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府为什么必然走向失败
虽然我之前写过不少这个系列的文章,但是整体上并不完整,使得很多缺乏相关背景和知识的人依然看不懂背后观点的支撑逻辑。所以今天开始,打算写一个完整的系列来阐述社会经济政治背后的发展规律。整个系列文章的知识结构跨度会很大,涉及进化论、信息论、概率论、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从头开始观看,因为缺少了某些知识结构理解的话,对于后面的文章观点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我们就从物种起源开始吧。
达尔文写的物种起源这本书,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人对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价值,也是远远被低估的。
生命在诞生初期,到底凭借什么在自然界存活?那些低级生物,没有大脑,没有手脚,都是一些病毒和细菌级别结构的简单生命体,他们凭什么存活,靠什么能力进行存活和繁衍后代?
凭的是概率。
虽然最初的生命体能力低下,结构简单,但是他们通过大量的复制自己,繁殖大量的子代。任凭海水、河流、风这些自然界本就存在的形式将这些大量的子代送往各处。
即便环境异常恶劣,但是总有适合存活的地方,一万个里活两三个就是成功。
于是最初的生命体,只依靠复制这个技能,就能不断地繁衍和壮大自己的族群。至于那些不会大量复制的生命体,永远的消失在了自然界,成为了养分。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复制这个能力,也是被动筛选出来的,并非物种自己主动进化出来的。
后来随着复制的子代越来越多,基因在复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紫外线辐射也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导致的。会有一定的概率出错,就好比让10个人进行传话,传着传着,可能后面人接收到的信息和第一个人就完全不一致了。同样,基因在大量的复制过程中,也存在了一定的几率产生变异,直白的说,就是复制错了。
这些复制错的物种和先前的物种由此就产生了差异,从完全一样,变成了亲戚关系。变异是物种分叉的开始,地球初期从几个简单的生命体,发展到今天的包罗万象,靠的正是变异。经过变异后,变种和原种该如何发展呢?这个一般取决于生态位关系。
第一种是变异物种和之前的物种属于同一个生态位,两个物种直接正面竞争,一个物种淘汰另外一个物种。因为如果变种和原种依然同属一个生态位(例如食谱和活动范围都一样),那就会产生竞争关系。比如,两个同属一个生态位的近亲物种,他们谁的食物获取能力大尼?谁的繁殖能力比较强尼?变异后的物种生存能力并不是一定就会变强,也有可能变弱,各种可能性都有,但是最后只有变强的留下。
例如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同属一个生态位,但是因为智人在组织能力方面更胜一筹,淘汰了尼安德特人。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变异出来的能力对生存能力产生不了实质性优势的话,两种特性是完全可以共存的,比如人类的不同ABO血型,单眼皮和双眼皮这些特征。
第二种情况,两个物种由于变异导致了生态位错位,或者不处于同一个环境中了,例如某一个鱼的物种,因为变异产生了能直接绕过水直接呼吸空气的能力,能在岸上存活了,变种和原来的物种没有竞争关系了,物种开始彻底走向分叉,从此分道扬镳。例如狼和狗的关系,智人与黑猩猩等等(广泛意义上的)。
当然除了物种互相竞争淘汰和分叉两种路径外,还有那些被其他物种或者自然环境淘汰的物种都有很多,这种属于失败的样本,我们暂不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变异的价值尼?或者说,生物变异的这个能力为什么会被保留下来。
**变异能力并不是进化出来的,而是被动筛选出来的。**对变异来源的理解很重要,因为进化代表着有明确的方向,有一种生物刻意为之的味道。教科书在教进化论的时候非常误导人,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天演论。至于为什么可以误导,我们后面讨论。而被动筛选不是,**因为时间是一个过滤器,有利的特征会被筛选出来(一般无用的也会保留下来),不利的特征会被淘汰掉。**正是因为变异能力的存在,使得物种在繁殖的过程中维持了各种多样性,进而一步一步躲避了筛选,走到了今天。
进化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背后的本质其实是世界观的差异。主动,意味着环境的未来是可被预测的,按照既定方向发展就行。被动,意味着,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能多方位下注。但是未来是不可能被准确预测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掌握全方位的信息,我们连明天有多少交通事故都无法预知,又怎么可能预测更遥远的未来尼。
因为未来的环境无法预测,使得变异是物种存活的最大依靠。也正是因为变异能力的存在,不断的丰富着物种的丰富度,然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有一些物种变异出了一种神经细胞,生命体获得了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我们现在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系统,都是一部一部迭代出来的。信息能力的获得,同样催生了生命体的学习能力。
这里我们要重点讲一下学习能力。什么叫学习能力?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并应用的能力。
这里我们换个严肃一点的叫法,叫模型构建能力和泛化能力,其实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的那个能力。
什么意思尼?
就是生物通过已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大脑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压缩提取处理并拟合(俗称归纳能力)。从而构建了一个模型(构建模型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是归纳法是主要方式),当下次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时,可以之前存储的模型,提前进行决策和行动。比如人类特别喜欢听故事,为什么尼?因为人的大脑会主动的从故事中去构建模型,并将模型储备为未来做准备。我们熟知的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模型。
为方便理解,我们举两个例子,人通过教育学习,知道了过马路的时候,红灯停绿灯行,由此建立了一个模型,看到红灯要停,绿灯行,否则就会有危险,这就是最简单的预测模型。
同样,青蛙在野外捕食时,也学习了一个捕食模型,就是看到一个晃动的小物体时,这个大概率是小虫子,可以吃。一个模型就是一个策略,而模型的泛化能力,就是模型的再应用。
学习能力或者说归纳能力产生的模型策略一定正确吗?
