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市场终局分析:一家独大还是三分天下?
外卖市场,更准确地说是即时零售市场,在三五年或十年内的终局是什么呢?是三分天下吗?还是一家独大?
我的结论很清晰,一家独大。
目前最有赢面的企业,依然是美团。
这一分析,可以忽略掉舆论上滔天的情绪,这种情绪完全是虚假的,市场从来不根据情绪运转,消费者的特性不会被一时的情绪左右。
简单来说,别看现在无数的消费者天天盛赞什么五险一金、兄弟情,但是,他们的本性依然是,谁家便宜买谁家。
他们不会傻到向百亿富豪去捐款,明明某家更便宜,他还要买另一家。
消费者也从不关心什么骑手的命运、商户的命运,他们唯一只关心自己的消费利益,他们是冷酷无情的,是市场各主体的终极裁判者。
他们裁判的唯一方法,就是比较质量与价格。
一个人的偏好,不是通过嘴上的仁义道德体现的,无数消费者并不会因为“同情”骑手,就给他打赏,自己出钱给他买五险一金。
他们一分钱都不会出。
要知道,长久来说,任何一家企业要支付的成本,必然是先来自于其收入,不管是骑手的五险一金、还是商户的更高收入,最终必然是消费者来支付的。
消费者是否愿意支付这一新增的成本吗?他们才不会出呢!
行动才是其真实的偏好。你在生活中见过太多这种人,满嘴仁义道德,行为却体现其言论的虚伪。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只不过是为了秀自己的“道德感”,实际上,他们的行动依然会遵循消费者那冷酷无情的特性,那就是,谁家便宜选谁。
事实上,京东的民粹舆论战,正在反伤自己。
他降低众包骑手的单价,甚至最低只有2块多钱一单,他提高商户对百亿补贴的承担比例,最高需要承担50%,其结果就是,如果按照其宣传的“压榨”理论,京东也正在“压榨”骑手和商户。
这一回旋标必然出现。
如果京东不放弃做外卖,最后市场上流传的声音会聚集成为一种,”天下乌鸦一般黑“。当下咒骂美团的所有咒骂方法,全部要在京东上全部来一遍。
三个月内,我这条评价,必然占据各种关于外卖市场的各种舆论,不信,你等着瞧。
因为,没有人能改变市场规律、商业规律。
真正有意义的讨论,不是以上情绪,这些情绪对于理智的人来说,毫无价值,评论区这类人的声音可以不必理会,我们不必去阻止一个人秀自己的”道德感“,他喜欢让他去秀就可以了。
他这么喜欢当言行不一的道德婊,就让他当呗。
他真那么关心骑手,让他秀一下过往给骑手打赏的记录吧。
放心好了,99%的道德家们都秀不出来的。
讨论未来的外卖市场格局,必须回到基本的商业经验以及经济学原理,我们才能看清这一现象。
甚至我可以说,中国大厂中的中高管理层,由于缺少经济学训练,他们也不一定看清了这一结局。
先来说一下三分天下的这种结果,为什么不可能出现?
人们以为,即时零售市场与传统电商市场是一样的,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各取一块市场,每一个企业针对的客户群、需求不一样,因此,市场由此分散,由不同企业各据一块。
但是,即时零售市场,与传统电商完全不是一个逻辑。
即时零售市场与微信这种社交软件是一个性质。
微信这种社交软件,为什么只有一家存在,为什么没有三分天下,因为他具备有网络效应。
所谓网络效应,就是指,每一个加入网络节点的人,都同时在为这个网络增加价值,而每一个人加入网络节点,就是为了享受这个网络整体的价值,因此,一个网络才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最佳选择。
你要是找朋友要用一个APP,找同事又要用另一个APP,你会发疯,你自己都会要求他们进入一个社交网络,以减少你的麻烦,这才符合你的利益。
即时零售市场,也具备有这一特性。
在即时零售市场中,商家与骑手形成的网络,就是这一市场中的关键网络,每增加一个骑手进入这个网络,就能让这一网络的效率提升。
解释一下:
假设一个城市遍布着一万家餐厅,一万家商店,那么,要满足消费者半小时内送达的需求,骑手数量越多,分布越广,越容易达成这一目标。
我们假设,一个企业签了一万家餐厅,一万家商店,有一万名骑手,而另一个企业,签了三千家餐厅,三千家商店,三千名骑手。
除非另一个企业只在特定商圈运营,如果二者都在同一个城市去满足这一个城市所有的消费者的话,那么,骑手数量,就决定了配送效率。
数量更少的企业,他们接到订单时,要么骑手到店时间长,要么配送距离远,要么周边没有骑手,最终,使得他们的效率变低。
在这一个配送网络中,竞争的关键是什么?
