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中国?别做梦了,印度永远成不了世界工厂!

图片

最近几年,总有那么一股妖风,在中文互联网上刮个不停。

这股风,叫“印度吹”。

“中国的人口红利没了!印度,才是下一个世界工厂!它有14亿年轻的人口,朝气蓬蓬!”

“苹果、三星、富士康,都在往印度搬!‘印度制造’,马上就要取代‘中国制造’了!”

“莫迪老仙,法力无边!他搞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雄心勃勃,印度马上就要崛起了!”

每次看到这种论调,你是不是立马就急得火烧火燎的?

呵呵,放轻松!

我告诉你:“这帮蠢货,他们看印度,就跟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一样。他们只看到了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就觉得这猴子牛逼坏了。他们根本没看到,这猴子,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压了整整五百年。而今天的印度,就是那只被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压着它的那座大山,不是别的,正是印度人自己,最引以为傲、也最愚不可及的——经济民族主义。”

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绝无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它那套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不是什么强国方略,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系统性的、针对所有来投资的外国企业的“合法抢劫”教程!

只要这套强盗逻辑不改,印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有潜力、但永远无法兑现潜力的、扶不起的阿斗!

它所谓的“崛起”,将永远停留在PPT和媒体的头条里!

图片“关门打狗”:一部上演了70年的抢劫大戏图片

要理解印度的“经济民族主义”,你不需要去看什么复杂的经济学论文。

你只需要看懂一个词——抢。

从1947年,印度这个国家,像个早产儿一样,从大英帝国的子宫里爬出来的那天起,“抢劫外来者”,就成了它刻在骨子里的、深入基因的立国之本。

只不过,这场抢劫,被包装上了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字,叫“自力更生”。

印度的国父,尼赫鲁,是一个狂热的费边社会主义信徒。

他从他的精神导师——英国工党那里,学来了一套“计划经济”的狗屁理论。

他认为,印度之所以穷,就是因为被万恶的英国殖民者,剥削了太久。

所以,印度要想强大,就必须关起国门,用高高的关税壁垒,把所有的“外国资本主义”都挡在外面,然后由政府这个“英明”的大家长,来主导一切经济活动,实现“进口替代”。

这套逻辑,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这不就是“重商主义”那个几百年前就被欧洲人玩烂了的垃圾,换了个马甲吗?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套“自力更生”的伟大理论指导下,印度政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蠢事?

他们建立了全世界最变态的关税壁垒。

任何进口到印度的东西,都要被征收高达100%、200%的关税。

一台在美国卖1000美元的电脑,到了印度,就得卖3000美元。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国内那些连个螺丝都拧不好的、效率低下的国营工厂。

他们建立了全世界最复杂的、被称为“牌照国家”(License Raj)的行政审批体系。

你想在印度开个厂?

对不起,你需要盖几百个章,贿赂几十个部门,花上几年时间,才有可能拿到一张“许可证”。

这个体系,唯一的功用,就是给那些官僚们,提供无穷无尽的寻租机会。

他们对外资,充满了敌意和猜忌。

他们规定,任何外资企业,在印度,都必须让印度人占大股。

你想100%控股?

没门!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印度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与世界隔绝的、死气沉沉的经济孤岛。

在这座孤岛上,没有竞争,没有创新。

印度国营企业,生产着质次价高的垃圾产品。

而老百姓,则被迫为这种“自力更生”的愚蠢,付出贫困的代价。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可口可乐。

1977年,可口可乐,因为拒绝向印度政府,交出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作为核心商业秘密的“可乐配方”,被印度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的荒谬理由,直接赶出了印度市场。

然后,印度政府,扶持了一家叫“Thums Up”的国营可乐厂,来填补市场空白。

结果呢?

印度人,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被迫喝着那种又甜又腻、口感像中药一样的民族“神水”。

直到1993年,印度搞了所谓的“经济改革”,可口可乐才得以重返印度。

而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半死不活的“Thums Up”,给收购了。

看明白了吗?

印度这套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为了让印度变得更强大。

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方便一小撮政客和官僚,打着“爱国”的旗号,合法地,去敲诈、去抢劫那些比他们更有效率、更能创造价值的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家。

图片“莫迪老仙”的新瓶装旧酒:“印度制造”还是“印度抢劫”?

图片

好了,肯定会有“印吹”跳出来反驳。

他们会说:“这些都是老黄历了!那是尼赫鲁时代的印度!现在是莫迪时代!莫迪老仙,法力无边!他搞的是改革开放,他要搞‘印度制造’!”

可惜事实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张脸,骨子里那套强盗逻辑,一点都没变!

莫迪,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亲商、天天跟外国CEO们拥抱的“改革家”,他所谓的“印度制造”,翻译成大白话,到底是什么?

它的真实含义是:“欢迎你们,全世界的企业,都来我们印度投资建厂。但是,你一旦进来了,你就别想走了。你就是我案板上的肉,我想怎么宰,就怎么宰。”

这不叫“印度制造”,这叫“在印度被制造”。

我们来看几个新鲜出炉的、血淋淋的案例。

1、小米的“合法”抢劫案:

小米,在中国手机厂商里,算是最早、也最成功地,开拓了印度市场的,一度做到了印度市场份额第一。

然后呢?

