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旅游消费火爆,并不能拉动经济

旅游消费火爆,并不能拉动经济

最近黑龙江的旅游挺火的,黑龙江文旅局向全国发了感谢信,各地文旅局长也纷纷走向前台,用僵硬的话语和尬舞吸引游客,试图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东北的经济基础其实挺好的,振兴东北,不是文旅局长出来跳舞,不是吸引旅游消费,而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法宝。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直接免税30年,搞一个开放市场准入和自由贸易的经济特区。总之就是砍管制少干预低税负,想不繁荣都难。

但是我今天看到一个微博,他是这样说的:

图片

所有地方政府主导规划的项目,多是一地鸡毛。早在淄博烧烤火爆的时候,我就写了一篇文章《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要塌》。这种规划往往可以火爆一时,但是却不可持续,并且造成大量不良投资,浪费税金就更不用说了。

这是必然的。因为经济不是规划出来的,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必然付出代价。如果偶然成功了,那也不是因为规划得好,而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市场规律,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一个钟表即使不走,一天也能对两回。

这短短的一句话,暴露出的错误却很多,而且许多人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有必要拿出来说说。

“只要中国钱不外流,哪个省挣钱我都高兴”。这话就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重商主义的胡说。

照这个逻辑,中国人就应该只买中国人生产的东西,这就是要自给自足闭关锁国了;

照这个逻辑,美国人天天用美元在全世界买东西,就应该气死,钱都流出去了啊;

“黑龙江”没有挣钱,挣钱的总是具体的个人。你从一个东北人手里买大米,跟你从一个泰国人手里买大米,其实没有任何区别。贸易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与国、省都没有什么关系;贸易是跨越国界的,与国和省更没有关系。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一旦裹上集体主义的大词,许多人就头脑发晕。什么支持国货、限制贸易的胡言乱语就全出来了,似乎不把自己搞残了就不罢休。

认为出口(钱流进来了)就好,进口(钱流出去了)就不好,是典型的重商主义视角(从商人的视角看经济),导致的结果就是出台各种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例如出口补贴,产业政策,操纵汇率,关税和贸易保护等,它会将国与国之间推向对抗和战争。

这都是因为中了凯恩斯主义的毒。

凯恩斯主义把出口当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这是典型的因果颠倒。

想想看,你之所以能花钱(进口),必定是因为你在其他地方挣钱了(出口),否则你拿什么花?所以出口不过是进口的支付手段。

假定一个极端的情形,如果一个国家不出口(挣钱),只进口(花钱),对这个国家的国民有伤害吗?并没有,反倒会提升本国国民的福祉。美洲发现了黄金后,黄金一直在流出,反过来说就是在进口商品,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吗?并没有。黄金作为货币,就是一种交换媒介,用来交换生活物资的,人更需要的是面包鸡蛋,而不是抱着黄金生活。那就更不用说花花绿绿、除了交换再无任何用处的纸币了。

所以进口才能提升国民福祉。

那么,一个进口少的地方,必定是因为出口也少。因为只有自身生产能力强大了,生产出了别人需要的东西,才有进口的可能。一个啥都不生产的鸟不拉屎的地方,你指望他能进口吗?他拿啥来换?

除非美联储这种流氓。因为它专门出口美元,就进口回来了货物。所以川普整天说制造业回归国内,这TM就是耍流氓,得了便宜还卖乖。你根本就不生产,或者天天工会闹事、各种管制搞得企业没法生产,然后靠别人生产之后拿一张纸去换,制造业怎么回归国内?

但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一个只印钱不生产的国家,经济必然衰退,而衰退的经济支撑不起坚挺的货币,那些烂纸片最终会被人们弃之如敝屣。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生产问题,而不是消费问题。因为先有生产后有消费,供给创造需求。

而生产的前提是你要有资本。所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没有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只有一驾,那就是资本投资。

这就说到了另一架所谓的“马车”:消费。

消费不能促进经济。

鲁滨逊今天打了10条鱼,这个生产活动在拉动经济。因为很明显,现在多了10条鱼,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财富增加了。他把这十条鱼吃了,并没有拉动经济。只有节省消费,少吃几条鱼,攒够能吃10天的鱼,形成储蓄,然后投资于制造渔网,提升劳动生产率,每天能打100条鱼了,才能促进经济。

