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并引发农民起义?不存在!
许多人坚信“土地兼并引发农民起义”的历史叙事,然而,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相反,有些土地兼并还起到了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深刻的“土地兼并引发农民起义”的印象呢?当然也有原因。
一
有学者研究表明,所谓的“土地兼并”,其实原因是:
官府横征暴敛,使得土地这一资本价值大跌。许多农民无法满足官府的征敛,不得不丢掉土地去流亡。没有流亡的农民,许多也不得不贱卖土地,把资本换成眼下能苟活一时的消费品,这个时候,确实同时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
但很显然,根本不是土地兼并导致了农民起义,而是官府的横征暴敛同时导致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都是结果,官府的横征暴敛才是原因。
朝廷官员当然要推卸责任。他们指责,都是富人贪婪,兼并土地,使农民无立锥之地,才导致“民变”。其实,明明是他们的横征暴敛导致“民变”。
但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这一叙事,却非常地深入人心。可见,“国事蜩螗骂资本”是一贯的传统,因为,大众喜欢信这个。
二
中国历朝历代,朝廷都抑制兼并,只有宋朝例外。
这里有个原因,就是古代的乡绅(有功名的人)是享受一定的免税优待的。所以很多农民在负担不起朝廷的税负时,会主动连人带地投到乡绅门下,这种做法叫“投献”。“投献”之后,双方都是有默契的,地还是你种,但你只用交租、不用交税了。农民之所以“投献”,当然是因为这样做更合算。《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马上就有农民带着土地来“投献”。
从朝廷的角度看,这不就少收税了吗?所以朝廷一般大力抑制兼并的。
而唯一不抑兼并的宋朝,其实农民的生活比哪个朝代都好。从宋太祖到宋仁宗,比起其他朝代,都堪称盛世。尤其是宋仁宗,在位42年,很少干预。他治下,经济、文化都很繁荣。就连历史学家汤因比都说,如果让他选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生活,他愿意选择中国的北宋时期。
直到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瞎折腾,宋朝才由盛转衰。宋神宗时期,不知道是谁,在宋仁宗陵墓——昭陵的城墙上,刻下一首诗: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梦过,东风吹泪洒昭陵。
意思是,宋仁宗时期为什么经济好?因为武将不追求战功,官吏不显摆其干预之能。可惜那42年繁华如梦,如今梦破,只能空对昭陵洒泪。
三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有个研究,他发现,明清时期,江南的土地兼并程度,远远超过北方,但江南却比北方繁荣得多、稳定得多。为什么会这样?
他的研究发现,江南的田地,分为田底权、田面权。所谓田底权,就是所有权。所谓田面权,就是经营权。江南的田底权,集中度非常高,远远高过北方。
其实大家想想就明白,假设一个地主兼并了几百亩田地,难道他带着小姐、公子,背起锄头去把这几百亩田地种了?这当然不可能。
实际上,绝大多数地主并不懂经营农业。他们把田面权——经营权承包给专业的农业企业家,这些农业企业家会投入资本,添置耕牛、农具等,然后雇佣农民耕种。
我之前的文章也说过,如果没有投入,就会出现有土地、无就业的情况。明清时期江南的农业企业家,投入资本,就为农民增加了就业。你看,这种情况下的土地兼并,其实起到了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作用,对不对?
我之前的文章里,有个朋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们老担心有钱人买光农村的土地,我现在白给块地给你种,你用它赚到钱给我看看?
经营农业其实是个风险很高、非常专业化的事情。我去过我老家的好些农庄,和老板们、乡镇干部都聊过。他们说,干农业,5年回本就算不错了,好多老板是亏损离开的。
所以,放开土地产权,绝对不可能出现有钱人跑去买、买、买的事情。有钱人又不是傻子,他不是搞农业的,会去买地?放开土地产权真正起的作用是,让那些专业的农业企业家敢于投入资本,改变许多农村有土地、无就业的局面,促进粮食安全。
但是很多人心目中,大概还停留在过去的想象中:有钱人随便买几千亩地,就可以像过去的地主那样,躺在牙床上吸农民的血。
令人遗憾的是,要改变人们的“土地兼并引发农民起义”的执念,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知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多转发,能影响一个人是一个人。另外,评论请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