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里英雄的套路
国人最喜欢总结历史成败,但是几乎没有一次总结到点子上。总结了上千年,照样没有逃出治乱循环。
我认为,根源就是我们习惯从权谋和勾心斗角去看历史,这是我们的传统台词,大家熟——它的弱点是,建立在人性这样一个“最不确定”的基础上,今天是这种“勾心”法,明天是那种“斗角”招式……当一群人在一起时,“不确定”的N次方,更加不确定了。
所以怎么总结都木用——防太监、防女人、防豪族、防将军、防朋党、防读书人、防贪官……最后全都“防不胜防”。
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王世贞,最先提出“四大奇书”的说法,指《史记》、《庄子》、《水浒传》与《西厢记》;后冯梦龙也提出了“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一、成长的烦恼。西游记
四大名著中,我唯一推荐孩子看的书,就是《西游记》。这是一部写“成长”的小说,具备了穿透时光的经典意义。
什么叫经典?能穿透时光的才叫经典。
很多文艺作品,只能当时看,过段时间就奥特了——但是西游记,却能穿透时光。成长的意义,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我们把孙悟空看做一个男孩,就能看到他成长的轨迹:
首先,他天赋异禀,五色石炼化的,但也需要学本领——去拜师学艺。可以对标今天的孩子——虽然聪明,也要上学。
因为年轻,学到本领的他,就像所有叛逆青年一样,看不惯社会,认为不公平——凭什么玉帝老儿位置不能轮流做呢?于是大闹天空。
当然,他因此遇到社会的毒打——比如被炼丹,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
他如何破局呢?
1、需要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或贵人,指点和提携他——于是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来了。
2、需要加入一个团队,获得各方面磨炼,比如团队精神等——于是取经四人小组成立了。
孙悟空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一定是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一波三折、慢慢前进的——九九81难,每一个都是对他及团队的考验。
他会遇到唐僧这样,看上去没啥用,嘴还碎,但是坚定善良、目标明确的领导——他需要跟领导磨合;
他会遇到猪八戒和沙僧这样的同事,尽管有很多毛病,但他必须要学会跟他们和平共处,把他们最终整合成分工明确、团结有力的团队。
他要用他的本领和作用,让师傅和团队看见,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兄。
他还要一路搞好各种社会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打打杀杀——每一个妖怪,每一个磨难,孙悟空都变危为机,成为跟各路神仙套近乎的机会……我们的社会关系,就是在磨难中,逐步建立的。
有磨难要上,没有磨难制造磨难也要上!
最后,孙悟空性子磨平和了,遇事不再只有打杀、对错之类,考虑问题照顾方方面面、更周全了……变成一个成熟男——修成正果。
除了巨婴外,哪一个成熟的男人,不是这样过来的?。
二、英雄之旅。
西游记,还可以看成一部英雄的成长史。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名著《千面英雄》中,总结了英雄成长的套路——孙悟空完全符合这个套路。
《千面英雄》研究了希腊、北欧、印度、中国……等等神话故事,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英雄就是普通人的励志故事。
换句话说,每个普通人都是潜在的英雄。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差一个套路。
什么套路呢?