只能说大概率正确,做不到完全正确。因为你遵守了交通规则,但是有司机酒驾闯红灯了,你依然会有危险,导致你的策略失败。青蛙看到动的东西就吃,这个动的东西有可能是人类放在鱼钩上的饵料,并不是真的虫子。因为很明显,不管什么生物,都做不到获取全量的信息,或者说获取全量信息的成本难以承受,我们只能借助模型来帮助我们决策,提升我们成功的概率。
模型只讲有没有用,并不对正确错误负责,为方便大家理解,这里讲一个小故事。说德国有个老师,认为人们低估了马的智商,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于是在退休后开始教马算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马真的学会了算术,你问马2+3等于几,马就会把蹄子得5下。于是这个老师将自己的成果向德国的上级部门进行反馈,德国人比较严谨,开始着手调查这个事情。
经过反复的检验,德国的上级部门确认了马确实会简单算术,但是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考核马的人离得马近的话,马就会算出来,但是如果人离马很远的话,马就算不出来。经过反复的验证,最后终于真相大白。就是马并不会算术,因为马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当蹄子快要到算术的结果位置时,人的表情会产生变化,而马一旦在这个地方停下,马就会有奖励。于是,通过观察人表情的方式,马间接算对了算术答案,但是并不是真的懂算术。而当人离的远的时候,马由于无法观察到人表情的微变化,就无法做出决策。这是一个错误但是有用的模型。
归纳法模型有非常多的缺点,经常会预测错,但是有一个优点是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就是成本低,或者说归纳法模型在整体的概率期望值是正的。而全量信息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时间,很容易使得决策成本大于成果获得。这里的结论很重要,会成为我们文章后面某些观点的论证依据。
这里我们要着重抽象一下,即所有生物的竞争,本质都是模型策略的竞争。所有生物的特征属性,本质都是一个一个模型。不管是身体机能变异出来的身体机能,还是大脑学习构建的预测模型,本质都是模型。同样,所有的商业盈利模型,以及所有的制度等等,本质都是模型。只不过有的是低级简单模型,有的是高级复杂模型。
讲到这里,我们要总结出几条对我们理解达尔文进化论非常重要的核心结论。
第一,未来是无法被预测的,正是因为未来无法被预测,所以,物种需要借助多样性来应对筛选。
第二,所有的生物的现有特征,都是建立在模型的筛选之上的,即生物通过繁殖变异或者迁移构建了多样性,而环境(广义上的环境,不单单是自然环境)对这些模型进行了筛选,选择了那些对生存有利的部分,淘汰了那些对生存不利的部分,当然无用无害的部分也会得到保留。模型是被动筛选出来的,不是主动进化出来的。
**第三,任何物种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建立在模型基础之上的,模型只讲有没有用,不讲对不对。**构建模型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被动的,例如两性繁殖。也有主动的,大脑根据信息输入决策判断出来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是环境淘汰不适合的物种,不是强者淘汰弱者。强者只是环境中的一环,并不是环境的全部,强者也可能先于弱者被环境淘汰。
**物种(包括人类)繁衍发展规律的前提是分叉(新特征或者新模型),然后是筛选。**只有对这几条核心结论真正理解,才会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政治经济的底层逻辑。
讲完达尔文进化论部分,我们来回顾一下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黑猩猩和智人的祖先是近亲关系,也就意味着,在更遥远的以前,有着同一个种族祖先。但是可能由于环境的变迁,使得智人的祖先下树了,下树后锻炼了智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比如之前是各自树上摘果子,下树后开始一起合作捕猎。不会合作的智人被淘汰了,会合作的生存了下来。然后智人的活动范围变大,逐步走出非洲,走向欧亚大陆。
再然后,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步紧密,智人需要制造各种声音来进行交流,某一个群体产生了发音能力,最后演变成语言能力。但是类似的人猿群体不是只有智人一个,类似的还有安德特人。安德特人虽然身形巨大,但是智人又开始变异了一个新能力,就是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的能力,智人可以组织更多人参与活动。相比较安德特人的组织能力不足,智人形成碾压优势,最终竞争PK掉了同生态位的安德特人群体。同时,一部分智人越过白令海峡达到了美洲,有一部智人乘船达到了大洋洲。
历史进一步发展,智人开始进入母系社会,这里提一嘴,之所以存在母系社会,和什么女性采摘比男性狩猎更有稳定优势的观点完全是胡扯,恩格斯关于母系社会的论述完全是胡扯。人类之所以进入母系社会,是因为在那个没有DNA技术的年代,母亲的身份是唯一可以确认的,如果一群人拥有共同一个老祖母,那么这群人毫无疑问都是有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下构建的部落,显然比陌生人构建的部落更团结,更有合作基础,陌生人背后放枪概率大。比如在那个生产工具稀缺的年代,陌生人拿着生产工具跑了,剩下的人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然后随着人类驯服农作物,粮食产量开始稳定,使得一个男人养活好几口家人的能力得到提升,于是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父系父权社会,即氏族社会。随着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社会的地位得到稳固,氏族分叉为家族,家族分裂为家庭,家庭裂变为个人。
