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仓,只有在中国能重现“德国制造”的荣耀
德国制造,曾经是创新、严谨、精密、品质的代名词,奔驰宝马奥迪,以及德国机械、能源、化工、精密制造,代表着全球工业的巅峰。
然而,如今的德国制造,已经不复往日的荣光。近年来支持率飙升的古典自由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在议会大骂执政的“黑红联盟”(德国联盟党与社民党组成的执政党团):你们干点正事!你们欺骗了德国人民,正在摧毁德国,摧毁德国制造,摧毁德国的中产阶级!
她骂的没错。德国制造,的确正在失去它的声誉。现在的德国企业,正在纷纷逃离,来到了一个中国的县级市——苏州市下辖的太仓市——落地生根。
在太仓,究竟发生了什么?德国的企业,为什么要逃离?
太仓,德企的新家
太仓市是长三角地区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与上海紧邻。太仓总人口只有84万,但是却聚集了560家德国企业,有3000多德国人常驻在太仓,甚至拖家带口把家搬了过来。太仓,成了“德企之乡”。
这些德企不仅数量众多,更以高质量著称,其中包括大量全球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核心,涵盖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加工、新材料等领域。代表性的企业包括克恩-里伯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舍弗勒(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太仓基地是其全球最大海外生产基地之一)、克朗斯(灌装设备龙头企业)、伯曼集团(机械制造与物流,太仓第500家德企)等。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有6家落户于此。
这些德企在太仓的总投资达到6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超过半数的高薪就业岗位。其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以占太仓0.24% 的用地,贡献了全市8% 的GDP、18% 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太仓也由此成为“中国最牛小县城”,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排行榜中,太仓位列第六,当年人均GDP突破22万元,不输北上广深。
那么,德企为什么选择中国,选择太仓?
一句话,在全球比较中,营商环境相对较好。另外,产业链齐全,劳动分工精细化,有利于要素的配置和利用。还有,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要素。
这是一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就像当初中国人去北美、下南洋,一个带着一个,口耳相传,形成了华人聚集区。
首先是中国生产有比较成本优势。
德企在其国内,严苛的劳动管制法规和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是他们最大的痛点(下文详述)。中国相对于德国,则有较为宽松的劳动环境和自由契约精神,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没有工会暴力。
在自由市场上,劳动者待遇提高,是因为其劳动生产率高。工资高是经济进步、资本存量增长、技术进步的结果。生产得多,所以工资就高,它从来不是什么坏事和竞争劣势。
但是在德国,并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所以待遇高,而就是因为严苛的劳动领域管制和干预立法。而中国之所以劳动力成本低,也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不高,而是因为相对于德国,劳动立法和执法尚没有那么严格,还为企业和劳动者留下了自由选择、自由签约的机会。
由此,劳动者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职业、选择工作时间、通过勤奋努力获得阶层跃升和生活改善,而不是在欧洲式的管制政策和压力集团操纵下,失去选择和阶层跃升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阶层固化”。
所以这不是什么“低人权优势”。恰恰相反,它是经济自由度高、人权提高的证明。通过强制立法、劳动保护、工会势力将工资强行提高到市场工资率之上,会侵犯企业产权,将低技能劳动者排除出市场,这纯粹是本末倒置,它根本不是什么高人权和自由,反而是低人权和不自由。
工资率的高低,最终是资本存量决定的,它跟剥削压榨没关系;另外也不能光看名义工资率和汇率,而要看货币购买力的因素。
其次是创新和产业优势。
现在全球的创新中心,集中在两极,那就是美国和中国。德国贺利氏集团CEO弗兰克·史蒂芬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他说:中国已经从一个制造业工厂,变成了全球创新枢纽,特别是在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德企因此不再把中国看做世界工厂,而是至关重要的研发基地,通过“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将整个价值链本地化,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有众多的工程师人才队伍,能够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完整的要素支撑。在太仓,“一辆整车70%的零部件都能在太仓找到供应商”。这种高度集中的产业链布局,使得德企的上下游供应链大多能在周边区域内快速匹配,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是地理优势。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14亿人的庞大市场,在中国投资,又可以直接面向更加庞大的整个亚洲新兴市场。而太仓,有优越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太仓沿江临沪,通江达海。从这里乘坐高铁到上海仅需20多分钟,同时拥有连续16年吞吐量居长江内河第一的太仓港,为企业提供了极其便捷和廉价的物流优势。