如果一个社会产出仅仅够消费,吃干喝净,那就没有经济进步的可能。只有产出大于消费,形成储蓄,才能不断投资到迂回生产的过程之中,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未来的更大产出,经济才能进步。

一个进步的经济,就是投资额不断增加,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降低时间偏好,节制消费欲望,将更多的资本投资于未来。

所以,资本投资,才是经济进步的唯一源动力。资本投资,也启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消耗资本的任何举动,都是在启动贫困化和野蛮化的进程。

只要投资上去了,工作好找了,真实收入提高了,哪里愁没有消费?看到消费增加,市场就繁荣,就是典型的只看表面不看根本,颠倒因果关系。这跟认为鸡打鸣了天就亮一样愚蠢。

而资本投资的多寡,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有没有稳定的预期,产权是不是稳定地受到保障。如果人们对未来预期不佳,产权总是受到侵犯,有今天没明天,那就会从比例上减少投资,增加消费;从绝对值上,投资和消费同时下降。生产都没法进行了,人都失业了,还消费个啥?

那为什么一众专家总把消费摆在了突出位置,认为只要大家可劲花钱,经济就会繁荣起来呢?比如孟晓苏说拿出1/3的存款买房,林采宜说“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罪魁祸首就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消费与收入有一个稳定的线性关系,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

而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你支出了,另一个人收入就增加了,这样,他的消费也就增加了,螺旋增加,完美闭环。

凯恩斯主义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加速原理”:任何消费的增长都会导致比例更大的投资增长,因为消费品产出与生产消费品需要的机器数量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

所以,一定要刺激消费。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的谬误大杂烩。

首先是,收入与消费之间、以及消费与投资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线性关系。我最近收入还增长了,但是我打算投资一个项目,反倒会缩减消费;有些人收入增长非常快,但是消费比例就不增长,因为他时间偏好低,就喜欢简单的生活;而三和大神,则根本就没钱,然后吃干喝净。

至于说加速理论,完全就无视企业家的作用,把他们当作机器一样,消费增加100,他就等比例地投资200,这不是胡说吗?把储蓄耗尽了,他又从哪里搞投资?

其次,如前所述,消费的前提是生产。一个人要支出,以先前的生产为前提;而另一人要拿到收入,同样是因为生产了别人需要的东西。总之根源都是生产,而不是什么消费。而生产的前提是要有储蓄,如果吃干喝净,消费倒是很多,把储蓄耗尽了,难道以后喝西北风?

第三,消费不需要刺激。是个人就会消费,谁不喜欢买买买?是个人也必须消费,因为不消费他就活不成。

第四,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它与每个人的时间偏好、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以及储蓄水平都密切相关。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并不是他当下的收入水平,而是预期未来收入。当一个人预期未来收入不稳定或者下降,他就会缩减消费。

公务员和拿着退休金的老年人为什么爱旅游?因为他们预期收入稳定,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而预期未来收入下降的原因,是管制太多,产权不稳,经济衰退,人就既不敢投资也不敢消费。假如总是滥发货币,眼睁睁地看着储蓄会变得一文不值,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滥发货币会导致一个社会时间偏好提高,人们变得目光短浅,倾向于多消费而少储蓄,消耗资本,所以通胀就是资本绞肉机,启动社会贫困化的进程。

我们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把消费、收入、投资等等关系,按照总量计算的方式量化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是非常荒谬的,这种宏观计算的办法,跟真实世界里的每个人根本就毫无关系。

宏观经济学眼里,根本就没有活人。

但是为什么这种宏观经济学却大行其道?

