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立场为先,信仰崩塌,于是心理变态神经错乱
许多留言的,还是这个号上的长期读者,他们对deepseek嗤之以鼻,各种鄙视,说它是抄袭的、套壳的、蒸馏的,说文章赞扬华为5g,简直就是我瞎了眼;他们说封锁中国企业是正确的,因为你剽窃知识产权;当我批评美国政府和裙带企业的时候,他们说我是洗地;我说他们把美国政府变成了一种宗教信仰,他们说我把美国政府看成是压迫和干坏事的建构,何尝不是另一种宗教极端分子(难道美国政府是大善人?)。当然,也少不了各种人身攻击和非常难听的谩骂。
说真的,我都没想到他们会情绪那么激动,上来就是打架的架势。夸两句deepseek,也并没有否定OpenAI,夸了几句中国科技和经济进步,贬了一阵子美国干预主义,简直就像挖了他们的祖坟。
当我说,美国的各种干预主义政策,民主制度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的时候,那个常见的陈词滥调又出来了:你一个瘫痪,有啥脸批评人家会走路的?
这是什么拙劣的类比,还自以为很高明?美式民主制度,明明就是人人可以向他人的财产主张权利,最终通往共产的一个道路。它相对于19世纪以前的自由美国,分明就是巨大的倒退,怎么就是会走路了?明明就是把一个本来走得好好的人打瘸了。难道现在美国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各种干预主义横行,导致人人受损,经济衰退的现实,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倒退吗?
我们不止一次地说,中国的经济自由度高于美国。这更让那些人不爽到死。可是中国没有房产税,中国过去有诸多的税收“漏洞”,中国没有美式工会和劳动力市场的严格管制,没有令人窒息的美式管制和干预,没有美国深入人们生活细节的各种政治正确,这是事实。于是资本才用脚投票,来到了中国。否则你以为国际资本都是傻子?你又怎么解释中国改开以来的经济高速进步和物质福利的快速增进?难道小红书上涌进来的千百万美国难民的对账,都是“安排”的?
所以至少这40年,中国比美国更会走路,怎么就是瘫痪呢?
这是在赞美中国吗?并不是。这是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的一个客观比较和历史理解。这是说中国就没有问题吗?更不是。问题多的要命,不然我们不会一直写文章批评,传播经济学观念。这是不敢批评中国吗?还不是,我都写没了四个号,篇篇都在批评管制和干预,你不看而已,或者你觉得批评中国才是正确和正常,批评美国就是洗地;或者你总想别人当英雄,自己躲在后面收获果实。
我们只是在追求逻辑一致而已。一种管制和干预政策,在这边不对的,在那边也不对。你不能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偏好,只知道站队,搞双标。
许多人由于立场为先,站美国的队,已经到了不顾事实的程度。已经到了逆向种族歧视的程度。
看到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首先不是客观地对待和分析,而是先全盘否定再说,那对中国企业的诋毁程度,不知道的,还以为那是美国人雇佣的网评员。
当看到人肯定中国经济进步的成就时,他们首先定义对方为五毛,根本就没有任何理性的讨论和分析,纯粹是以立场划线。当我们批评美国的时候,那就像摧毁了他们的信仰。一旦中国企业在某方面超越了美国——一直在超越,若美国还是这个衰样子,若中国还继续改开,就会被全方位超越——他们难以自圆其说,被现实频频打脸却死不认账并容易健忘,除了诋毁对方的立场、道德之外,再也没有人类智力活动的痕迹。
信仰崩塌了。然后,让一个人承认自己错了,比登天还难。
关于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压力集团主导内外经济政策,其实是我们经常写的话题。美国现在的体制——实际上从进步主义时代以来就是如此——就是大企业和政府权力结盟,寻求权力保护,政府依托企业攫取财富,企业依托权力攫取利益的重商主义体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寡头政体。某个学说说它叫垄断资本主义,米塞斯做了纠正,它实际上叫垄断干预主义,或者叫垄断国家主义。
对外加征各种关税、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就是美国国内压力集团为了排除竞争、收获垄断利益而游说出来的。每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很容易观察到这个事实。一种政策,不可能是凭空出来的,它必定有背后的驱动力,并有这种驱动力所依据的理论根源。你不能天真地认为,美国政府是大好人,都是基于民众利益行事,都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正邪两分,那就是幼稚到家了。
我们一再告诉读者,当今美国绝对不是资本主义,不是市场经济,它是一个干预丛生的体制。美国和中国,虽然政治体制不同,但是在经济体制上,是一模一样的,都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中间状态,都叫干预主义,只有干预程度的不同。中国的自由贸易程度,比美国要高;中国有一大群人在研究奥地利学派,体制内也有很多决策者,对奥地利经济学情有独钟,直接影响了政策制定。那么,若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干预的程度来看,对美国的严厉批评,并不是什么策略,而就是一种原则。
熟悉我们的读者都知道,我们不站任何政府,对所有政府,都逻辑一致地持批评态度。你不能从我批评美国政府,就“推导”出我赞美另一个。
再说deepseek。
有人说它抄袭,有人说得比较专业,叫套壳也好,叫蒸馏也罢。我不懂技术,我只从经济学角度谈:
我就想问问,作为一个消费者,即便——我是说即便——它是抄袭的、即便是套壳、蒸馏的,那又如何?who care?好用就完了、便宜就完了。消费者更不在乎开发某个AI的人是美国国籍还是中国国籍呢。
这世界,谁不是在相互抄?不互相抄,难道要人类回到洞穴和树林里?什么狗屁知识产权,那不过是国家垄断和特权的代名词。为什么人类必须重新发明一遍轮子?疯了吗?
