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分工的价值

周末期间,我又重读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在这个缺乏分工的特别时期,更是有了新的感受。

img

01 分工带来美好生活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我们不得不居家办公,也尽可能减少了所有的外出活动,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很大部分是由分工给我们带来的。

分工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人种菜、有人饲养动物、有人烤面包、有人做衣服、有人给我们生产洗发水、有人给我们生产消毒液…这些分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如果没有分工的存在,实在难以想象我们需要自己种菜、养动物、缝衣服、做洗发水…那样的话,我们的生活会被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时间填满,哪里还有时间可以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享受生活呢?如果没有社会分工,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一定会大大降低。

一直以来,在分工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就专注的做自己擅长的工作就可以了。想想你所处的公司,是不是就属于社会分工网络中的一个部分?而你在公司内的工作职责,是不是也处于在公司内部分工网络中的一部分呢?

当我们拥有这些分工条件的时候,因为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分工有多么神奇的力量。但新冠疫情忽然爆发,让我们在各种场景下都产生了很强的损失感。

比如,在家自己做饭,吃来吃去就是那几样,又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

比如,买东西没有那么方便了,还好现在有各种外卖平台可以送货上面,否则就会更加不便。

另外,因为无法像日常一样行动,市场的分工模式无法进行,市场总的需求就会萎缩。之前每个月我平均要还1万元以上的信用卡,而在疫情的2月份,我只需要还1000多元的信用卡,相信我不是一个特例,和我一样大幅减少了开销的人一定非常多。

这更加说明因为疫情导致分工场景减少,让社会的消费总需求下降了很多,这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02 《国富论》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告诉了我们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分工带来效能; 第二件事是:市场是无形的手,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分配稀缺的资源; 第三件事是:经济发展由3个重要元素——土地、劳动、资本构成。

《国富论》这本书在1776年出版,这部200多年前的著作在当下来看,大部分的理论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适用。

我们总在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国富论》中的理论依然对我们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却说明“变化的背后还是不变”**。

我们在焦虑于世界的快速变化的时候,不如去找到一些不变的规律,毫无疑问,经济学就是这样的学问。《国富论》这部巨著在很多层面都给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次我们就聚焦在“分工”这一方面来讨论。

《国富论》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在任何引导或应用劳动的地方的更高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首先,在每一个企业中,分工就能产生巨大的效能。

“在每一种工艺中,劳动分工一旦被采用,就能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力。”

斯密在《国富论》中描述了制针工厂的情形,这个工厂把制针分成了18道工序,雇佣了10名工人。每名工人负责2-3道工序,最后这10名工人每天可以制造48000枚针。但是如果让每个人自己完成18道工序,独立的制造出4800枚针,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让一个人做出一枚针都是不可能的。分工就是这样,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生产力。

后来到了20世纪初,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的生产流水线,第一次把斯密的分工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生产线上的有些工人甚至日复一日只做拧螺丝的工作,这样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一系列精细化的分工让福特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企业之一,也让汽车成本极大降低,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看看你所在的企业内部,分工也是无处不在。有人负责销售、有人负责市场分析、有人负责财务、有人负责人力资源,斯密的分工理论,早已深入到现代社会的企业治理中去。

其次,各企业之间的分工让社会的蛋糕做得更大。

分工不止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企业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让整个社会的效率得以提升。推广到整个社会内的各行业分工,再推广到全球各国之间的分工,分工让全球的效能都得以提升,很大程度的推动了社会进步的进程。

只需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现在整个社会的分工已经越来越精细。施展老师在《溢出》一书中讲到他到浙江去做考察,期间调研了几家天线厂,一个天线总共三节,三家工厂每个只生产其中的一节,然后第四家工厂只负责把这三节天线组装在一起。足见现在社会的分工已经细化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经营一家创业公司,他们做的业务非常简单,就是把微信支付、支付宝、京东等等支付工具整合成一个工具包,作为一个接口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细分业务,就让他们公司发展的很好,并且拥有丰厚的利润。

总之,分工让每个人可以专注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提高单项业务的生产率,再通过和其他人的协同配合,把整个社会的蛋糕做大。

