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贫困与繁荣和秘密
贫穷没啥好研究的,富裕才值得研究
绝大多数人都偏好物质丰裕甚于匮乏,大家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但是全世界190多个国家,最富裕的国家,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10万美元以上,民众生活幸福,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而最贫穷的国家,至今GDP只有几百美元,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为什么出现了繁荣与贫困的巨大差距?陈兴杰老师的新书《国家的贫困与繁荣》,通过干净清澈、深入浅出的笔法,温和而坚定地“摆事实、讲道理”,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经济史是一长串政府政策失败的记录
在《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中,陈兴杰老师从国别对比、一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经济政策的后果、行业经济干预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展示了那些失败国家之所以走向经济崩溃的悲惨图景。
在津巴布韦,穆加贝采取了强有力的没收白人农场主土地产权,重新分配给黑人的政策。暴风骤雨般的没收政策令企业纷纷破产,资本撤离,人口向周边国家流失。他同时向黑人同胞承诺和发放福利,采取的办法是无限量印钞票,由此创造了100万亿的钞票面值世界记录,最终导致该国走向了经济崩溃,民众之间的交换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在智利,左翼阿连德政府上台后,采取了“经济自主”的国有化政策,将民营的铜矿以及其他像样的产业悉数收归国有,由中央计划机构运用计算机大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生产。同时,他“关爱”农民和弱势群体,由政府规定极高的最低工资标准,钱不够那就印钞。短短三年,智利走向了经济崩溃,那些象征着中央计划的超级计算机像个笑话一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在印度这样的最大的“民主国家”,全盘照抄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工业体系,它的私营企业虽然保有私有之名,然而印度政府会给予大量的“指导”:员工超过20人,就必须有工会;工人可以罢工,企业不得解雇;员工数量超过150人,就必须建立食堂;雇佣妇女,除了要给他们福利,还要办起托儿所。结果,80%的就业在少于20人的“非正式机构”。
在斯里兰卡,独立后国有化更是登峰造极,外来投资受到严格限制;实行免费医疗、教育和近乎免费的公共交通。福利制度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大量举债,债务到期就借新还旧,导致财政破产。减税,然而却不减支,必定加剧财政赤字,造成债务违约。担心外汇流失,又开始禁止进口;进而又开始禁止化肥和农药,推行“有机农业”。结果,一个出口水稻的国家,开始了大饥荒,上演了一场惨烈的经济自杀。
发达国家和地区,情况又如何呢?
美国的底特律和巴尔的摩,过去都是经济高度繁荣的城市,为什么现在成了“铁锈地带”和老鼠横行的“罪恶之城”?
因为工会势力暴力侵犯企业产权,侵犯其他劳动者就业的权利;政客迎合黑人民粹势力,出台有利于黑人的福利政策,税收巨幅提高,导致企业撤离,人口流失;为了讨好底层民众,出台远高于市场工资的最低工资法;为了让人“居者有其屋”,出台房租管制禁令。
一套干预主义的“组合拳”打下来,不但让底特律和巴尔的摩人口流失百万,企业破产、资本撤离,生生将一座本来繁荣的城市毁灭;而且,经济衰退走向治安大坏,巴尔的摩成为犯罪之城,谋杀率全美最高,62万人的城市,2017年有343人死于谋杀。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将豪宅亏本甩卖,逃离了他的家乡。
缅甸、孟加拉国、秘鲁,当然,少不了阿根廷,都从繁荣之中跌入衰败的深渊;日本、美国、法国、希腊,一个个原本发达的国家,纷纷陷入长期衰退之中;同样,在行业之间对比,美国邮政这个超级国企低效、腐败、无能,像一头嗜血怪兽,消耗着纳税人的巨额财富。这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衰败图景。
有些干预主义政策荒诞、可笑而无耻。美国的马桶因为要迎合环保主义者的要求,冲水需要冲十来次,结果反而大量浪费水;大众汽车公司推行较高的环保标准以排斥竞争,结果作茧自缚,必须依靠作假才能实现;爱尔兰和瑞士实行低税的政策,被其他国家指责为不公平竞争,那意思是,谁要是对民众稍微仁慈一点就是不公平,必须抢劫得一样多才叫公平。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失败的故事里,国有化,高税收,高福利,滥发货币,产业政策,限制自由贸易,干预自由契约和市场价格——我们统称为干预主义——是这些失败国家和地区的“标配”。这些政策无一例外,终极的指向都是:侵犯私有产权,扩张政府权力。