这一整个过程,其实是财富单元不断裂变(分叉)的过程,因为生产力的提升,使得财富创造需要的人数越来越少。同样,智人从走出非洲开始,通过几万年的时间,一步步散落到世界各地,这一步步的过程,依然是分叉。
经过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人类整体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因为之前的赛道已经到达了瓶颈,甚至很多地方的人类已经陷入了进化论陷阱里无法出来,例如非洲的有些部落无法从狩猎赛道里走出来,东亚的某些农业国家无法从农业社会的赛道里走出来。这些地方的社会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了多样性,但是本身失去了多样性能力,无法进行分叉了。
直到英国大宪章开始,逐步限制王权,人类逐渐开始找到新的赛道—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殖民主义不道德,但是我要说,殖民主义是先进力量,相比较被殖民地的落后和陷入进化论陷阱,殖民主义从结果上看也是道德的。对这一点有异议的也不要着急,后面我会详细论述。
殖民主义的兴起,使得新教徒带领人类最先进的火种,在美洲大陆建立了人类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至于为什么是美国,我们后面会有单独的文章进行论述。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高度智能的状态,充满了偶然性,经历了很多次的分叉和筛选才走到今天。但是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依然存在着各种被淘汰的物种和民族,他们成了失败的样本,而他们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必然。因为进化进化的前提是分叉,然后是筛选。有些物种和民族没有分叉到成功方向的样本,最后被永远的筛选掉了。
可以说,整个生物物种(包括人类的今天)的发展模型就是分叉,筛选,发育成长,然后继续分叉。记住,这个是规律,被动筛选出来的规律,不可更改,不遵从者会被筛选掉。
讲完达尔文进化论部分,我们继续讲下香农信息论。因为文章的前面部分是从系统生态层面讲的,而了解大脑的决策机制和信息论则可以让我们了解个体在生态框架下的个体的决策行为逻辑。
人类(动物)为什么会进化出大脑?
因为对环境信息的输入和理解,有助于帮助物种提高生存率,或者说变异出大脑的物种比没有大脑的物种更有生存优势。但是生物并不是只有大脑才能生存,植物没有大脑也能生存。生存策略模型的存在并不完全依赖大脑,例如蒲公英,靠风吹吹,就能将种子散落在各地,运气好的存活,这也是被动筛选出来的策略模型。但是有大脑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掌握更大的主动性。
大脑通过信息产生决策,提升我们的生存概率和生活质量,但是信息为什么能帮助大脑决策?
因为信息降低了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生物没有大脑的时候,生物对外界的认知是完全盲目的,未知的,生物的生存完全凭借运气,通过大量子代这种简单的多样性策略获取生存,因为总有运气好的能落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有了大脑后,通过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降低了我们对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哪里的土地是肥沃的,哪里是贫瘠的,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危险的。
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大脑构建模型和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升我们的预测成功概率和决策效果。
信息的价值在于降低我们对环境事务的不确定性,但是信息的价值会由于其降低不确定性的减少而减少。比如有人今天告诉你明天股市哪支股票涨,这个价值十分巨大,但是如果有人明天告诉你今天股市的情况,那么没什么价值了。
关于信息的价值衡量,计算机领域的先驱香农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计算公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举个例子来帮助我们的理解:
你和朋友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朋友心里想了一个数字,范围是 1 到 8 之间。你的目标是通过问“是/否”问题,尽快猜到这个数字。我们假设每个数字的可能性都是均等的。
朋友心里选的数字是 1到8之间,每个数字出现的概率相同,都是1/8 。信息熵公式是:
H(X) = - \sum_{i=1}^{8} P(x_i) \log_2 P(x_i)
计算每个数字的信息量:
•P(x_i) = 1\8 ,所以 log_2 P(x_i) = log_2 \(1\8) = -3 。
因此:
H(X) = - \big[ 8 \times \frac{1}{8} \times (-3) \big] = 3 , \text{比特(bits)}
解释:信息熵为 3 比特,表示需要 3 个“是/否”问题才能唯一确定朋友的数字。例如:
1.问:“数字是大于 4 吗?”(一分为二,排除一半可能性)
2.问:“数字是大于 6 吗?”(继续一分为二)
3.问:“数字是 7 吗?”
