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产业补贴,导致所有人变得更穷
各国的产业补贴,导致所有人变得更穷
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华,她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
中方对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在内的国内清洁能源的产业补贴政策,使价格低廉商品充斥市场,达到几乎没有美国公司可以与之竞争的水平,导致了美国企业的破产。我们不打算让这种事情继续发生。我打算在访问中国时,当面向中方发出警告,施压中国做出改变。
产业政策的真相
产业政策,是一个充满语言腐败的词汇。其真实的含义其实很清楚,就是一种重商主义的政策,用税金补贴和支持某些产业的发展,增加出口,限制进口,实现国家、而不是消费者的目标。
产业政策实际上就是一种税金的转移支付。在短期内,产业政策有利于受到照顾的产业,不利于其他产业。因为它会将资源吸引到受照顾的产业当中,造成其他产业的资源短缺,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这就是资源配置的错乱和生产结构的扭曲,而任何被扭曲的生产结构,必将造成资本消耗,生产效率下降,经济进步速度变慢,总产出的降低。
产业的背后,都是人。所以产业政策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再分配。任何再分配政策,都是对产权的侵犯,结果都是经济变差。一个受照顾的产业及其从业者,以生产者身份得到的好处,必定在以消费者身份时加倍偿还。因为你要求照顾,别人也会。因此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一场税金争夺战,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生产成本,导致整体生产能力下降,所有人因此受损。
所以产业政策不会真正地促进某个产业的发展,只会制造短期的泡沫。假如一个产业真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不用照顾它也能发展很好;反之你就是照顾了也没用。一个产业要发展,当然是“真刀真枪”地在市场中搏击风浪,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不是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样被保护起来,那必然降低它的竞争力。
美国的钢铁产业,当初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发展得蒸蒸日上;被保护了100年后,现在却成了“铁锈地带”,半死不活,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就活不过三天,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但是,由于受到照顾的产业从业者组成压力集团,寻求这种政策,政客通过这种政策可以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可以换取选票和支持,所以将它包裹一层国家利益、民族工业等外衣,而民众在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看不清其真面目,因此得以在全世界实行。
假如更多民众看清产业政策的真实含义,或者更加直截了当一点,告诉民众大白话:产业政策,就是要从你这个广东人的工资中拿一部分给东北的钢铁企业,或者,计算机产业必须拿一部分钱出来交给电动车产业;又或者,就是让你必须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国内企业的产品,而不准你买外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即支持国内企业剥削你。我想全世界民众没有几个傻子,会支持这种政策。
这个世界需要真相。而真相,必须用经济学理论才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
我们对全世界的产业补贴政策,都要逻辑一致地坚决反对。不论它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产业。因为任何一国的任何产业政策,最终都减少了所有人的交换合作机会,不利于全世界所有人。
猪笑乌鸦黑的产业政策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有补贴政策,这个事情不假,我们曾多次批评。
但问题在于,耶伦这样讲,实在是猪笑乌鸦黑。
要是美国实行的真是市场经济,没有产业补贴政策,那么中国实行产业补贴,她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但问题在于,美国对电动汽车的补贴,绝对在全世界数一数二。
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该法案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项目。据媒体估算,2022~2031年间,光新能源新车补贴总预算为75.41亿-98.03亿美元之间。这是纯现金转移支付,不含税收减免和抵免,也不含土地、充电桩和线路建设等等支出。