这些人完全看不起中国企业,哪怕他们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在他们眼里都是渣。
这种情况,在马云和马斯克的对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内一大批人说,你看人家马斯克,想的是星辰大海,你马云却整天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子。人家那是高科技,你就是一个卖货的。
我们早就说过,马斯克,给马云提鞋都不配!这个观点,即便现在马斯克搞政府效率部要砍掉美国政府雇员和预算——这是正确的——也不会有变化。一码归一码。一个整天拿着巨额政府补贴搞事情的人,跟一个立足于市场,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福利的人,马斯克他拿什么比?上火星就那么重要,难道比我们的柴米油盐很重要?拿着纳税人的钱去上火星,就更是卑劣行径。
假如一个中国企业家,整天拿着政府的巨额税金,整天跟政客搅和在一起,寻求各种政策照顾,这些民主派会怎么说?他们会恨之入骨。但是怎么到了马斯克头上,就成了星辰大海了?
就是典型的双标嘛。
面对中国的体制,和经济腾飞,他们解释不通了;面对美国的体制,和经济衰退,他们也解释不了了。他们被那些意识形态的大词搞懵了,看到一篇经济学文章居然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看文章说得有没有道理,而是先进行道德攻击。黔驴技穷。
然后,不知道从哪里知道的五手六手知识,把自己包装得很懂的样子,说奥派是达尔文主义、是无政府主义、反美分子、洗地党云云。我敢肯定,他们不懂奥派一个字。
有读者问我:你对某某财经上的某某羽作者说奥派是什么什么,持什么样的评价。我没客气,我说,他连奥派的毛都没沾上呢,我怎么会重视他的意见。一个外行的胡言乱语,我们才不会在乎。就像我要是发表对物理学的意见,丁肇中要是正眼瞧我一眼,他就输了。
无法做到逻辑一致,整天按立场划线,双标;看不到真实的人类行动,用自己的主观偏好代替了逻辑推理和客观公正;只看到意识形态大词,看不到经济本质,(对美国的和民主的)信仰崩塌了;缺少学问却要装腔作势,遇到自己解释不了的问题,只能用谎言欺骗自己,在自己的那套话术中打转。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境地,就会心理变态和精神错乱。
中美对比,已经逼疯了好多人。但愿我们的文章,能让有缘人保持神清目明,最好还能从疯人院拽回几个。
这篇文章,我主动不开评论了。不是怕什么,而是不想让那些陈词滥调搞得过年心情不好。
对deepseek开展国安调查,是压力集团主导美国对外政策
经济学是我们识破政治谎言的唯一理性工具。对那些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实施的政策,我们要学会使用罗斯巴德教给我们的办法:从背后的经济利益链条,发掘真实的动机。
美国这些年对TikTok、华为、DeepSeek的连环狙击,表面是“国家安全”,内核其实是“科技霸权保卫战”。中国AI、5G、算法的快速迭代,动了硅谷的奶酪——比如TikTok的推荐算法吊打Meta,华为5G设备性价比碾压诺基亚,DeepSeek这类专注AGI的团队可能触碰到未来底层技术的制高点。美国打压的逻辑,本质是用政治手段保护本国科技巨头,阻碍自由竞争,遏制中国技术标准向外输出(比如华为被排除出5G建设后,欧洲市场直接喂饱了爱立信)。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谁制定规则,谁收割利润”的零和博弈。
压力集团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高科技企业面对竞争,不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公平竞争,而是以国家安全之名,寻求权力的保护。这些企业在这场权力游戏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已经从服务消费者的精英,蜕变为权力的共犯,剥夺消费者选择权、收割消费者的裙带关系户。
例如扎克伯格,他就是这场游戏里“最会借力打力的商人”。
