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没有偏见是很危险的!

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没有偏见是很危险的!

图片

全文字数丨1764

阅读用时丨大约15分钟

对于偏见的思考,有一个比较好的思考模型,就是用穿越的方式来发现偏见。比如说,在我们现在看来,穿超短裙是一种时尚,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自由,没人有会认为穿超短裙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假如,一个穿着超短裙的女人,不小心穿越到了古代,她会面临什么?不知廉耻的责骂?还是被抓去浸猪笼?父母会不会把她逐出家门?游街示众还是斩首以正民风?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穿超短裙就是大逆不道、淫荡无耻。当大家都这样认为的时候,这样的偏见就会成为“真理”。任何违反“真理”的人都会受到惩罚,而任何遵守“真理”、吹捧“真理”的人,都会受到大家的喜爱。

事实上,你只有站在偏见之外,你才能看见偏见,否则,以偏见论证偏见,得到的也只能是偏见。而要跳出时代的局限,我们只能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因为,我们去不了未来。

图片

偏见也许就是

你认为的一些“常识”

有句话值得深思:在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没有偏见是很危险的。就像在古代,你不留长头发,人们就会把你吊死。因为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深入骨髓,割发是一种大不孝。

偏见就是这样,它深藏于生活之中,隐秘在习惯之内。而生活在里面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有偏见的,就像古时代的人们,他们只会觉得留长头发是天经地义、不容质疑的。

所谓偏见,大多时候就是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你对它越是坚信不移,它对你的控制就越牢固,就像一个牢笼,将你终身监禁。

至于什么是偏见,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思考,你自己思考所得,才是你真正的收获,别人说得再多,自己反而会更加迷惑。

正如《菜根谭》里有句名言所说:“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图片

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很显然,信息不是天然的存在,它也是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当然,从生产完成到被“消费”,中间必然有一个传播者,它就是所谓的媒介。

(注:这里的被消费指的就是被吸收,为了方便记忆而已。)

信息看似无关紧要,事实上,它才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比如说,学校发出一条信息:9月15日开学,那么,人们就不会9月1日跑到学校去。

很少有人能感受到信息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因为他们身在其中,觉得本该如此。但是,如果是虚假信息呢?错误的信息会导向错误的行为,那么,谁对错误的行为负责呢?

很显然,目前并没有任何人对假信息负责。因为,谁让你信了呢?为啥上当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呢?所以说,如果对信息发布者没有任何惩罚,那么,虚假信息的分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些信息没有利益关系,所以真实。但是有些信息却关系着重大的利益问题,这时分辨信息的真假,就成了聪明与愚蠢的分水岭。

然而,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被塑造的认知,必然逃不出被利用、被收割的结局。可见,独立思考,并非那么无关紧要。

图片

聪明人与愚蠢人的区别

事实上,同样是看新闻,聪明的人在思考人们看了这样的新闻会有怎样的行为,然后进行提前布局,未雨绸缪。

而愚蠢的人,则认为自己看越多越聪明,他们坚信他们看到的一切,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然后自信的步入别人设好的陷阱。

可见,聪明的人看越多越聪明,而愚蠢的人,看越多就越愚蠢。因为,聪明人活在信息之外,能看见信息传播带来的变化;而愚蠢的人活在信息之内,他们本身就是信息的作用群体。

很喜欢伯特兰·罗素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因为怀疑,才会关注信息的来源,去分辨信息的真假,才能让我们不受制于人。

图片

认知拓展的选择性原则

认知拓展其实并不是无序的,就像一个圆圈,它只能沿着它的边界向外拓展,很难突然在一片未知区域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圈。

就像你突然去跟一个老中医谈金融市场,他是很难听进去的,因为在他原有的认知里,没有任何与金融相关的链接点。

但是如果你跟他谈草药,他几乎能记住你说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在他原有的认知里,有很多的链接点,这些链接点会把你说的所有相关内容全部吸收。

也就是说,对于信息,我们会选择性的记住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如果把每天产生的信息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每个人能够吸收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长期的进行选择性吸收,就会让我们的认知始终往一个方向延伸,最终成为一个偏执的人。要跳出这种局限,就必须学会吸收那些让你反感的东西,因为,它们也可能是真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