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大普奔!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新手大礼包 - 价值
2025年9月23号,中国在联合国放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卫星”,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相关活动时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并不是说,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在说,在贸易谈判中放弃基于过往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特殊地位。
你要知道,这个所谓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我们后面简称S&DT),是个什么东西?
说白了,它就是WTO官方发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新手大礼包”。因为你是“发展中”,家底薄、产业弱,所以全球贸易这个“高端局”,允许你暂时“开点挂”。
比如,别人的关税要降到5%,你可以先降到15%,慢慢来;别人不能随便给企业发补贴,你可以适度地发一点,扶持一下“民族产业的幼苗”。
这听上去,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是国际社会对弱者的体恤,是全球化温情脉脉的一面。
几十年来,无数发展中国家打破头地往WTO里挤,图个啥?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能名正言顺搞贸易保护的“护身符”。
可现在,我们,这个常年自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居然主动站出来,当着全世界的面说:“谢谢大家的好意,这个新礼包,以后我们不要了。”
这操作,是不是让你有点看不懂?
普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觉得“亏了”。到手的好处怎么能往外推呢?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交换?是不是迫于某些压力做出的妥协?甚至,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了?
如果你有这些疑问,太正常了。
因为我们的直觉,总是告诉我们要“趋利避害”,要“多多益善”。
但是,真相是,中国政府这个看似“吃亏”的决定,实际上是一次石破天惊的、最高级别的战略清醒。
我们扔掉的,根本不是什么“福利”,而是一副捆绑了发展中世界几十年的“*黄金枷锁*”。我们放弃的,不是什么“特权”,而是一杯被精心包装了几十年的“*慢性毒酒*”。
一)“保护”这个词,是如何欺骗世界的?
要理解S&DT为什么是毒酒,我们得先回到一个最根本、最元的问题:一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变富的?
是靠政府的英明规划吗?是靠发现石油黄金吗?是靠保护本国弱小的产业,直到它们“强大”起来吗?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从门格尔、米塞斯到哈耶克,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向世界呼喊一个答案:都不是。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走向繁荣的唯一秘密,就是:一个允许个人和企业进行最大程度自由交换、分工与协作的网络。
你种苹果厉害,我酿酒厉害,他造车厉害。我们不需要一个中央计划部门来指导我们该生产多少,该怎么交换。我们只需要一个稳定的产权保护和自由的市场,每个人都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发挥“比较优势”),然后通过价格信号,自发地交易。
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总财富,像变魔术一样,无中生有地被创造出来了。
这个网络的范围越大,分工越细,协作越复杂,财富增长的效率就越高。所以,一个国家富裕的本质,就是不断把自己嵌入一个更大的、乃至全球的协作网络中去。
好了,我们再来看S&DT这个“特殊待遇”。它的核心是什么?
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可以暂时地、部分地,把自己隔绝于这个全球协作网络之外。
它给了你一个“合法”的理由,去建立关税壁垒,去搞进口替代,去补贴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的“自家孩子”。它的理论基础,就是那个流传甚广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这个理论说,一个国家的某些新兴产业,就像小婴儿,很脆弱。你必须把他放在无菌的温室里,给他最好的营养,不能让他跟外面那些身强力壮的成年人竞争。等他长大了,肌肉发达了,再放出去一较高下。
听起来,是不是无懈可击?充满了慈父般的关怀和智慧?
