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商品上的“双标”,是怎么形成的?
国际市场商品上的“双标”,是怎么形成的?
国际市场上的“双标”,是怎么形成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有很多仇日的“爱国主义者”形成了一股舆论,他们说,丰田汽车对中国销售的汽车,不论是底盘、钢材都不如北美市场,也与日本国内的不同,这是搞双标,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我当时并没有受过任何经济学训练,但是凭直觉就发现他们是仇恨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头的胡说八道。
丰田是疯了吗,要得罪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企业,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明目张胆地歧视,它莫非是跟钱有仇?难道美国人给丰田的是钱,中国人给的就不是钱?
但是丰田卖给美国的车,与卖给中国的车,的确是有所不同的。究竟原因何在呢?
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一众美国汽车生产企业根本打不过丰田,因为丰田相比于美国车,的确开不坏,还省油,价格还低廉。而美国车企在百年的产业政策补贴下,不思进取,工会还整天闹事,在比较成本上,比丰田高出一大截,失去了竞争优势,价格就降不下来。
然后,《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又补上了一刀,本来就降价空间很小,现在更不敢降价,因为一旦“市场份额”超过45%,就是垄断,就要被打趴下。
丰田汽车乘势而入,迅速凭借性能和价格优势占领北美市场,成为北美销售冠军。
于是,美国车企结成了利益联盟,进行立法游说。如果直接说我们竞争不过,要管一管日本车,太丢人了也太赤裸裸了。所以必须搬出一套大词忽悠:支持美国制造、保护国内产业、安排美国工人就业、扭转贸易逆差等等屁话就出来了。对日本汽车加征进口关税、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就是他们采取的办法;通过《广场协议》,逼迫日本企业减少对美出口,也是一个办法。
其目的很明确,让日本汽车价格涨起来,无法形成对他们的竞争优势。
丰田被逼无奈,只能投入巨资,很多投资完全是脱裤子放屁,对于汽车工业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但是没办法,必须适应美国的立法标准。
所以,它不光是对中国和美国搞“双标”,而且它国内的标准也不同,所以至少是“三标”。
这就是国际市场上商品质量不同的原因:各国经济管制和干预的结果。
试想,如果没有各国的经济管制,一家世界级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当然是一模一样成本最低,那样规模优势最容易发挥。一个车型,生产不同的质量,成本必然提高,企业得不偿失的。
那这样做,肥了谁,害了谁呢?
肥了美国的汽车生产商,害了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
当然,最终会害了美国消费者。因为他们的选择变少了,必须支付更高的代价购买汽车了;如果彻底禁止日本汽车进口——就像拜登和川普要对中国汽车加征100%关税——美国消费者就只能别无选择地使用本国质次价高的汽车了。
从最终意义上来说,也会害了美国汽车生产商,以及美国的总体经济竞争力。因为被权力保护之下的企业,依靠剥削消费者赚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面对国际市场竞争,那就是渣。而不断地产业补贴,在扶持一个产业的时候,伤害其他产业,扭曲生产结构,结果就是毁灭资本,生产能力下降,导致一国陷入长期的衰退之中,对所有人都不利。
为了实现所谓的国际收支平衡,打击进口鼓励出口,对外国原材料和商品加征关税,消灭了比较优势,结果就是本国生产的成本也直线上升,无法出口了。所以贸易更不会平衡。因此即便从他们想要实现的目的上讲,也是目的与手段的背离。
贸易战,就是往自给自足的贫穷方向的倒退;国境线和海关,是一个反自由贸易、反经济、反人类福利的设置。
所以,当有人打着高尚的旗号说,为了美国利益如何如何的时候,一定要留个心眼:美国不是一个整体,美国人有3亿,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冲突的。所以到底是为了美国的谁的利益?
