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烧不死好莱坞,权力可以!
特朗普说“关税是字典里最美的词汇”,这点我相信。当他要依靠关税来振兴美国的电影工业的时候,世界头号大SB的荣誉称号非他莫属。
按照特朗普的思路,韩国北部应该是电影最发达的国家,100%关税根本就不够,它直接禁绝所有外国影片进入。可是结果呢,就只剩下了主旋律。
以后美国上映的电影,也都是美国主旋律了,《阿甘正传》是小意思,今后就只有“特朗普是美国的救世主”一类的题材了。
美国人民有福了,以后想看一下其他国家的电影,就必须像少男们看日本动作片一样,到处找资源了,再把资源封禁了,那就找光碟吧。
能怪谁呢?乔治·卡林老爷子说了:“屎进屎出”,美国总统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就存在于你们中间,是你们选出来的。愚蠢的美国人民,选出了愚蠢的美国总统。所以,也许不是总统是垃圾,垃圾的另有其人。
罗列美国对电影行业的管制政策,会觉得这个世界简直荒诞至极。
**政治正确:**丧心病狂的黑人版小美人鱼、拉美裔白雪公主,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其根源在哪里?
在于好莱坞本来就是美国左翼意识形态的大本营,媒体、文艺工作者基本都是经济学白痴,宣扬的都是左翼平等主义思想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好莱坞强行植入少数族裔、LGBTQ+等元素,形成新式“样板戏”,发动了美国版“文化大革命”。其本质就是要推动其社民主义议程,将人类与生俱来的种族和生理差异强行抹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所谓乌托邦。
**简化历史叙事,不敢面对真实:**黑命贵事件发生后,《乱世佳人》因“涉嫌种族歧视”被HBO Max下架,成为首部因种族争议遭主流平台封禁的经典影片。平台方声明强调:“影片需配合历史批判性注释才能重新上架”。
批评者认为:影片将南北战争前的南方描绘为“宁静生活的乌托邦”,而北方被刻画为“破坏者”,淡化了奴隶制的残酷性。影片中黑人仆人的“忠诚”形象被指责为强化了“奴隶满足于被奴役”的种族主义论调。“系统性忽视奴隶制度的恐怖性”,缺乏批判思维。以及白人视角,刻板化黑人形象,等等。大帽子一顶接着一顶,不下架的话会被生吞活剥。
以后的美国电影要这样:每放映一段,就要加一段注释和旁白:这里的场景不代表制作团队的观点,我们是为了让你批判性观赏,这个黑人仆人不反抗、从奴隶生活中寻找出了美,是邪恶的、卑劣的,请观众朋友们引以为戒!
在美国的政界、知识分子和舆论界看来,这个世界非黑即白。白人压迫、黑人被奴役;北方废奴、南方蓄奴;北方正义,南方邪恶。谁要是不把南方描述成人间地狱,不把林肯、格兰特和谢尔曼描述为美国英雄,谁就是卖国贼。
人也是简单的,像机器一样做出反应,一点都不立体、不复杂。族群、阶级决定了他的思维逻辑结构,黑人就必须是奴隶、具有反抗精神、等待被解放;白人就必须是压迫者、十恶不赦。那为什么以林肯为首的北方白人就个个却是解放黑人奴隶的英雄和大善人呢?因为南方白人都是白人里面的叛徒和渣滓。
必须这么解读才是正确的。老马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在自由的美国大地,有一大帮信奉他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心智逻辑结构”的铁粉。
以后拍电影,只要涉及种族、民族、性别,就必须泾渭分明。神剧大家都看过,我方个个英勇神武,日本鬼子个个猥琐愚蠢。清宫帝王戏大家也都看过,个个夙兴夜寐、艰苦朴素、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就对了。
当一个民族不敢正确面对自己的历史,不敢面对复杂而丰满的人性,把所有人都脸谱化的时候,就是这个民族思想雪崩之时,也是灾难降临的前奏。因为如何看待历史,决定了他们如何面向未来。
**电影审查机制扼杀创作自由:**奥斯卡颁布的"奥四条"强制要求影片在编剧、选角、制作团队等方面必须满足少数族裔配额,导致创作者被迫调整叙事结构以符合评审标准。原本探讨复杂人性的题材(如《杨之后》中的文化疏离)被压缩为肤浅的身份政治展示。
1930-1966年实施的《海斯法典》明确禁止影片中出现“不道德的性关系”“黑人与白人的两性关系”等内容,迫使创作者采用隐喻手法表达禁忌主题。这种制度遗产形成审查惯性,间接导致当代创作者对敏感议题产生自我审查倾向。
对暴力的反对,已经到了掩耳盗铃的地步。他们似乎认为,只要在文艺作品中不宣扬和展示暴力,实际生活中就会和平安宁。由此,暴力题材逐渐消亡,R级影片占比从40%骤降至18%,经典类型如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黑色犯罪片逐渐消失。
种种审查机制导致好莱坞电影制作方的自我阉割,规避一切可能被审查的内容。
于是电影中出现的,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背离。那股浓浓的说教气息令人作呕。似乎不这样做,就显得不深刻。电影已经不再是电影,而是美国宣传部。
郭德纲说:有人说德云社的相声没有教育意义。教育啥?观众买票来听你教育的?人家稀罕你教育?就是一个乐呵,听完您一乐就行了。装什么叉!