用 3 步,必定可以猜出答案。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案例,现实的情况会复杂很多,但是内核和原理都是一样的,光香农的信息论,展开讲就能讲一本书,普及信息论不是我们这个系列的目的。你记住结论就行,即信息的价值在于降低不确定性,而随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信息提供的价值是减少的,信息的减少并不是主观判断的,而是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是可以被定量的。
我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章讲这些东西?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学过信息论相关的课程,对进化论的理解也是错误的,缺乏对这些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我后面在讲政治经济的观点的来源和支撑。
这里我们讲一下知识和信息的区别,知识可以提供信息,但是知识并不等于信息。比方说我们知道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世界吉尼斯记录,但是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决策没有提供什么价值,也不会帮助建立对他人的优势。这些就只能是知识,而不是信息。但是假如,你参加了一个档有奖竞猜的综艺节目,上面的考题是各种高知识或者吉尼斯问题,而恰好你又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这些知识就变成了信息,对你构成了决策价值。又或者,你知道光刻机的制造工艺和核心技术,你知道美元的制造技术,这里的每一个知识都会对你构成巨大的帮助,提升你的竞争力,这里的知识就是信息。
你在学校学习到的是知识,你在社会上赚到钱靠的是信息差。
信息对人有多重要?科学统计,成年人脑在体重中的占比仅约2%,但是人脑能量消耗却占到人体全部能量消耗的约20%。 可以这样说,信息和吃饭同等重要,不吃饭人会饿死,但是没有了信息处理能力,人就会变成植物人,和死了差不多。而人大脑的唯一价值,就是处理信息输出决策。
薛定谔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的核心观点就一句话,生命以负熵为食。就是生命为了维持自身的状态,需要不断输入其他“负熵”物质(食物)来维持自身状态,来抵抗来自环境的消耗。但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所限,薛定谔遗漏了一个东西,“负熵”的东西不止有有机物,还有信息。因为信息提供的关于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同样是“负熵”行为。
信息的价值来源于信息差,而信息差的减少,意味着信息价值的减少。同样是卖一个东西,你去A市场卖,能赚5元钱,你去B市场卖,能赚10元钱。你去A市场进货到B市场卖,你就能赚5元。但是如果知道这个信息的人越来越多,去A市场进货到B市场进货卖的人越来越多,A市场因为买的人变多不断涨价,B市场价格因为卖的人变多不断降价,最终A、B市场的价格趋近于相同,信息差消失。
这只是市场中的一个案例。而现实世界,由无数个这样的案例组成。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由信息差驱动的。人的大脑寻到处找信息差,然后从信息差中获取收益。**为了将这个模型泛化,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中国高考,在2000年以前,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场命运的抉择,只要通过高考,就能改变人生,所以那个时候为了高考能各种拼命。大家为什么那么重视高考?因为高考制度构建的信息差(收益-投资)大呀,通过高考就能改变命运,所以大家不顾一切投资教育。学区房为什么能炒的这么高,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随着高考改变人能力变得越来越弱,高考的号召力也变得越来越弱。花几百万几千万买的学区房投资教育,孩子大学毕业后拿个5000块钱工资,那这么重金投资教育的意义在哪?
类似的案例到处都是,考公务员、考教师编制、出国留学,中国这些年房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比如一个产品,随着推向市场的时间越久,涌入的卖家越多,如果不继续迭代,那么产品的价格就会持续走低。
其实像任何的规则、政策、道德、法律、利润的背后的本质,都是提供信息差,这种信息增不一定是增量收益,也可能是减少损失。如果一个法律,描述上制定的再完美,但是总有人破坏法律而不受到惩罚,那么最终都会消耗大家对法律的信任,最后都不再遵守法律。
**人是逐利动物,人大脑的职责就是寻找信息差,所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或者说生物本性。**中文的很多词汇都有很严重的道德色彩在里面,非常容易误导别人。比如在形容商人逐利、趋利避害、人性自私这些词汇时,都带有严重的道德色彩,认为这些是不光彩的。我之所以想用信息差和进化论分叉筛选这些逻辑去分析各种理论和模型,是希望大家能拿掉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事物本身的东西,而不是因为混淆概念而沉迷于道德批判。
信息差提供价值,信息差会因为参与人数的变多信息差变小,从而信息价值衰减。根据香农的信息论我们知道,信息是可以被度量的,因此,信息的价值是有上限的,但是信息价值变化的过程本身同样传递信息价值。股票市场就是最典型的信息模型体现 ,当大家绝望的时候筑底,在犹豫中上涨,在亢奋中见顶。如果我们知道一只股票未来会上涨,我们就能通过这个信息差赚到大钱。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只股票未来会暴跌,我们依然可以利用这个信息差赚到钱。
信息的价值是多维度的,或者说信息本身的状态同样会传递信息。就好比美国曾经的西部淘金热,去淘金的人赚到了大笔财富,但是去那里卖铲子的人同样获得了巨富。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后面会有详细的论述,因为从单个案例上看显得缺乏价值,但是放在社会系统却会价值不一样。
在通过前面的长篇大论之后,我们知道了几个简单的结论,就是所有的竞争本质都是模型与模型的竞争,而准确及时的信息则是构建有效模型的基础。但是环境(同样可以抽象为信息)的不断变化的,信息的价值是又是不断降低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模型的效果是有边界的,是有时效性的。也就是说,模型和信息一样,其价值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衰减的。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人、公司、国家)死亡?以及人为什么会遗忘。
生物的死亡和遗忘本质都是一个目的,因为已经存在的模型运行一段时间后,环境(可以抽象为信息)的改变,逐渐让模型失去作用,旧模型的数据和认知已经成了负担,因而需要不断构建新模型和淘汰旧模型。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无法永生的原因,或者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出死亡这种模型。因为当一个模型积累了大量的垃圾数据(过期失去参考的数据),其后期的模型学习结果上很难改正过来的,不如起号重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容易固执和容易受骗的原因。