第四是较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营商环境。
对外商投资较为友好,行政审批方便快捷。作为中国最具市场化、自由化的区域之一的江浙,有着亲商友商的良好营商环境。太仓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德企投资,推出了“太仓服务”,当地政府以其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的营商服务理念赢得了德企的广泛赞誉。他们精简各类涉企审批事项,将项目审批环节从“串联”改为“并联”,实现申报材料精简40%、办理时限压缩50%。
第五是开放心态和优质的人文环境。
中国人对当代德国人普遍印象很好,开放包容。太仓早在2001年就引入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从中专到研究院的完整职业培训体系,为德企精准培养了1万多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太仓还为了留住德企、吸引德企,创建“德式生活圈”,连续20年举办啤酒节,打造罗腾堡德国风情街,并为外籍人士提供集公交、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Hi Taicang”卡,营造了“类德国”的生活环境,让德籍员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因此,德企来到中国,来到太仓,是深思熟虑的决策。
根据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统计,92%的会员企业计划继续在中国长期运营,许多德国企业在华营收,已经占到其全球业务的三分之一。德企在太仓“加仓”事例不胜枚举:德国博纳集团——空气处理领域“隐形冠军”,落户太仓以来年销售额增加8倍,2024年增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全新生产线;德国克朗斯集团,饮料灌装设备和系统制造业的“隐形冠军”,2024年,克朗斯增资2亿欧元建设新工厂。
博纳集团亚太区总裁杨鑫华认为,找不到理由不在中国增资扩产。他说:“产业的成熟度以及技术研发方面,中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90%的供应商都可以在30公里以内覆盖,仅仅在太仓就可以覆盖70%的供应链。”
深化与中方的对话合作,已经成为德企的一个重大战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也是保持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德国制造,在中国。
德国,欧洲经济火车头的熄火
作为对比,我们看看被干预主义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德国,现在是什么状况,就会加深对经济的理解,就会明白德企为什么会逃离它的祖国。
战后德国满目疮痍,盟军军事占领之下,实行严格的战时“新政”计划经济模式。是受到奥地利学派影响的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违背盟军占领当局的命令,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解除价格管制,“一夜之间,德国的超市货架上就摆满了商品”,推动了德国的战后经济复兴,一跃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可以说,没有德国,就没有欧洲经济;一旦德国出事,对欧洲将是毁灭性打击。
德国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1923年通货大膨胀,那时候德国马克的价值(相比于美元)贬值了1万亿倍——我没有写错,你也没有看错,是1万亿倍:从战前的4.2马克兑1美元,贬值到4.2万亿马克兑换1美元。一个面包售价2600亿马克,而在一个月前,它值30亿马克。米塞斯痛心地写道:一个鞋厂老板的所有存货销售,到了1923年11月,不够买一双鞋带。货币体系彻底崩溃,逃离到真实商品,丈夫去上班,工资按小时结,妻子在工厂大门等候,飞奔着去商店随便购买什么东西,因为根本不知道它下一个小时会涨成什么样。
这个惨痛的记忆,让德国央行在发钞上始终保持节制,保持了马克的价值稳定,为经济进步和经济计算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欧元的价值,按照回溯定理,就是来源于德国马克。
然而好景不长,在全球主义者的推动下,欧盟成立、欧洲央行取代德意志银行,让德国人成了冤大头,一直在补贴欧盟这口“大锅饭”里的“欧猪国家”。德国国内左翼思潮泛滥,导致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绿党等左翼政党长期占据执政地位,安吉拉·默克尔执政的16年,是德国的大倒退时代。各种严苛的经济干预政策已经将德国经济折腾得奄奄一息,短短几十年,把德国从企业的创新高地,变成了一座企业的坟场。
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火车头,已经熄火了。
看看德国的各项经济干预政策,就是一份长长的社民主义清单:
1、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
德国总商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6%的德国企业将严苛的劳动法规和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视为企业最大的经营风险。德国政府打出了一套“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组合拳”,不断上调最低工资,增加带薪休假、支付员工培训费用、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和费率,社会保障税征收率高达42%,几乎杀死了劳动力市场。
