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直觉相反的提振消费唯一有效政策:增大供给创造需求

图片

上面的会议刚刚提出,明年要提振消费。

最近有个经济学“业内”的网友说,现在是消费不足,沿海民营企业很多新设备闲置,甚至当做二手设备贱卖。

我说:“只要减税、减管制,这些设备又会响起来。”

这个网友轻蔑地一笑,说:“设备响起来,生产的东西卖给谁?”

你看,太多人不懂萨伊定律,包括所谓的经济学“业内”人士。经济学“业内”人士,大体包括高校教师、研究所学者、证券公司研究员等。说实话,这些人大部分经济学水平比较差。

撒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其实非常简单。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拿你生产的东西(供给),去买别人的东西(创造需求)。也就是,你用你的供给,创造对别人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你没有供给能力,你屁需求都没有。因为,没有供给能力,你就买不起。

再通俗点说,就是你有钱才能有需求。

你看1978年改革开放,农民能种出更多粮食了(供给增加),对工业品的需求就增加了。企业也改革,搞承包制,工人的供给能力也增加了,于是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大了。

只有深刻理解了萨伊定律,才能懂得,当前之所以消费不振,原因正是供给出问题了。

简单举个例子:假设猎户用肉食换农民的大米,在这个关系里,猎人用肉食的供给,创造对农民的大米的需求。同理,农民用自己的大米的供给,创造对猎户的肉食的需求。

这几天猎户没打到兔子,没有办法购买农民的大米了,于是,农民的大米卖不出去了。

经济学“业内”人士说:“看,大米生产过剩了。”

是大米生产过剩了吗?当然不是!

真实原因是猎户生产不足了,才使大米显得过剩了。

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现实:

这几年,教培行业、互联网行业、房地产行业……等等一系列行业的供给受重锤,许多人失业吃老本,他们大幅压缩消费。那些原来为他们而生产的企业,同样也亏损,它们的员工也压缩消费……一连串的反应。

所以,现实中,你看到很多东西卖不出去,是生产过剩了吗?

不!是因为另一些行业供给不足!

多么简单的道理!可大部分“业内”人士就是不懂。

所有的消费问题都是投资问题:如何让投资能赚到钱。减税、减管制,,让更多行业的供给恢复起来、多起来,那消费马上就会旺起来。

那个经济学“业内”的网友没有理解,民营企业闲置的机器越多响起来,消费就越旺。相反,民营企业的机器响不起来,那消费肯定越不行。

所以明年提振消费,怎么提振?

补贴能提振消费吗?当然不能!

你补贴家电,家电消费是提振了,但人们一定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因为他们的供给没有增长。补贴,只是把对A的需求,挪成对B的需求。

发消费券能提振消费吗?当然不能!

补贴也好、消费券也好,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纳税人自己。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人。这些钱都是需求。把一笔钱用于这里,就不能用于那里,就必然减少那里的消费。

所以只有减税、减管制,让民间投资活跃起来,消费才能提振起来。其他都是浪费,雪上加霜。

萨伊市场定律

(英语:Say’s Law Of Market),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的经济思想,萨伊定律主要说明,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伊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 商品需求 ,整个 经济体系 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 古典学派 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 李嘉图 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 购买者 和消费者。”

至于长久被认为是本定律“发明者”,萨伊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

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由此可见,萨伊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

1、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

2、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

由此,一个明确的定律开始确立。直到詹姆斯·穆勒之子,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中对李嘉图的学说,还有萨伊和老穆勒的学说进行了总结,萨伊定律从此隐蔽地存在经济理论,并主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的 自我调节 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 国民经济 所有部门的 普遍性 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 市场经济 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 总需求 始终等于 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