那么其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价值是什么尼?就是所有的制度和商业模式,都是有有效期的,需要不断的更新迭代。这里我需要强调一点的说,并不是说失败的模型就是没有价值的,探索本身就是价值,同时,失败的尸体同样会成为其他生物的营养。
这个结论其实也解释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经验主义总是战胜理性主义,或者类似的海洋法国家的法律实践效果总要好过大陆法国家。
我们前面论述过,为什么归纳法存在着种种弊端,但是有一个优点是其他方法替代不掉的,就是成本低。因此,归纳法构成了人类探索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其实归纳法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紧跟时效性,当一个事物发展变化,归纳法是可以最先觉察出这种变化并做出调整的。
经验主义的价值恰恰就在这里,为什么理性主义构建的社会最后总是失败,因为这个构建社会的这个理性(信息)所传递出来的价值最终肯定是要被消耗光的,而因为基于“正确”被构建的制度和法律是很难改的,于是后期这种理性构建的制度和法律会极大的损坏社会发展。
同样,英美海洋法为什么要重视判例和陪审团制度,因为判例和陪审团的来源都是社会本身,法律本身也是为社会服务的,绝对的法律和正义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法律对于现实的差距,那么制度也好,法律也好,就会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
没有永远的正确,只有不断的迭代更新。
前面文章我们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进化论的模型筛选规律和信息的各种概念。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普及这些概念,因为我们今天不再像以往各种社科概念去定性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逻辑,我们现在将以绝对科学的角度去解构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我们前面简单提了美国是人类之光,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下为什么是美国。我们将从两条主线去剖析美国为什么会强大: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由一群新教徒建立的国家,为什么偏偏是新教徒?这是巧合吗?显然不是。因为只有新教徒同时具备了两样其他人不具备的特点,分别是先进的技术和社会管理理念。
关于技术这块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就是新教徒把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成果直接带到了美国,不值得过多阐述。
我们重点讲一下先进的社会理念,即社区自治文化。我们很多人在介绍美国的时候,都把重点放在了自由平等上,但是自由平等只是结果,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美国民众的社区自治文化。而社区自治的来源,就是新教的会众制,会众制是信教下面的一种制度,会众制源自于神学家慈运理的主张,就是主张各教会独立,教会的牧师为教会内最高的决策者,并由会众决议一切教会的内部事务。会众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方教会自治:每个地方教会在治理和决策上完全独立。教会的事务由会众共同讨论和决定,牧师和长老只是教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会众的集体决策。
民主决策:会众制强调全体会众的参与权,教会的重大决策通常通过全体会众的表决决定。这种模式被认为是基于新约圣经中教会早期的组织形式。
灵性平等:信教会众制体现了宗教灵性上的平等观念,认为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地位平等,因此没有等级式的宗教领袖。
反对中央化:信教会众制拒绝主教制和长老制的中央化权威,认为任何形式的外部干预都会限制教会的属灵自由。
紧密的地方团体:由于信教会众制强调地方教会的独立性,这些教会通常有很强的社区归属感,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这玩意为什么牛逼?因为这项制度设计同时具备了一个强大文明社会的所有条件。社会组织能力下放,这就使得新教在传教的过程中无须跟上级汇报。几十个人就能开始传教殖民,社区内有新牧师诞生后,可以分裂出去继续传教,这就跟病毒复制一样,生命力旺盛。以牧师为首的社区自治体现了分布式社会结构,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基础,因为新社区形成后会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初的五月花号载了一船新教徒登陆北美大陆,牧师带领民众就能完成社会正常运转管理,根本不需要什么政府。我们前面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在描述进化论的分叉—筛选—成长—继续分叉的多样性价值,什么是社会形式多样性,这个就是。
民主决策强调会众的参与权,教会的事务由会众共同讨论和决定,这个极大的提升了民众参与社区管理及政治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了社区管理成本。
灵性平等和反对中央化体现了平等理念和制衡理念,维护了社区自治的生存基础,为遏制集权提供理论和文化基础。紧密的地方团体和民众对社区的自治管理构建了民众的归属感,以及对本地地区的热爱。
所以说,美国的民主自由权利并不是建立在宪法上,而是建立在社区自治上。但是空说民主自由有点抽象,很多人理解不了民主自由带来的直接好处。
我们还是回到进化论的进化论的分叉—筛选模型上。核心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利用多样性来应对筛选,防止单一下注因为环境突变被一波带走。同时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塑造了多样性的发展模型,容易筛选出最佳样本和方向。社区自治并不规定民众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活,只要不违法就行。一个社区管理不善没关系,破产消失就行,同样会有新的社区产生。这种社区自治的文化成为了美国民众的底色和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同样体现在商业和科技发展上。美国有很多的协会,什么医生协会、律师协会、足球协会、半导体协会、学生会这个协会那协会的,都是自治文化的延伸,不需要政府介入,也能管理运行的很好。
我们前面说过,所有的竞争都是模型与模型的竞争,而通过筛选,需要提供大量的模型样本。**这种组织能力下放的结果,就是美国社会充满活力。**随便抓100号人,都能产生围绕以“牧师”为首的管理组织并正常运行。
我经常会有一种感概,每对美国深入了解一次,都会有一种天选之国的感觉,因为这条道路真的不可复制。欧洲的分封制度为基督教的普及提供了发展空间。教权和王权的矛盾,又为新教提供了存活空间,然后这些新教徒来到了远离其他国家的美洲大陆后,才有了今天的美国,一层一层的筛选,这里面少了一个条件,都会失败。
不管哪里,我们都提倡创新能力。我至今没有发现一个老板或者领导公开说抵制创新的,但是为什么只有美国的创新最多?不是美国人创新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美国社会包容,美国社会提供的模型策略最多。**创新不过是一个社会包容后遗留下来的结果,并不是能力。**我们很多地方提倡的创新的能力,是你今天搞一个特斯拉出来,明天你搞一个人工智能出来。希望的是你自己直接拿结果,至于那些失败的样本及代价,不是领导们考虑的事情。
