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国企之燃气问题,是福利制度问题
不少读者问我,对重庆燃气事件怎么看,想让我写文章。
这是一个大热点,但我没有写。
首先是因为对事实并不太了解,虽然有这么多高收费的事件出现,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并没有充分的信息渠道。
其次是,各种报道中,充斥着他们对因果关系的假构。
比如,最为常见是在说,重庆燃气利润暴涨了,拿出财务报表一晒,然后说,这就是他们乱收费的原因。
然而,对这种假构,我不认同。
如果是利润不足,他要提价,那直接了当地提价,增加收入,不就可以了吗?这种荒唐的高收费,难道不比提价更麻烦吗?
我们进一步地追问,如果重庆燃气,可以收到更高的价格,那么,他为什么为早就定一个更高的价格呢?
他不是没有竞争吗?他是个国企,还是一个所谓的“自然垄断”企业,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明显会激出公愤的作法呢?
这种针对重庆燃气高收费来达成利润的批评,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完全是一种个人的想象。
国企最为常见的问题,并不是他制定一个高收费价格来“薅消费者的羊毛”,而是国企领导和员工往往在薅企业的羊毛。
如果一个国企积极地追求利润,努力想办法让企业的利润增高,尽一切可能将产品卖出最高的价格,我会怎么看呢?
这个时候,我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家国企,已经快接近私企了,必定是因为某一种市场化的改革,让国企的问题解决了大半。
不管国企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不管他背后有多少领导,有多少资源,他的收入只要来源于消费者,他能赚到更多钱的方式就只有一个,那就是:
迎合消费者主权,服务于消费者,接受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要求。
你是唯一的燃气企业就可以随便提价来增加利润吗?不能!
第一、消费者会在价格上升后,减少燃气的使用;使得你提价增收的目的达不到;
第二,消费者有的是替代,不行就用电,更不行就用液化气,这些全部国营了,我可以用煤球,没有任何产品是不可替代的
国企低质低效的原因,并不是他借着垄断地位随意提价,反而是,他的利润动机不够,因为所有者缺位。
掌控国企的官员和国企的领导们,更多的在意的是个人的利益,而不是国企的利润。
尽管我没有得到多少准确的信息,我依然可以对这一事件作一个简单的判断:
1、重庆燃气事件,不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乱提价事件,这种手段达不成目的,也不是国企的常见作为;
2、重庆燃气事件,大概率是一次管理事故,是管理员和员工根本不在意企业的商誉,也不在意消费者,更不在意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在工作中随意处理的作风导致;
3、重庆燃气事件,依然证明了国企的低效,消费者主权在混乱的国企管理中荡然无存,高管被撤职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4、真正要解决类似的问题,是如何让国企如何回归企业的本能,那就是为利润生产,只有真正为利润生产的企业,才会在乎消费者的感受。
我对当下舆论对这一事件的批评方式,反而是担忧的,这种批评,其实是强化了“资本的灾难想象“,认定有人为会为了多赚钱,侵犯消费者。
不管这一资本是指国企还是民企,这说明,对资本的恐惧,依然广泛存在于这个社会中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我知道,这个时候痛批重庆燃气为了赚钱乱涨价才有流量 ,但是,如果了解经济学理论,这种迎合主流民意的痛批,不过是一次一次强化他们对资本的恐惧。
昨天的文章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今天继续谈这一个话题。其实这一次争议的核心 问题,是在于自然垄断型国企(甚至与是否国企无关)的问题。
重庆燃气事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厘清国企问题。
我们先来把国企分为几种类型,从恶劣程度上进行排名:
1、政府型国企
这是最差的一种国企制度,他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国企,不是企业,因为没有价格,也有利润表,他们只是根据上级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他们的收入也来自于上级的划拨,因此,这种国企就是政府机关,国企工人,其实是公务员,他们一切仰仗于上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因此,这个时候的国企老总们,天天跑到上级那里去诉苦、要拨款要生产任务就是一个常态。
既然无法核算利润,也就不存在亏损,国企老总是否胜任,完全由上级官员个人喜好决定。
这种国企最大的问题在于,胡乱生产,因为不面向消费者生产,而是面向国家计划生产,完全由官员拍脑子计算,因此,他的生产大多数是无效的。
在这种国企为主的时代,一切民生用品都是稀缺的,因为政府大多数生产计划总是围绕着政府需求来进行,比如军工。
因此,他不是企业,只是政府的配套生产机构,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每一天,都在消耗税款(民众的产出)。
2、政府补贴型国企
这种国企,部分收入来源于消费者,但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他的存在完全依赖于政府补贴。
这种政府补贴来源于政府税款、特权低息信贷等,本质上来源于全民。
企业既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那么,企业也无法考核利润。他往往不面对利润进行生产,而是面对政府计划进行生产,他非常接近于政府型国企,但由于有部分收入来源于消费者,所以与之有一定的区别。
最为典型的就是过往的铁道部、铁总。
现在改造成为了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有部分有了企业的职能,也即开始有部分企业围绕着消费者需求生产。比如京沪高铁。
