一种政治手段。美国大萧条期间,如果政客们不使用这种方式阻止地价和工资的下跌,那么政客的地位就可能不保了,汹涌的民意会将当前的总统给换掉。
因此,凯恩斯的策略之所以受欢迎,因为他满足了政治人物面对汹涌民情的需要。
统计失业率,就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实施的基本数据基础。
实际上,这种统计毫无意义,真正有点意义的数据是通用劳动力的收入。如果大量专用劳动力找不到他们那个领域的工作了,大量挤入通用劳动力的领域,就会导致通用劳动力的供应大增,从而降低他们的收入。
失业率数据不过是政治干预经济的某一种依据,真正有意义的数据,是那些通用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在涨还是在跌。
如果实际工资跌到底了,开始不跌了,就代表着经济复苏来了。如果一直往下跌,那就还早。
在中国,你要观察复苏与持续衰退的指标,盯着他们的收入就行了。如果资本恢复扩张了,那就会有大量的专用劳动力退出通用劳动力市场,他们去别的地方工作了,从而让通用劳动力的价格重新上升。
所以,以后,你出门都问一下网约车司机最近几个月收入多少,也问一下外卖员他们的收入是多少,就能判断经济的好坏了,而不是看失业率这种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