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工作制是否可行?典型的计划思维反市场化 - 价值
“人文经济学堂”发表了梁建章、黄文政的一篇文章《四天工作制是否可行?》。
我都不用点开看,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以梁建章一贯的“爹味”和“忧国忧民”,四天工作制,一定可以实行,然后工作时间缩短了,就有更多的时间造娃和带娃了。
打开一看,的确就是这么说的。然而他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毫无经济学常识、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通篇胡言乱语。
文章引用日本的数据说,日本从1990年代起,伴随着年轻人口的持续减少,日本经济增长也停滞不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实行四天工作制,为员工提供更多育儿便利,允许他们晚到早退。
这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胡乱归因。
日本所谓“失去的30年”,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引起的吗?当然不是。日本实施的通胀政策,才是经济长期衰退的罪魁祸首。
1980年代,是“日本制造”风靡全球的时代,日本对美国存在大量贸易顺差。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五大湖地区的汽车产业被日本丰田本田等车企打得落花流水,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铁锈带”这个名字,就是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祭出臭名昭著的“301条款”,对日本挥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美国要求日本主动限制汽车出口,对日本汽车、摩托车、半导体、电视机、电脑、机械设备等征收高额关税。在这种背景下,美日英法德等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签署了一份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允许美元对日元贬值,以化解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
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协议签署前,美元对日元汇率大约在1:250的水平,到1988年,日元汇率上升到1:120;最高值为1990年的1:80,也就是说,日元最高点升值了三倍以上。由此,日本出口主导产业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开始大幅度下滑。
但这只是事情的开始。此后日本央行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上的骚操作,才真正把日本经济打回了解放前。
面对日元升值对出口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日本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QE)政策,央行直接下场为经济注入“流动性”,不断下调利率,意图刺激经济,并实现转型发展。加上日本在过去顺差之下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美国国债,这时候由于日元升值,国债资产出现大面积亏损,资金又开始大量回流日本国内。
熟悉经济学的朋友们看到这里已经知道,生产没有增加,却不断扩张信贷发钞票,就是通往经济毁灭的“死亡之旅”。
钱非常多,而且还人为操纵升值,往哪儿去呢?在国际上,全球收购置业。三菱集团收购了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索尼公司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人满世界旅游。在国内,则开启了一场房地产热潮,开发商大量贷款建设房地产项目,民众则加杠杆背负债务炒房,人人都是“房地产爱好者”,房价永不跌成为一个神话,谁不买显得谁傻。
钱多得没处去,海量资源被调用到房地产领域,生产结构严重扭曲。生产并没有增加,储蓄并没有增长,要维系这些错误的投资,在物质上已经变得不可能。那么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出现还款困难,整个链条就会崩溃,金融系统就岌岌可危。
日本央行面对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得不从1990年开始,连续五次收缩信贷、上调利率。结果,不出所料地,1992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企业烂尾、民众破产、失业大增,“硬着陆”了。
这就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根源。扩张信贷,人为压低利率,操纵汇率,就能把日本经济折腾得死去活来。美国大萧条、次贷危机,以及我们当前的局势,多么相似。
经济学规律,饶过谁?
这跟梁建章说的,生育率下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有半毛钱关系?
我们甚至可以不谈货币银行、资本结构、商业周期、价格结构等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这对梁建章来说无疑太难了——那么,哪怕就只需要动用一点点逻辑能力,也会发现生育率下降与经济之间,根本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梁建章说,人少了消费能力就下降,对经济不利。这是胡说八道。我们兄妹好几个,算算当时的消费水平,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几个人十年的消费,比不上我娃现在一个人一年的消费。我上学的时候能骑自行车,就高兴得不得了,我娃现在上学都坐飞机高铁,出门就打的,动不动还吃海底捞,谁说人少就消费下降了?过去一家十来口住三间瓦房,现在一家四口还要分开住,买两套三室一厅,怎么能说人少就消费量小呢?
消费是数人头吗?刚果金和越南人口差不多,它们消费总量一样吗?瑞士人口800万,朝鲜人口2500万,朝鲜人能不能消费瑞士人一个零头?
这一切都取决于资本存量所决定的劳动生产力。只要人均生产量大,那么人均消费量就大。没有资本,没有生产,人再多也消费上不去。
再按照梁建章的观点,难道生育率高的国家,经济就进步了?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为尼日尔,总和生育率6.82;刚果(金)人口达1亿,生育率6.16,经济进步了吗?反过来说,越南在1990年的总和生育率是3.60,到了2023年是1.95,经济衰退了吗?
