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就能随意提价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家公司太黑心了,仗着自己垄断,把价格定得这么高,就是在剥削消费者!”

其实,这种对 “垄断价格” 的指责,背后藏着很多对市场规律的误解。

咱们先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比如你开了一家小面馆,每天早上几点开门、卖多少碗面、每碗面定多少钱,这些都是你自己能说了算的。因为这家面馆是你的财产,你投入了本钱,也承担着经营的风险,要是赚了钱,是你应得的;要是亏了本,也得你自己扛着。这就是企业作为财产拥有者的基本权利,也就是咱们说的产权。

企业的定价行为也是一个道理。企业是资本家 - 企业家的财产,他们决定生产多少产品、用什么方式生产、把价格定在多少,都是在行使自己的产权,而且要自己承担后果。就像你不会觉得自己给面馆定价是在欺负顾客一样,企业的定价也不是什么 “剥削” 行为。

可能有人会说:“那要是企业故意把价格定得很高,让消费者买不起怎么办?” 这就好比有人觉得王菲的演唱会门票太贵,但我们能逼着王菲一直开演唱会,而且必须卖低价票吗?显然不能。如果强迫企业按照消费者的意愿定价,或者强迫王菲一直唱歌,本质上都是在剥夺他们的自主选择权,和强制奴役没什么两样。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财产如何使用,企业也不例外。

夏天的时候,西瓜很受欢迎。要是市场上卖西瓜的商家少,西瓜价格就可能上涨。这时候,有人会抱怨卖西瓜的商家太少,故意抬高价格。但其实,要是真觉得卖西瓜能赚大钱,而且现在的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任何人都可以去租个摊位、进点西瓜来卖啊。甚至如果觉得现有的商家卖得不好,还能想办法做得更好,把他们的生意抢过来。

这就像咱们小区门口的便利店,如果大家觉得它卖的东西贵,那完全可以自己找个地方也开一家便利店,进更便宜的货,提供更好的服务。要是没人愿意这么做,那其实就没资格指责现有的便利店。

因为市场是开放的,只要有利润空间,总会有人愿意进入这个领域。真正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没有人进入这个领域来增加供给呢?可能是觉得风险太大,也可能是没有足够的本钱,但不管怎样,这都不能成为指责现有生产者的理由。

咱们还是拿开面馆来说。你开面馆肯定是想赚钱的,所以会琢磨着每天进多少面粉、多少蔬菜,定价多少才能赚最多的钱。这其实就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别觉得这是贪心,在自由市场里,这可是件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利润就像一个指南针,能告诉你消费者最需要什么。比如你发现牛肉面卖得特别好,利润也高,这就说明消费者很喜欢牛肉面,你把面粉、牛肉这些稀缺资源用在做牛肉面上,就是把资源用到了最合适的地方。

要是你做了很多阳春面,结果没人买,利润很低,那就说明你把资源用错地方了,这时候你可能会减少阳春面的产量,甚至涨价清库存,把省下来的面粉和人工用到做牛肉面上去,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更好的配置。

企业也是一样。企业家计算供给和价格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其实是在帮社会把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要是企业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反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比如一家工厂明明生产 A 产品能赚大钱,却偏偏要生产没人要的 B 产品,这就是在浪费原材料和人工,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来生产 A 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仅没错,还应该被鼓励。

你去菜市场买苹果,摊主说 “5 块钱一斤”,你觉得太贵了,转身就走,摊主可能就会说 “4 块5,你要不要?” 最后你以4块5的价格买了苹果。这个过程中,摊主虽然先报了价,但你有不买的权利,最终的价格是你们双方商量着来的。

图片

市场上的价格也是这样,不是生产者单方面说了算的。生产者会定一个价格,但消费者可以选择买或者不买,价格最终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和生产者的成本、供给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价格很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生产智能手机,供给增加了,价格就慢慢降下来了,这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起作用。

而反过来,要是某种商品特别抢手,比如过年时候的鞭炮,大家都想买,价格就会被推高,这就是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在起作用。

