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配不上自己的工作
大多数人配不上自己的工作
脱离人性谈管理,最多是一个事务型的管理者,没有抓住管理的根本。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人性的基础上。否则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误入管理的歧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花西子的公关声明,简直把我给笑抽了,这篇毫无诚意,像小学生作文一样的文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但是你如果了解过大公司的运作程序,了解过这种文案的出炉的过程,你就会觉得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种文案的产生,就是很多人工作的一个日常。
我直白点说,这种文案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大部分人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工作。
我相信所有老板,所有大公司的高管,看到这种文案产生的效果,都应该感到肝颤,心疼的在滴血,就这样的文案,平时老板还要花钱,公司还要花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一个公司看起来设计精巧的架构,井然有序的流程,都是一坨屎,职场的真相就是所有的公司,所有的单位都是草台班子,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演员。
所以为什么要996?我们以前都在讨伐资本讨伐老板集体控诉资方的压榨,但是花西子文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大部分员工都在摸鱼,都在糊弄事,真相就是大部分人在上班的时候都在摸鱼,只有到加班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干工作,而且通常到了执行层,就是Ctrl+c ,Ctrl+v,三个键就能解决所有的工作问题。
为什么花西子的文案看起来像小学生?因为他们请到的文案就是只有小学生的水平啊,因为中层的审核人员,高层的管理人员,最后的欣赏水平就是小学生水平啊这样的薪水应该给多少?反正2000月薪肯定是高了,就这样的工作能力你说不996怎么办?
这种无效的工作充斥了职场的90%的工作内容,但是没有这些流程还不行,只要有这些流程在,才可以确定还有人在工作,你不用去问,你放心吧,花西子他自己内部的公关部肯定有一个完整的一个工作流程,但是最后产生出这样的工作文案,就说明这些流程完全没有用那你说工资能给高吗?必须不能啊,必须无限制的压低价格呀,公关干的就是擦屁股的事,就是收拾烂摊子的事,但是花西子文案让我们看到,赚钱不赚钱已经不重要了,光是收拾烂摊子,已经让很多人头疼了,已经精疲力尽了那怎么办呢?那只有继续卷呗,价格继续压低,人员的成本继续压低,人员的能力也继续被限制,996还不行还必须007,最后没有多少人能够拿高薪,但是普遍都有了高薪员工的劳动时间。
高薪的人真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没有那么多?说白了吧,钱已经付过了,我们大部分公司的钱,大部分老板的钱,全部支付给了冗余费和风险损失费了。
我以前说过一件事,一个真相就是,世界上90%的工作是狗屎工作,这就是大部分人为什么痛恨工作的原因,但是我今天想说说这句话的另一面的真相,90%的人同样也对不起自己的工作,即使这个工作是个狗屎工作,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没有在创造价值,只是在伪装创造价值。
至于大部分公司为什么能够存在?因为这既不是一个公司的底层养育了公司,也不是高层养育了公司,而是每个公司,恰好有一部分非常非常能干的人,在被狗屎工作包围的同时,还能够创造价值,暂时还能够维持正常的秩序,这个人可能是公司的老板也可能是那些精英的员工。
而职场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南郭先生,都在滥竽充数,10%的人吹奏了100%的声音,90%的人都在对口型。这不是国内是这样,日本也这样,当年的日本经济奇迹,美国人也是如临大敌,各个媒体经常发各种鸡汤文章和段子,大概意思是日本人迟早要买下美国,美国人要反思我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不能再这样懒惰下去了,后来才发现,日本的工作时长确实厉害,但是大部分人也都是在磨洋工,泡时间。
**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草台班子,职场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演员,**所谓的精益管理专业服务,不用多想,你想都不要想,大部分都是一个幻想,徒有其名,其实说到底,所有管理者的事都是两件事,让能够创造价值的员工干活,淘汰不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如果再加上一条就是分清以上两点,说白了,轻盈,一定要让自己的团队轻盈起来,很多老板的现实困境是什么?淘汰掉了不能创造价值的员工,找到的依旧是南郭先生,搭建的依旧是草台班子,这就是当前职场的现状。
很多年轻人都在抱怨没有好工作,找不到工作,同样很多老板也都在抱怨,求贤若渴没有好员工,一边是就业不足一边是人才不足,人力并没有形成红利,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所有人都需要重新的思考,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哪里?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知道很多人想躺平,但是我想说一点,没有人可以永远做南郭先生,没有谁可以靠Ctrl+c和Ctrl+v这三个键混一辈子。
有种很流行的说法,70后,只要赶到2003年以前,拿钱买房,就赚到了现在年轻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同样的话,可以延伸出去,50后,只要在80年代,跑到广东,随便带点家电,别说电视机了,就是带个电吹风,热得快,丝袜、胸罩,随便卖卖就赚翻了;
60后,只要在90年代炒股,或者敢于下海,早都成百万富翁了;
80后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80后只要赶到互联网大潮,加入互联网大公司,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就赚翻了。
众所周知,升值计是一个有关人生和财富的公号。
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你会发现,当说到80后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故事并不简单,因为首先,互联网大公司就没有那么容易进,很多人也没有胆子进。
很多人在直播间追问,董宇辉这么优秀,怎么不去体制内当老师?真的怀疑现在有的年轻人已经考编考魔怔了。
20年前如果有直播间,你知道这个问题是啥吗?