讲点事实,讲点逻辑嘛,总不能为了自己的目的,不要脑子了,直接用脚趾头思考了,强行建立因果关系。
所以你不要看梁建章西装革履,但他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停留在“人多力量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水平上。他经营携程的时候,绝对不是这种思维模式,他在文章中说现在年轻人就业困难,那既然人多力量大,他怎么不把携程再扩招10万人呢?说来说去,就是爱表演。当自己不用付出代价的时候,啥话都敢说,还能彰显自己忧国忧民的姿态,搞个国师当当。
一个人可能经营企业很成功,但是在经济学上却是文盲,然而他却以为商业经营上成功了,所以自己就啥都懂啥都可以谈。这种事情常有。这些人永远学不会一个基本的品质:在自己不懂的事情上闭嘴。
梁建章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经常谈的“理论与历史”的问题。
统计数据能够证实或者证伪任何经济学理论吗?不能。
美国一直在通胀,但是美国经济一直在增长,我们能否从这两个数据中得出一个结论:通胀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改开四十年的巨大成就,市场化程度提升,政府也在不断扩张,所以经济发展是有为政府的功劳吗?朝鲜没有最低工资法,法国有最低工资法,所以法国人比朝鲜人生活水平高的原因,是因为最低工资法吗?同理,日本在三十年里生育率下降,经济衰退,所以生育率下降是经济衰退的原因吗?
再同理,公鸡打鸣,天就亮了,所以公鸡打鸣,是天亮的原因吗?
你不能把先后顺序当成因果关系,也不能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
一切经验数据,都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去解释。如果没有理论,任何历史事件,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垃圾;同样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理论,在逻辑上先于任何经验,它是经验的先决条件。
逻辑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唯一理性工具。梁建章没有理论,也没有逻辑,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就如同疯子的胡言乱语。他作为一个实证经验主义者,也是不合格的。你要收集经验,那就把正反经验都考虑进来,去“验证”自己的结论,怎么能“先打枪再画靶子”,按照自己的主观偏好去收集经验数据呢,这不是骗子吗?
实际上,梁建章直接倒置了因果关系。与其说生育率下降导致日本经济衰退,毋宁说是经济衰退导致了日本年轻人不爱生娃不敢生娃。虽然这并不像经济学定理那样确凿无疑亘古不变。
生育节制,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保障人类和平分工合作的基础。无情的“马尔萨斯人口定律”告诉我们,在生存资源和人口之间,有一个最佳的匹配值。资源总是有限的,当人口规模超过可用生存物资,或者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存物资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人均占有财货变少,也就是变穷。这时候,人类就会发生“生存斗争”,只有将一部分人淘汰,才能享受原有的生活水准。
马尔萨斯定律是绝对有效的。它是“报酬律”的一个特殊应用,两种或者两种要素之间总有一个最佳的匹配值,以达成最佳的产出,这是先验有效的。至于到底这个值在哪里,会不会移动,则是一个经验问题。
当一国资本存量节节攀升,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那么这时候人口的增长就不但不会降低生活水平,反而会实现人口和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升。
反过来说,如果新增生存手段完全被养育新增的人口吸收掉,便不会有什么手段留下来供应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果资本积累速度小于人口增长速度,那么就意味着人们变穷。这时候就会发生过多的人口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的斗争,人类分工合作的和平秩序就会瓦解。
我们所能说的只是,只有不断增加资本积累,改善生存条件,才能为生育率的提高提供可能性。如果采取的措施都是毁灭资本积累的政策,例如日本的通胀政策、福利主义、反自由贸易破坏劳动分工,那么人口的增加将不是一种祝福,而是一种诅咒,会让一个民族陷入资本衰竭、生活水平下降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一个计划经济的社会,为什么要实行强制性的控制生育政策呢?就是因为这种体制下资本被不断毁灭,有限的生存物质根本不可能养活过多的人口。而一个市场社会,当人们预期未来变差,生育过多子女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人们就会自发地决定节制生育。因此,人口增长,在超过资本供给和科技知识状态所决定的最适规模之前,便会遭到抑制。由此,不会导致生存斗争,每个人的利益和所有其他人的利益不谋而合。
所以,在一个人均资本量不断枯竭的社会里,自愿地节制生育是维持社会分工合作,而不是陷入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的正确手段。凡是在生育后代没有节制的地方,便绝不可能有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日本年轻人,正是对未来的预期发生变化,由此理性地节制生育,来维持自己未来的生活水准。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生育率下降,总是每个人、每对夫妇主动调整自己行为的结果。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下每个行动人的自主选择,有着强大的调整能力,理性地生育与繁殖,保持了生活水准,维持了和平合作。它同时告诉我们,要想一个社会生育率上升,而不至于降低生活水平,其先决条件就是资本积累节节攀升,人均占有资本量不断增长,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而要实现资本积累的增长,基础就是保障产权,而不是像日本政府那样通过通胀手段消灭产权、打击储蓄,并且到处乱干预。
注意,我们只能说的是,外在生存条件的改善,使人口增加而不降低生活水平变为可能。当然,只是可能性,并没有必然性。毕竟,生育与否、生多生少,永远是个人自由;而每个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完全不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
相比于经济学这样小心翼翼地处理人口理论,对每个人生育与否不做评价,梁建章的武断颟顸简直令人发指。
发补贴、超长产假就能激励生娃吗?不能。相比于未来预期收入的降低,你发的那仨瓜俩枣的,顶个屁用?超长产假倒是有了,可是企业都不敢雇佣了,收入更低了,还生个猴子啊。再说了,这些干预主义措施都是侵犯产权、再分配,将导致对未来的预期更差,年轻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恐怕就只有做“最后一代”了。
所以梁建章主张的手段,与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完全是背离的。
再说,认为发补贴、放长假,就能增加生育,梁建章这就完全是把人当机器、当畜生来处理。人在他眼里,就是这边输入A,那边必然产生B;或者拉个种公猪来配种,母猪就一窝一窝下。
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会将自己的性行为和繁殖行为理性化。人绝对不会像动物一样,看见一个母的就扑上去交配,人会节制自己的性欲;人也不会像猪一样,怀孕了就生,一生就是一窝,人会主动地采取节育措施,以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人也会有意识地牺牲当下而面向未来,人有时间概念,有时间偏好。人的理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所谓的推行四天工作制,就能提升生育率、增加照料孩子的时间,这也是把人不当人看。难道一周节省出来的那一天,就专门用来带孩子了?人除了出去觅食,闲暇的时间就不是在交配,就是走在要交配的路上?