而且,市场上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越多,价格就越稳定。比如你去一个很大的超市买盐,不管什么时候去,价格都差不多,这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买盐,也有很多厂家在生产盐,买卖双方的互动让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是一成不变的,要是突然有很多人开始囤盐,需求增加了,价格可能就会涨一点;要是厂家生产了太多盐卖不出去,价格可能就会降一点。所以说,价格始终是买卖双方共同行动的结果。

可能有人会说:“有些东西只有一家企业在生产,他们想定多高的价就定多高,消费者根本没办法。” 其实不是这样的,消费者手里有一个 “隐形武器”,就是需求曲线弹性。

什么是需求曲线弹性呢?简单说,就是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比如馒头,要是价格涨得太多,大家可能就会买包子或者面条代替,所以馒头的需求曲线弹性比较大,商家不敢随便涨价。

而像胰岛素这种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短期内价格涨一点,他们可能还是得买,看起来弹性很小,但从长远来看,要是价格一直很高,可能会有其他厂家研发出更便宜的替代药,或者消费者通过其他方式控制病情,减少对胰岛素的依赖,所以弹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市场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商品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需求曲线的弹性会越来越大。就算是一家企业独占了某种资源,他们也不敢随便涨价。比如假设只有一家公司生产可乐,要是他们把价格涨得太高,可能就会有人开始生产雪碧、芬达等其他饮料,消费者就会转而去买这些替代品,可乐公司为了留住客户,反而更愿意降价促销。

所以说,消费者并不是只能被动接受价格,通过选择购买替代品或者不购买,就能影响企业的定价,这就是消费者的 “隐形力量”。而且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可替代的,就算是看起来很独特的商品,也总能找到或多或少的替代品。

很多人觉得,市场上存在 “垄断价格” 和 “竞争价格”,而且很容易区分,其实这是个误区。就像你很难说清楚一杯奶茶卖多少钱是 “合理” 的竞争价格,多少钱又是 “不合理” 的垄断价格一样。

在自由市场里,价格一直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 “竞争性价格” 作为标准,所以也就没办法说某个价格是 “垄断价格”。比如一家服装店,之前衣服卖得很便宜,后来发现买的人太多了,就稍微涨了点价,减少了一些库存。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这是 “垄断价格”,但其实可能只是之前的价格太低了,现在调整到了更合理的水平。

需求曲线也不是一开始就画好的,而是生产者在经营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比如一家新开的蛋糕店,老板也不知道定价多少合适,可能先定一个价格试试,要是买的人少,就降价;要是买的人太多,供不应求,就涨价。这个过程中,老板可能会减少一些销量不好的蛋糕的生产,这不是为了搞 “垄断”,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营策略。

有时候企业家因为判断失误,进了太多货,卖不出去,就会减少产量,甚至把过期的库存销毁,这其实是在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故意限制供给。比如一家水果摊老板,进了一批香蕉,没料到天气变热,香蕉坏得很快,他可能就会低价处理,要是实在卖不出去,就只能扔掉,这总比让坏香蕉占用摊位,影响其他水果销售要好。

即使是政府强制垄断领域,也存在潜在的替代选择或市场竞争的间接影响。比如,某国企在石油供应上处于垄断地位,但如果价格过高,可能会促使消费者更多地选择新能源汽车,从而减少对石油的需求,反过来抑制价格上涨。

如果电力国企也涨价,新能源汽车也用不起,那么消费者还有脚,买辆自行车也可以出门。如果自行车也买不起,那就用脚走路呗,实在不行大不了不出门,买不起我可以不用啊。你不让我买别人的,难道你还能逼着我一定要买不成?改革前我们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

在农村的集市上,你会发现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很灵活。比如下雨天,雨伞的价格可能会涨一点;丰收的时候,蔬菜的价格就会降下来。这些价格不是谁规定的,而是根据天气、收成、买卖双方的需求等各种因素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自由市场价格的特点,它是由市场条件、大家的买卖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片