但哪怕只要有了一部分围绕消费者需求的生产,也使得他在边际上优于第一类型的国企。
3、行政壁垒型垄断型国企
这一类国企,主要指那些通过建立壁垒阻止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之竞争的国企,主要指的是电信、移动,中国烟草等,还有要求外资必须与他合资的国有汽车企业等等,只要放开壁垒,那么民营企业可以迅速占领市场。
这类的企业,其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其生产,也主要围绕着服务于消费者。
这时,这个国企虽然是垄断的,但就比第一和第二类型的企业要好得多,因为他开始为消费者生产了,并且,不怎么拿税款补贴了。
比如,中国移动每年都有高达千亿的利润,烟草公司也没有什么补贴。
这种国企,就同时存在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行政垄断,第二个问题是国企体制。
那个问题更为严重呢?国企体制更为严重。
我们假设民企得到行政垄断地位会怎么样?历史上美国铝业就是一家有行政垄断权的民企。
在1886年,一位年轻人查尔斯·霍尔发现了用电解的方式能够生产单质的铝。过了三年,1889年他获取了专利。在这个专利保护下,他开始能够设厂批量生产铝了。至1934年时,美国铝业一家公司他的产品占了美国铝市场的90%。
而他之所以能保持这么高的市场份额,因为专利保护,别人不能用他的方法生产。而专利保护就是动用政府权力进行的一种行政禁入手段。所以美国铝业其实和中国烟草是同一性质,都是因为行政管制形成了某部分产品的独家供应。
行政垄断下的美国铝业是如何定价的呢?
1889年美国铝业铝的日产量只是50磅,到了1937年,也就是48年之后,铝的日产量达到了100万磅。1887年每磅铝的价格是8美元,而到了1941年,也就是54年后,价格从8美元降到了1毛5分钱一磅。
这个帐很好算,50磅,一磅赚8美元,他也一天只能赠到400美元,但如果一天一百万磅,一磅只能赚一毛钱,他可以以赚十万美元一天。你是企业家,你要一天赚十万还是要400,当然是要十万。
如何达成十万呢?增加供应,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增大市场份额啊。
也即,只要是一个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哪怕他拿到了行政垄断权,他要赚钱,也必须努力迎合消费者。
我并非说行政垄断没有危害,而是说,他的危害远小于国企体制。
因为国企体制所有者缺位,他们不追求企业利润,只追求管理者、员工的个人利益,既然你不追求利润,你就不会努力生产和降价扩大市场,这就不利于消费者。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需求主导企业生产。你会看到美国铝业虽然没有竞争,依然在努力为消费者对物美价廉的需求进行回应,但国企体制,不受消费者需求主导,他可以不赚钱。
我都可以不赚钱了,为什么要关注消费者需求。
行政垄断的坏处是,消灭了竞争,本来消费者有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可能另一个企业,有可能提供更便宜的产品,你使得减少选择了。
但国企体制的问题比这个严重得多,那就是他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却不追求利润。
有人说,烟草企业垄断就是抢钱,他们就是税收的一种。
这话我不同意,准确地说,烟草企业建立时的厂房、资本金、土地,这些是一种税收,但是,当他建立以后,收入来源于消费者时,这时他的收入不是抢来的,而是卖出来的。
卖和抢,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卖就必须受制于消费者的自愿选择。
这一类型的国企,更大的问题是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但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不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些资源放在民企手里,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所以,破除国企体制,比破除垄断机制,更为重要。
4、“自然垄断”型国有企业(或私有企业)
所谓“自然垄断”,指的是某一类的产品,往往不容易出现多家供应商。就比如燃气业务,即使有多家燃气公司,一个小区可能也只能进驻一家,你家的燃气管道及服务,不太可能可以随时切换成另一家。
比如一条铁路,他建成了,也很难有同类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会认为,哪怕他建一条与你线路一样的铁路,也很难赚到钱。
中国电网,也是这一类型的企业,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很难有多套系统。即使有多家电网公司,你住的小区,往往也只能接入一个。
其实微信也是这样的企业,那些天天骂微信的人,说我要卸载,但是,他做不到,因为不是卸载一个软件,而是卸载所有的朋友,微信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可以与所有朋友进行联系的互联网工具,你无法切换。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唯一的服务商,就是一种常态。
中国的水务,其实已经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搞,燃气也是一样,我所在的城市,燃气公司也只有一家,就是新奥燃气,这是民营企业。
在四大城市燃气运营商中,昆仑能源是央企下属企业,华润燃气是国有控股企业;港华智慧能源、新奥能源是私有企业。
这四家企业中,民用气市场份额占比如下:华润燃气的占比最大,为23.7%;港华智慧能源民用气销量占比20%,新奥能源占比15.8%;昆仑能源占比为8%。
再来看利润情况,华润燃气去年利润47.3亿港元;港华智慧能源9.65亿港元;新奥能源至58.65亿元。昆仑能源至52.28亿元。
那此次风波中,民间痛恨的是什么?是这些“自然垄断”企业借着“垄断”地位,加价销售的问题,我们假定,这是一家民企,那又如何?