就是开启英雄之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踏上征程、去接受挑战和逆境……最后战胜自己,成为英雄回归。
这个套路,有稳固模式:启程、启蒙、考验、归来。
启程——就是放弃当前的舒适处境,进入冒险、历险的征途。
启蒙——就是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老师、贵人、先哲……
考验——就是陷入困境,与命运搏斗。遭遇社会毒打,见识各种人性。
归来——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领域,回归平静。
坎贝尔的理论,对好莱坞电影有巨大的影响力。无论是《星球大战》、《狮子王》、《黑客帝国》、《蝙蝠侠》、《印第安纳琼斯》,还是DC和漫威的作品,都受到该理论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大火的漫威英雄,每个人的家庭、性格、来历、教育、脾气……都不一样,但因为都开启了英雄之旅,套路成了超级英雄。
西游记,西天取经,也是一趟英雄之旅。这趟套路旅程一走完,连最笨最好吃懒做的猪八戒,都成了正果(英雄)。
所以成为英雄不难,只要你能开启英雄之旅。
我们进一步细分这个套路:
1、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一般过着普通、安静、平和的生活。比如闪电侠艾伦,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司法技术鉴定员;蜘蛛侠,本来是送快递的。
孙悟空,不过就是花果山上的山大王,跟牛魔王之流妖怪没啥区别。
2、响应冒险,开始出走。
突然有一天,发生了某种变故,或者获得某种使命的召唤。于是,主人公离开自己熟悉的小环境,开始一段新的、陌生的、危险的、刺激的旅程。
闪电侠是因为粒子加速器发生了爆炸,导致他获得超能力。于是离开原地,开启了旅程。
在花果山上岁月静好、逍遥快乐的孙悟空,突然遇到了啥事?有人把他带到了地府……孙悟空才发现自己要死了。于是大闹地府,修改了生死簿。
这下惹事了,越闹越大……他被迫开启了英雄之旅——走出花果山,大闹天宫。
3、接受召唤否,分野英雄和普通人。
大部分人遇到变故,宁愿逃避,也不愿意面对——如果一直拒绝、逃避、认命,那他就是普通人。英雄和普通人真正的分野从这一步开始。
孙悟空,天生有不服输的劲头,所以接受命运挑战,出门战斗。
也有的人,不想冒险,但是受到某种刺激,比如朋友、家人、老师的影响,最后还是决定接受冒险,踏上旅途。
4、跨过门槛、社会毒打。
大部分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面对陌生时,都是害怕的——它需要克服恐惧、接受命运。比如闪电侠接受了自己的超级能力,决心用好它帮助社会正义。
也有少数人性格叛逆、天生喜欢冒险——兴高采烈出门、猛冲猛撞,往往会遭遇社会毒打。比如孙悟空就是这类,后来就被压在五指山下了。
5、与导师会面。
英雄的人生中,一般都有老师。要么德高望重,要么本领高强、传授功夫,要么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信仰,给人支持和鼓励。
闪电侠的导师就是威尔斯博士,虽然最后被证明是他最大的敌人。
孙悟空有两个老师,一个教自己本领,一个有坚定的信仰。
6、考验、盟友与敌人。
开始旅程后,英雄会接受各种挑战,会遇到新的朋友、新的敌人。在这个过程中,打怪升级。
孙悟空遇到了取经四人小组,遭遇了九九81难。
7、大考验。
经过一系列考验之后,英雄一般会遇到最大的敌人——只要打败这个敌人,就会一战成名。
比如,哈利波特,最后打败了伏地魔。
孙悟空比较特殊,一出道就是巅峰——大闹天空。所以后面的考验对他只是毛毛雨,主要拿来搞关系、练手、考验脾性的。
所以有人建议倒着读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在取经路上各种打怪训练,最后才大闹天空。
8、关键考验、战胜自己。
决战最关键的是什么?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弱点。
真正的英雄,必须战胜自己本身的弱点,才能战胜敌人——“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哈利·波特》打败伏地魔。因为伏地魔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哈利克服自己弱点后,就战胜了他。
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他要在取经途中,修身养性、磨炼自己。
9、奖励。
英雄战胜了自己,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宝藏、美女、王位、智慧、勇气等……
孙悟空的奖励是成了斗战胜佛。
10、踏上归途。
打败敌人,冒险结束,英雄一般要返回平凡的世界。
11、浴火重生。
在回程的路上,有时还会出现新的危机,也被称为最后一个挑战,这时候英雄因为功夫了得了,所以很容易解决。
12、荣归故里。
英雄回归普通宁静的生活。看上去还是那个人,但是内在心灵不一样了。他已经是英雄,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一般的俗事困扰不了他。他在静待时机,迎接新的大挑战。
三、普通人。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英雄的套路:
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都可以开启自己的英雄之旅。
需要梦想和旅程的召唤;
需要行动——空想不行;
需要接受考验——打怪升级;
需要坚定信念——知道反派是为了衬托你成为英雄的;
需要战胜自己弱点——最终完成蜕变。
那么,为何大部分人普通,没有成为英雄呢?
