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够烧,是产业政策的又一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一篇调查报告《中国的垃圾,真不够烧了?》。文章说,现在各地的垃圾焚烧厂,垃圾不够烧,甚至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从外地调运垃圾,或者把原来已经填埋的垃圾重新挖出来烧,就这,还是不足以让垃圾焚烧厂满负荷运行。
文章写道:
2021年7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便向河南反馈:部分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吃不饱”,其中河南省鹤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际运行负荷仅50%。此后,鹤壁市采取的措施包括把治下乡镇、县区的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过来集中焚烧,从隔壁安阳市协调了9万吨生活垃圾,以及开挖存量垃圾,把9.1万吨陈腐垃圾挖出来弥补缺口。
垃圾焚烧厂“吃不饱”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垃圾焚烧炉停运。
对数据公开平台之上2138座垃圾焚烧炉2024年运转情况的统计显示,有107座焚烧炉停运时间超过50%……粗略估算,当前垃圾焚烧厂整体负荷率约为60%。
那为什么会出现垃圾不够烧现象呢?
因为**“2005年,全国的垃圾焚烧厂仅67座,而到2024年10月,数量为1010家”。**文章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与其说垃圾不够烧,不如说是垃圾焚烧厂建多了。
的确如此。我有一个熟人,正好就在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班,前几天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他们就是一直从外地调垃圾,所以这篇报道所言不虚。
我们顺势聊到了垃圾分类。我问他,现在居民小区的垃圾都分类了,到你们那里,怎么处理的?
他的回答像是一个黑色幽默:你们把垃圾分类好之后,我们会把所有分类好的垃圾一股脑地扔进焚烧炉里烧掉!都不够烧了,都要把原来的垃圾挖出来了,还分类个毛线!
所以你分类了个寂寞啊。
垃圾分类要地方政府管吗?收破烂的就是最好的垃圾分类,老头老太太现在都是垃圾爱好者,他们知道啥能回收,啥能卖钱。所以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环保主义者的愿景实现了,可以扩权、对人们生活细节指手画脚了,垃圾焚烧厂可以拿到各类补贴了,然后,给每个小区配一个垃圾分类员,用税金支出一部分,小区居民自己在物业费里还要承担一部分。环保,是一整套“产业链”啊——利益输送的链条;而且,给你们添麻烦,还要你们自己出钱,你不按他们说的办,他们还要在道德上教训你。爽歪歪。
正是这种利益链条,让垃圾焚烧厂建的太多了。
支持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特许经营权与用地优惠:**企业可获得长达25~30年的特许经营权,实现垄断经营;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项目用地,若企业自行购买,可享受公益事业用地优惠政策。
**金融与资金扶持:**鼓励银行资金支持参与项目,降低融资成本,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电价补贴标准:**垃圾焚烧发电上网电价执行固定优惠标准,为0.65元/千瓦时,由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省级电网负担0.1元/千瓦时及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基金共同组成,每吨生活垃圾折算上网电量上限为280千瓦时。
**补贴期限与上限:**补贴期限自项目投产之日起最长15年,或达到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82500小时(以年运营8000小时计约10年),以先到为准;补贴电量总额按项目容量乘以82500小时计算,超出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 。
**绿证交易替代机制:**超过合理利用小时数的发电量,通过核发绿证参与绿证交易市场获取收益,作为国补退出的补充方式 。
**地方性支持措施:**部分地区可能提供垃圾处理费用补偿(例如每吨55-140元)或税收减免等。
好了,垃圾焚烧厂为什么建的太多的原因,找到了。
这就是所有“产能过剩”的真相。