米塞斯说:“经济史是一长串政府政策失败的记录,而这些政策之所以失败,全归因于政策设计大胆忽视经济法则。”
人们不相信自由市场,而是寻求用权力解决问题。一部分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不是想着自愿交换、和平合作,而是想着对他人进行强制和侵犯。而政客则认为,经济就像个橡皮泥,只要谁手里有枪炮,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的行动可以完全不受经济学规律的制约。罗马皇帝戴里克先大量制造伪币引发巨额通胀,然后对每一种商品规定最高限价,谁涨价就杀谁的头;克努特国王曾经向潮汐下达命令;俄国沙皇曾经下一道圣旨,命令下一个收获季节一定要获得丰收。
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惨痛的经济灾难。无情的经济规律,不是谁拳头硬就听谁的。
毁掉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和那里人们的生活,并不需要原子弹,让政府干预横行就可以了。
走向繁荣,一代人就够了
与那些失败的国家相比,许多国家从贫穷和废墟中走出,一步步成为世界经济的灯塔。
韩国人用了一代人时间,从朝鲜战争的废墟中崛起,创造了“汉江奇迹”。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引进外资,实行对外开放。最近半个世纪,韩国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发展机遇,迅速成为妥妥的发达国家,钢铁、化工、建筑、船舶、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独领全球。
日本在二战的废墟中重建,他们把权利平等和产权保护落到实处,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动能,实现了在汽车、机床、电子信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突飞猛进。日本是自由贸易的优等生,在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从不主动发起贸易战。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人均寿命全球领先。
越南人搞“革新开放”,发展外向经济,全面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吸引外国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在短短30年时间,经济总量翻了20多倍,外国投资占到投资总量的1/4。现在的越南,已经是亚洲最具活力、欣欣向荣的进步经济体,民众生活很快得到了改善。
地处西欧一隅的爱尔兰,曾经发生土豆饥荒,直到几十年前,还是穷国,曾经名列“欧猪五国”之一。现在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最耀眼的政策就是全球最低之一的所得税,它不但实行低税率,而且拒绝根据欧盟的要求对苹果公司补征130亿欧元的所得税,甚至还为企业提供避税指南。他们明确地知道,宰杀一只会下蛋的鹅,意味着什么。
最典型的莫过于经历了惨痛的大屠杀的卢旺达。那场胡图族与图西族之间血腥的大屠杀让卢旺达长期陷入崩溃状态。现在,它再也没有了“高级种姓”,对不同族群予以产权的平等保护,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旅游业,欢迎世界各地的投资和贸易往来,这个国家已经焕发出蓬勃的朝气。
与津巴布韦的超级大崩溃截然不同,毗邻而居、各方面条件都类似的博茨瓦纳,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被津巴布韦驱逐的白人和资本,博茨瓦纳张开双臂欢迎;加入非洲自贸区,与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对环保主义暴政说不,开展狩猎旅游。这个国家正在成为南部非洲的经济明珠。
其实,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是一个国家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走出贫困,走向繁荣的最好教材。
现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在全世界都是妥妥的发达国家水平。即便是西部地区的小县城,民众的真实收入和可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也超过欧洲国家普通民众的水平。不要看GDP,要看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现在经济发达了,出国的人多了,3000RMB,与3000美元或者欧元,到底购买力如何,他们有深切的体会;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移动支付、物流等行业的发达程度,就是独步全球。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能得出客观的评价。有些人,行万里路,在现实面前狠狠被打脸,才知道这一切;经济学最“神奇”的一点就是,即使不出国,也知道这一点。
是什么让中国,以及众多国家从衰败中走出,走向繁荣富强?