因为它能够给干预主义提供依据。不是说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吗,消费增长了,收入就增长,投资也成倍增长吗?那好,那就应该刺激消费,不断压低利率,搞以旧换新补贴,发消费券,搞假日经济、旅游经济,连哄带骗也要掏空你六个钱包。

这时候宏观经济数据倒是很好看,可是那就像一个人被掏空了塞进去稻草,看起来倒是很胖,可那是虚的。一个人有100万储蓄,拿出1万消费,跟只有1万块钱全部用来消费,当然是不同的。可是GDP计算的时候,却偏偏只计算这1万元消费,没有计算储蓄和资本积累,因此在进步经济时,它会被低估,而在退步经济的时候,它不知道资本消耗的程度。

你要是穷,还不消费,那就国家替你花钱,举债花钱,通胀花钱,搞大工程。可是赤字和通胀,都会损害私人投资,因为那就是把民间的资源集中到了政府手里,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本减少了,生产更少了,结果就是更加贫穷和不敢消费。债务和通胀到一定程度,就是经济危机,到那时,财富清零,企业破产,到处失业,连吃饱饭都成问题,还消费个毛线。

所以要想让人们消费增加,不是去搞各种刺激,而是要让投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真实收入上涨,并且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这时候人们才能花得起钱,也才敢花钱。而投资增长和预期稳定的办法,就是三板斧:

砍管制少干预低税负。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只要在公有领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选择与公平,原因很简单,谁掌控这个公有资产,谁就有权在其上设定规则,而这个规则,必定造福一部分人,伤害另一部分人,即必然是一刀切的。它不可能像在自由市场上那样,存在个人的自主决策权。

所以根本的办法,是产权明晰化,减少公有领域。

那么在一个到处都存在公有领域的时代,无法一步到位实现产权明晰化,该如何推进改革呢?

那就是权力的去中心化,即下放。给各地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而不是上面说,你们下面应当“灵活一点”。因为它今天说让你灵活一点,明天就有可能说让你收紧一点,这仍然没有自主决策。

事情搞到最后,民众还是“上面是好的,只是下面把经念歪了”的思路。这只会让人们更加依赖权力,期望盖世天才为他们作主。没进步。

有人会提出一个很好的质疑:难道说让地方自主决策就一定好吗?例如本来全国统一的所得税是25%,现在有一个地方,例如S省,让他们自主决策了,他却将其提高到30%了,这难道就好了?

我们的回答是:权力的去中心化,本身就是好的。

这意味着上面掌握的权力变小了,而在地方,一种一刀切的政策,影响的人数也变少了。

而且,这个原则的一个必然逻辑结果就是,既然可以在上面和S省之间去中心化,那么,在S省与它下面的县之间,也可以去中心化。一直到每个县下面的乡镇、社区、小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灵活决策。

这就形成了一个竞争性的态势,人们有了“用脚投票”的选择权。一省一县,你管制太严,经济就难以发展,人口就流失,就不会有政绩;而另一地方管制宽松,经济干预少,投资就纷至沓来,人口会增加,经济会发展进步。在这种竞争机制下,结果就是各地纷纷砍管制、减干预。

经济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人自由,保障个人产权,释放个人潜能。同理,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决策,也能够释放经济活力,并且可以在社会领域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毕竟,各地的情况,只有各地最了解;各处的民意,也只有各处能得到最直接的反馈。

观念决定政策,决定历史,此言不虚。至于民众观念的对错,则不确定,因为观念选择很偶然,选择对了社会经济就进步,错了就退步。今天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可以在过往的民众呼吁中找到源头;同理,今天大家关注和呼吁最多的,未来也会落地。正所谓“昨日之呼吁,今日之政策;今日之呼吁,明日之政策”。

那么很清楚,你希望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要呼吁和支持什么,加入到观念战争的行列之中。期望枪炮、天降英才和他人的付出,是靠不住的。

现在所有问题的讨论,都不是权力去中心化,也即向私产原则迈进的趋势,反倒都是“集中统一”的趋势。这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我们判断一项政策到底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是它是不是更加靠近私产原则,能不能增进自由。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策略性的选择。不可否认,有时候,集中化可能会增进自由,例如,米莱宣布将阿根廷的部分税收予以减免,各省过去超过这个标准的,一律废止,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

但是它的问题在哪里?

逻辑上的结论就是,要有一个“世界政府”,英明地进行统一规划,将自由还给人民。

我们知道,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将希望寄托在“世界政府”身上,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必定是要扩张的,那是权力行使的必然逻辑。那么到时候将失去竞争,别无选择,逃无可逃。

那正确的道路策略是什么?

是回归私产原则,消解权力。

边际上改善的办法,就是权力的去中心化,下放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