董宇辉这么优秀,怎么不去进宝洁?
如果是10年前,这个问题会是什么?
董宇辉这么优秀,怎么不去百度阿里腾讯?
我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选择了腾讯,但是你知道那时候,我们对腾讯的认知是什么?就是挂太阳的,做游戏测评,很多人嘲笑他,说他上班玩QQ游戏,善意点的是给我们一人一个黄钻贵族。
不是说我们认知不够,当初马化腾自己都差点把腾讯卖掉。
结果后来腾讯游戏事业部的发展都知道了。
很多人对财富的理解,都是刻舟求剑,都是在用过去的赚钱方式,想象未来的赚钱方式。你用过去的网,捞不到现在的鱼,你用过去的记号,也一定找不到现在的剑。
实际上,上一代的人,赚钱没有那么容易,或者说,赚钱这件事,一直是最难的一件事。
上一代的人赚钱更容易,其实很容易得出一个推论,上一个时代没有赚到钱的人,都是废物。
财富只为少数人所拥有,你看到的那些轻松赚到钱的人,都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向来只关注那些富人,而忽略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都没有赚到钱。你仔细想一下,你的爷爷、父亲、妈妈、叔叔、阿姨,他们在上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为什么没有赚到钱?他们都是废物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普通人而已。
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他们只是在做你现在做的事而已。他们只是随波逐流,在做那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做的事情而已。
** **
所以,他们没有赚到钱,当然,随波逐流的你,同样也大概率不会赚到钱。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推论。
拿买房子这件事来说,人人都知道,在2003年以前买房,就是稳赚不赔的一件事,但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而且手里根本没有钱。
你要知道,中国的大部分人,工资水平真正提高,是在2004年以后的事,而且只有少数高薪行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宝洁趋之若鹜,因为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只有进外企,才有比较高的收入。
而普通人,即使有了2022年的年轻人的认知,他要买房,必须去借钱。而你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你要知道,在1999年的春晚上,黄宏还在打着气筒喊「咱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在2001年,2002年,你的父母噤若寒蝉,好不容易攒下一点体己,怎么敢去拿全部积蓄去买房,更不用说举债了。
这就像你今天,刚刚经历了三年的疫情,眼看着自己的积蓄一点点流逝,你怎么敢把钱全部拿出来「all in」?
