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补贴一万亿、消费减免25%”的专家,小学毕业了没有?

图片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跟王波明“聊一波”:

政府拿出一万亿刺激消费,老百姓拿着身份证去消费,25%政府买单,就能把消费带动起来。上海曾进行试验,政府拿出一块钱,能带动4块钱消费,一下子就起来了。但你说政府拿出一万亿,这不亏了吗?不亏,窍门在哪里呢?消费上去了,企业生产上去了,税收增加了,政府不亏。这种办法短期用一下,绝对不是说政府能包办一切,但是关键时刻政府推动一把,让经济走向一个更好的循环。

王波明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你看人家美国,不论是拜登还是特朗普,就给民众发1000美元还是多少……相当于车没电了,政府拿着电极去刺激一下,然后它就能正常行驶了。

专家说这种“刺激消费”的话,不奇怪,都是凯恩斯的徒子徒孙,水平就是如此。对他们寄予过高的期望才不切实际。现在专家确实挺好当的,张嘴就来。为什么不说5万亿,减免价格50%呢,这样不显得更有魄力、更有良心吗?既然“政府不亏钱”,那就多刺激,多赚钱嘛,这么好的“生意”,干嘛这么保守呢?既然这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要短期用一下呢,而不是长期坚持下去呢,经济不是更好地循环了吗,为什么不逻辑一致一点呢?

王专家也挺有意思的,一唱一和的,假装在讨论,装作很深刻,想象力实在是感人。美国人民都缺电了,拜登和特朗普用电极刺激一下就活过来了,所以中国人民也缺电了,也要刺激一下。我真想拿着电极去他脑袋上刺激一下,让他的大脑先正常运行起来再说。

与其关注董小姐的4+4问题,不如关注一下李稻葵的小学毕业证是不是造假了。因为1万亿,政府买单25%,经济就“起来了”,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小学数学计算题,他都答错了。

ABCD四个人,组成了一个社会,假定他们的财富总规模是1000元,把C和D的财富每人拿走100元,交给A和B,假设AB把这200元都花了,CD就少花了200元,总的财富并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1000元。经济不会在这样的分配过程中莫名其妙地财富增加到1100元——“一下子起来了”。

因为政府不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存在,政府就寄生于市场之中。它无法生产财富,它只能分配财富。它获得收入的办法有三种:税收、举债、印钞票。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其实都是从CD手里交给AB,即再分配。

在最好最理想的情况下,总的财富也最多是保持不变。那么正常情况下,必定会减少财富,因为征收这些财富需要成本,往出花的时候也需要成本,论证怎么征、怎么花,需要给李稻葵这样的经济学家花钱,还要供养一大批公务员。他们要消耗很大一部分,往自己口袋里装很大一部分。所以经过这么一折腾,财富必定是减少的。

拿出的这1万亿,给消费者买单的这25%,来自于其他人的口袋,他们的消费必定减少了。李稻葵看到的是,AB的消费增加了,举的例子是“买了相机”,比方说花了1万块;但是他看不到的是,CD少了1万块,要买房子和汽车,买不了了。

1块钱撬动了4块钱消费,生产扩张了,税收增加了。这是野鸡顾头不顾腚。

只要你补贴消费,比方说相机价格的25%政府买单,相机生产厂家这个时期的确会扩张,但是很明显,假如这些钱是从鞋厂征收的,鞋厂的生产就缩减了。

事情才刚刚开始。由于相机的生产扩张,要从市场中竞争有限的生产要素,他们拿到了25%的税金补贴,因此在市场中更具购买力,将资源吸引到了相机生产行业,造成了其他行业的资源短缺,这就是生产结构的扭曲,意味着消费者其他重要需求无法满足了。

由于他们的出价购买,推高了整个市场生产要素的价格,鞋厂、以及其它一切工厂,都要面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一些边际生产者由此变得无利可图,退出了市场,其他厂家,都在高成本下生产。这意味着工厂裁员和工人失业,这些人失去了消费能力。

所以补贴任何一个行业,这个行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扩大,以及该行业的繁荣,都以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和其他行业萎缩、亏损破产为代价。