自由市场的价格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比如你花 10 块钱买了一把雨伞,对你来说,这把雨伞能帮你挡雨,价值超过 10 块钱;对卖伞的人来说,10 块钱比他进货的成本高,他也赚了钱。要是有一方觉得不划算,这笔交易就做不成了。所以说,市场价格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不存在什么等价交换,这叫双赢。

有些人总说某个东西 “应该卖多少钱”,其实这往往是为了干预市场找的借口。比如有人觉得某品牌的感冒药卖得太贵,就要求政府限价,这看起来是为了消费者好,但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厂家因为利润太低而减少生产,最后消费者想买都买不到。所以说,那些所谓的 “客观合理价格” 的说法,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干预市场、巩固某些权力。

假设政府觉得某家公司的电脑卖得太贵,认定这是 “垄断价格”,就强制要求这家公司降价。看起来消费者好像得到了实惠,但实际上呢?这家公司因为价格被压低,利润减少,可能就不会再投入资金研发新的电脑技术,也不会扩大生产。慢慢地,市场上的电脑供给就会减少,而且技术也不会进步。

更严重的是,如果政府经常这样干预市场,企业会觉得经营风险太大,反正辛辛苦苦生产,价格说被压就被压,还不如不生产。这样一来,很多商品都会变得稀缺,价格反而会涨得更高。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像有些地方那样,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这就是计划经济和配给制的苗头,而这对穷人来说影响更大。穷人本来收入就低,要是商品都要凭票供应,他们可能连票都拿不到,生活只会更困难。

其实,真正的垄断很多时候都是政府造成的。比如政府规定,只有某一家公司能经营电信业务,其他公司都不能进入这个领域,这家公司就成了垄断者,它当然可以随意定价。或者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很高的关税,把国外的竞争对手挡在门外,国内的企业就可以放心地提高价格。所以说,政府的干预才是导致所谓 “垄断价格” 出现的根源,它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对经济发展没什么好处。

咱们再从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来看看市场是如何自我调节的,以及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理论存在误区。

比如咱们常去的小区菜市场,一开始可能只有一家卖猪肉的摊位,老板把价格定得有点高。这时候,有人觉得卖猪肉能赚钱,就会在旁边也开一家猪肉摊。两家开始竞争,为了吸引顾客,可能就会降价,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帮顾客把肉切成小块。这样一来,猪肉的价格就降下来了,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

这说明,只要市场是开放的,有竞争的空间,价格就不会一直被 “垄断” 在高位。

再比如智能手机市场,几年前可能某一个品牌的手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价格也不低。但很快,其他品牌纷纷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手机,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原来的品牌要么降价,要么提高配置,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它能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降低价格,根本不需要所谓的 “反垄断” 干预。

还有像节假日的火车票,有时候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也会根据车次和座位类型有所不同。这时候,有人会说铁路部门在 “垄断定价”。但其实,要是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可以替代,比如长途汽车、飞机,消费者就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出行。过年很多广西、江西老表开个摩托车也能回家。

图片

而且随着高铁的发展和公路交通的完善,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铁路部门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票价和车次,并不是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

从这些生活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市场本身就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没有政府的不当干预,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选择,都会让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所谓的 “垄断价格” 很难长期存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合理的,咱们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比如在农业领域,农民会根据市场上各种农作物的价格来决定种什么。如果今年小麦的价格高,利润大,明年就会有更多的农民种小麦;要是玉米的价格低,利润少,种玉米的农民就会减少。这种根据利润调整种植结构的行为,其实就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土地、化肥、农药这些资源,会从利润低的农作物转向利润高的农作物,也就是从消费者需求不那么迫切的地方,转向需求更迫切的地方。

在工业生产中也是如此。比如汽车行业,当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欢迎,利润空间越来越大的时候,很多汽车厂家就会减少传统燃油车的生产,转而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这就是把钢铁、橡胶等资源从燃油车生产转向新能源汽车生产,满足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要是企业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假设政府要求一家汽车厂必须生产一定数量的燃油车,不管利润如何。而这家厂生产新能源汽车能赚更多的钱,却因为政府的要求不能调整生产结构。这样一来,大量的资源就被浪费在燃油车生产上,而新能源汽车的供给却满足不了需求,消费者想买新能源汽车可能要等很久,或者花更高的价格。这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利润就像一个指挥棒,引导着资源在不同的行业和产品之间流动,让资源能够被用到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地方。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让整个经济系统更有效率地运转。