普通人,之所以把赚钱想得太容易,临到自己赚钱,又太难。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很多细节。
很多人都说,去广东倒卖赚钱,那你知道,能去广东赚钱的都是什么人吗?著名地产企业家王某曾经讲过他的第一桶金,他1983年,来到深圳,发现一家饲料企业需要玉米,但是广东当地不生产玉米,玉米只能从美国、泰国、还有当时的东北运过来,但是当时的东北因为运输问题,运不过来。
于是他费尽心机,找到了铁路局的领导,批来了火车,运一车皮玉米到了广东,然后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300w。
但是很多人没有知道,背后的故事:
王的父亲本身也牛逼,他的第一桶金,有三个关键点,离开岳父和自己家世不行:
\1. 车皮。没有车皮,东北的玉米运不到港口,但是当时的车皮是需要批的,需要铁路系统的关系,正好王父亲曾经是柳州局的一把手。
\2. 航线。这就是那个说的,找了广州海运系统给开了航线。没有航线,不能从东北的港口把玉米运过来到南方。
\3. 这一点是谁也想不到的,那就是,王大少精心策划的大生意,第一桶金,其实是亏钱的,东北的玉米到南方不赚钱,所以,如果是普通人,就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玉米运到了,还是亏,眼睁睁看着玉米烂掉。那么到底人家怎么怎么赚钱的呢?因为这批玉米,被一些大单位接盘了。
瞧瞧,这才是赚钱的奥秘,赚钱的细节。《风吹半夏》里赚钱的故事,很多,就是缺少细节,当然也可以理解,真讲了细节,就没法播了。
所以,剧是好剧,但没有用。
你要不知道这些细节,你傻乎乎的倒腾玉米,只会亏得特别惨。你傻呼呼的收破烂,倒腾废钢,只会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所以我总说,普通人研究什么财经,什么政治,没用,你研究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至少对你当前是没有用的。
你知道赚钱的门路在哪里,但是你做不到,比如这个,车皮你搞不到,航线你搞不到,别说这个搞不到,路上随便一个神仙对你吃拿卡要,你这趟就白搞了,最后让别人给你接盘更办不到。
比如说你关注那些跟你讲政治的博主,讲财经的博主,又懂这个又懂那个,那么好,生猪进口是暴利,大豆和半加工品进口也是大生意,你做吧,你能做吗?
这都做不了,你跟重庆耳光姐一样揽一个土石方生意,你能做吗?挖沙子也暴利,能做吗?
所以,你学半天,学的都是屠龙术,但是你没刀啊,你不能上嘴咬吧。
所以普通人要明白两点:
**1. 越研究大题目越没用。**找对象也是,碰到个男的喜欢研究政治财经,赶紧夸他你牛逼,我配不上你,拎着包包离得远远的,最好饭钱都替他付了,这种人惹不起;
2. 学什么专业都是垃圾专业。你没有资源,同样是学珠宝,人家有家族生意,你只能当柜姐;人家学服装当老板,你找不到工作;学金融,有的进投行,有的进银行当柜员。
所以,我总说**自媒体和互联网是最适合普通人的,**因为这行都是下九流,屌丝草根,真正有门路的上等人看不上这个,所以普通人才可以恰饭,普通人不要去随波逐流,别去研究大题目,研究点小技能,给自己,给未来的孩子留点东西,这就是普通人最好的上升之道。
一个人越来越成熟的表现,就是职场幻觉越来越少
首先我想说的是,你从公司招人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一开始就找错了路。
举个例子,阿里刚刚成立的时候,招的很多人都是专科生,如果按照问题中的这个逻辑来想,那一定是,什么破公司,连个大学生都招不到,这样的公司肯定没有未来;再比如说,马化腾刚开始做QQ的时候,还需要自己亲自上阵,在网上假扮女生陪人聊天,想想,一个公司大老板还要干这样的活,你说正规不正规?看上去可真是太不靠谱了,按照问题的逻辑,肯定也是会用不了多久就得完蛋。
但是结果呢?腾讯和阿里,现在是一个什么概念,不仅是国内行业顶流,世界上也是排的上号的。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公司都可以成为腾讯,成为阿里,而是想告诉大家,在现在的职场上,以大多数人的角色来说,是不足以评价一个公司的,因为接触到的信息有限,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一套标准,就想预估一个公司的前景,是不可靠的。
而且你最需要关心的,也不是公司其他的员工靠不靠谱,而应该是你所在的公司,盈利不盈利。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说一个人在字节跳动的经历,说在字节跳动里面中层特别累,公司管理制度中的冗余弊病,让人既疲惫又没有安全感。其实这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职场思维,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公司,****没有一家是不存在问题的,**所有的公司其实都是在带病生存,所以我们要看的,是这家公司在这种带病的状态下,是不是还能运转,运转的过程中还能不能盈利。
**如果一个公司能正常运转,能正常盈利,那就是一个好公司。**即便是它的员工可能看上去不是那么的「靠谱」,也可以把公司很好的运转下去,能很好的盈利,那它照样是一个好公司。
什么叫做「靠谱的员工」?
