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借钱,是怎么还的? - 价值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欠债还钱,这不是基本的伦理法则吗?
欠债还钱这样的法则,的确是基本的产权伦理。但是不要忘记,产权伦理的主体永远是个人,发生在人际之间,而不是一个集体概念“国家”。集体的概念,不是产权的适格主体,国家不是,哪怕公司也不是。我们说某某财产属于某某公司的时候,公司这个“法律拟制人”,是看不见的,这些财产实际上属于这家公司的股东、出资人。
让我们首先建立两个概念,来讨论这个问题。一是,国家不会行动,能行动的总是个人;第二,国家不生产财富,生产财富的总是国民。
让我们拿阿根廷举例子。
假如在基什内尔当政时期,阿根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入外债100亿美元。这个债务是“阿根廷”借的吗?
如果所有阿根廷人无一例外,都说要借钱,并且,张三说我借入200美元,李四说我借入1000美元,等等,加起来是100亿美元,然后这些钱借回来后按照所有人的借款需求分别一对一满足了,我们可以说,这是阿根廷借的。
但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这钱就是基什内尔,以及他代表和领导的党徒借的。
他把这钱借来后,用来建大型工程,以赢得民众的拥护;给国企发补贴,养活冗员;给公务员集团发津贴,让他们忠心于他;养一些智库,专门为自己歌功颂德,维持统治的正当性。总而言之,他借这些钱的目的,是收买一部分人,以稳固自己的统治。
当然,少不了自己挥霍。
总之,这属于他和他的党徒的“消费”行为。
必然的结果是,一部分他喜欢的人,受益了;他不喜欢的人,则拿不到钱,并且由于货币坎蒂隆效应引发的相对价格结构变化,而受损了。
那他以什么为担保,拿到这些借款呢?
阿根廷政府不生产财富,基什内尔更不生产一分钱财富,反倒是从人民生产的财富中攫取。
因此,他是以阿根廷未来的税收为担保,所谓的“国家信用”。
那么问题来了:阿根廷未来的纳税人,从来没有同意过借款,也没有得到这些借款,凭什么让他们来偿还呢?
他们的父辈,可能本来就是被剥夺的人,现在儿孙辈却要替剥削了他们父辈的人偿还债务,这是何道理?
你说这是“国家”欠下的债。国家是谁?谁控制国家机器,谁就是国家。这个人显然是基什内尔及其党徒。他凭什么决定30年后阿根廷人的命运?一个阿根廷人凭什么一出生,就背负一身债务去为基什内尔党徒们还账呢?
现在米莱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庇隆主义和基什内尔主义者祸害阿根廷几十年,把阿根廷变成了一个政府照管一切——当然也可以控制一切——的全能政府,一部分人趴在另一部分人身上吸血,让基什内尔赋予他们不劳而获的特权,终于血被抽干,但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而四处举债照顾裙带关系户,发福利稳定人心,搞得债台高筑,恶性通胀,国家破产。
那么这个时候假如米莱说:我们一定要偿还IMF的贷款,这涉及国家信用。这反倒是不正当的。因为他实际上就是在对现世的阿根廷人说:你们要努力生产、积累财富,替前世的特权集团还账,为以前的政府不负责任的腐败行为买单。
所以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
不还了。卸下压在阿根廷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
不还了,马上有人就会问,这样丧失国家信用,以后就永远无法融资了。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1、我们现在负债累累,连利息都偿还不起,谁还在乎你们放不放贷。1839年美国发生对英国和荷兰的债务违约,10个州的公民决定不偿还以往的债务,波尔克政府做出的决定就是:结束联邦承担债务。
2、那就不要融资了。政府本来就应当量入为出,有多大脚穿多大鞋。政府再也借不到钱了,必须遵守财政纪律了,这意味着它的权力不能扩张了,不能照顾裙带关系户了,也不会因开支扭曲生产结构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3、国家本来就没信用。让国家丧失信用是好事,让民众看清国家的真相:它不会还债的,还债的总是你;它与你不仅是相互独立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对敌对的,而不是一个“有机体”。
那无法取得外国机构融资了,那阿根廷吸引外资不是受到影响了吗?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每个人关心的是自己与他人、与银行的债务,而不是关心国家欠外国和外国组织多少债务。要不要去阿根廷投资,外国投资者看的是一国的营商环境,有没有投资潜力。如果不还外国债务而走向自由市场,外资自然滚滚而来。
马斯克要到阿根廷投资,看的是什么?是当地有什么发展潜力、劳动法规、工会势力、税收、办事便利程度、现在的政治稳定程度,而不是看过去阿根廷政府欠债以及是不是赖账。
我们还要阐述一个不还这些外债的重要理由,一切国际援助都是无益的,并且是对自由的重大威胁。
阿根廷一直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它不是没违约过,阿根廷是著名的国际老赖。但是IMF为什么还不断地为它提供贷款呢?
因为他们是沆瀣一气的关系,相互利用的关系。
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成立的国际官僚机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各成员国进行全球通货膨胀的份额分配。以美联储为核心,形成金字塔式的信贷扩张结构,各国同步扩张信贷。这是一个国际货币扩张卡特尔。
按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IMF和世界银行这种超级国际官僚机构就理应直接解散。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官僚体系的特征都是,只要设立了,就一定会持续下去,在它里面工作的人,会想方设法渲染其重要性,让其得以存续。
现在的IMF,以各国认缴的份额为其收入来源,并为各国提供提款权。其认缴份额的公式是这样:
这个机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型收入再分配机构,也就是,把发达国家公民的税收分配给欠发达国家,把遵守财政纪律的国家的钱,分给挥霍无度的国家。
为什么IMF会持续存在呢?就是因为有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的“需求”。阿根廷需要瓜分别国的财富,IMF需要阿根廷这样的国家,以彰显其重要性。这就像环保暴力组织总是会扩张地恐吓公众,如果没有他们,地球就要完蛋一样。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真相:对外援助到底肥了谁?
它养肥了这样一群人:IMF官僚,这不用说;更养肥的是基什内尔及其党徒和裙带关系户。也就是,它让挥霍无度的阿根廷腐败政客和独断分子得以苟延残喘。如果不是IMF不断地给这些人注资,他们根本不可能这样玩,仅凭收税,阿根廷民众早就揭竿而起了。
一切国际援助的结果都是这样,它养肥了援助国的官僚和裙带企业,养肥了受援助国的腐败政客和裙带关系户,从而对普通民众没有好处。即便他们见到一丁点好处,那也与背后的沉重代价完全不成比例。
马歇尔计划,养肥了美国的裙带企业和欧洲政客,难怪会出现,德国人需要的是面包,美国人给的是大豆。道理很简单,美国国内农业产业集团施压,美国政府用援助资金高价采购他们的大豆,然后交给欧洲政客,这些欧洲政客由此掌控了巨大的物资分配大权,便于他们实施统治。
那些对马歇尔计划迷信的人,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反而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阿富汗是更显著的例子。它接受了1100亿美元援助,让阿富汗腐败政权得以延续,卡尔扎伊兄弟将阿富汗央行变成了他们的提款机,逃跑时防弹奔驰里面装满了美元,加深了阿富汗民众的苦难。
所以,不还了,断了基什内尔主义政府的财路,让他们减少对阿根廷民众的压迫;让IMF早早破产,断了各国政府到处找外援的念头,让他们回归健康的财政,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阿根廷政府,包括米莱政府,之所以一直强调要还这些贷款,原因很简单,他们仍然心里有一个恶魔,那就是,维持这个所谓的国家信用,在方便的时候就可以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