基于以下残酷的事实:
大部分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中学就定型了,终身很难改变。
少年时代,世界围着自己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入中学后,突然发现:他妈的世界不围着我转了,它居然自己在转。
此时,青少年的幻灭感很强烈——焦虑、义愤、无助、加破坏欲横生。
即我们爱说的青少年特征、青春期、叛逆期……底下都有这层逻辑。
怎么办?
如何拯救自己破碎的世界——必须重建世界观,和世界重新和解——这样的事,本来是需要用一生去找寻答案的。
但是心理上的真空,导致青年人急于寻找答案,摆脱困扰。
加上,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严重不足……这使他们找到的答案,往往一知半解。比如课本上的各种主义,各种鸡汤,各种经济学、心理学读物,以及各种“效应”、“定律”、成功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大部分人一旦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今后就很难改变——可能终生捍卫这个答案。
因为这个答案修补了自己的幻灭感——经过一次幻灭的痛苦后,身体和大脑的记忆,会本能地阻止第二次幻灭感出现。
SO,哪怕这个答案是错的,大部分人也会捍卫它。
根源就是经不起第二次幻灭。
这也是普通人成不了英雄的根源。
成为英雄,并踏上英雄之旅的人,需要经历一次次的幻灭,一次次重塑自己——能随时把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和心灵秩序重新打碎,再重建……那就具备英雄的品质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战胜自己才是最困难的。
消灭敌人简单,战胜自己难。
很多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所以英雄的特征是:能够战胜个人和历史局限性的人,能够了解、接受并迎接命运挑战的人。
他们的不平凡,不一定是上阵杀敌、斩妖除魔。
而是有着异于常人的强大心灵和精彩人生。
以上套路,可以拿去衡量所有英雄——无论神话中的,还是现实中的。这是英雄成长的规律。
除此而外,西游记对想像力的拓展也值得推崇——上天入地,西方佛、东方神,各种乱想。
读来也有趣。
人类从体力社会进化到智力社会后,想象力就成为最重要的事。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智慧(具体不展开了)。
结论就是:我推荐孩子们读西游记——读成长的烦恼,读英雄之旅程。
推荐指数“4”(5分制)。
红楼梦
四、爱情是个奢侈品。
小时候读琼瑶阿姨的小说,一定会被家长骂:这种书不靠谱。你看她写的人,天天什么事都不干,就知道谈恋爱。不工作吗?不吃饭吗?谁养活你啊?
长大后回忆起来,长辈说得对。
在一个贫穷的环境下,吃饱都困难,谁还有心思谈爱情?有人给你搭伙过日子就不错了。
结论就是:爱情是个奢侈品。它必须先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得吃饱喝足,大家都闲的没事干的前提下,才能谈。
人类文明大部分时间,都在饥饿时代,找吃的是最高原则。也就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富裕了。此时,爱情这样的奢侈品才粉墨登场,让大家用得起。
当然,以前也不是谁都用不起。那些处于社会上层,富裕的家庭,还是可以有爱情的。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
尽管如此,我们去看宝黛爱情,还是发现它含蓄得令人窒息,连现代爱情的皮毛都没达到。
作为家里有矿、闲的蛋疼的著名妈宝男,贾宝玉具备一切爱情需要的奢侈条件,也跟林妹妹青梅竹马多年……但他对林妹妹最露骨的告白是这画风:“除开老太太,太太,老爷,第四个就是妹妹。”
黛玉才排第四——你现在跟女孩谈恋爱,要说把她排第四,不分手才怪。
现在最LOW最木讷的男孩,跟宝玉比谈恋爱的话,那都是宝玉仰望的天花板——正因如此,琼瑶阿姨写的人,为了谈恋爱,可以成为咆哮帝,一看就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嘛。
真实的古代,宝哥哥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标杆了。
为什么古代(上层富人)谈个恋爱,会含蓄成这德行?