每个人擅长的都不同,一个方面不行,不代表在另一方面也不能创造价值,所以,不能只单凭自己的理解去评价人,但有一个标准是可以通用的,那就是,能为公司解决问题的员工,就是靠谱。
其实公司招人的标准,无非就是三个:成本 、能力 、门面。
** **
大多数岗位,确实需要能力,但并不是所有岗位都是如此,而且大家也要了解一点,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靠能力驱动的。
有的岗位招人,公司更注重的是用人成本,如果用低成本的人就能让工作正常运转,那么就没有必要招高价人才;还有,有些岗位招人,可能就是为了门面好看,公司就是注重形象,就要颜值高的,所以有的人可能能力上不靠谱,但是这样的人招进来,是对公司的形象有益的,至少不会降低公司的形象,但如果你找几个能力特别强的,可是形象上特别拉胯,没法上台面,那带出去也是不行的。
所以,领导者招什么样的人,有他自己的目的,或者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解决,大家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一定要先结合这两个方面来想一想,然后你再看看,你一开始认为的能力,就这个问题来说,到底重要不重要。
最后,就是从个人角度而言,公司即使真的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那么他有没有你能从中得到的东西呢?
打工的目的其实就是三个,要么为了钱,要么为了职位,要么为了增加能力 ,你看他能不能给你其一,能给你其一,那就是好公司;能给你其二,那就是非常好的公司;能三个都给你的公司,可以说你就属于中彩票了。
所以,一个公司好不好,你要判断的是这个公司有没有你想要的东西,能不能给你想要的。
可能有的公司最后的结局确实不好,但是如果这个公司能给你带来一个很好的履历背书,或者能力的背书,那它还是一个好公司。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初诺基亚这个公司倒闭的时候,这些从诺基亚出来的工程师,在市场上有没有人抢?照样有,而且多了去了,你的公司存活的时间不长,但是你从中学到的能力却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一直给你带来财富的。
因此,职场上,要分清楚什么是实际的,什么是幻觉的。一个公司是不是会衰败,这些都是幻觉,能力、背书这些真正到你手里的,才是实际的。
不要总是去着眼于幻觉,考虑这些迂阔的问题,这没有意义。多想想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能真正攥在自己手里的东西。
跨过高考的人:首富大佬的高考,是什么样的?
关于高考,在中国有一种特别流行的观点,高考是最后一次公平的机会,高考是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考试。
但是真的如此吗?确实我们看到,从1977 恢复高考以来,很多人因为高考进了城,走上了人生巅峰,改变了命运,但这些,其实与高考无关。
在高中时代,我所在的高中,曾经转过来一个非常厉害的英语老师,这人年纪已经半百,他对高考研究的非常透彻,解题技巧和提分技巧非常实用,就是口语有点不太好,而且带有浓重的河南口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没有那么优秀,但是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而言,这个简直是个神器,而且这位老教师非常耐心负责,给很多英语不好的同学带来了福音。
后来我们跟他熟了以后才知道,才听他说到,他是原来一个偏僻县城的英语老师,我们校长在一次交流中,听他讲了一节课,立刻决定把他挖过来,还给他的孩子一个入学名额,当时我们那个学校也是省重点,这样的入学名额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于是他就欣然前来。
他的口音为什么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呢?因为他全是自学的哑巴英语,他是wg时期下乡的知识青年,后来别人有关系有背景都回了城,那时候招工只针对的是城市知识青年,他这样的农村知识青年是没有机会的,高考考了几次都没进入大学,他只能进入学校教书,幸好他对业务比较钻研,几十年研究下来,自学成才,终于成为一个高考英语的教育专家,专门带高三,负责给那个县城的高中考生,在考前突击英语提个十几二十分。
有一次,他又在课余讲他的经历,忽然有一个同学提问,老师,你来给我们讲课了,那你原来教的学生怎么办?我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的场景,那个老师一下子怔住了,教室里也一下子安静下来,然后忽然教室里全是读书声。