我们先假定就是在加价销售,那么,一家企业自己上调定价,难道不可以吗?他们没有定价权吗?正常来说,一个自由市场中,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有定价权,否则不叫市场经济。
我们再假设,你所在城市就一家民营燃气企业,他有没有逐利的需求?他肯定有,他就要将天然气价格翻一倍卖,你能接受吗?
就算有多家,但接入你小区的就一家,你无法更换,管道有这么容易换的么?能在小区再挖一条管道接入别家公司的气么,很难。
那你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一种鱼在砧板,任人鱼肉的感觉?
那么这个问题,依然回到了最为常见的,也是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那就是垄断问题,只有一家供应商的情况下,是不是对消费者不利。
其实我昨天简单论证了这个问题:
我说:
第一、消费者会在价格上升后,减少燃气的使用;使得你提价增收的目的达不到;
第二,消费者有的是替代,不行就用电,更不行就用液化气,这些全部国营了,我可以用煤球,没有任何产品是不可替代的
很多人看到煤球就不爽了,我上哪买煤球去?
其实上哪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燃气的需求只会随着他的提价不停地下降,也即,即便是一家自然垄断企业,不管他国企民营,他在定价时,永远不可能通过随意调高定价来增加利润。
理解这一原理需要了解企业的利润来源的方式:
那我们就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吧。
一个黑社会,用暴力手段获取了当地砂石矿的资源,从长期来说,他就会因为他的市场独占地位提高价格吗?
他首先受到供需曲线的限制,供应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一定会减少。
也就是说,他卖的越贵,买的人就一定越少,从长远来看,价格高只不过是单位利润率高,并不是总利润更高。
如果追求赚更多的钱,那是必须懂得一个基本公式,那就是,利润率×销售量=利润。
你价格涨上去了,但销量下来了,你的利润不一定出现了增长。
所以黑社会还会干什么事呢,就是强卖。用暴力威胁你必须买够多少销售量的产品,那这一行为就不是市场独占地位带来的,而是直接的抢劫了。
前面所说的美国铝业,不也是一家市场独占企业吗?但为什么降价呢?因为追求总利润的升高。
也就是说,即使你真的构成了市场独占,企业依然有动力降价。
我们进一步地分析,哪一类的企业才能帮助我们把价格打下来,我告诉你,正是这一类所谓的“自然垄断”企业。(排除行政垄断)
和人们的想象完全相反,价格下降不是竞争带来的,而是所谓的“垄断”(市场一家独大)带来的。
人们经常用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这家早餐店卖2块一个包子,那家卖一块,我就行使消费者主权,我去买一块的,最后卖两块的被迫降价,两家相互竞争,于是价格越来越低,所以只要商家越多,价格就一定越便宜。
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直觉想象。
供应产品的商家分散,数量多,就会带来价格竞争吗?
小农生产就符合这个特点啊,无数个小农生产产品,他们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价格下降吗?不会!
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是因为大农场的出现,也就是产业更加集中了,才导致价格下降。
价格下降不是竞争让利的结果,而是效率提升的结果。效率是如何提升的呢?