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傻子瓜子,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并定居,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是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贡献出了“56789”,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野蛮生长”。
这些问题都指向的是产权的平等保护,是低税收、砍管制、少干预,激励资本积累,推进自由贸易,扩大对外开放。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奉行市场经济。
一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可以一跃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生活水平的巨大跃升,创造经济奇迹。当然,我们知道,这并非是什么奇迹,而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必然结果。只要实行市场经济,繁荣真的就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经济问题,根本就不用付出惨痛的教训去实验,也根本不用进行“经验总结”,因为经济学原理已经清清楚楚地揭示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能够实现繁荣的目标;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必将导致经济灾难。
就像米塞斯,他清楚地知道一国要走向繁荣,应当采取什么手段;他从未去过苏联,在1920年代就确切地知道,苏联计划经济必定崩溃。
因为经济学原理确凿无疑和亘古不变。
繁荣的根源是什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繁荣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我们进行错误归因,就会影响到未来的政策。
然而,经济学给出的答案——繁荣是因为产权保护,因为市场经济——许多人并不承认。在中国,无数人认为,繁荣是因为“有为政府”,而不是市场经济。但他们无法回答一个问题,若是论“有为”,改开前的国家,把一切都管起来了,最“有为”了,结果是什么?阿根廷的庇隆和他的夫人,最“有为”了,结果又是什么?
他们这时候会从立场上后退,用修改自己的观点的办法逃避。他们说,你们太极端了,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我们说的“有为”,并不是啥都管,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是问题又来了:什么有为,什么不为,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还是某些人任意武断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国家之本质,是一个“生产部门”,还是一个“消费部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谁是发动机,谁是绊脚石?市场财富生产和交换,是产权的行使行为,是福利增进的行为,干预的正当理由是什么?这个干预行为与你们所赋予的国家职能,有没有自我驳斥?
经济的进步,恰恰是因为国家“不为”了——从经济领域退出了,而不是它“有为”了啊!国家不为一分,自由就增进一分,繁荣就增进一分。一切财富,都是民众创造的;一切改革,都是民众观念推动的。
还有无数人,即便是那些仇美的,实际上也以美为师,他们进行了各种错误归因,让本来清晰的经济学常识变得模糊不堪,让本来走向更加繁荣的进程大打折扣。
最常见的,他们认为,繁荣是因为民主。
你看英国民主了,美国民主了,他们都很富裕。但是这二者之间并不能用“因为”和“所以”连接起来。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希腊在开始民主的时候,有投票权的人数占多少呢?7%。英国和美国,全面民主都已经是20世纪的事情了。英国最初的民主是严格按照财产来界定的,“流氓无产者”(马克思语)是没有投票权的。美国直到1920年代,妇女才有了投票权;直到1960年代,黑人才取得了投票权。但是很明显,英美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的大幅度改善,发生在18-19世纪。20世纪以后的民主的英美,就是一曲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悲歌。
另外,世界上民主国家多的是,为什么并没有像英美那样发达?印度不民主吗?阿根廷不民主吗?还有那些卢梭主义者向往的“幸福天堂”尼泊尔,不民主吗?为什么却陷入衰退和贫穷的深渊之中?拉丁美洲基本都是民主国家,为什么却陷入了“拉美陷阱”?南美洲国家的政治体制,几乎就是照搬美国模式,为什么经济却崩溃了?
所以民主与经济进步之间,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事实上,二者之间其实是负相关的。否则你如何解释智利在皮诺切特的领导下,成为南美的经济明星;如何解释朴正熙领导下的韩国的汉江奇迹?如何解释西班牙的弗朗哥让该国远离二战并实现经济成长?又如何解释蒋经国治下的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呢?
当然,更不能解释——按照民主派对民主的定义——中国和越南的经济腾飞。
有人说是因为宪政和法治。
但是你要是搬开朝鲜的宪法,里面对人民权利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实际上,任何一国的宪法只要你搬出来,都是一篇篇伟大的人权宣言,但是为什么它就是一纸空文呢?
更典型的,利比里亚,就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是美国黑人的后代建起来的,宪法则直接照搬美国,然而为什么它始终战乱频仍,贫困交加?