美国包容的制度,提供了大量的模型,这种模型不管是社区管理,还是商业公司,或者其他的技术发展,每当有新模型通过筛选(得到市场验证),这些新模型都会给美国的生产力注入极大动力,进一步提升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包容性(社会福利兜底能力上升),进一步促成生产力的解放。
达尔文进化论阐述了物种进化的演变规律,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筛选方向在哪,想要通过筛选,你需要提供多样性模型,需要提供包容文化和制度,提高社会福利,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真正内核。
而别有用心者会这样解读达尔文进化论,你必须要强大才能活下去,你没有你的对手强大,那你就活不下去。将你死我活的竞争解读成达尔文进化论内核,刻意引导你去过度竞争和内卷。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射雕英雄传》里,欧阳锋因为逆练九阴真经最后走火入魔了,同样的,逆练达尔文进化论的同样会走火入魔,最后被淘汰。
为了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不同社会模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结果,我们下面将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来论述论证不同社会模型的运行规律。
我们先从进化论的宏观角度来阐述不同社会模型的筛选规律,我个人将社会的模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这是我个人的一种划分逻辑),强筛选逻辑,宽松筛选模型以及无筛选或者弱筛选模型。主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是一刀切的,很多国家可能处于两个模型的中间地带,我们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从典型性出发角度分的,也更好的方便大家理解。
什么是强筛选模型?就是一个社会内存在一个个人或者组织,掌控者社会的大部分的资源,这个个人或者组织指导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为单方面掌握着社会的主要资源,不遵守资源优势方指导的个人或者组织,那肯定很难分到资源了,更别提发展了。
强筛选模型弥漫着一种“正确道路”的味道,因为很明显,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的正确去决策,掌控资源和社会的人怎么能去否定自己尼。但是为了消除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只能声称自己的道路上绝对正确的。
因为有优势方掌握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资源,同时社会接受着优势的全方位指导。那社会的发展就完全掌握在优势方手里,社会上的其他人,也不允许,也无资源去发展新的模型策略以应对筛选。
除了资源外,强筛选社会的组织力也是被限制的死死的,只有资源优势方掌握组织力,其他社会成员是被限制组织力的。但是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分工不断细分的社会,很多商业模式和产品,不是一个个人,也不是一个公司就能搞定的了,需要很多企业和供应链一同参与搞定。但是限制了社会民间的组织力后,很多东西你就是搞不出来,不管你努不努力,比如光刻机,当初日本在光刻机领域无法战胜美国,并不是日本人不努力,而是日本人的社会组织力跟不上美国。
这里我们在讲解一下什么是模型,模型是一个宽泛的抽象概念,它的本质是一种解决方案。比方说你做生意赚钱,你靠能力强、会说话、讲诚信、会运营、智商高、会唱歌等等,这些都是模型。例如我们前面说的那个马学算术的例子,马根据人的微表情判断自己答的对不对,这个也是有效的策略模型。
模型不讲正不正确,只讲有没有用。
很明显,这种强筛选社会,和我们上面阐述进化论部分的单一下注方式是一样的。赢了能赢把大的,但是需要你一直正确,不然就是满盘皆输,但是问题的核心是我们根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
有很多人将中国改革开后的三四十年发展解读为制度优势,其实是胡扯。根本原因是抄作业,人家明摆着的道路,你把所有社会资源弄过来抄作业,肯定快了。你从信息角度更容易理解,一个蕴含巨大价值的信息,你一下子让那么多人知晓,信息的价值肯定也收敛快。失去了别人的引导和信用输入,立马就会显出原形。
这种强筛选社会模型,最典型的就是东亚社会了,最严重的就是韩国和中国。
东亚人号称上进啥的,并且引以为傲,但是实际上,上进就是强筛选的结果,因为环境恶劣,不上进的都被筛选掉了。这也造就了,东亚社会一直都是一个跟随社会,因为自身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模型应对未来筛选(市场的发展方向),只能不断跟随欧美的发展脚步赚点辛苦钱。但这就是最严重的结果了吗?显然不是,我们后面会有详细论述。
然后我们接着说第二种宽松筛选社会,所谓的宽松筛选则是,社会的主要资源在社会里,不在政府手里,也没有资源垄断。另外就是社会并不对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指导,只要你不违法就行,但是有效的模型会胜出。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美国,类似的还有欧洲的发达国家。
宽松社会有竞争,但是会提高福利兜底能力。这种福利兜底的政策,使得很多民众免于对丧失生存权力的担忧后,开始不断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探索人生和发展,间接为社会提供更多样的发展模型。
而这些发展模型经过市场的筛选后,留下来的就成了创新成果,这才是创新型社会的来源,不是靠你提倡或者喊口号喊出来的。
至于说的第三种无筛选或者所筛选社会,就是目前很多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只是现代科技文明的消费者,自身已经很难提供有效的样本了,这类国家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生物上的多样性,科技和商业的多样性已经很弱了。
前面这几段,我们是从进化论角度(提供多样性模型的社会通过筛选)论述的,这个视角更多是宏观视角。我们前面还讲了香农的信息论,接下来我们讲从微观角度论述不同社会下个体的发展规律。
我们前面讲了大脑的用途以及信息的概念和规律。我们这里再来回顾一下,大脑最大的价值就是做出决策,而做出决策则依靠外界的信息输入。整个过程就是,大脑依靠接收到的信息,做出有利于自己生存状态的决策。人以吃饭为生,大脑以“吃”信息为生。
但是我们知道,信息的价值会会随着信息差的减少而减少,说白了,信息的价值有时效性。吃得早的收益大,吃得晚的收益小。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重新将社会进行分类,分别是市场经济社会和非市场经济社会,分别对应前面的宽松筛选社会和强筛选社会。比如市场经济反对政府过分指导干预市场社会,非市场经济下,政府喜欢干预和指导市场社会。
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去对比信息在不同社会下的传播规律。
第一个是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到底谁更有效率?我们普遍知道市场经济更有效率,但是为什么市场经济更有效率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人的眼睛和耳朵为什么会长在脑袋上?为什么动物的眼睛和耳朵也会普遍出奇的也长在脑袋上?仅仅是巧合吗?