这就要提到奥派的迂回生产理论。
奥派先驱庞巴维克1889年提出迂回生产理论。
迂回生产理论就是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
也可以理解为先制造生产工具,再生产产品的“迂回生产”办法,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生产工具和资本品制造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也就成为分工深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品生产越多,迂回生产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会更高,最终的消费品就会越便宜。
企业家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扩大销售量,而扩大销售量就必须提高生产率。
在无数个竞争商家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不是他愿意让利,而是他的资本积累能力强,不断向上游延伸生产资本品,加深迂回生产的程度,这样他才能将产品成本降下来,最终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一过程,哪怕他没有竞争对手,他也会持续进行,因为任何时候,生产效率的提高,价格的下降,都会带来更多的销量和利润。
如果企业的销售量越高,他就有更多的资本积累来进行迂回生产,就能形成更高的效率,从外面来看,就是“垄断”导致价格在不断下降。
IT行业,很多产品的市场份额是高度集中的,比如INTEL的芯片,曾高达九成的市场份额,但他的单位算力的降价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台积电也是生产型超高市场份额企业,但从单位算力来说,他生产的芯片算力是越来越便宜的,几十年下来,是以百倍千倍的价格在降价。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竞争吗?是因为潜在的竞争吗?不是!!
都是因为他们是规模足够大的企业,才有资本去投资研发,投资资本品。
三四十年前,生产计算机芯片的厂家,只能供应少数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需要,现在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产业下,这些工厂将计算机芯片让每一个家庭里可能都有几十枚。
换句话来说,今天我们能享受到越来越便宜的产品,来源于这些规模庞大的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追求利润的结果。
因此,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利益的,正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意图,利润机制是市场上伟大的机制,他必然受制于消费者主权,任何企业要追求市场份额的增加,利润的增加,只要是自由买卖,那就一定对消费者有利。
当我们批评重庆燃气为了利润提高售价时,这其实是在支持将这类企业国企化,甚至政府化,人们害怕市场独占型企业,认为他们会伤害自己,而政府机构不是一个追求利润的机构,他们因此推动将这一类自然垄断企业行政机构化的政策方向。
相反 ,我们需要推动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国企拥有利润动力,那唯一方式,就是向着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去。
任何在边际上有利于国企成为一个有清晰利润目标的改革,都是正确的,不管是股份化、上市,还是逐步私有化,或是直接私有化,都是这个方向。
比如公立医院,不给财政支持,让其在市场中自负其责,让医生收入来源于市场,就会比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立医院强。
有人说,国资委都要给国企定了利润目标,这不就代表国企有了利润机制么?不对。
利润机制,不是官员能命令出来的,利润机制必然是由企业家以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代价,面对消费者不确定的需求进行生产以达成利润的一种方式,他不可能由命令达成。
部分国企,现在在市场的竞争力也不错,不是因为国资委命令的,而是进行了部分的市场化改革,比如格力,董明珠就是拥有股权的。她的任何决策,就需要以个人私有财产为代价的。
在这些“自然垄断”领域,国企改革的核心,利润机制的形成,比破除垄断还要重要。而在其他的领域,比如电信,只需要破除垄断,马上就能看到繁荣的市场,会出现比中国移动市场占比更高的民营电信巨头。
深度思考
我们进一步思考这类事件背后的原因,你会发现,正是政府在搞限价,搞阶梯价格,导致这一类企业如果为了利润,有动力去突破这些限价规则、阶梯价格规则。
燃气产业中,充满着补贴,限价和管制。
比如,政府会对安装燃气的家庭进行财政补贴;
比如,燃气的价格是多少钱,需要公示,需要政府出面定价
比如,燃气的价格往往是阶梯式的。
这里有很多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比如,财政补贴就是从另一个人的收入转移到这一个人的收入,安装燃气的人,凭什么享受呢?也因此,使用燃气有了低成本。
燃气企业没有了定价权,这就使得企业的市场属性进一步降低。
阶梯定价更是可笑,消费得越多,怎么越贵呢?这种定价策略,不是企业定的,是政府定的,它本质上是要劫富济贫,让那些消费更多的消费者补贴消费更低的消费者。
但在这种限价和阶梯定价的管制下,企业有动力突破这种管制,既然你不让我涨价,那我就想办法涨,阶梯定价还导致消费者控制消费,使得企业利润受损。
我们进一步思考,各地煤气爆炸事件背后的经济原因,或许就与这些企业利润不足,投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也与这种政府限价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人习惯了政府补贴、限价下的低燃气价格、低电价,认为这是民生产业,不能涨,进一步认为这种民生自然垄断企业,不能拥有自然定价权,试图将其政府化。
但这种结果,只会降低企业的服务质量,人为压制价格,不会带来好的服务,频频发生的这种爆炸事件,或许就是这种管制的恶果。
重庆燃气问题,还在延烧。
然而,这一领域中,其实充满着管制、干预、国企、自然垄断、福利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昨天我谈过了国企问题,谈过了自然垄断问题,今天我们来谈燃气福利主义问题。
少数人没有用气,却收取了高昂的燃气费,这可以定性为管理问题,因为即使他想这么收,他也得考虑收不收得到。
普遍的问题是认为燃气用得比以前多了,表跑得更快了。这一问题,其实在过往的电力公司也出现过。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是电力公司、燃气公司欺诈吗?不急。
我们先来了解这些企业的定价机制是什么?