我们来模拟一下。假设某发展中国家,想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技术差、成本高,一辆车造出来要15万。而国际市场上,同等质量的进口车只要10万。怎么办?很简单,动用S&DT赋予的权力,给进口车加上100%的关税。
现在,奇迹发生了: “看得见的”是: 进口车价格变成了20万,我们那辆15万的国产车终于有了价格优势,可以卖出去了!一家“民族汽车厂”活了下来,几千名工人的饭碗保住了,厂长成了民族英雄,媒体上到处都是“自力更生、打破外国垄断”的感人故事。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虚幻的自豪感中。
但是,那些“看不见的”,被这片喧嚣所掩盖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是全体国民财富的净损失。 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成了“冤大头”。他们本来可以用10万买到一辆好车,现在被迫要花15万去买一辆性价比更差的国产车。这多出来的5万元,就是他们为这个“幼稚产业”支付的一笔隐藏的税。这笔钱,他们本来可以用来买更好的教育、更健康的食品、更舒适的房子,可以用来投资、创业。现在,这一切都被剥夺了。整个社会的真实生活水平,因为这个“保护政策”,下降了。
第二,是整个社会资源的严重错配。 资本、人才、土地、能源……这些宝贵且稀缺的资源,像血液一样,本应该流向身体最需要、最有效率的器官。也许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擅长的是做衣服、种咖啡、写代码。
但现在,因为政府用关税扭曲了价格信号,大量的资源,被强制性地、低效率地投入到了那个半死不活的汽车厂里。这个汽车厂,成了一个“资源黑洞”。它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它满足了市场需求,仅仅是因为它“被保护”。与此同时,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却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而嗷嗷待哺。
第三,也是最致命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彻底死亡。 想想看,那个被保护的汽车厂厂长,他最重要工作是什么?是绞尽脑汁去提升技术、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服务好消费者吗?不,完全不是。
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去首都跑关系,去游说议员,去跟官员吃饭,确保那个100%的关税永远不要取消。
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市场上的同行,而是政府里可能出现的“自由贸易”念头。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的企业家,而是一群精通权力寻租的“政策套利者”。
企业丧失了创新的全部动力,变成了温室里的毒蘑菇,看似庞大,内里却早已腐烂。
你看,“幼稚产业保护论”这个看似温情脉脉的理论,在“看得见与看不见”这面照妖镜下,暴露了它狰狞的本质。它根本不是在保护一个国家的未来,它是在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去补贴一小撮没有效率的生产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扼杀了一个国家真正的活力源泉。
S&DT,就是把这套毒害了无数国家的逻辑,给“合法化”、“神圣化”了。
它让发展中国家心安理得地认为,喝下这杯毒酒,是在“捍卫国家利益”。
这,就是这个制度设计的原罪。
它建立在一个对经济规律完全无知的假设之上:即一小撮精英,可以通过计划和干预,设计出一条通往繁荣的康庄大道。而历史反复证明,繁荣,只能从自由市场中,自下而上地涌现出来。
二)被“特权”毁灭的发展中国家的繁荣
现实是血淋淋的。
如果说S&DT是一杯毒酒,那过去几十年,真的有国家喝下去了吗?喝下去之后,又怎么样了呢?
答案是:太多国家喝了,而且喝到至今都醒不过来。它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一部“发展中国家的悲情史”。
自WTO成立以来,大批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怀揣着对全球化的美好憧憬加入了进来。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紧紧攥住了S&DT这根“救命稻草”,在农业、纺织、钢铁、汽车等各个领域,建立了五花八门的贸易壁垒。
结果呢?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繁荣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反,我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分野:以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为代表,它们虽然也利用了规则,但其发展的主旋律是“拥抱全球化”,是“出口导向”;而更大一批国家,尤其是在拉美和非洲,则把S&DT当成了“抵制全球化”的盾牌,走上了一条“进口替代”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死胡同。
后者,就完美地掉进了我们之前分析的那个“死亡陷阱”。这个过程,像一个无法挣脱的死亡螺旋:
第一步:以“保护”之名,制造特权。
政府在S&DT的掩护下,选择性地保护一些“关系户”产业。这些产业往往不是最有前途的新兴产业,而是那些历史悠久、就业众多、但效率低下的“僵尸企业”,比如国有的钢铁厂,或者与政治家族关系密切的农业集团。
第二步:形成“铁三角”利益集团。