因为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那个县城的很多孩子们,因为我们学校挖走这个老师,已经在高考中失去了20分的英语分,而20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在竞争中从一开始,起跑线被推后了20米。不仅仅是这一届考生,还包括下一届,下下一届,那个县城的孩子可能永远失去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们何其有幸,能在高考前的关键时刻,拥有这么一个神奇老师,而那个县城的学生又何其不幸,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少了一大助力。
但这不是事情的全部,事情的全部是什么?我们这个地级市的最好的高中,每年都面临教师流失的问题,这些老师去了国家机关或者更发达地区的学校,所以我们学校,只能被迫从这些县高挖这些优秀教师来补充,我们曾经在高一有过一个非常棒的英语老师,一口正宗伦敦腔,在接到一所省里知名高中的邀请后义无反顾地跳槽,于是我们这一代学生只能学「哑巴英语」。
成功者在讲述成功经历时,总是会滤掉很多客观因素,强化自己个人奋斗的色彩,就拿高考这种事来说,很多人都会强调自己的天资卓著和勤奋刻苦,而往往忽略了另一些因素,原生家庭、教师、学校、城市氛围、社会历史,人们只看到了小县城学霸,没有看到小县城学霸的背后。
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无数「小县城学霸」「小镇知识青年」的背后是什么?是中国历次政治风潮中,上山下乡,被迫留在农村,留在县城的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们命途多舛的人生,是他们把当时的先进知识带进很多偏僻的县城、小镇、乡村,拉平了这些地方和大城市,富人的差距,才有了很多县城学霸上清北交复的传奇,这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以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代价换来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巨手的产物,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这些人因为出身的原因被阶层固化,被打压到农村,才有了乡村和城市教育差距的弭平。高考的公平,高考的草根逆袭传奇,高考的打破阶层固化的神话,是以上一代人的阶层固化为代价完成的。
没有神话,神话的背后,都是另一个悲剧。而这样的神话也注定不会是长久的,教育是一种资源,它一定会通过富集,向名校,大城市集结,逐渐形成,大城市名校——省会名校——地级市名校——县城名校——普通县高这样的金字塔结构,越往上学校数量越少,富集的教育资源越多。
这才是自然状态下的资源配置状态,以前那种被外力打破造成的资源配置的「平等」不会再有。
在我的英语老师的经历,应该很多人注意到一个他的经历,他是没有考上大学的,我们听多了很多「老三届」们热血励志的故事,可能会把上大学才能归结为成功,但其实对于当时很多人,参加高考是很难的,有人甚至不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有人因为工作环境恶劣,根本没有复习时间,我这个老师也很惨,他家庭困难,要照顾生病的父母,更艰难的是,他连学习资料都没有,「老三届」的故事中,很多人描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动不动从北京寄来了资料,对我这个老师而言,家里的亲戚里就他一个识字的人,别人的资料都藏着捂着,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学习。
所以,当我们在歌颂高考时,不能一味歌颂高考的公平,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考实际上最终,还是原生家庭的比拼。
我老家的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当地的旅游项目,其中有个镜头,要找当地经营游船的本地人来录节目,就是简单说几句话,把风景夸一下,连稿子都是电视台出的稿子,结果试了几个人都不行。平时说话挺利索的小老板,一到镜头前,都结结巴巴说不成句,因为这些小老板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最后电视台的编导,发现她的高中同学也在这里经营游船,也是最早经营游船的,就把他也找过来试镜,教育果然是有用的,结果一遍通过。
这个同学,当时跟编导是一个村里的,是他们乡里高中成绩第一名,而这个编导,当时只是中下等成绩,但是她却考上了大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年参加高考是80年代,对于这个乡镇高中而言,几乎没有人是第一年就能考上大专,更别说大学了,这个编导当时复读了五年,才终于上了一个当时最差的大专,而她的同学,当时成绩最优异的同学,一年高考落榜就回家种地了。