德国工业单位劳动力成本比27个主要工业国家平均水平高出了22%,制造业小时劳动成本为48.3欧元,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43%。在德国生产一辆汽车的单位劳动成本约为3300美元,是中国的5.5倍,也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和韩国。
严苛的劳动市场管制之下,德国正在“去工业化”。德国经济研究所(IW)于近日发布的最新企业调研为德国人敲响了警钟:企业的投资意愿持续下滑,仅有23%的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增加新项目投入,反而有33%的企业表态将缩减投资,仅有15%的企业认为经济形势会改善。大企业纷纷撤离,将投资和工厂搬至营商环境更加友好的国家。企业减少雇佣并开展大规模裁员,蒂森克虏伯、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博世、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累计裁员达数万人;在接受调查的德国公司中,有多达36%计划在2026年前进行裁员。而在工业部门,这一比例甚至飙升至41%。简而言之,每三家工业企业中就有一家正在砍人。
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高尚名义之下,带来的结果却是,企业撤资了,劳动者失业了。干预主义政策,最终伤害最深的就是他们宣称要保护的人。这就是所有干预主义的必然结果。
2025年10月30日,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长卡特琳娜·赖谢(Katherina Reiche)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作出罕见表态。她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承认,德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2、能源成本上升。
德国实施了激进的“绿色新政”,就在10月25日,德国对贡德雷明根核电站进行了爆破,摧毁了德国最后一座核电站。“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在俄乌冲突中被炸毁,直接导致德国能源供应短缺。德国从过去的能源出口国,现在变成了电力供应要从法国进口。
对于德国这样一个工业国家来说,摧毁能源供应,能源价格高企,是愚蠢至极的自废武功。魏德尔痛骂这帮绿色环保分子是“彻头彻尾的疯子”。
现在,德国的工业用电价格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10%、比美国高两倍;居民家庭用电价格在欧洲排名前三,比法国高20%。
高企的电价,用来发展绿党邪教集团主张的能源转型,电价中包含了大量的政府税收、电网使用费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稳定,有时候出现吊诡的负电价,又造成了企业经营的巨大风险。
德国还参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企业生产经营要为碳排放付费,配额成本已上升至70欧元/吨,这同样体现在能源价格之中。
面对这种困境,德国执政的社民主义党团领导人号召全国人民洗澡不要超过6分钟,指责人们目光短浅、节约意识不强,不理解他们的难处!
3、高福利、高税收、跨国转移支付。
德国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俾斯麦用这种方式,将古典自由主义以来的公民自由和自立自强精神彻底摧毁,使民众命运与国家捆绑一体,实现了国家对民众的驯服。米塞斯喟叹:没有什么比俾斯麦的社保体系对自由的伤害更深。
福利的背后,是高额的税收。德国企业税负通常在29%-33%之间,“法治国家”,严征管、没漏洞。德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是45%,半数中产阶级进入42-45%的最高税率区间纳税,基本上将民间储蓄和企业留存利润挥霍殆尽。
为了维持福利庞氏骗局,德国不断延迟退休年龄,现在已达到67岁,同时不断提高社保缴费基数和费率,社保征收率高达42%(个人20.8%,企业21.1%),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49%。
雪上加霜的是,工作阶层缴纳的各种税收,除了代际转移支付外,还要进行跨国转移支付。社民主义党团对外国极其慷慨。
在欧盟大锅饭模式下,德国先进的生产力成为“欧猪五国”的韭菜,德国人需要为懒惰的希腊人、意大利人的高福利买单,支持这些国家的社民主义政客不断消化攀升的债务、收买选票和维持其执政。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纳税人又向乌克兰提供了约400亿欧元的援助。2026财年,在已经预算了85亿欧元援乌资金的基础上,最近又追加30亿欧元。
这样的德国,哪里还会有资本投资,年轻人还能如何工作、如何生活?
4、移民负担。
在基民盟等社民主义主政下,德国开放边境,大量移民涌入,他们奔着德国的高福利而来,这些成本都由德国企业和纳税人支付。
德国对移民发放公民津贴,从今年起更名为“基础保障”,涵盖生活、房租、采暖等。独居者月均发放1192欧元。对移民开展融合与语言支持培训,2025年预算为10.66亿欧元。
要知道,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25年领取津贴的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550万人,一半左右都不是德国人。导致的结果是,德国人的平均税负率为40.8%,高达400万纳税人适用所得税最高税率!
1192欧元的移民补贴高不高呢?