当然标准答案是封建礼教啦。
加上大多数人谈不起——导致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当奇葩宝哥哥想谈恋爱时,没有前车之鉴,他只能自己摸索和试错。
悲剧是大概率。
也就是说,有了物质基础,可以谈。但是谈的好不好呢?那需要精神层面的经验和传承——奢侈品,当然处处都有门槛啦。
今天,虽然中国经过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多人具备了谈恋爱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精神方面的经验和传承严重不足,很多人照样在闹笑话。
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个特殊的存在。其他三部,都脱胎于民间话本,故事本身在民间广为流传,无数人参与了创作和加工,最后经过整理而成。
唯有《红楼梦》是一部纯粹的文人创作小说。反映了作家个人的思想和观察,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小说中对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服饰等的描述,生动展示当时的社会形态。
该小说推荐指数:2,需要扬弃。
五、画蛇添足。
1、四大名著来历。
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王世贞,最先提出“四大奇书”的说法,指《史记》、《庄子》、《水浒传》与《西厢记》;后冯梦龙也提出了“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清朝康熙年间,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李渔,认为王世贞的四大奇书,不是同类著作;而冯梦龙归纳更合理,都是长篇通俗小说——于是写了《古本三国志序》,首次提出将《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定义为“四大奇书”。
李渔不仅是高产多能的作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出版家。在他的肯定和编辑推广下,这四本书十分畅销。四大奇书的名号也被叫响。
清从顺治起,就喜欢装正经,颁布了不少扫黄禁令,《金瓶梅》躺枪,被列为禁书。后《红楼梦》问世,逐步取代《金瓶梅》,形成新的“四大奇书”。
传说,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定为中国的四大名著。
1981年内地出版的郑国铨等编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文写到:“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不少出版社把这四本书合并出版,冠以“四大名著”系列丛书。于是四大名著的说法开始流行。
也就是说,“四大名著”一说,历史并不长。
2、《千面英雄》的作者。
约瑟夫.坎贝尔,是美国著名作家,神话研究的顶级学者。他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力超强的神话学巨作,跨越人类学、生物学、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包括《千面英雄》、《追随直觉之路》、《指引生命的神话》、《神话的力量》、《坎贝尔生活美学》。
其中,《千面英雄》被誉为寻求个人内在觉醒的“圣经”,探寻自我与心灵成长者的必读之作。书中,坎贝尔将荣格分析心理学融入《千面英雄》,其“英雄之旅”正是荣格自性化的写照——每个人都需要一段英雄之旅。人们都需要看到、听到、理解并去经历自己的英雄故事。英雄是众人的英雄,但首先是自己的英雄。
他把心理分析,从个体扩张到了历史文化和神话,熬出了近代最著名的鸡汤,广泛影响了西方文艺界——使他成为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尔·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和乔布斯等人的精神导师。
米帝前总统奥巴马就深情地说:坎贝尔是我母亲最喜欢的精神导师,我在坎贝尔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3、女性成长。
女性成长的文艺作品,以前几乎没有。传统女性是作为生育工具出现的,做好贤妻良母就是最大的成功,没有其他成长空间。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
随着人类从传统的力气社会,进入智能社会后,男女差异变小了,女性工作机会增加,女性独立,为其提供了多重选择,打开了成长之门。
但由于观念的滞后,反映女性成长的文学作品很少。
好莱坞在政治正确影响下,搞出了神奇女侠、惊奇队长、黑寡妇等女性形象……很多女性也踏上了英雄之旅。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左,面孔越来越黑,有点让人受不了。
漫威女英雄惊奇队长。
中国民间传统,有花木兰,穆桂英等特殊女性,性格独特,能够上阵杀敌……深受民间喜爱。
但近年来女性作品退化了,灰姑娘模式流行——女性最大的成就,还是嫁个好老公。比如周星驰的《美人鱼》。一个不太会走路、长得也不美的女孩,凭借单纯和善良,被一个顶级富豪发现,最后逆袭成了他的妻子。
近年的大女主片《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女人最大的成就还是嫁给皇上,当上太后,没有更多的选择。
中国当下所谓的女权,模仿国外,水土不服,把女性搞得凶巴巴,飞叉叉的……让人觉得还不如古典的。
根源是很多古典名著,已经奥特了,失去了现代性——如果还叫孩子读,容易误入歧途。
最近特殊时期,正好聊下这个问题——哪些经典已经奥特了,哪些还能读?