我知道,很多人读到这里,会称赞这个女人的奋斗改变了人生,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而她同学的目光短浅让人痛心疾首,可是真相不是这样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这个女编导的父亲,是村里的村长,而这个农民同学的家里,父母双亡,能够拼到高中上完,已经是家里的极限。
那个年代,能让一个女孩子上完高中的都凤毛麟角,更别说不会逼着她嫁人,而是让她复读五六年上大专,你可以想象,她的父亲当然不是什么巨富,但是眼光和财富已经超越了村里很多人。
这个编导后来上了大专,找了个年轻有为的男人结婚,也有了一份令人青睐的职业。在她当时的大专同学看起来,她是草鸡变凤凰,草根逆袭的典型,可是人家其实是乡村的公主。
这就是很多县城学霸的真相,在北上广的同学看起来,这些人土里土气,成绩也比不过他们,但其实这些人的家庭在当地,多半要么是国家机关公务员,当地国企员工,村里的种田大户,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他们当地能拿到最好的教育资源的人。
当然,我们今天不需要再去用五年六年的时间去复读才能考上大学,但是,谁能考上大学,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其实主要是原生家庭能够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这就是高考战争的实质,实际上,这是一场爸爸的战争。
这个故事也并没有结束,这个编导的农民同学,有三个孩子,他们全部考上了大学,而且早早在市里买了房,这在农村是非常罕见的。他当年的教育,没有让他的人生逆袭成传奇,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忍受别人的嘲笑,「高中生还不是跟我们不上学的一样,还是个农民」,但他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教育,他的教育通过代际遗传给了他的子女。他的故事应该被拍成一部中国电影,叫《高考吧,爸爸》。
高考这个东西,看开了其实就是一个筛选器,它的价值根本不在于它的公平,高考神话,是庸人看不到内在的真相从而构建的。
高考筛选器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它作为筛选器的唯一优点,在于它的效率,实际上,效率是中国大多数社会工具的意义。
公元1397年,明朝士林领袖刘三吾主持科举考试,榜单出来以后,录取了51名进士,结果全是南方人,于是北方人群起攻击,说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偏袒南方士子。明太祖朱元璋大怒,命令彻查,结果查来查去,所录进士全是凭实力录取,并无偏私。这个结论一出,北方士子更不能接受。
当时北方经济文化已经全面落后南方,出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但是朱元璋为了安抚北方人,直接把刘三吾诬为反贼,同时朱元璋亲自担任主考官,录取61名进士,全是北方人。自此以后,科举考试开始实行南北卷制度。
这就是现在分卷制度的先声,直到今天,我们的高考中还存在着北京卷,全国卷,江苏卷,各种卷,哪有什么公平?
所以,高考是个什么玩意儿?高考只不过是为了保持稳定,制造出的一个筛子,这个筛子的网眼,根据需要,其实是可以任意调节的,你所视为神圣的高考,并没有那么神圣。
我们的人生,也并不应该被高考所限制,俞敏洪参加过三次高考,第一次考试是奔着常熟师专去的,没考上,第二次还是奔着常熟师专去的,又没考上,直到第三次,正好江阴县教育局弄了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全职补外语,才考上了大学,而且一考就是北大。
同样的,马云也参加了三次高考,他第一年奔着北大去,结果没考上,第二年又没考上,到了第三年被杭州师范的专科录取了,那时候觉得能上大学就不错,这才上了大学。
许家印也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刚恢复高考,他没时间准备,根本没有考上,第二年他以周口第三的成绩上了武汉钢铁学院。
在高考这个筛选器中,他们既曾经是失败者,又曾经是幸运儿。
他们的命运固然有高考的加成,但是高考也并不能证明他们什么。何况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在1978年就办起了乡镇企业,是当地第一个万元户,许家印的父亲是抗日部队的连长,村里的仓库保管,马云的父亲是杭州曲艺界的元老级人物,虽然都不是大富大贵,但在同龄人中都是佼佼者。
在高考这个筛子里,能被筛出来的是谁?总是那些能获取更多教育资源的人。
所以,神话高考,乃至神话应试教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跨过高考,会发现那不过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而已,人生最终是一场长期的战争,这个战争中,戴着头盔的不仅仅是你,还包括你的父亲,母亲。
高考曾经公平过吗?不,从来没有,即使它公平过,那也与高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