燃气与电价的定价,企业说了不算,发改委说了算。
中国的燃气与电价的定价,服从于政治,他是一种福利制度。
先说燃气: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定中:
管道天然气居民销售价格仍采用三级阶梯气价。
第一档价格为3.41元/立方米,第二档价格为3.91元/立方米,第三档价格为5.16元/立方米。
党政军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医院、企业职工食堂、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用气,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销售价格为3.61元/立方米。
我市工商用气的基准销售价格为4.30元/立方米。
普通居民用气的价格是工商用气价格的79%。
在整个天然气的消费结构中,工业用气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 40%;发电用气占比 18%;城市燃气占比32%;化工化肥用气占比 10%。其中城市燃气中,居民用气占比约60%,也就是说,普通居民用气占比不到20%。
这里面有两重补贴:
第一重,区别定价让工商业主承担更多的费用,补贴居民用气;
第二重:让用气更多的居民,补贴用得更少的居民
同时,居民用气的成本,远远高于工商业用气。修一条管道到一个企业,只需要接入总接口就可以了,余下的企业自己搞定,但产出很高,不仅定价高,而且消费量非常大。
而居民用气要不仅要在繁华的街道上挖洞,还要有更高的安全标准,还要接入每家每户,还要定期到每户人家巡查,用得还不多,价格还是最低价。
电力公司一样地执行了上述的方案。广州阶梯电价方案如下:
而工业用电采取峰谷制:
1、峰时段:1.025元每度;2、平时段:0.725元每度;3、谷时段:0.425元每度。但谷时段不容易用到,因为需要工人加夜班,由此增加的工人开支也不少。
商业用电一般都在七毛以上。
居民用电依然是只有工商用电的71%。
同样的居民用电电网成本,依然远高于工商用电,一个大企业拉根线过去,一年可能有几百万的电费收入,但一个居民楼,也就是几万块的收入。
这是长期以来,电和气这些所谓“民生”产业实施的政策,都是通过工商企业来补贴居民用电。
有人将现有的电力国企、燃气国企,说成是国家权力搞钱的工具,这显然是不客观的。这种模式,正是某些福利派们乐见的。
有两大类人群,一类是小粉红,他们长期在宣传,国企就是给予民众福利的,另一类是民主福利公知,他们天天说,中国哪有福利制度?
其实身处于这种模式下的企业,不管他是私企还是民企,本质上都在向国企靠拢,因为他失去了自由定价权,企业的一部分功能成为了政府福利系统的一部分。
站在工商业主的角度思考一下,凭什么我做个生意,我还得补贴居民用电?站在民间电力企业民间燃气公司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凭什么我卖气,得被限价?
站在所谓更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好象就是一种政治正确,你看看,明明给大多数人低价买气买电的模式,你反对什么?你为什么站在我们的对立面?难道高价买气买电才是好事吗?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政府限价,就可以降低所有人的生活成本,那为什么不规定所有的产品都定一个价呢?
难道只有电、气才是重要的产品吗?牛奶不重要吗?猪肉不重要吗?那为什么不追求让所有的产品都由政府来限价呢?
我们假设,政府宣布了牛奶的最高售价,即对牛奶的价格进行管制,该最高价格低于潜在的市场价格。
但会发生什么呢?