先说姐的看法,纯粹一家之言:三国演义、水浒传,基本上奥特了,可以不用看;红楼梦呢,还有可取之处,没事可以翻一下;唯有西游记,家有小孩的,姐推荐看。
别急,一家之言。
三国,虚假的历史。
三国演义,一副要总结历史的样子,但是最后却告诉了你假历史——其叙事逻辑和结构跟真实的社会运行脱节,基本上属于一种臆想。
比如,它无法解释:小说备受推崇的刘皇叔,正宗嫡传还有卧龙凤雏的蜀国,为什么整得一团糟?在三国中最弱?
整部小说,都想把这问题解释清楚,但却越解释越让人糊涂,漏洞特别多。作者认为:魏国强盛,完全就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会玩阴谋诡计,搞强大的;而蜀国弱,是因为刘皇叔太善良,老哭;诸葛亮太聪明,可惜死得早……问题是人家曹阿瞒死在他们之前啊!既然耍阴谋诡计的曹操死了,刘备完全可以用老姜的经验,欺负小生姜曹丕啊。
稍微动点脑子,就知道小说在瞎说。
实际上呢?经济才是决定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具体可见我们今天补发的文章)。
在魏蜀吴三国中,只有曹操的魏国正经一点——继续沿用了汉代的货币五铢钱。一直致力于恢复经济,先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内从来没有“横征暴敛”的事。
而吴国和蜀国,相当的不正经,老翻着花样抢劫老百姓。比如印大钱,印新钱——质量和分量都不如五铢钱,却硬规定价值是五铢钱的10、100倍,甚至千倍以上……通过印钞,重税、杀富户等横征暴敛的手段,抢劫、搜刮治下的老百姓。
尤其是蜀国,好端端的天府之国,本来随便整一整,就能整正经的。谁知刘备和诸葛亮偏偏不好好干,非要瞎折腾,搞得鸡飞狗跳。为了防止老百姓反抗、逃跑,又采取类似军管的手段,把老百姓控制起来……这智商也太不靠谱了!小说中居然把他们树立为忠厚聪明的典型。其实连正常都算不上。
明明国力孱弱,诸葛亮还没事要搞北伐……真的是匡扶汉室吗?
不是!
他是不得已——必须对外打仗,否则无法维持国内的军事管制和高压政策。
其实,他就停止一下瞎折腾,修生养息,让老百姓安定下来……不就OK了吗?他偏不,一根筋的走上“对外打仗、对内军管”的不归路。
电视剧三国演义。
当时在蜀国,但凡稍微有点脑子和关系的,一定都会润到魏国去——很多富户,宁愿抛弃祖传家产,也要润啊。
蜀国经常以“叛国”的名义,杀掉这些富户……长此以往,国家贫弱,人口凋零、就是必然。
四川人,其实真的被这两傻B折腾惨了——魏国攻打蜀国,对四川人民来说,那就是解放军来了啊。
以上,才是蜀国灭亡的真实原因。
但是,三国演义你看不到真相。小说给了一套虚伪、虚假的逻辑解释,告诉你敦厚的刘备吃了亏,而搞阴谋诡计的人最后成功了。
你要信了,必然成为阴谋论患者,而且认为:阴谋诡计,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国演义从民间来,各种说书的,各种版本。为了说书精彩,吊人胃口,必然需要各种阴谋——毕竟阴谋论,符合普罗大众的智商和理解能力——要给他们讲经济,谁听书啊?
SO,三国演义成书,当然是各个阴谋论的集大成者。当贩夫走卒,都会几段三国故事时,阴谋论就刻进了我们的习惯思维中。
什么是文化?思维习惯就是。
到今天,权谋思维、阴谋论思维,都是国人最常见的思维方式。不论世界发生什么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有阴谋!