这些被保护的企业主、负责审批的政府官员、以及被“高福利”收买的工会领袖,迅速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企业负责出钱游说,官员负责提供政策保护,工会负责稳定工人和选票。他们会共同编织一套动人的叙事,把这种纯粹的利益交换,包装成“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事业。
**第三步:绑架民意,煽动排外。 **
“外国资本亡我之心不死!”“购买国货就是爱国!”“自由贸易是发达国家的新殖民主义阴谋!”……这些口号,在媒体的反复宣传下,极具煽动性。普通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被利用,任何主张开放市场、拥抱竞争的声音,都会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我们VS他们”的对抗思维,理性的经济讨论,被狂热的政治情绪所取代。
第四步:经济停滞,社会动荡。
在这种自我封闭的环境下,经济的活力被彻底扼杀。一方面,被保护的产业不思进取,提供的产品质次价高;另一方面,需要进口先进技术和零部件的其他产业,则成本高昂,举步维艰。整个国家的经济蛋糕无法做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演变成无休止的政治动荡。
第五步:归罪于外,要求更多“保护”。
当经济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机时,那个“铁三角”利益集团,绝不会承认是自己的保护主义政策出了问题。他们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外部世界。他们会说:“看吧,我们之所以这么惨,就是因为全球化太邪恶了!就是因为WTO的规则还不够‘特殊’,对我们的保护还不够多!” 于是,他们会要求更多的S&DT,更厚的贸易壁垒,把国家推向更深的深渊。
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逻辑闭环!一个国家,以自我保护为初衷,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阿根廷。
这个国家,在一百年前,曾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远超许多欧洲国家。但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它就陷入了“进口替代”和民粹主义的泥潭。一次又一次,当有机会拥抱全球化时,国内强大的保护主义利益集团总是能成功地把国家拉回来,关起门来“自力更生”。
结果呢?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停滞、恶性通胀和频繁的债务违约。
阿根廷什么都不缺,它缺的,就是一种敢于把自己置于全球竞争中的勇气。S&DT这样的制度,对阿根廷而言,无异于给一个重度酒瘾患者,递上了一张“无限量免费续杯券”。
所以,请务必记住这个用无数国家前途换来的血泪教训:对于一个落后经济体而言,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大竞争者,而是来自内部的、以“保护”为名的特权和封闭。竞争,可能会带来阵痛,但封闭,带来的只有漫长的死亡。
三)难得的“人间清醒”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了。
当看清了S&DT的毒酒本质,以及它如何让无数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后,你再来看中国“不再寻求新的S&DT”这个决定,你还觉得我们“亏了”吗?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奇迹,就是靠着WTO的S&DT这个“新手大礼包”发展起来的。
中国经济腾飞的真正密码,不是我们躲在S&DT的保护伞下,有多舒服。恰恰相反,是我们在实践的层面上,一次又一次地“背叛”了S&DT所代表的那种封闭、保守的哲学。
只要对各行各业逐一分析就能明白,哪一个行业更开放,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就已经早已在全球领先。
那些积极引进外资的、没有限制的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中国就迅速产生了世界级的巨头。
而在制造业领域,在很多完全开放领域,中国的产业效率领先于全球。
家电领域开始是日本、欧美品牌一统天下,现在则全部被国内品牌取代。
相反,一些在S&DT保护下的产业,他们的低效低质,至今仍然是让消费者极度不爽的。
有一种观点说,正是因为保护了汽车产业,所以今天中国电动汽车弯道超车了,他们没有想过的是,如果没有这种保护,中国的汽车产业早就遥遥领先了。
因为在没有设置这种保护手段的其他大型制造业领域,比如工程机械等,中国的这些产业早就全球第一了。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以争端解决机制瘫痪为标志,WTO在事实上已经“实质性死亡”。那个所有成员国坐下来,通过多边谈判来制定统一规则的时代,结束了。
未来的世界各国经贸问题解决方案,将是一个由各种双边、区域性自贸协定(如RCEP、CPTPP)主导的“俱乐部时代”。
在这种一对一的谈判中,你再去强调“我弱我有理”,要求对方给你“特殊待遇”,不仅毫无用处,反而会让你显得像一个不愿承担责任的“巨婴”,一个没有诚意的谈判对手。
让我们回到那个原点。中国宣布不再寻求新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在温室里苟延残喘的“权利”,是一种自我麻痹、拒绝成长的“特权”,是一种让无数国家陷入贫穷与动荡的“发展陷阱”。
当然,更好的方式是自主开放,是单边开放,是彻底打开大门,彻底拥抱全球化,不仅开放产业,还开放人才,开放劳动力,开放资本。
放弃S&DT是一件大好事,但离全面开放还有距离 ,在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下,这是唯一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