五、消费者如何影响市场价格

可能有人还是会觉得,消费者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影响价格。其实不然,消费者的每一个购买决策,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市场价格。

比如你去超市买洗发水,有两个品牌,A品牌和B品牌,价格差不多。你觉得 A 品牌更好用,就买了 A 品牌。很多人和你有一样的想法,都买 A 品牌,A 品牌的销量就会上升。超市看到 A 品牌卖得好,可能就会向厂家多进货,厂家为了扩大生产,可能会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价格,或者推出更大包装的产品来吸引更多消费者。而B品牌因为销量不好,可能会降价促销,或者改进产品配方,争取夺回市场份额。

再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对高糖、高脂肪的食品需求减少,对有机蔬菜、低糖饮料的需求增加。食品厂家看到这种变化,就会减少高糖食品的生产,增加有机食品和低糖饮料的供给。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一开始有机蔬菜因为供给少,价格可能较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有机蔬菜,供给增加,价格就会慢慢下降。

消费者的这种 “用脚投票” 的方式,其实就是在向生产者传递信息: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生产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和定价策略。所以说,消费者虽然不是直接给商品定价,但他们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走向。

政府干预市场价格,除了会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涨之外,还会带来很多其他的危害。

比如政府实行价格管制,规定某种商品的价格不能超过某个水平。看起来消费者能买到便宜的商品,但实际上,厂家因为利润降低,可能会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就像以前有些地方对面包实行价格管制,面包店为了降低成本,就会做smaller的面包,或者用更差的面粉。消费者虽然花的钱少了,但买到的商品质量也下降了,其实并不划算。

而且,价格管制还会导致黑市的出现。当某种商品的官方价格低于市场实际价格时,就会有人想办法从官方渠道买到商品,然后在黑市上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赚取差价。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会让那些真正需要商品的人很难通过正规渠道买到,只能花更高的价格从黑市购买。

另外,政府的干预还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要是创新成功后,因为政府的价格干预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就会觉得创新不值得,从而失去创新的积极性。

比如一家药企投入巨资研发出了一种治疗罕见病的新药,本来可以通过合理定价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利润,以支持后续的研发。但如果政府认为药价太高,强制压低价格,药企可能就会觉得研发新药是赔本买卖,以后不再愿意投入研发,最终受害的还是那些需要新药治疗的患者。

政府干预还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当政府对某些企业进行特殊扶持,或者设置各种壁垒阻止其他企业进入某个领域时,市场上的竞争就会变得不公平。那些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不需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也能获得利润,而其他企业则因为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难以发展。这样一来,整个市场的效率就会降低,消费者也很难享受到优质廉价的商品和服务。

在自由市场中,可能会出现某家企业在某个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但这并不等同于垄断。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合理,或者服务更周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只要市场是开放的,其他企业随时可以进入这个领域参与竞争,这家企业就必须不断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取代。

比如在搜索引擎领域,曾经有一家企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其他企业的创新,新的搜索引擎不断涌现,虽然这家企业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 “一家独大” 了。这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即使某家企业在短期内占据优势,也不能长期 “垄断” 市场。

我们应该警惕的是那种依靠政府权力形成的垄断,这种垄断会阻碍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对于自由市场中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我们不应该随意指责为 “垄断”,而应该看到它们为市场做出的贡献,比如推动了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等。

通过对垄断价格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 “垄断价格” 其实是一种幻觉。在自由市场中,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企业的定价行为是行使产权的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信号。

自由市场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选择,都会让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政府的干预往往会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商品短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甚至会形成真正的垄断,损害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多相信市场的力量,减少对市场的不必要干预。让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让消费者在自由选择中获益,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无论是开面馆的小老板,还是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他们在市场中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市场运行的一部分,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也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参与到市场的调节中,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