为了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在动力电池方面,美国为国内电池生产提供高达每千瓦时35美元的补贴,另外还为模块组装提供每千瓦时10美元的补贴。
其他不说,就说特斯拉。这些年从美国政府拿到的直接补贴,以及碳排放积分转让收入(指碳排放高的企业要向碳排放低的企业购买指标,是一种产业政策下的转移支付)就高达200亿美元。
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光在金融危机中拿到的联邦救助资金就达到250亿美元,每年的各类补贴从来就没有停过,但销售量却节节败退。
但实际上,美国对汽车产业的补贴,只是产业保护政策的“前菜”。更狠的产业保护政策是高额关税。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27.5%的关税。
但即便如此,由于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零售价还不到美国制造的一半,仍然不足以排除美国车企和政客的顾虑,所以又祭出了国家安全、数据隐私的大旗。中国车企于是走“曲线救国”道路,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在墨西哥建厂组装,以规避高额关税。但是美国马上又出台“国产成分要求”措施,《美墨加协定》(USMCA)要求零部件北美生产的比重,要达到75%以上。
所以中国的电动车可以吊打全球,但就是难以进入美国市场。
这可以解释,川普为什么说对中国产品征收100%的关税?他还真不是胡说,因为不把价格强行翻一倍,美国车企就是没有竞争实力。
这也可以看出所谓的美加墨协定,以及全世界的所谓贸易协议,到底是什么鬼玩意儿?意思就是相互抬高壁垒,谁的壁垒低了,就必须跟高的看齐。我有工会,你没有,你必须有才能签协议;我税率高,你税率低,有“税收洼地”了,不“公平”了,你必须提高税率才能签,抢得少了不行。
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贸易协定,因为真正的自由贸易不需要协议,单方面“三零”即可。
那正确的对比就是,既然美国也在巨额补贴,却仍然打不过中国的电动车,充分说明美国汽车的竞争力在全面下降。换句话说,现在即使没有补贴因素,中国电动车相比于美国,照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实际上,中国这些年对新能源的补贴在逐年下降,而美国还在不断攀升。
经济的逻辑与政客的逻辑
那既然补贴都有,就说明它不是决定性因素,美国车企还是被打得满地找牙,就应该去寻找补贴之外的因素。
其原因其实很明显,美国汽车产业工会是非常强大的工会势力,他们破坏自由契约,要求高于市场的工资率,就是导致美国汽车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去年美国汽车工会大罢工,工会成员抓叛徒内奸工贼,要享受不被解雇和替代的特权,要求工资增加40%,仅此一项,根据测算,汽车三巨头每年的人力成本将增加450亿到800亿美元。
然后又要求零部件本土化,对外国生产的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这又提高了成本,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至于说美国的财产税(导致特斯拉从加州搬到德州)、环保政策、其他严苛的管制,更是不胜枚举。各种干预因素叠加下,即便阻碍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美国的三大汽车厂照样在全球缺乏竞争力。
汽车巨头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利润下降,组成压力集团要求美国政府提供补贴,就是接下来的动作。否则直接倒闭了,工会不得更大范围地闹事吗?
所以工会势力与美国政府对汽车产业的补贴是相辅相成的,就是“干预递增效应”的体现。
而国内干预政策必定导致国际上的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不这样做,国内干预政策就失效了,所以要千方百计阻碍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可以说,美国的汽车工业,就是最典型的干预递增效应和经济民族主义的经济学案例。
由于成本的上升,必定会出现大量的产业转移现象,因为仅仅工会和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这一项,就足以让资本跑到国外去投资建厂,不可能“制造业回归国内”。
现在我们发现,政客的政治主张,在经济学看来,都是自相矛盾的,都是目的与手段的背离。但是,在他们看来却是“逻辑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民众利益和真正的产业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选票利益和执政地位。
你要求保护,我就保护;保护完了按下葫芦浮起瓢,国内价格上涨,消费者不满意,那就给消费者再发补贴。反正能印钱,反正自己不用付出代价,反正任期只有那么几年,坐稳了再说。至于代价,都是全民承受的,若干年后经济崩溃了,他们早就下台了,继续享受着高质量的安保和丰厚的退休金。
那耶伦为什么会认为价格低是一种罪呢?所有人都是消费者。从消费者角度看,当然是价格越低越好。她为什么会说出如此反智的、站在消费者对立面的话?