03 分工产生效能的原因

怎么理解分工可以做大市场蛋糕呢?我们用两个人交换的极简模型来说明一下。

比如,老王自己种大米、养猪分别能产100斤大米和80斤猪肉,老张能种出80斤大米和100斤猪肉(见表1)。

通过分工,老王和老张都做相对别人来说,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时老王只种大米,可以得到200斤大米,老张只养猪,可以得到200斤猪肉。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产总量从原来的180斤大米和180斤猪肉,变成了200斤大米和200斤猪肉,整个社会的蛋糕都做大了。

img表1:分工后社会总量增加

分工之后更重要的一步,就是交易。

老王和老张用100斤大米交换100斤猪肉,最后老王和老张都得到了100斤大米和100斤猪肉(见表2)。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老王比分工前多了20斤猪肉,老张比分工前多了20斤大米。

img表2:分工交易后

分工和市场的交换,让社会总量增加了,也让每个参与市场的人生活质量都提高了。

当然,这个例子说明的是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原理”,后来大卫·李嘉图又把这个理论发展成了“比较优势原理”,每个人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相对别人有绝对优势的事),再和其他人进行交换,每个人的状况都会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分工能够产生效能,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执行多种工作有切换成本。

举个例子,我的老板发现我特别擅长打扫,就让我既写文章,又要负责打扫办公室。我一会写文章、一会打扫办公室,这中间需要一定的切换时间。每次打扫办公室都需要去拿工具,打扫完回来再继续写文章,又需要打开编辑工具、再重新整理思路,这中间的切换成本很高。所以我的老板很明智,又雇佣了一个阿姨每天打扫办公室。

试想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可能在10个流程中都很擅长,于是厂长把10个流程都交给他来做,他需要在10个任务中来回切换,那得付出多么高的切换成本啊!

第二,分工的熟能生巧。

还是以我写文章为例,如果我每天8小时写文章和每天3小时写文章,进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每天用8小时写作,日积月累几年之后,我做写作质量也提高了,完成每篇文章也节省了很时间。

所以,整个社会的细致分工,也是因为分工的熟能生巧,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三,分工让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目前人工智能还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也就是能替代简单重复的工作。分工的细化可以让机器替代部分简单、重复性的工种,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长期成本又进一步降低。

04 市场经济的奥秘

通过前面市场内分工和交易的例子,我们发现,市场经济能让每一个加入其中的人生活状况都得到了改善。

市场经济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并非你多赚一点,我就少赚一点的情况,而是参与分工和交易的所有人共同改善生活,共同做大蛋糕的过程,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奥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从1978年的381元提高了到了2019年的超过7万元(1.03万美元),我们的人均GDP提高了183倍之多,这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改革是对内的市场化改革,开放是对外的市场开放。

对内的市场化改革让我们通过国内各行业分工细化、企业间分工细化,共同做大了市场的蛋糕,改善了每个人的情况。

对外的市场开放,让中国加入到全球性的贸易分工网络中,在更大的市场中进行分工协作,凭借我国的人口红利、成本优势、规模优势,进一步让每个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05 分工理论的启示

分工理论不只是对企业的经营者有启发,对我们每个人也有指导价值:

第一,我们应该做通才还是要做专才呢?

在分工越精细的社会中,我们越要做一个专才。如果作为一个通才,事事通、却事事不精,没有一技之长,各种技能都低于人均水平,就很难有立足之地。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首先成为某个方面的专才,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找到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定位。在拥有了至少一项精通的技能后,再扩大自己的优势范围,成为复合型人才,方能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北大周其仁教授经常讲到的他在山上生活时师父的故事,周老师的师父非常厉害,能亲手做肥皂、做衣服、甚至做子弹,但是却一辈子穷困潦倒。因为他没有加入到社会分工协作的交易网络中去,没有让自己的一技之长与他人做交换,进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第二,如何面对永远在高速变化的社会呢?

当前社会中的技术进步来的越来越快,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着危机。在很多行业,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替代率预计会达到8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呢?

答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就当初的像汽车一定会替代马车、机器工厂一定会替代手工作坊一样,社会必定会向效率更高的方向演化。但人类在历史的洪流中,并没有被大批量的被淘汰,反而生活水平在持续不断的提高。

作为一名理性乐观派,我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必定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新的技术必然会带来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新分工,正如IBM的CEO罗睿兰提出的,在未来的5-10年间,围绕人工智能将产生很多“新领”职业,这个新领就和目前的“蓝领”、“白领”对应。

往后端上看,有人工智能专家、数据科学家、算法专线;往前端上看,有给数据做人工分类、打标签,做数据喂养的人等等。

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形态,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多的出路,就像电商催生了网商、快递员;外卖催生了外卖小哥;共享出行催生了专车司机;短视频催生了网红和带货主播… …

与其对变化焦虑和惶恐,不如更早的发现趋势、拥抱变化,在新的社会网络里找到自己扎根下来的生态位。


最后的话 疫情总会过去,春天总会到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最后都会通过发展的手段来解决。

愿你我都能够加入到巨大的社会网络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分工定位,搭上整个社会进步的列车,共享这个社会给每个人带来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