产能过剩,从来不是消费者不愿意消费,而是消费者把钱花在了他们更喜欢的别处,换句话说,就是你进行了错误的生产,生产了一大堆消费者不喜欢的垃圾,所以你产能过剩了。
在一个自由市场上,错误的生产很快就会遭到惩罚,东西卖不出去,面临的就是亏损和破产,生产者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他马上就会调整方向,否则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要赔进去。因此,自由市场绝对不会存在长时期大规模的产能过剩问题。
让一个自由市场上的企业家承认错误,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消费者选择就会让他痛定思痛。
然而一旦到了干预主义,情况就发生逆转。当谁上马国家支持的项目,谁就能拿到廉价的土地、产业扶持资金和廉价政策性信贷,那么这种项目就会纷纷上马;当你生产越多,就越能拿到更多的补贴,那就玩命生产,消费者到底需不需要,对它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它生产多少,不是消费者说了算的,而是武断的计划当局拍脑袋说了算的,有税金源源不断的支持,自己不用付出代价,还可以拿补贴,那当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这不就是罗斯福“倒牛奶”的翻版吗?一边给农业产业压力集团发补贴,谁生产多补贴就多;一边销毁粮食减少供给保证高物价。整个政策高度自相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一边倒牛奶,一边是饥肠辘辘领救济的灾民。产业政策能把一个发达国家变成第三世界。
这世界上的事情,从来就不新鲜,干预之手伸到哪里,产业政策到哪里,补贴发放到哪里,廉价信贷发到哪里,哪里就会产能过剩。然后他们就要在干预失败的基础上叠加干预,认为这是需求不足,要刺激消费,消化过剩产能。翻开世界经济史,经济干预就是一连串失败和灾难、并且永远不知悔改的记录。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明明是干预造成的生产错误,一大帮专家教授现在非要说这是消费不足。他们不学无术学问不精是一方面,更大的可能是,他们本身就是这些过剩产业的代言人,希望通过继续给这些劣质的产业输血来维持其生存,哪怕经济继续扭曲、错误的生产继续、消费者福利受损,他们也在所不惜,反正代价不由他们承受,他们还能从中分一杯羹。
这也是有些经济学家鼓吹产业政策和大基建的原因。他们说产业政策、大型工程项目有好处,不要看现在亏损,却有利于长远等等,他们从来不愿意正视这些好处背后的沉痛代价是什么,看不见的影响是什么。
到底要怎么讲解,才能让那些学院派学者和凯恩斯主义者明白资源稀缺性这个基本知识呢?
资源是稀缺的,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而人类欲望是无限的。这决定了人类行动必然要优先满足最迫切的、价值排序最高的欲望,因此所有行动皆有选择,选择就是放弃,必然意味着代价。
比如现在修大型工程,征用市场资源,由于资本积累相对丰裕,人们似乎感受不到什么影响。然而看不见的代价是:本来用来扩张汽车、手机、家电生产的资源被强制征用了,因此价格无法降低了;或者,本来用来满足其他欲望的资源,现在没有了。所以这意味着,本应有的生活水平提升不会发生了。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强制征用,按照消费者的真实偏好,这些资源必然被用到满足其更加迫切需求的用途之中。如果没有这些产业项目,我们的生活水平只会提高更快。
倒还好,在一个资本丰裕的社会里,它只是意味着生活水平原地踏步,资源被浪费了许多,人们生活还是能过得下去。甚至,在资本不断扩张的时候,资本扩张速度超过了浪费的速度,人们生活水平甚至是提高的,只是提高的速度变慢了。
然而,如果在一个资本本来就匮乏的社会呢?那就是触目惊心的惨剧。
当他们说修高铁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拿什么批评秦始皇、汉武帝的劳民伤财呢?大跃进大修水利大炼钢铁呢?那些水库、钢铁厂,有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确有好处啊,但是造成的悲剧难道都忘记了吗?难道仅仅因为这些代价不由你付出,你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吗?
当一个号称懂经济的人,连资源稀缺性这个经济学驴桥定理都不懂,鼓吹所谓产业政策、然后说什么产能过剩的时候,他到底还配不配称自己是“经济学家”?
他们不配。他们信奉的凯恩斯主义学说的正确归宿,应当是垃圾焚烧炉,为当前的垃圾不够烧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分类为:有毒有害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