2019-2020年,TikTok在欧美爆发式增长时,扎克伯格突然从“硅谷自由派”变身“数据安全吹哨人”,在国会听证会上公开指责TikTok“威胁美国价值观”,甚至暗示中国科技公司“不可信”。这种操作很微妙:Meta旗下的Instagram Reels被TikTok打得节节败退,而通过政治游说给对手套上“国安风险”的枷锁,比市场竞争更高效。有数据佐证:Meta近五年政治游说支出稳居科技公司前三,2020年针对“外国竞争对手”的游说突然激增,和TikTok被调查的时间线高度重合。
扎克伯格不是孤例,这套“商战政变”的玩法早有传统。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崛起时,美国一边用“国家安全”逼东芝签《美日半导体协议》,一边扶持英特尔;如今面对中国科技公司,硅谷巨头们(从苹果到谷歌)嘴上喊着“开放创新”,暗地里没少通过K街(华盛顿游说集团)推动政策围堵。扎克伯格不过是把“打不过就找政府”的套路玩得更露骨罢了。
这种“国家安全”大棒越来越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真正讽刺的是,Facebook当年把用户数据卖给剑桥分析公司时,没人提“国家安全”;但当一家中国公司做出更受欢迎的产品时,数据安全突然就成了“洪水猛兽”。技术竞争本该在实验室和市场上见真章,现在却变成拼谁的游说团队更能影响国会山——这或许才是全球化退潮时代最真实的荒诞剧。
压力集团和深层政府主导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实行经济民族主义,最终会将世界推向危险的方向,对美国自身同样极其不利。
首先,「碎片化生存」:全球经济裂变成「小院高墙」的部落。
当美国带头用芯片法案、实体清单、碳关税筑墙,其他国家要么被迫选边站(如荷兰ASML对华光刻机出口受限),要么自建保护圈(如印度推「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结果就是全球供应链从「成本优先」变成「政治正确优先」——你买巴西铁矿可能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它没站队中国。这种低效重组会让通胀长期化,最终所有消费者买单。
其次,「技术冷战」加速:世界变为零和博弈。
中美AI研发一旦彻底脱钩,就像两套并行的操作系统:OpenAI的模型不用华为芯片,中国大模型进不了英伟达生态。但例如癌症治疗算法需要全球数据共享才能突破,政治割裂直接拖慢人类整体技术进步。马斯克星链和中国星网在近地轨道争频段,已经是太空版「抢凳子游戏」的预演。
最后,冲突阈值降低:经济武器化让擦枪走火更频繁。
当SWIFT(国际结算系统)和美元储备变成「金融核弹」,当TikTok和特斯拉突然被定义为「特洛伊木马」,任何商业行为都可能被政治化解读。参考俄乌冲突中西方公司大撤退、俄资产被冻结,未来台海或南海一旦有风吹草动,跨国资本可能遭遇「战时级」切割,这会极大增加误判风险,将世界推向战争的深渊。
自由贸易有利于交换双方福利增进。阻碍自由贸易,必将迎来反噬。长期看,贸易保护主义对美国自身利益也会造成长久的损害,减损美国人民的长远福祉。
第一,「制裁上瘾」透支信用。
美元霸权原本靠「SWIFT+石油+美军」三位一体,但当美国把冻结外汇储备、长臂管辖玩成常态(从阿尔斯通到华为),各国加速去美元化(中俄能源本币结算、印度用卢比买伊朗石油)。甚至沙特都开始对华石油人民币结算,这相当于亲手松动自己王座的基石。
第二,保护主义养出「温室巨婴」,成为消灭资本的吸血鬼。
靠补贴强留半导体产业(如台积电被迫赴美建厂),用《通胀削减法案》挖欧洲新能源墙角,短期保就业却长期扭曲市场。当英特尔拿着530亿美元补贴还造不出比台积电便宜的芯片,当通用电气离开中国供应链就亏本,这种「政策奶嘴」只会削弱企业真实竞争力——就像80年代美国保护汽车业,结果被日本车企用质量逆袭那样。
第三,人才和道义高地双流失
硅谷的魔力在于汇聚全球顶尖大脑(马斯克是南非人,黄仁勋是中国台湾人),但STEM领域华人学者近年频繁被查(MIT陈刚案)、中国留学生签证受限,正在把人才推向加拿大、新加坡甚至中国。同时,当美国从「自由市场灯塔」变成「双标制裁狂魔」,其在全球的道德号召力加速瓦解——这也是金砖扩员远超预期的底层逻辑。
由此看来,压力集团、扎克伯格们,其实给美国注入了一剂“慢性毒药”。表面看,Meta游说国会打击TikTok是「借刀杀人」的胜利,但深层代价是开创恶劣先例:今天可以用国安名义封杀中国App,明天欧盟就能以同样逻辑拆分GAFA(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当所有国家都学会用强制手段干预市场时,最大的输家其实是拥有全球业务的美国科技巨头自己。