为了论证四天工作制的观点,梁建章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进步,理应工作越来越少,休闲越来越多”。这话大体没错。
说大体没错,是因为人类社会总体上存在这样的趋势。人类所有的技术发明和进步,都是为了让人们使用更加先进的劳动手段,在单位时间产出更高。这是工资率提升的基础。由此,可以工作时间更短而创造财富更大,于是享受更多的休闲。休闲是一种消费,只有生产更多,才可以消费更多。
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却并不一定。所以并没有“理应”这回事。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一个人选择工作多长时间,终究是自己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千篇一律的规律。当一个人对劳动的收入有更高的评价,例如他要买房子、要还房贷、要养孩子,他就可以克服劳动的负效用,一周工作7天,全年无休。这个时候规定所谓的最长工作时间,就是在剥夺他劳动的权利,让他生活变差。
而一个天才,甚至可以一直工作,他不会像普通劳动者那样,仅仅把劳动当成换取收入的手段,而是把劳动本身当成了一种乐趣和享受。
反过来,一个三和大神,就可以只工作一天而休息三天。市场经济带来的雄厚资本积累是他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资本积累雄厚,让他一天的工作带来的收入就可以满足三天生存之需,如果在一个没有资本积累的古代社会,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必须全年无休地工作,还不一定能填饱肚子。
在自由市场,工作时长到底是多少,完全取决于劳资双方的自由契约,任何对这种自由契约的侵犯,都是在侵犯劳资双方的产权,一切侵犯产权的政策,都将造成时间偏好升高,人们倾向于消费资本而不是积累资本,结果就是降低劳动生产率,让所有人变穷。这种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伤害最大的,就是劳动者本身。它剥夺了劳动者自主选择的权利,打击劳动者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锁死了劳动者向上的通道。
我们想请所有劳动者认清一个事实:所有工作时间的规定,都不过是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出来后,国家的一种事后确认。是亨利·福特引起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流程,几何式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先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美国政府才出台的相关法律,而不是相反。
如果把这种事后确认当成了劳动时间缩短和工人待遇改善的来源,那就又犯下了因果颠倒的低级错误。工人劳动时间缩短而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唯一原因,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是资本积累的增多,劳动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设备,在单位时间生产更多。它不是政府的功劳,不是工会的功劳,而是市场的功劳。
那么,如果资本积累不够,揠苗助长地出台限制工作时间的规定,并不会改善人的处境,而是会恶化它。假定资本积累不变,而强制让劳动者只工作4天,意味着生产变少。这难道不是人类生存常识吗?
我们永远要记得,一切干预主义,都将事与愿违。限制工作时间的政策,是经济学上叫“限制生产”的干预主义政策。它本质上是消费性的,而绝对不是生产性的,它带来的结果必定是生产更少,而不是更多。而消费的前提是生产,生产变少了,除了自己变穷、生活水平下降,还能有什么结果?
那么很明显,我敢和梁建章打包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果推行四天工作制,结果不会是工人回家造娃带娃,而是把这一天用来打第二份或者第三份工。因为在经济衰退,资本积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减少工作时间,就意味着收入下降,生活水平降低,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人们就会再打一份甚至两份工。这个时候,都累瘫了,还造得动娃吗?眼看着未来变差,谁还敢去造娃呢?
所以梁建章,你不想着怎么保障产权,增加资本积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水平,进而为造娃创造条件,却一直在主张侵犯企业产权、侵犯劳动者自主选择,毁灭资本,还要限制生产,转过身却说这样就能提高生育率,这不是信口开河吗?
一个资本家,不好好呼吁市场化,却整天主张反市场的政策,是嫌自己没有挨锤吗?企业家要有点道德勇气,站在捍卫市场经济的最前沿,这才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关爱,而不是在那里沽名钓誉,充当干预主义的肉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