显然不是的,因为眼睛和耳朵作为人类的主要信息获取器官,神经系统在传递信息时,需要时间,离大脑近,可以快速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决策,并做出反应,离得近是了为降低决策延迟。
那现在有一种人类,他们的眼睛长在了手上或者脚上,那么这种人类能竞争得过现在的人类吗?显然竞争不过,普通人类的巴掌都呼到脸上了,眼睛长在手上的人类还在送信中。
同样,为什么市场经济比非市场经济更有效率?因为在市场经济下的生产端离消费端更近。大家可以看一下,不同社会下的信息(需求)传递路径:
市场经济下:市场需求——》生产企业
计划经济下:市场需求——》政府——》生产企业。
那种特色市场经济处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间,但是效率依然比不过市场经济。特色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同属于非市场经济,在效率上是无法和市场经济竞争的。
非市场经济真的只是效率不高那么简单吗?显然不是的。就好比我们传递一个消息,随着传播的人数越来越多,消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是逐渐失真的,这是一个必然。同样,政府的存在,不仅仅是增加消息延迟那么简答,而是政府这个节点,同样会使得消息失真,会让企业生产出一个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出来。
我希望看过这篇文章后,那些痴迷于计划经济的人能醒一醒,计划经济不行绝不是生产力不够的问题,是模型上存在种种劣势和问题,非技术端能解决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第二个角度,就是非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如何处理信息。
很显然的结果,政府掌握着主要社会资源,以及政府经常指导社会市场,必然会阻碍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流行,主推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流行。也就是说,大政府国家,天然消灭和阻碍信息的传播。信息是什么?信息是人生存赖以生存的根本,和食物同等重要。政府本身推行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但是通过我们前面的论述,信息是有实效性的,随着参与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是越少的。
当社会下的人,只能在政府推行的信息下寻找获利点时,大家肯定一窝蜂,啥赛道都是人。而信息的价值又是不断被消耗的,那就只能在低价值赛道拼搏了,俗称内卷。
大政府的存在,必然导致内卷,这个同样是规律。
更何况,政府处于自身的利益需要,还会扭曲信息的真实度。就拿房价来说,当市场上的房子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时,政府会出台政策稳住房地产市场,政府改变市场本该涨涨跌跌的形态,希望通过自己的大手让房地产稳步上涨。这个过程就是在扭曲信息的真实度,于是房地产商加大马力干,居民蜂拥买入,等到卖菜的老太太都看出市场不正常时,这个时候市场已经在不正常的道路上奔波太远了,来不及了。
我直白的说,政府不可能有效调控市场,所有的调控政策都是变相的加杠杆,是在扭曲市场的真实信息,最终让社会买单。
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到两个结论,第一,宽松筛选社会比强筛选社会提供更多的模型策略;第二,市场经济比非市场经济更有效率。
这里插播一下日本社会当年的房价大崩盘,有很多人把日本房价的崩溃原因归结为广场协议,以斗争视角去看待日本房价的崩溃,这显然是不对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社会的管控下,整个社会朝着一致性方向奔波太久,市场信息真实度完全失真而不自知,结果自然是严重的。
当政府想要稳定的时候,那么按闹分配就会成为某些人获利的工具,法律的威严的价值就会不断被消耗,最后大家不再给法律一个机会。当政府想要靠男性牺牲来维持现在的婚育率的时候,婚姻的价值被单方面透支后,那么最后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婚不育。
(社会规则)信息是价值是波动和多面的,这种波动会促使信息的受众博弈进而找到平衡点。但是当信息被人为扭曲控制后,最后一点价值被掏空后,大家只能将这个信息(社会规则)丢弃了。
铺垫在这里,我们接下来会着重讲一下东亚社会的问题,我花这么长的时间写这么多文字,为的不是赞扬欧美,而是基于自身对危机的感触而得,东亚已经一只脚踏入灭亡陷阱了。
不管是政府没有反应过来也好,还是其他无心之失,但是造成这个危机的结果是异常严重的,这个危机就是生育率危机。
如果人类未来会不断有族群消失,那么东亚肯定是首当其冲。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两点,但是根源都在大政府,或者社会上存在垄断力量。
第一个点就是政府没弄清大家生育是为了什么?农业社会大家喜欢生孩子,是因为生孩子是投资,多生一个孩子将来就能多耕五亩地。这个时候你不用鼓励,生孩子就是赚。但是工业社会后,生孩子变成了消费了,孩子从出生一开始就要是吞金兽。将来孩子成年了,父母也很难从孩子身上获得多少收益,生孩子这事绝对是亏本投资,全凭基因驱动。这个时候,合格的政府就应该对生孩子这事进行大规模补助,靠福利兜底来对冲掉父母的亏损。
第二个点就是大政府垄断了社会的主要资源,普通人手里资源少的可怜,使得很多人都活不起了,抗风险能力异常脆弱。弱民政策确实可以使普通人更听话,更内卷,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收益。但是政府对信息的管制和阻碍,使得社会上的有效信息(需求)供应不足,使得社会整体必然陷入内卷模式。
如果很多人自己都活不起了,生孩子就更别提了。但是是不是人少这个问题就得到缓解了尼?显然不是的。内卷的根源是大政府导致的,也就说大政府一直存在的话,那么就会一直内卷。
于是可怕的一幕出现了。
现代社会,人口意味着消费,当生育率崩盘后,未来人口预期减少,也就意味着未来经济的增长空间不足,进一步降低未来的经济投资。投资的减少,使得收入和未来经济预期进一步降低,大家更不愿意生孩子了。大家想想尽头是什么?