压力集团主导的保护主义政策,导致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使不利的生产条件得以利用,有利的生产条件被弃置一旁,扭曲了生产结构,造成了资本毁灭,减慢了科技进步的速度,令人类福祉受损。它消耗了大量本该用于创新的资源。2022年Meta游说支出超2000万美元,TikTok也砸190万美元反击——如果这些钱用来改进算法或开发元宇宙,或许人类离《头号玩家》的绿洲会更近一步。
这套玩法像极了晚清闭关锁国:以为用高墙挡住洋货就能保住天朝地位,结果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如今美国筑墙的对象从货物变成数据、人才、技术标准,但历史规律不变——任何试图用政治锁链锁死技术进步的行为,最终会被技术洪流冲垮堤坝。唯一的悬念是,在决堤之前,人类还要为这种傲慢支付多少代价。
让我们永远记住经济学揭示的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政客和压力集团主导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消灭比较优势,毁灭资本,制造巨婴企业和铁锈带,减损所有人福利,并最终将世界拖入战争深渊。一切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国内干预政策的结果,为了掩盖国内干预主义政策的失败。因为如果不实行对外贸易保护,国内干预政策就行不通。因此,国际上的自由贸易,要求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有人把这种压力集团主导权力结构,垄断经济利益命名为“垄断资本主义”。这是错误的。真正的资本主义不存在利益集团与权力的勾连,不存在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更不存在垄断。因此这种体制的名称,正如米塞斯正确的指出的那样,是“垄断干预主义,或者叫垄断国家主义”。
民主制度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美国一边给汽车业发补贴“保护就业”,一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因为汽车产业工会在选举中的关键票仓地位。政客们宁可扭曲全球供应链,也不敢告诉选民:“咱家燃油车成本比中国贵40%,要么转型要么认输”。结果就是逼着老百姓用更高价买更差的商品,还顺带把欧盟拖下水(现在欧洲也在跟风调查中国电车),最后全球消费者一起为这场政治秀买单。
这让我想起哈耶克当年的警告:“试图用政治权力取代市场竞争,就像试图用剪刀修正错误的钟表——你或许能让指针暂时停住,但时间洪流终会冲垮一切人为屏障。”现在的铁锈带工人可能感激关税保住了饭碗,但等到中国电动车用墨西哥/越南产能绕开壁垒时,这些保护主义止痛药只会让产业转型的阵痛来得更猛烈。
然而市场总有其自驱力,在市场外生给定条件下,不断试图绕开管制,提升人类福祉。干预主义的政策就是给发动机里面掺沙子,令本来低成本的高效劳动分工和生产效率大打折扣。
美国芯片法案豪掷527亿美元补贴建厂,结果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成本比台湾高4倍,还得从中国进口预制板房当宿舍——这不就是活生生的“越干预越扭曲”?反倒是被制裁的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超1400亿人民币,比英特尔+高通总和还多。保护主义就像嗑止痛药上瘾,短期缓解疼痛,长期腐蚀机体。如果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里,这些投入本来应当被用于满足消费者其他更加迫切的需求,结果在贸易保护主义之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发明一遍轮子。
美国农场主正偷偷买中国制造的农业无人机,因为同性能产品价格,中国产品只有美国同类产品的不到1/3。政客和压力集团在华盛顿高喊“脱钩”,市场却在田间地头诚实拥抱全球化。或许这才是经济学最朴素的真理:任何违背自由市场的干预主义,最终都会被现实用魔幻的方式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