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化医疗行业,正是焦虑和贫困的来源
医疗问题,现在让人们十分焦虑。大家想要即便宜又好的医疗,害怕生病,害怕医疗费用高,害怕到医院人挤人排长队,害怕没有好医生,害怕医生坑自己,各种害怕,搞得焦虑癌都犯了。
其实农村人还好,他们有朴素的生命观,也有对稀缺性的朴素认知,不可能为了看病把一切都搭进去。乔布斯那么有钱,也要做选择,选择就是放弃。前些年我那可怜的农村舅妈,68岁,到市中心医院检查,发现肺癌。我招呼她检查完后,请她和舅舅吃饭,饭吃完,她对舅舅说:让娃(指我)把咱送到车站,咱回。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舅舅一言不发。半年后,舅妈过世。
她是有农村医保的,可以报销个百分之六七十。但是癌症手术、治疗下来,怎么也得自费好几万,还不一定能保住命。于是他们做出的抉择就是回家。我清楚地记得舅妈当时说出回家的话时,平静得令人震惊。
多数农村人,也是这样做决策的。他们不太指望救世主出来。
所以整天焦虑的,并且造成舆论声势的,是大城市老年人、退休干部。年纪大了,把健康的价值排序空前提高,其他一切在自己贪财怕死没瞌睡面前,都不重要。稍有头痛脑热,就焦虑万分。这倒是人之常情。
问题在于,他们已经享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有医保保障,进一步希望的是看病方便快捷、住最好的病房、用最好的药,然后最好不花一分钱。如果稍不如意,就希望救世主出来替他们解决问题。然后知识分子推波助澜,说让每个人病有所医是文明国家的标志,一波舆论声浪下来,国家想不控制医疗都不行。
恐惧与焦虑,本就是权力登场的心理基础。
我们要问的是,是什么样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重、而不是缓解和解决了这种焦虑?
不妨设想一下,生活在1960年代的先辈,他们整天焦虑的是什么?
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饿得呱呱叫。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不会为吃饭而焦虑了呢?
你现在担心吃不饱饭吗?不担心,一斤大米2块,一个月收入即便2000,也可以买1000斤。你担心吃饭太贵吗?咱不去五星级就行了,去地摊上,10块钱一碗面,还可以续,吃饱为止。你担心到哪个饭店都得排长队吗?大不了不排了去另一家,可能味道差点,但是绝对都能吃饱。你害怕没有好厨子吗?多得是,千方百计撬动你的味蕾。你担心饭店老板给你下毒吗?没担心过,他下毒他就犯罪了,别说下毒了,价钱稍贵一点、态度稍差一点,你以后再也不光顾他,他就倒闭了。
我们的父辈为吃饭而焦虑,因为那时候吃饭是公有制;我们不为吃饭而焦虑,因为吃饭是高度市场化的。
医疗领域也一模一样。
你见过哪个市场化的行业会害怕人多呢?如果门庭若市,说明需求旺盛,马上就有资本家投资加大供给,缓解排队现象。市场化的行业会控费吗?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市场化的行业会坑蒙拐骗吗?也会的,但是市场声誉机制和杯葛机制,会让它活不过三天,越是大的机构,就越犯不起这个错误,越会规规矩矩服务消费者。
到了国有化医疗,一切就发生全面逆转。把价格控制住,所以刺激了需求,但是又不准市场化医疗限制供给,所以排长队出现了;它不但不感谢你的光顾,还批评教育你,要体谅国家的难处,要有点道德,不要占用太多公共资源。你想花钱治病,但是有DRG,要医保控费,因为公地悲剧,不控制的话就破产。你觉得某家医院坑了你吗?没用的,你别无选择。
所以焦虑从何而来?
它本身就是国有化的结果。
然而社会大众却找不到正确的办法,反而南辕北辙,要求继续国有化,这就成了一个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越焦虑,越是求救于国家;越是让国家出面,就越是焦虑。
英国的NHS、加拿大、香港,把他们折磨得比中国人焦虑多了。因为他们在医疗领域的国有化程度比中国更高。
一个更加典型的问题是:医疗市场化了,穷人治不起病怎么办?
我们当然可以用刚才吃饭的例子继续怼回去:吃饭市场化了,穷人吃不起饭了吗?明明是都吃得起而且吃的更好了。你怎么能认为市场化在吃饭领域是有效的,到了医疗领域就“失灵”了呢?说医疗重要,难道医疗比吃饭更重要吗?
一切领域的市场化,受益最大的恰恰就是穷人。市场经济,就是面向社会中大多数人群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制度,大多数人,都是穷人。市场经济,就是把奢侈品变成必需品的经济体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市场经济的伟大功绩。
在市场经济中,有的是人去赚穷人的钱。因为他们人数多。赚穷人的钱,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难度不亚于放火箭。因为穷人的钱边际效用很高,你若是不能给他创造足够的价值,让他觉得物超所值,他不会花一分钱的。
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必须开动脑筋,投入巨量资本,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力,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以最低的价格供给,让穷人都买得起而且觉得自己赚了。
市场,能把手机、电视机的价格打到多低,让穷人也享受得起,就能把医疗的价格打到多低,让每个穷人都看得起病。
市场化的医疗,必定像饭店一样,既有五星级,又有大排档。富人吃得好一点,穷人吃得差一点,但是绝对都能吃饱饭。就像富人开玛莎拉蒂,穷人开五菱宏光,但是都是汽车。这就是贫富差距的变小。
国有化的医疗,才是对穷人最不利的。因为国有化就意味着权力经济,富人总是与权力更加靠近,总是更能搞到关系,到那时,就不是看不看得上、看不看得起病的差距,而是生与死的距离。
但是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穷人?为什么那么多穷人需要政府救济?
穷,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这短短的200年,人才富起来的。中国人的富,也就这40年。
是自由放任的意识形态,催生了工业革命。是市场经济,让所有人变富。
产权有保障,人们就倾向于降低时间偏好,增加资本积累,所以就变富了;支持自由交换,交换必定对双方有益,必定提升双方财产价值,人们就变富了。
干预主义侵犯财产权,人们时间偏好会提升,会倾向于消耗资本,减少财富生产,所以就变穷了;对自由交换进行干涉,必定打击潜在的交换,并减损交换双方的福利和效用,所以就变穷了。
一切干预主义导致的国有化,都是在启动贫困化的进程,让穷人越来越多。继而,越来越看不起病,吃不起饭。
正是干预主义制造了贫穷。然后雪上加霜的是,有人假装出来帮助穷人,通过从别人口袋里掏钱的方式去帮助。
大部分接受“政府慈善”帮助的人之所以需要帮助,恰恰是因为干预主义制造了他们的贫穷,使他们需要帮助。
我们并不是说,市场经济就没有穷人,或者不需要别人帮助。只是在说,如果干预主义未破坏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制度,资本积累将不断增加,所有人都会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正外部性”,真实财富水平都会水涨船高,可享受的财货都会变多。而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和平合作环境下,人们的慈悲心也会被充分激发,私人慈善机构的资金供给很充足,能够为穷人提供更好的帮助。正是国有化的“强制慈善”,打击了人们的慈善心——既然你已经从我这里抢走了钱,我为什么还要再掏钱帮助你?
这其中最大的罪魁祸首,是“印钞票”这种干预主义。信用扩张和通胀让普通人试图通过储蓄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努力毁于一旦。通胀实际上就是在没收医院、精神病院、孤儿院和类似机构赖以运作的捐助资金。
国有化,正是焦虑和贫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