德国劳动者2024年年薪中位数为43750欧元,把高额的税收、社保扣除,月收入中位数为1900-2300欧元之间。
你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2000,人家不工作,一个月1192,有房子、有吃的、还能领救济,一旦收入高了反而就领不上补贴了,那么为什么要工作呢?就这么“低欲望”地活着多好呢。
所以德国人生活得悠闲、假期多、欲望低吗?不,是没办法。你想勤奋努力,有劳动法管着;你想打几份工,企业不敢雇佣你;你辛苦工作一个月,一大半都被拿走了。所以根本没有通过勤奋努力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也没有工作的动力,那就只能“悠闲地生活”了。
5、官僚体制下繁文缛节的行政审批。
马斯克讲的事情,是真的。
他在上海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从立项审批到建成,10个月。但是同样的超级工厂到了德国,先是水资源保护争议,认为其过度消耗水资源,勃兰登堡州将项目搁置;然后是荒诞至极的森林保护与“野生动物权利”,因为施工会影响蛇和蜥蜴的休眠而叫停。从申请到审批,就耽搁了整整16个月。到最终建成,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
事实上,这已经是德国政府为特斯拉“开绿灯”、“特事特办”的情况下了。如果按照正常的审批,特斯拉恐怕现在都还在审批中。
高达83%的投资者认为德国繁文缛节的各类立法,导致审批效率极其低下,是阻碍其投资的主要因素。一个大型工程或者基础设施项目要“按照德国法律规定”,走完审批流程,通常至少需要7-9年时间。据德国纳税人联盟的调查,德国正在被繁琐的官僚体制压得喘不过气,这每年给德国造成了高达146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看看太仓,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伯曼集团作为太仓落户的第500家德企,从项目开工到竣工仅用了11个月,“拿地到开工”环节更是压缩至3个月,真正见证了“中国速度”!
企业往哪里去,不是很明显的选择吗?
国际视角下的经济自由度比较
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繁荣,不是没有原因的;同理,从繁荣走向衰退,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自由,即产权保障。
一切繁荣,必有自由因。越自由,越繁荣,反之则相反。否则我们必须得出一个结论:越是不自由,反而越繁荣。这是违背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是不可能的。
我们服从于理论和逻辑,而不是服从于情绪和立场。在中德对比之下,必须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的经济自由度高于德国。
这并不是“中国吹”,我们不吹不黑。它绝对不是说中国的营商环境就好得无懈可击,没有痛点了,而是在全球视角下的一个比较分析,也是一个诚实严谨的经济学结论。
其他条件相同,如果一国税率是29-33%,另一国的税率是25%,我们就说,后者比前者更加接近自由。如果税率相同,一国严征管、没漏洞,而另一国征管宽松、漏洞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多,我们也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更自由。
这绝对不是肯定25%,认为25%就合理,最好的税收当然是没有税收。它只是在做出一个国际比较的研究。
劳动法规、审批制度、社保制度等等,也是同理。
如果你还是不会判断,那么尊重常识:资本很诚实,哪里更自由,它就流向哪里,就去造福哪里。
知识分子由于自己的立场和情绪,把所谓的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等赋予了突出的权重,将其视为评判自由的标尺。他们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根本不了解真实的人世间,也不理解他们眼中的“乌合之众”最关心的并不是那些幺蛾子,而是我做生意方便不方便、搞钱容易不、柴米油盐价格下降了没有,总之是我生活变好了没有。他们并不关心到底是谁在治理,也不关心所谓的政治意识形态。
老百姓显然比知识分子更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就是财产。没有脱离了产权的所谓自由。
因为一切管制和干预措施,归根结底,就是在侵犯产权、侵犯自由本身。说到底,自由,就是你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排他性地排除他人的侵犯。如果产权不完整,就谈不上自由。
米塞斯洞若观火:**如果印刷厂都是国营垄断的,那么你谈什么出版自由就是一句空话。**罗纳德·科斯正确地说道:知识分子由于其既得利益而支持言论自由,反对自由企业。但是一旦失去自由企业制度,也将失去言论自由。如果我们不得不牺牲经济自由或政治自由……为了普遍利益,应该放弃政治自由而不是经济自由。对大多数人来说,维护市场比维护民主更重要。
知识分子们主张的那些陈词滥调,无一不是通往侵犯产权的方向,他们整天以民众代言人的形象出现,无非就是为自己攫取名望和利益,实现自己的理想蓝图。这些人虚伪至极,心理其实从来没有普罗大众,按照他们心心念追求的那些目标,带给民众的将并不是福音,而是深重的灾难。
所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结论,根本不是“我骄傲我自豪”,而是给人以警醒:我们不能听那些知识分子的蛊惑,他们已经被社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俘获,成了西方错误观念的俘虏。我们需要清楚,不能学习德国的什么?通往繁荣的路径是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解除对经济进步的一切限制,开放市场准入,例如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进一步减税降费,把企业和个人的税负降下来,把繁重的社保降下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政府不断退出经济领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如果这样做了,那么中国的劳动者待遇就会迅速提高,全国人民都将享受肉眼可见的经济福祉;如果盲目崇拜和学习西方,那么德企就会撤离,资本就会撤离,受害最大的,就是普通的劳动者阶层。
我们希望自由市场高歌猛进,让更多德国资本和德国优秀工程师来到中国,造福中国。若干年后,德企总部都搬到中国来,甚至,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将增加一个新成员:德意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