他们说,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机制和法治。可是你又如何解释,美国有完整的宪政机制,怎么就不断地通过修改宪法的方式违背宪法呢?总统和国会怎么就拥有了宪法并不具有的权力了呢?联邦政府现在手中拥有的权力,大多数都是宪法中并没有的。美国最高法院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起到了“制衡”、“纠错”的作用,还是起到了为违反宪法的行为盖上合法性图章的作用?美国人现在所享受的经济成果与自由,与19世纪以前相比,是衰减了还是增加了呢?
是资源的丰裕程度吗?
阿富汗为什么是“睡在金矿上的穷人”?俄罗斯地大物博,这个国家几乎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为什么GDP还比不上我们一个广东省?
是地理决定论吗?
那你如何解释日本和瑞士这样的山地国家走向繁荣?你又如何解释相邻的津巴布韦和博兹瓦纳,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是因为“民族性”吗?
中国人勤劳?中国人什么时候不勤劳了?哪个国家的人又不勤劳?为什么同样是勤劳,创造的产出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同样勤劳的中国人,有一个阶段就勤劳得饿死了,有一个阶段就勤劳得繁荣富足了,难道中国人突然发生了基因突变?谁又说中国人内敛,不喜欢对外贸易了?谁说中国人就是个农业民族了,中国人非常喜欢经商,号称亚洲犹太人。
日本人原来是“菊与刀”,后来也基因突变成了温顺的绵羊了?为什么原本很勤劳的希腊人,后来变得如此懒惰?
还有人从宗教角度去解释,比如著名的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但是你如何解释天主教国家才是资本主义的先驱呢?现代资本主义,并非始于18-19世纪的产业革命,而是中世纪的意大利城邦国家,复式记账、会计方法,都是他们发明的。罗斯巴德论述道:
1253年,佛罗伦萨会计书中,出现了经典的原初资本主义信条:“以上帝和利润的名义”。16世纪,没有哪个城市比得上安特卫普这个天主教的中心、金融和商业中心。没有比雅各布·富格尔更出众的财政家和银行家。富格尔工作了一生,拒绝退休,他还宣称,只要还能赚钱,我就绝不停止赚钱。他是来自南部德国的模范天主教徒。
所以,以上种种流传甚广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归因。
经济问题,是多因一果的。美国一直在增发美元,但是经济还在发展,我们能够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发钞票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吗?不能。中国实施了最低工资法,朝鲜没有,我们能从这个现象中总结出:最低工资法是提高工人待遇的办法吗?不能。发达国家都是高福利,我们能说,发福利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吗?不能。
我们必须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从多种因素中找出直接的因果关系,才能正确地理解繁荣的根源。
让我们用陈兴杰老师干脆利落又回归常识的做法,直截了当地给出一个答案:经济繁荣的原因,就是私有产权、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归根结底就是:自由——产权即自由。
具体来说,就是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不受侵犯,国内和国际上的自由交换与自愿契约,必须被平等保护,由此,才能降低时间偏好,激励资本积累,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由此走向繁荣富足。
一切税收、印钞票、再分配、阻碍自由贸易,对经济施加干预,都是在侵犯产权,破坏自由契约,必将降低未来预期,提升全社会时间偏好,它将毁灭资本,减少产出,最终使一国陷入贫穷和混乱之中。
每向产权保护的方向前进一步,就意味着市场经济前进了一步,繁荣就多了一份保障;反之,每向侵犯产权的方向倒退一步,就意味着向计划经济后退了一步,贫穷就会到来,或者,无法达到应有的繁荣程度。
每个人的观念,决定了政策,也决定了历史进程。呼吁政府有所作为,就是在扩张权力、消灭自由,贫穷就会随之而来;相信市场的力量,一切自负其责,就会消解权力,让自由回归,繁荣就会自然发生。当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就知道以后怎么做。
未来,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不要把问题归结为掌握枪炮的人,那是逃避自身责任的说辞。他们的枪炮,本来就是大众授予的。
关于国家兴衰的36条常识,振聋发聩
“国家的贫困与繁荣”——如果要选出能从正反两方面诠释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一样——不是日本、伊朗,那一定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
不过,读了青年学者陈兴杰的**《国家的贫困与繁荣》**,才发现该问题另有答案。有一个“神奇”的国度,100多年前就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人均GDP曾高居世界第一,对外国移民的吸引力,可与美国相提并论。然而,1930年代之后,政治强人主导的国进民退,导致该国经济一路下滑,最低跌至全世界第140位。