从集体主义的概念出发,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意识形态划线,立场为先,也只会使情绪和立场遮蔽双眼。真实不虚的利益动机,才是行动的指南。
当我们分析一项经济政策的时候,想一想,这项政策出台后,谁会受益,真相就不太远了。
当然,有一个永远的受益者,那就是政府。从每一次管制和干预政策中,它都受益了,因为它的权力扩张了,可以对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指手画脚了。
再看欧盟。
欧盟是一个超级官僚机构,为企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制定了无数标准。对“食品安全”更是不遗余力。
例如它曾规定:
一级绿芦笋长度的80%必须是绿的,一级黄瓜每10厘米的弯度不能超过1厘米,上市销售的花椰菜直径不能小于11厘米,小胡萝卜不得轻于8克,猕猴桃不能轻于62克。
上市销售的柑橘,直径不能小于6厘米;一根香肠,有754个标准,涵盖了质量、安全、外形、包装的方方面面。
所以,任何国家向欧盟出口产品,必须要合乎它的标准,否则进入不了市场。带来的一个表面现象就是:欧盟市场上的食品质量标准,要高于其他国家,“方圆20公里没穷人”,因为穷人都被驱逐了。
“拜国家教”的教徒会感叹,哇,欧盟好认真负责啊,为食品质量和安全操碎了心,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可是,我就你奶奶个腿的欧盟!
作为一个生产者,我有没有权利销售直径5厘米的柑橘?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有没有权利购买便宜一点的歪瓜裂枣?关你屁事啊!
最重要的是,你真以为这些规定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吗?
当然不是。这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生产集团的利益。规定一个较高的标准,从来就是排挤竞争者的重要手段。因为这样做,就会使小企业不堪重负退出竞争,那些利益集团就可以享受垄断利益。事实上,这些标准,就是特定生产者集团参与制定的。
这样做伤害最大的,恰恰就是他们号称要保护的消费者。因为消费者自愿交换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想要买小一点的柑橘、弯一点的黄瓜不可能了,必须付出更大代价购买欧盟标准的产品了。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伤害最大的,就是穷人。出现的情况就是,企业把不符合欧盟标准的柑橘和黄瓜全部销毁,然后穷人想买还买不到。“资本主义”倒牛奶了!
这也是所有管制和干预的必然结果,它伤害最大的,就是号称要保护的贫困阶层。
要知道,产品质量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才是好。
牛排比馒头质量高、营养好、更健康,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兄弟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不是吃得多么好,而是先吃饱。如果官僚机构武断地统一质量标准,让所有食品都达到五星级酒店的标准,结果就是,富裕的人可以继续吃牛排,然而农民工会饿肚子。
各种产品质量标准,会有变化和调整,但是有一点我敢打包票:标准的厚度会越来越厚,涵盖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直到所有人都受不了要揭竿而起时为止。因为官僚机构,必然要设法将它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只要有可能,它从不惮于对所有人生活的细节制定规则。
如果你再呼吁它管一管,那简直就是瞌睡遇到了枕头,相当于给它递了一把随时可以砍人的刀子。
企业最喜欢与权力勾结,因为变动不居的消费者偏好,让他们永远处于被淘汰的威胁之下,利益动机让他们追求“稳定性”,希望可以一劳永逸地躺赚。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靠近权力,谋求权力的庇护,寻求垄断利益;而权力对此也张开双臂欢迎,这是扩权的良机。二者一拍即合,形成了一个剥削共同体。
制定较高的标准,将竞争者排斥出去,就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不但排斥外国竞争者,也排斥本国的小企业。
重商主义的一个操作手法就是如此:国王通过企业攫取自身利益,企业通过与权力结盟排斥竞争拓展市场。
因此,当我们赞美企业家才能的时候,从来都是指“功能”意义上的,它是指,市场经济,就是靠企业家组织的,稀缺资源,是企业家在配置,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企业家供给的,它必须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存活。
但这从来不是赞赏某个群体或者特定的企业家。当他们与权力勾结,那就变成了市场的破坏者,消费者的敌人,那就是我们批判的对象。
一个拿出自己的资本冒险,判断消费者偏好,通过公平竞争诚实地服务于消费者的企业家,才是我们赞美的对象。
所以市场上的双标,除了管制和干预因素外,大多数情况下,恰恰是企业家迎合消费者偏好、全心全意服务用户的结果。
肯德基到了中国,就得“本土化”,卖“老北京鸡肉卷”,甚至卖串串,投其所好地中国化,它不这样搞,就活不成。不会有人指责肯德基不卖给美国人串串是“双标”。
奥迪汽车,不管他多牛逼,到了中国,你就得加长。因为中国消费者就喜欢宽敞和有面。难道他们是歧视德国消费者,嫌他们比中国人短?
没有那回事。这一切,恰恰是消费者主权的体现,是市场经济造福所有民众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