**军方对电影的深度介入:**五角大楼通过剧本审查、器材支援等方式介入电影创作,《壮志凌云》《变形金刚》等影片塑造美军正面形象,形成隐性宣传机制。
展示战争的残酷的反战影片,由此也没有了创作空间。稍微血腥和残忍的画面,无法过审,也无法得到支持。他们似乎认为战争充满着浪漫气息和英雄主义,不会有血肉横飞、生灵涂炭和吓尿裤子。
现在再想看到揭露美国政府、军方、CIA等黑幕的电影,很难了。反思战争影响的影片,几乎消失了。因为一个穷兵黩武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容不下任何和平而深刻的反思。他们只需要的是杀将过去,任何对此表达怀疑和反对的声音,都是后方的“破坏分子”和“扰乱军心”,都必须像林肯那样采取铁腕手段——林肯时期的反对派国会议员克莱门特·L·瓦兰迪加姆因发表了反对林肯的所得税提案演讲,被监禁入狱,后被驱逐,罪名是“叛国”。
五角大楼,一个整天发动战争、充满阴谋和肮脏的机构,非要把自己塑造成和平部、友爱部的形象,电影中充满了奥威尔式的语言,忽悠炮灰,把公众当傻子。这样的电影不要也罢。
对电影工业层出不穷的经济管制,发动电影制作贸易战:
1、技术垄断维护:《半导体芯片保护法》《电子盗版禁止法》等立法,确保好莱坞在特效技术、数字版权等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使核心环节独立创作者因无法突破技术壁垒,被迫依附主流制片体系,受制于好莱坞巨头。
2、联合制作管制:限制核心技术外包,要求流媒体平台优先采购本土内容,防范其他国家通过联合制作获取电影工业技术。
3、标准输出管制:借助MPAA(美国电影协会)推行全球分级制度,实质将美国价值观嵌入各国影视管理体系,凡是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都是贸易管制的对象,防止“渗透”。如果真的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信心,怕什么渗透?
4、配额动态调控:根据国际关系调整进口片配额,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主动缩减中国市场准入规模,作为政治博弈筹码。
5、反垄断豁免特权:允许迪士尼等巨头垂直整合制片、发行、放映全产业链,形成"内容+渠道"的双重垄断格局。
6、知识产权保护:将电影版权期限延长至作者去世后70年,构建全球最严密的版权壁垒。
7、演员工会。要求高额的垄断收益,实施最严版权保护,让自己可以拍一部戏而享受超长收益,提升电影制作成本和版权法律风险。
以上种种,让好莱坞电影制作成本飙升,内容创作受到重重阻碍,国际分工合作被破坏,限制了有创作力和低成本制作电影的竞争和问世,让好莱坞成为受到特权保护的巨婴。
好莱坞,将就此成为美国电影界的“铁锈带”。
联邦和加州政府试图通过税收手段,来吸引电影制作回流,并抵御其他国家的竞争。加州抵免额度提升至7.5亿美元。减税当然是对的,然而这个草台班子不明白,制作成本下降,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电影这东西,你光有税收抵免是不行的,因为电影靠的是自由的思想。
我们的北方邻居,哪怕对电影制作全免税,其他制作成本全球最低,也不会有好电影,因为思想才是最高的成本。当拍一部电影被抓去坐牢的时候,谁还会拍电影?同理,当在美国拍摄一部影片,不论成本高低,却因为涉及种族、LGBT、战争的政治不正确被下架、甚至根本没有上映可能的时候,谁拍电影谁有病。
当美国政府做了思想裁判官的时候,那么思想就会定于一尊,就不再有思想,这就是对艺术的彻底阉割。当思想禁忌重重,创作不再自由,期盼有好的文艺作品,那就是白日做梦。
美国电影苦管制久矣,再来个100%关税,那真是可以一剑封喉,会彻底把美国电影搞死的。
罗马的衰败,从思想开始。大火烧不死好莱坞,权力可以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