大多数人很难从经济、逻辑等正常角度去看待世界,只会阴谋论。而一个人如何理解世界的运行逻辑,反映的,就是人的世界观。
结论就是:三国演义传递的世界观,是虚假的,跟真实世界的运行,差得太远。你要信了,整脑残的概率太大。
世界观是一个宏观逻辑,下面,再谈一下三国的微观细节——也是大部分,跟现代理念,完全脱节。
举个栗子:
刘备因为小沛打败了,于是扔下妻儿就开溜,跑得飞快。他在投奔曹操的路上,遇到一个猎户,叫刘安。刘安还很年轻,一看江湖传言、名头很响亮的大英雄刘皇叔来了,激动得不行,倾尽全力招待刘备……但那时穷啊,你想兵荒马乱,到处都是强盗,好好搞生产的人,都会被抢劫。
你家要养头猪,各路匪患豪强一来,马上就会给你杀来吃了。所以养殖绝对是亏损行业,老百姓又不傻——我就不养,我打猎。
但是那天,刘安同学偏偏没打着什么猎物。
怎么办?怎么招待贵客呢?
最后就非常残忍了——刘安把他老婆杀了,做成硬菜,招待刘备。
刘备吃着肉味儿不对,问这啥肉啊?
刘安说,这是狼肉。
于是刘备就没问了,吃得很欢。
第二天离开时,刘备才发现被杀的女人,追问得知自己昨天吃的是人肉——人家老婆的肉。
要是我们现代人,肯定就直接吐了。
但是,刘备没有,只是正常的发挥了他的特色技能——大哭。
哭完以后呢,“洒泪上马”,然后,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说实话,姐读三国,就年轻时认真读过一遍。但是读到这种恐怖片的情节,还是吓了一跳——在我脑子里,吃人那是野蛮民族干的啊。
我们汉民族,可他妈是文明进化得比较早的啊。
可以你看,刘安,杀老婆做菜,一副天经地义、义薄云天的样子;
刘备哭两句,也没觉得有多大的问题。
后来刘备还把这事讲给曹操听,曹操居然立马表扬,义士啊,有赏——曹操没觉得杀妻吃肉有啥不对,反而认为这样的义士必须树立成榜样。
重赏白金“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而且,作者罗贯中写这段恐怖故事,也是当做正能量榜样来写的。一来说明:你看,刘皇叔,多么深得民心。子民多么的热爱他——他落难时,老百姓愿意杀了老婆来招待他。
二是,宣扬刘安这样“仗义”、“感人”好青年,多识大体有觉悟!所以必须嘉奖——这是小说一直在推崇的“义”举,杠杠的正能量。
像关羽那种大老粗,没事就在捅娄子的人,为什么形象却如此高大呢?“义”啊!
宣传“义”是三国演义的中心——关羽的义和刘安的义,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后世,清人毛宗岗对此有个批注:吕布恋妻,刘备弃妻,刘安杀妻。
吕布恋妻——曹操来打吕布时,陈宫建议吕布打出去,以吕布的英勇,肯定能逃命。但是,他老婆不同意。当时,著名的美女貂蝉说了一句话:“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你得保护我啊,不能把我丢下啊。
于是吕布就真的留下来,保卫自己的老婆……最后就战死了。
为了保卫老婆而死——搁现代,妥妥的骑士精神,负责人的好男人啊;
刘备弃妻——刘备一遇到危险情况,一般都是撒欢了就跑,根本不管老婆孩子如何。搁现代,典型的渣男啊!谈恋爱遇到必须踹。
刘安杀妻——为了给自己喜欢的英雄整个硬菜,就把自己老婆杀了。搁现代,妥妥的变态啊,谁嫁谁倒霉,抽死丫的才是正经。
但在《三国演义》中,它的价值排序完全跟现代格格不入:
吕布恋妻舍命,成了被嘲笑挖苦的小人;
刘备弃妻逃命,成了被小说肯定的英雄;
刘安杀妻待客,成了要被重赏的“义士”榜样。
我们经常说三观。
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运行的逻辑,代表他的世界观;如何对待老婆,代表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就是,三国演义的三观都有问题,完全是反现代的。它所宣扬的“义”的体系,离现代文明太远了。
完全奥特了。
如果你不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可能会被带歪。
所以姐不建议孩子阅读。推荐指数0。
水浒,黑帮小说。
水浒完全就是一部黑社会小说——里面全是暗黑逻辑。
如果你想干黑社会,可以看水浒。但一般正常的父母,肯定不会说:我要把我家孩子培养成黑社会吧。
相比三国演义而言,水浒写的黑社会逻辑是真实的,符合社会学的认知。只是,很不正能量。
也就是说世界观是真的,但是不好。
它有哪些暗黑逻辑呢?