以下指标是关键:
1、骑手日均配送的总单量
一个骑手在这个网络中,每天配送的总单量越高,说明,这一网络效率越高,成本越低。
他骑到任何一地,空驶率都不高,都随时有订单接,这对骑手来说,就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熟悉出租车市场的人就会明白,出租车司机不害怕订单价格低,害怕的是空驶率高,只要有不断地订单跑,价格低一点,总收入也将增加。
而骑手的总单量,由网络的规模决定。哪一个网络规模大,哪一个网络下的骑手的总收入就会更高。
2、订单密度
骑手的日均配送的总单量由订单密度决定。
订单密度,由商家数量和消费者数量决定,如果一个城市每一个角落都遍布你的消费者,也遍布着各种签约的商家,那么,订单密度就足够高。
骑手们的空驶率将大大降低,接完这一单,平台识别你的地理位置,给你规划最近的商家,最近的消费者,又可以给你一单。
因此,商家数量也是网络成员中的关键节点。
至于消费者,不是难事,消费者即使前期不多,也可以通过大量补贴的方式、广告的方式,一步一步培养消费习惯。
只要有便宜货,速度又快,你不用担心没有消费者。
好了,了解了这一基本原理后,我们来设想一下,有没有可能,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分天下?
假设他们都签约了一万家商户,一万名骑手,都在一个城市里建立了星罗密布的网络。
这时,消费者的需求就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假设一个城市总的即时配送单量,一天就是六十万单。
如果按三家均分的状态,一家分到了二十万单,每家都有一万名骑手,于是每家的骑手当天都只有二十单。
如果平均单价是3元一单,那么,这些骑手当天的平均收入就是60块。
这个数据的结果是:所有的骑手退出这个市场,因为赚不到钱。
很多人同情骑手,其实这些人不明白,很多一二线城市的骑手,比那些同情者的工资高了几倍,一万多在这一行业根本不算什么,跑到两万一个月的都不少见。
在补贴期,比如京东补贴期,拿到四万一个月的骑手都有,骑手一天甚至可以拿到两千多一天的收入。
如果一个月只能赚到1800,那他们会去工厂打螺丝。
这时,如果另两万名骑手退出这个市场,由一万名骑手在里面跑,并在一家旗下跑,还是六十万单,他们人均就有60单。
每单3元,人均收入就是180元。月平均收入就能达到5400元,由于部分人是兼职,部分人是专职,专职的就能上万,兼职的拿个一两千兼职收入。
这时,才是一个可以成立的市场。
有人要问了,那为什么不可能是一万骑手同时接三家公司的单呢?
不行,因为骑手的效率来源于对骑手路线的规划。
美团派出一单时,他可以同时派出第二个单,你到A地领一个外卖,到B地领一个电器,到C地领一份药品,然后一起送到D小区和隔壁的E小区,这时,他的效率是最高的。
只有在一个平台占据所有市场时,才能达成最高效率。
美团订单数据、不可能与饿了么、京东共享,因此,饿了么和京东就无法得到这个骑手上一单接的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给他分配顺路单。
分为三家来跑,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效率低下。
这与自来水也是一样的,只由一家自来水公司来经营所有的管网,才是效率最高的,成本最低的。
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导致的“自然垄断”。
真正推动这一结果形成的,是消费者。
骑手日均单量数量越高,其单次的单价越低。这是劳动力市场价格的规律,因为,只要这一市场不受到干预,那么,他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就会大致接近。(专职、高技术、长时间肯定要拿更多)。
如果他的收入变高,那么,就一定有更多的人进入骑手这一行业,导致收入降低。
消费者只买便宜的特点,就会推动一个结果,哪一家的网络效率越高,订单密度越大,骑手数量越多,哪一家的单一产品的配送费才会最低。
记住,单一产品配送费降低,并不代表着骑手收入降低,比如,一天送一百单,一单3块,可以赚三百,一天送二十单,哪怕单价10块,也只有200块,大量的骑手会选择送一百单。
配送费降低,才能带来大量的购买。
消费者会通过价格机制,倒逼市场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因为只有一家独大,才对消费者最有利,才能让配送费用降低,又送得很快。
骑手也会通过选择单量高的平台合作,推动这一结果的出现。
商家也会选择在哪个平台上投入宣传费用的方式,推动这一结果的出现。
在这一领域,只有一家企业能活,其余的都会死。
京东,在我看来,他没有能力参与这一市场的竞争,因为水平太差,仅仅才几天时间,众包骑手就大量离开京东(单价跌到了3块以下),很多商家的订单都找不到骑手送了,就开始出现大量的餐损(有订单没人送)。
吐槽导航不准,后台难用,排名算法胡来的人一大堆。
众包骑手们观念比较正,他们不会看到3块的订单就骂被压榨,而是默默地卸载,重回美团。
在即时零售领域,要构建这一网络,需要技术,需要投入,需要长时间的本地运营,不是靠几句高大上的话,就可以赢的。
饿了么有可能成为老大吗?如果饿了么有这个能力,就不会被美团打得节节败退了。如果淘宝很重视,重新调集重兵,又投个千把亿,倒是有可能。
这得看决策者对即时零售市场的判断,以及对打败美团的自身实力评估了。
因此,我的判断就是,最终这一市场,大概率美团会一家独大。
但是,中国当下的环境和观念不支持美团一家独大,从策略上来说,他可能会留着饿了么,在部分城市和地区活下去,以防止舆论对他不利。
关于垄断的问题,一家独大后,会如何,这是经济学入门的第一关,搞不懂这个问题,基本上就与经济学无缘了。
明天写一篇万字长文来说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