而且,被补贴行业的繁荣,也是一种泡沫。因为它是在财政刺激下发生的,并不是人们的真实偏好;当其他行业都纷纷陷入困境,无法生产了,都破产失业了,那么也就没法消费了,它的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在财政补贴、信贷补贴下扩张的企业,当一切停止,就会打回原形;如果进行了错误的生产,那么补贴得越厉害的企业,到时候死的越惨。参考恒大。

还有,消费当然是重要的,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需求。但是你不能稀里糊涂地一直电击。在正常的市场上,人们有自己的时间偏好,即储蓄和消费的正常比例,一旦刺激了,本来正常状况下并不会消费的东西,现在去消费了,由此减少了储蓄。所有投资都是储蓄转化而来,这就意味着投资减少。投资减少的结果就是迂回生产缩短,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率随之下降,更没有了消费能力。

贫困国家的民众,不想消费吗?当然不是。他们是因为没有储蓄和投资,所以生产很少,所以就没有消费能力。

因此这个账是这样算的,当相机的消费以所谓"1:4"的比例在扩张的时候,意味着其他不买相机的人的消费,短期看以同比例减少,长期看减少了可能40倍400倍,因为其他所有行业都衰败了。发钱补贴越多,衰败得就越严重。

政府要是请李稻葵这种账房先生算账的话,会赔得没有底裤的。当然,政府要是真的能算账的话,倒是好了。正是由于政府不算账,也缺乏算账的基础:私有财产和市场价格,所以往往会听从这种拙劣的账房先生的鬼话。

以上,都是非常简单的小学数学计算题,同时也是一个有正常心智能力的人能够想得到的影响。巴斯夏的名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点都不高深,是经济学科普文,很显然,李专家不懂。连最基本的经济学科普文都不知道,就能当经济学家,这种经济学家一定是水货。

我们还要问李专家:你以什么样的理由认为,从C和D那里拿走财富,交给A和B,就是正当的呢?你可能会以拙劣的功利主义思维说,C和D钱多,所以拿走一部分对他们的影响不如A和B大。但是这仍然是说不通的。

效用无法跨人际比较。将CD的财富分配给AB,你凭什么说AB买相机的效用,就高于CD买洗衣机的效用呢?1万块钱对于贫困的张三,与富裕的马云,你也不能说对前者的效用就比后者大。一个投资项目1个亿,马云缺了这1万块钱,它就是无法进行了,就没法安排1000名工人就业了,哪一边的损失更大呢?你又以什么标准来判定,从马云那里拿钱,交给张三,就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呢?

如果效用可以跨人际比较,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李稻葵专家住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把你的房子切一块儿出来,给你留一间,让北漂一族住,也不影响你居住的效用,这不是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呼吁李稻葵教授身体力行,拿出自己的钱,交给穷苦百姓刺激他们消费。你不能总想着实现自己的伟大蓝图,让其他人替你买单。

至少改进一个人的福利,而不伤害任何一人的福利。这叫“帕累托改进”。任何对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效用进行比较,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效用进行加总后比较的方法,都是武断的、非法的。更何况,直接抢走一部分人的财富交给另一部分人,无论如何也不是帕累托改进。

一个“经济学家”,不懂得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也不知道帕累托改进,真的挺丢人的。巴斯夏说,衡量一个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标准就是,他能不能看到“看不见”的。李稻葵,显然不是一个好经济学家。

他供职拿俸禄的单位叫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这个名字与他的言谈让人觉得非常奇怪。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什么时候告诉他,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是政府发钱刺激消费搞出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产权更有保障、人的自由得到拓展、营造了适合资本积累的市场环境、投资节节攀升的结果;中国人消费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投资增加、生产增加的结果,由于生产能力提升了,所以消费才增加了。怎么能倒果为因?

中国人的猪肉消费量,现在是改开前的几十倍,想必李稻葵必定会得出一个结论:吃猪肉是经济进步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刺激每人每年吃两头猪。多么荒唐!

所以这种机构,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连最基本的经济发展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还从市场中汲取资源、耗费大量的税金,供养一大帮这种人胡言乱语,在思想领域制造垃圾。纳税人应当立即给这种机构断粮,将其就地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