同样是因为这就是政客的逻辑。
经济进步的自然结果就是价格降低,价格低,说明生产能力强大,购买力增加,惠及更多的民众;用更少的钱满足生活需求,意味着资本积累增多,将投资于过去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之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价格当然是越低越好。
从美国消费者角度讲,中国对电动车进行补贴,伤害的是中国消费者,但是有利于美国消费者,他们恨不得中国再补贴多一点呢,既不会管远在天边的中国消费者的死活,也不会管所谓美国“民族工业”的死活。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讲,购买中国产品,跟购买任何一个美国人的产品,都是一样的,贸易没有国界。
假定一家美国企业,搞巨额补贴,对中国市场进行“倾销”,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讲,高兴都来不及。这跟中国某家超市或者平台搞优惠大酬宾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耶伦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她必定明白。
如果她真的站在经济学的观点和大多数消费者的立场,那么应该做的是,即便中国搞产业政策,美国也照样搞自由贸易。单方自由贸易,最有利于本国民众。
但是当她摇身一变成为财政部长时,马上就变了。就是因为政客考虑的是自己的地位,代表的并不是美国多数的消费者利益,而是代表着美国汽车产业集团的利益。
民主政治下,谁舆论声势大,谁就能得益。消费者虽然人数多,但是组织不起来,所以压力集团主导了政策。人人都可以组成压力集团,寻求政府的保护,结果就是互害和相互抢劫。
中美经济自由度的再比较
我们常常论证,中国当前的经济自由度,高于美国。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自由的灯塔,是市场经济的典范。所以这种说法就是洗地。
但是美国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美国,现在实行的并不是市场经济,而是一个管制和干预丛生的国家。而中国改开以来实行的政策,比美国更加市场化,即便有很多方面不如意,即便这些年干预因素在增加,但在经济自由度方面,仍然高于美国。
两个经济体,哪个在市场化的程度上迈步快一点,哪个就更有经济自由度;反过来,假如都在退步,那么退步速度慢的那个,就更有经济自由度。
你不能说,美国经济自由度在提高,但是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了;你也不能说,一国整天侵犯财产权(自由即产权),即自由度下降了,所以更繁荣了。这违背了经济学原理,肯定是错的。
你也不能说,一国经济规模到了一定程度,速度就会慢下来。这纯粹是胡说。经济规模越大,就像滚雪球一样,雪球越大势能越大,跑得更快才对。如果你发现一国经济规模大了,但是增长速度却慢下来了,除掉自然灾害和战争因素,唯一的原因就是干预增加了,即自由度下降了。如果你说这是一个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也只是一个经验观察,并不是什么确定不移的原理,它只能说明,各国干预都在增加。
哪边更加计划一点,哪边更加市场一点,都是在边际上比较。这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只要有国家强制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没有完全的计划——完全的计划活不过三天,苏联也一直在参与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定价。所以只存在哪一国离计划还是市场更近一点的问题。
假如其他条件都一样,A国比B国实质性的税收低,我们就说A国更自由,更有利于繁荣。实质性的税收,指的是企业和个人实际的税收负担情况,不是指法定和名义税率。假如名义税率相同,A国比B国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或者,A国比B国税收征管更宽松或收税手段更落后,即有更多的税收“漏洞”,纳税人有空子可钻,那就是A国比B国更自由。
总之要拿实际的税收负担,而不是看名义税率进行比较。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是劳动力市场的权力干预。这个指标在比较两国自由度的时候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劳动力是最基础的原始生产要素,任何生产离开人,都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一国劳动力市场管制干预程度的深浅,会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需要注意,权力,并不单纯指政府权力,工会势力的强制性影响,当然也是权力,事实上,西方国家工会就是与政府争夺权力的组织。阿根廷实际上就是政府与工会分享权力的一种体制。那么一国有工会,强制性地改变雇佣关系和劳动者工资,就意味着它比没有工会的国家更不自由。
曹德旺在美国办厂的时候,重点关注的就是以上两个领域。
一是他算了一笔大账,因为他是工业企业,在国内要交大量的增值税,而美国是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对于他这种工业企业来说,实际税负更低;加上如果在中国生产,出口到美国,会面临关税壁垒,所以去美国建厂生产,相对于出口到美国,对他是有利的。
第二就是坚决要求不能在自己的企业搞工会,否则他就撤资不去了。仅仅是有工会这一条,就会让资本投资望而却步,将其他的优势抵消殆尽。因为工会运动的终极结果,就是全盘国有化、消灭资本家、工团所有制。这一点,阿根廷同样是反面典型。这也充分证明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有多么重要。
所以,要想有美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地呼吁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低税、取消产业政策,以及对外开放、自由贸易。让人们享有更多福祉的,从来是自由市场,而不是政府干预和工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