伴随经济下滑的,是社会矛盾激化,该国从此一蹶不振,好在足球依然傲视世界。日本“失去的20年”已够让人警醒,该国“一失去”,就是100年。
所幸,故事没有结束于此。2023年11月20日,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拥趸被选举为该国总统后,短短半年时间,大刀阔斧地对企业减税、对政府简政,一番操作下来,该国股市持续走高,经济活力再度被激活。
这个国家,自然是阿根廷,这位总统,当然是网红总统米莱。上面的故事,正是**《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一书的引子。
**为什么有的国家长期贫困,有的国家长期繁荣?**这一问题,在20世纪西方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几场思想大辩论后,早有定论。
今天,更难回答但却必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有的国家由贫穷到繁荣后,却又很快折返、重回贫穷?**而这,正是《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一书试图要回答的。
如果要很官方地一句话介绍这本书,那就是“本书以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制度经济学派为理论基础,用作者独有的文字天赋,将近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兴衰故事讲述一遍,分析各国具体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得与失,不仅深刻,而且生动。”
当然,国家的兴衰,在实操层面涉及很多、很复杂的情况,比如财政政策、对外关系,等等。
但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种制度的后面则是观念的力量——尊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也就有相应的状态。历史屡试不爽。
本书精彩之处不胜枚举,金句频出,特摘录一些,以飨读者。
一、政治与兴衰:好的政治是持续繁荣的压舱石
政府代表消费而非生产。
权力受限是法治的起点。
所谓“资本主义危机”,并非市场失败,而是政府垄断货币、大搞通货膨胀的结果。
民众习惯了福利,就像习俗,易增不易减。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福利,你看到的免费福利,都有人在买单。
公共福利不是免费的,它的代价是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邻国贸易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而在非洲,邻国成了藩篱陷阱,束缚着各国发展。
新事物产生后,最优良的是保护产权,糟糕一点的是政府制定规则,最坏的是政府指导行业细节。
创新是一连串的改善,阻断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失去一个美好的未来。
专利权究竟是天然财产权,还是政府创设的“特权”,值得商榷。
保守主义思想家索维尔说,“最基本的问题不是什么最好,而是由谁来决定什么最好”,一语道破国家治理的本质问题。自从诺斯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获得诺贝尔奖,三十多年来,政治制度是国家兴衰的第一推手,已经为很多人熟知,成为常识。
但是,仅仅“知道”而不理解,是不够的,错误观点仍会伺机乘虚而入——比如,沙特很富,但它却并非民主国家——于是,对大众来说亟待解决的是,凭什么说制度最重要?哪种制度更重要?这些好制度、坏制度,与国家兴衰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凡此种种,作为架在诺斯和大众之间的一座稳健而宽阔的桥梁,《国家的贫困与繁荣》用了相当多的案例,只为把复杂的诺奖理论,拆解成人人都懂的真正常识,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二、经济制度与兴衰: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繁荣的源泉
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在于有没有数据,而在于市场信号消失,只能任由官员摆布。
用最强大的计算机运算,也解决不了生产的复杂性。
私有产权消灭后,政府规定的价格完全失真,数据统计得再多,也无法反映市场变化。
通胀是失败国家的标配。
通胀的特点,就是短期之内有起色,把真正问题往后拖。
印钞不生产财富,只会让资源错配,通胀是经济周期生成的根本原因。
只要自由流转,产权总会落到能使它发挥最大效率的人手中。
市场规律在行为指引方面所引起的作用,远胜于环保说教。
我们能够享受繁荣生活,乃是托市场体制和企业家的福。
市场优越之处:没有绝对的弱者,每个人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
生产力再差的国家,只要对接到贸易体系里,也会找到合作的机会。
经济发展不是零和博弈,它是各自获利。
巨无霸是竞争的胜利者,应当获得赞美。至于它会不会变得臃肿低效,是企业家该考虑的事。