通缩螺旋。
通缩螺旋为什么可怕,因为通缩螺旋是一套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停不下来。
大政府亡国,成功的大政府亡族。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你说了那么多政府的不好,那是不是无政府主义就如了你的意,就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尼?
当然不是的,只要一个社会中存在一个垄断力量,就必然会导致通缩。理想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效率当然是最高的,市场里的主体对信息的反馈也是最及时的,大家一起平等运行。但是现实是不理想的,即便纯市场经济里,也是有资本靠着竞争胜出然后走向逐步垄断局面的。垄断的力量大部分时候是政府,小部分时候是财团。所以说,即便日韩是民选政府,但是因为社会资源掌握在财团手里,走向通缩也依然不可避免,区别就是因为发达国家底子在,死的体面些。
无政府模式下,如果资本的力量过于强大,走向了垄断,那么结果上依然会走向通缩。因此,政府的存在除了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律秩序外,还在于反垄断,组织资本财团过于强大,走向失衡。
所以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模型就是小政府模式,政府提供法律秩序和市场反垄断。大政府模式自身就是垄断力量,无政府模式会让垄断企业成为垄断力量,导致的结果和大政府是一致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讲,未来社会赢得生存优势的国家一定是高福利小政府国家。这是通往未来的门,不遵从者失去发展生存机会。
最后我们讲点番外篇,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能不能避免,以及乌托邦社会为什么无法实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经济危机的发生归结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滞后性导致的,这是一个明显的归因错误,拿结果当原因了。经济危机发生根本原因是信息传导不及时不准确导致的。信息的传递本身就需要媒介和时间,不可能做到100%及时的,你打个游戏都有延迟,更别说其他社会中传播的信息了。
同样反过来说,信息传递的越及时,越准确,发生经济危机的概率反而越小。政府如果介入市场,只会阻碍和扭曲信息的传播,只会加速危机的到来。
市场上需要100个商品,你生产了120个,是生产过剩了。但是如果市场上需要100个商品A,你生产了100个商品B,卖不出了,不一样是危机吗?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结果是市场需要100个商品,你只生产了60个。生产不足,直接大饥荒了。
计划经济从来不是解决方案。
同样,乌托邦社会为什么无法实现?
如果说大政府是有限的管制和消灭信息,那么乌托邦社会是100%的管制和消灭信息。一个信息无法流通的社会,人还怎么活下去?乌托邦社会本质就是社科领域的永动机。预想了一个不需要消耗信息就能运转的社会,和预想了一个不需要能量消耗就能运转的机器是一样的。
这里要讲一下,为什么民众和市场是产生信息(需求)和创造信息(需求)的主体,因为民众需要什么东西,自己最清楚,而不是政府更清楚。自己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掌握投票权(货币购买行为是投票动作),这是非常自洽的行为。企业生产什么,看市场反馈,符合市场需要的必然胜出。而不是政府一边跟民众说:你需要什么我比你更清楚,我塞给你就行;一边又跟企业说,市场需要什么我比你清楚,你按我说的生产。政府这么全能,不如预测下明天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提前避免下。如果连明天的交通事故都预测不到,又靠什么准确计划未来的生产需求尼?后者比前者复杂无数倍。
计划经济可行性就相当于有人跟你说,你把眼睛和耳朵都遮挡起来,我比你眼睛耳朵靠谱,我直接带你跑就行。这玩意你相信吗?
一个社会生态,只有都互相制衡的时候,才能健康发展。说真的,我认为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是一个非常棒的社会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前面的社区自治文化带来的分布书社会系统设计,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因为上帝的存在。因为从生态系统角度而言,有些生态位是必然存在的,神的生态位上帝不去占领,就会有伟大领袖去占领。权力的生态位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用宪法去占据权力的顶级生态位。既然总会有人去占领,还不如上帝和宪法去占领。
这也导致我非常悲观,我们不仅仅是落后这么简单,而是一开始就走错路了。技术的发展掩盖了这种差距,因为制度层面,我们得落后欧美500年以上,我们得从文艺复兴那开始补课才行。
最后,做个总结,前面那么多的文字最终只是为了下面这几句话。
所有的竞争都是模型的竞争,模型只讲有没有用,不讲正不正确。而有效模型的建立,是建立在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的,一个信息快速准确流通的社会,更有利于有效模型的建立,一个不断输入失真信息的模型,其输出结果必然是错误的。模型也会因为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失效,需要不断的迭代更新。一个提供模型多样性且模型更新迭代迅速的社会必然胜过模型不足或更新不及时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