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一切的机器巨兽

一台由数千万人维系的超级机器巨兽只 “吃” 不 “产”,却要求每个人都甘当 “螺丝钉”。人人都在忙着证明自己 “干净”“合规”“无责”,却在这忙碌之中,彻底遗忘了最初为何出发。

图片

这种 “空转” 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渗透到了各个角落。这只巨兽的每个部分,日常工作用于应对检查、填写表格、参加会议的时间占比高达 70%,而真正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不足 30%。

这只巨兽的基层,留痕管理已然演变成一种难以挣脱的枷锁。记录要详尽到每一句话,台账要细致到每一个数据,活动必须拍照存档,考勤离不开打卡签到。规定、规章的厚度俨然成了巨兽的重要产出,巨兽的每个部件每天都在 “造材料”。

巨兽的一个零件曾无奈地透露,他们每天至少要花 3 个小时填写表格,这些表格名目繁多,有的甚至内容重复,只是格式略有不同。为了让表格看起来更 “完美”,他们不得不反复修改、美化,仿佛填写表格本身就是工作的全部。巨兽的各个部分都在为留痕而忙碌,一切以台账为结果。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状况,巨兽的各项指标在层层传递过程中被不断放大,最终走向了极端。原本只需要达到

“零事故”的目标,在巨兽的框架内被解读为要实现 “零风险”,到最后变成了 “零可能”,彻底扼杀了机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最初的指标是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保障巨兽治下的生命财产安全。但随着层级的下移,指标逐渐被加码,要求任何一个机器零件不能有任何微小的安全隐患。为了达到这一严苛的标准,每个部件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全方位排查,甚至为了避免风险,干脆停止了一些必要的生产活动。工作陷入了一种僵化的境地,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巨兽的形式主义所造成的成本浪费,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吞噬着机器的资源。一年用于迎检打印的 A4 纸超过 100 万张,这相当于砍掉近千棵树,而这些耗费了大量资源的材料,实际解决的问题却屈指可数。

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损耗更是难以估量。为了准备一次检查,往往需要组织大量零件加班加点整理材料、布置会场,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些人力和时间本可以用于开展工作、服务用户,却被无端消耗在迎检工作中。

而且,监管本应是为了规范行为、防范风险,就像为机器筑起一道防火墙。过度监管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

一个普通的项目,在巨兽的体系中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如同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要盖 200 多个章,耗时两年,等所有审批手续办完,项目机遇早已悄然逝去。

为了防止巨兽内出现机器腐化、锈蚀现象的发生,所有经营必须在平台公开竞价,并且规定最低价者得。看似公平公正的规则,却在实际操作中导致了 “劣币驱逐良币” 的不良后果,而监管者却因 “程序合规” 而得以免责。

“监督”被简单等同于“监控”,每个零件都自危,形成了 “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 的 “逆向激励”,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用零件们的行话叫静置免责。

在一些零件单位,为了加强监督,安装了大量的监控设备,对工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零件在工作中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出现差错。

在这种氛围下,零件都不敢轻易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不敢承担责任,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原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变得死气沉沉,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这种过度的监督,使得零件与零件之间的信任逐渐消失,破坏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防腐化锈蚀本是为了清除机器中的损坏部件,维护机器转,就像治病救人一样。然而,举报成风,只要是在这个巨兽中的每个有管理权限者,都成了举报对象。给机器加油、让机器闲置、借钱维修机器,任何行为都可能被列入。

为了防止被“围猎”,商务接待取消了;禁止技术专家与企业座谈。这些过度的防范措施,导致技术更新无人敢拍板,产业逐渐空心化。

看似防腐化锈蚀成果辉煌,机器油光粉亮、运转良好,实则“采购多报 105 元” 等小事也计入大案要案。

静置免责本应是为了保护那些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的干部,为他们提供一个 “护身符”。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异化为 “免罪符”,成为一些人逃避责任的工具。

只要走完规定的流程,哪怕工作结果一塌糊涂,也可以凭借 “会议纪要” 等材料全身而退。这种 “流程即正义” 的观念,使得零件们只注重形式上的合规,而忽视了工作的实际效果。

巨兽的每一层都把风险清单无限细化,最终将责任落到最没有资源的一线零件头上,一旦出现问题,就将其定性为零件“个人行为”,巨兽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细化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并把责任明确到一线零件。

没有零件愿意承担责任,面对机器需要更新换代时依然顾虑重重,不敢轻易行动。许多有潜力的换代革新项目被搁置,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人力、时间、财政等资源被 “空转” 大量吞噬,真正用于生产的资源被严重挤占。

大家看着巨兽有着“严格的流程”,却得不到“实际的结果”,对它的公信力产生了 “审美疲劳”,公共信任不断下降。服务往往会被各种繁琐的程序和推诿扯皮所困扰,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能者因为“多干多错”而被吓退,庸者以“合规”为护身符,劣者则借“免责”暗渡陈仓,零件生态逐渐劣化。

在工作中,那些有能力、有担当的零件,因为敢于尝试、勇于创新,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而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受到问责。这使得这些零件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得畏首畏尾。

那些平庸零件,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不犯错也不干事,凭借“合规” 的外衣安稳度日。更有甚者,一些品行不端的零件,利用“尽职免责” 的漏洞,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

要让“机器”重新发挥作用,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就要把机器变小,让他自己转就可以了。要从“程序合规” 回归“结果有效”,乌鸡、三黄鸡,能下蛋的就是好鸡。

拆掉那些只为证明“我们很忙” 的齿轮,把资源、注意力和信任还给真正解决问题的环节。让合体机器人分解,让每个汽车人都自己去市场中闯荡,让 “机器” 重新 “下蛋”,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