1、反叛的逻辑。
基层官员对帝国最大的威胁是什么?就是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不断制造出社会的反贼。
告密文化的盛行,会把原来忠于体制的人逼反。
比较典型是宋江同志,本来一心想在体制内混的,因为写了一首诗,被告密了……最后,只好反了。
2、投名状的逻辑。
加入黑社会,得一起干坏事,这叫投名状。
比如林冲上山,得叫他杀人,身上背上血债,组织才认为你是安全的。
3、黑吃黑的逻辑。
比谁狠,谁更没有底线。
比如“有志青年”张顺,卖鱼为生,当上鱼行业的老大——行会会长之类。
结果李逵跑去挑事,故意在他的地盘打砸渔市。
张顺却无法解决他,因为他是“有编制的人员”——李逵相当于狱警吧。
因为和李逵的冲突,张顺“岁月静好”的生活被打破了,被迫走上了梁山之路。
张笑宇先生2021年出了一本新书《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专门分析过这事。
李逵和张顺的这场冲突,背后代表着两种社会秩序的争夺:
一个是暴力秩序,李逵为代表——抢劫天经地义,因为我拳头硬,拳头大、关系强,所以可以白拿白吃白抢。
一个是商贸秩序,张顺为代表——买卖自由,平等交换。大家做生意,交换产品、互惠互利。
商贸秩序是反对(不劳而获)白吃白拿的——所以跟暴力秩序相遇,双方一定会发生冲突。就像张顺遇到李逵一样。
那张顺如何解决李逵呢?
就像小说写的那样,必须找到比李逵拳头更大、更狠、更黑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社会,“商贸秩序”与“暴力秩序”经常相遇,经常冲突,从来都是暴力秩序胜出。
商人们的最终结局,一般就两种:1是水浒所写的那样,成为黑道梁山的附庸和小弟。2是如胡雪岩之类,傍上权力。两种下场都很凶险。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工业化社会,需要的是商贸秩序。而水浒恰恰歌颂的是暴力秩序。这跟我们今天的社会要求,是脱节的。
这也是我不推荐水浒的原因。
少年千万不要读——成年以后,能批评的看,可以。推荐指数1。
画蛇添足。
《水浒传》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讲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这是《水浒传》最早的蓝本。
《水浒传》版本众多,流传甚广,其中也出现不同的故事,可大体分为“文简事繁本”和“文繁事简本”两个系统。
“文繁事简本”较为细致,也流传最广,主要分为七十回本(无聚义后的故事),一百回本(招安后,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和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基础上增加了征田虎等情节)。其中一百二十回本也被称为《水浒全传》,是水浒故事最完整的一个版本。
再添一足:
小说最终结局很有意思。当宋江打完方腊,受诏获封时,跟着他干的小弟——江淮牙商们,却对此荣誉“坚辞不受”。
后来,他们推举了团体中的二号人物——盐贩出身的混江龙李俊,“投化外国而去”,最终成为暹罗国之主。
这批人是水浒传中唯一跳出了轮回命运的人,结局也算最好——这无意中说明,商业秩序,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秩序。社会发展最终会抛弃暴力秩序,迎来完全的商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