一方面,牛奶价格下降增加了对牛奶的需求;以前买不起高价牛奶的人们现在可以按照政府规定的较低价格购买牛奶。
另一方面,一些生产商,即那些以最高成本生产牛奶的生产商,现在正在遭受损失,因为政府颁布的价格低于他们的成本。
从长远来看,私营企业家、私营生产者无法承受损失,在价格管制下,他只能限制了市场上的牛奶生产。
他可能会向屠宰场出售一些奶牛,或者他可能会出售一些由牛奶制成的产品,例如酸奶油、黄油或奶酪,而不是牛奶。
因此,政府对牛奶价格的干预将导致牛奶比以前减少,同时需求也会增加,既然便宜了,我为什么不多买呢?结果是排队。
阶梯电价,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出来的另一种管制。为了防止你在低电价低气价模式下多用,于是惩罚那些多买多用的人,用高价格来阻止人们多消费。
这种结果,早就被经济学家所预言。
如果这种管制是面向所有人的,比如工商企业主也说,我们也很重要,我们为社会增加就业,为政府提供税收,你怎么能收我的高电价呢?我们也要低电价,那么,结果会如何?
原本虽然牛奶价格较高,但市场上至少还能买到牛奶。干预后,牛奶的总消费量反而下降了,孩子们得到的牛奶比以前还少。
电力供应也是如此,就将让所有的供给者,都减少生产量。
面对供应不足的情况,那就需要增加另一种干预手段,那就是,试图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
即使是当下的中国,没有经历过电力的调配吗?前两年的停电风波,不就是这种结果吗?
但配给通常意味着只有某些人能得到牛奶,而其他人则一滴也难求。正如同,居民们可以继续用电,但不少企业用电却被叫停了,都得停工停产。
随着问题的持续,政府开始询问牛奶生产商为何不能维持原有的生产量。生产商的回答是直接的——生产成本高于政府规定的最高价格,使得他们难以维持生产。
政府于是试图通过控制饲料价格来降低生产。于是,干预从牛奶市场进一步地走向牛奶商的供应商,希望对他们的销售进行定价控制。
正如同发电厂的价格也需要被管制一样。
这样,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不停地向产业链的终端,扩展其价格控制的范围,从牛奶扩展到鸡蛋、肉类及其他必需品。
最终的供给商是谁?是土地的供给者和劳动力,他们必然在层层的价格干预中受损。
但这还不够。如果其他产品不管制,那么资本发现生产牛奶,生产电力不赚钱,我就会去另一个领域生产,资本会流向另一领域。
那要怎么办?那就将这样的企业国企化,让他按政府指令生产,你不需要考虑利润,只需要考虑生产。而民营企业呢?毕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发电市场在燃气市场,那么就要对其他行业也实施价格管制。
连锁式的管制链条就会一步一步发生。因此发改委就会进一步出台各种规定,某些行业要不要投资,需要审批。
只不过,对于这些管制的后果,很多人看不到罢了,他们只会短视地看到自己是多花了多少电费燃气费。
但却没有看到,今天所有的人的收入不能更快的提升或减少,正是因为类似的管制在不停地增加。
消费者出于自己的利益角度,要求政府管控价格,不管是天热气、电、还是医疗,最终,只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必然迈向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无限向着计划经济挺进。
加拿大、英国的医疗,就是追求让患者免费医疗,这就是一种价格管制的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医疗领域消灭了价格,而所有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沦为了实际的公务员,在这一领域彻底实施了计划经济。
其结果是,供给不断下降,让排队成为常态。
中国未来最大的危险在于这里,因为即使是这种补贴福利制度,大多数民众依然是不满的,他们一直认为,这是在抢钱,他们消费过高,他们巴不得最好电气价格变成零,才是最好的。
更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福利制度,他们每一天都在吐槽中国福利制度太少了,而所有的福利制度最终只能通向一条路,那就是计划经济。
哪怕是少数领域实施这种福利制度,比如气电,并不能让民众生活变得更好,表面看,消费支出减少了,但只要拉长一点点时间看,企业资本变少了,企业能投资用于降低成本的手段变少了,劳动力价格下降了。
你的工资从八千降成五千,然后煤气降点价有意义吗?而放开这一切,甚至让国企这种机构走开,一切所谓的“公共服务”让民企来干,最终,价格会越来越便宜,劳动力收入会越来越高。
因为民企比国企更有利润动机,更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在市场中的每一个人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都会帮助另一个人生活得更好,不如此,我们需要社会干什么?
这是亚当斯密在三百年前就指出的真理。
而当所有人都指望政府来给予自己消费利益时,这个政府将越来越大,最终控制所有的一切,中国人经历过这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