轻税促进繁荣,轻税比重税对经济发展更有利。
经济史领域有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就是**“李约瑟之谜”**:**为什么西方世界会兴起、中国会衰落?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尝试着给出了最接近正确的答案,此即制度的差异。**曾经的伊斯兰和中国,都比同时期的欧洲更富裕,但因为没有演化出类似的经济制度,旧有的制度无法维系长期的经济增长,衰落就变得不可避免。
毋庸置疑,把从多数人那里取得的资源输送给少数人,肯定是一种坏的经济制度,但是,到底什么才算是好的经济制度?《国家的贫困与繁荣》里,浓墨重彩讲了很多当今各国的真实故事,把经济制度差异导致的结果差异,描绘得明白如画。
比如,瑞士自然资源贫瘠,但人均GDP比美国还要高,这并不是依赖于很多人所认为的金融业甚至钟表业,而是因为集中了全世界最多的跨国公司,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在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制度优势;
反过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印度为何至今还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在经济制度方面,它拖着一条巨大的后腿。
**好的经济制度,一定是最大程度催生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家所具有的独特禀赋,包括冒险、创新、自信、果断、好奇心、有担当、英雄主义、百折不挠,等等。而“企业家精神”一词能够进入经济学并成为今天人所共知的常识性概念,正归功于奥地利学派,是奥派经济学把企业家精神作为核心,视为市场的真正推动力。
十年前,不少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期,然而,更清醒的学者则认为,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仅仅十年,历史已给出答案。读本书中的各种案例,会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与其谈经济增长,不如谈企业家精神,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式微,那一定是经济制度出了问题。
三、思想与兴衰:现代社会形塑于文明的观念
一些人迷信工会,说到底是将改善境遇寄望于斗争,而不是劳资合作。
对新事物的危险性,人们的眼光总是过于苛刻。
真正的创新来源于开放,而不是专利保护。
如果私企“大到不能倒”,就不可避免沾上国企病,变得低效。
执意保护本国劳动者,意味着其他人被“绑架”。
人类的进化,就是在与大自然不断抗争,文明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反自然。
农业被很多城市人视为亲近自然,事实上,农业也是反自然的。
对大象威胁最大的,不是欧美富人的贪婪,而是非洲人的贫穷。
发展经济是保护动物最好的手段,有了收入就可以更好地反盗猎。
遗产税最大的问题是:它在道德上站不住脚。
20世纪上半叶的两场战争,归根到底,就是源于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被抛弃。
我们生活所依附的制度和法律,都是政治思想的结晶,靠谱的政治哲学,正是普通人过好日常生活的保障。
一个国家的兴衰,归根结底是由观念主导的,因为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行为必然以某种思想为准则:先有“无代表不纳税”观念,才有北美殖民地的反英抗争;先有剥削的观念,才有斗地主的开始。
可见,是观念的变迁引发制度的变迁,当社会观念领先制度太多,它就拉动制度前进;当社会观念比较落后,制度就停滞甚至倒退。
人类历史的演化,因此归根结底,是错误观念和正确观念的缠斗史,人类辗转了漫长岁月才进入近现代,就是因为以古典自由主义为标志的观念峰值,启蒙运动开启之后才艰难诞生。
然而问题是,人们头脑中占据着太多的错误观念,比如,自发的买卖行为,在自由主义的观念下叫“市场交换”,但很多人曾经叫它“投机倒把”;一个私营企业家赚了钱,自由市场的观念下叫“投资盈利”,但至今还有人认为这是“剥削剩余价值”;以及,《国家的贫困与繁荣》中所描绘的,很多人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长期繁荣,来自“强盗兴国”;有些学者甚至鼓吹,近代中国的落后源自“弱政府”。
米塞斯说,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只有当更多人能清醒地看世界,国家才有希望。而这就需要将学术观念不断转化为易于为大众所理解的常识,不断提升观念的水位。《国家的贫困和繁荣》,就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用正确观念打败错误观念”的好书:秉持“有限政府、私有产权、自由贸易”理念,国家就会走向繁荣;用民族、民粹以及其他已被证明是历史垃圾的“主义”治国,国家就会走向衰败。
著名学者张维迎对本书评价很高,他说:“陈兴杰是坚信奥地利学派的自由市场派,他的文章有理论,有故事,通过实例分析传播理念,文笔优美,我很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