印度政府一看,你这只猪,养肥了啊,该杀了。

2022年,印度的执法部门,以一个莫名其妙的“非法向境外汇款”的罪名,直接冻结了小米在印度银行账户里,高达555亿卢比(约合48亿人民币)的资金。

小米冤不冤?

比窦娥还冤。

那笔钱,是小米向高通等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了。

但印度政府不管这个。

它就是要用这种“合法”的方式,告诉你:“你在我这片土地上赚的钱,就是我的钱。我想什么时候拿走,就什么时候拿走。”

2、比亚迪的“投资门槛”:

比亚迪,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王者,想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一个电动汽车和电池的生产基地。

这对印度的制造业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吧?

能带来技术,带来就业,带来税收。

结果呢?

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这个万能的借口,直接把比亚迪的投资计划,给否决了。

他们的真实心思,是什么?

他们是在说:“你想来投资?可以。但你不能100%控股。你必须跟我们印度的本土企业合资,你必须把你的核心技术,都交出来,让我们‘学习’一下。否则,你就别想进来。”

这不叫招商引资,这叫技术勒索。

3、苹果的“供应链本土化”陷阱:

苹果,在“印吹”们的嘴里,是“逃离中国,拥抱印度”的典范。

但苹果,真的在印度过得很滋润吗?

莫迪政府,对苹果,提出了一个极其苛刻的要求:供应链本土化。

它要求,苹果在印度销售的产品,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零部件,是从印度本土采购的。

这个要求,听起来,是不是很“爱国”?

很“扶持本土产业”?

我告诉你,这又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印度的本土零部件厂商,是个什么水平?

可以说螺丝都拧不好!

他们生产出来的屏幕、芯片、外壳,质量烂得一塌糊涂,根本达不到苹果的标准。

但政府不管这个。

它就是要强迫苹果,去采购这些垃圾零部件。

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是逼着苹果,以及苹果背后那几百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的,全球顶级的供应链企业,把它们的工厂、技术、人才,全部都搬到印度去,去“扶持”那些烂泥扶不上墙的印度本土企业。

这不叫产业升级,这叫强制性的技术转移,是对整个全球分工体系的公然破坏。

高额的关税壁垒,随意的司法抢劫,强制性的技术转移……这就是莫迪时代,“印度制造”的真相。

它根本不是一个基于自由市场、公平竞争的开放战略。

它是一个充满了民族主义傲慢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升级版的“关门打狗”战略。

图片强盗的“诅咒”:为什么印度永远无法成为“世界工厂”?图片

好了,现在你明白了,印度这套“经济民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那么,我们再来回答那个最根本的问题:

靠着这套强盗逻辑,印度,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我告诉你,绝无可能。

因为它从根子上,就违背了一个现代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产权安全和契约精神。

一个“世界工厂”,它需要什么?

它需要海量的、长期的、稳定的资本投入。

一个现代化的工厂,一条先进的生产线,投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

资本家又不是傻子。

他敢把这么多钱,投到一个随时可能被政府“合法”没收的地方吗?

它需要一个庞大、精密、高效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现代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分工的产物。

一部苹果手机,里面有几百个零部件,来自几十个国家。

这些供应链企业,之所以愿意跟着苹果,来到中国,是因为它们相信,在这里,它们的投资是安全的,合同是有效的,利润是可以自由汇出的。

它们敢跟着苹果,去一个连苹果自己都被敲诈的印度吗?

它需要一个可预期的、稳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企业家,最害怕的,不是税收高,不是人工贵。

他们最害怕的,是不确定性。

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朝令夕改;

如果一个税收政策,可以随意追溯;

如果一个政府官员,可以凭自己的心情,就冻结你的银行账户。

那么,没有任何一个理智的企业家,敢在这里,进行任何长期的投资。

而印度,恰恰在所有这三个方面,都做得烂到了极致。

它那套所谓的“经济民族主义”,正在系统性地,摧毁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也是最脆弱的东西——信用。

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就像一个在牌桌上,出了名的老千。

你可能会靠着出老千,赢个一两把。

但是,一旦你的名声臭了,就再也没有人,愿意跟你上同一张牌桌了。

今天,确实有很多外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在搞所谓的“中国+1”战略,试图把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

但这不叫“投资”,这叫“避险”。

它们是被地缘政治的风险,逼过去的。

但在它们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印度这片土地,到底有多少个坑。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

它们转移过去的,大多是那些技术含量最低的、劳动密集型的、随时可以拔腿就跑的组装环节。

而那些真正核心的、高附加值的研发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它们依然会牢牢地,留在其他更靠谱的地方。

因为,资本,是用脚投票的。

它可能短视,但它绝不愚蠢。

它会去拥抱那个能为它提供最安全、最稳定、最可预期的回报的地方。

而一个把“关门打狗”当成国策的国家,一个把“合法抢劫”当成日常操作的国家,它或许能骗到一些短期的、投机的热钱。

但它永远,也赢不到那些能够奠定一个国家工业化基石的、长期的、战略性的资本的信任。

图片醒醒吧!“人口红利”不是“人头红利”图片

最后,我们再来戳破那个“印吹”们最喜欢吹嘘的、最大的泡沫——“人口红利”。

他们会告诉你,印度有14亿人,其中一半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就是印度最大的优势!

呵呵

没有资本和技术的加持,没有自由市场的组织和配置,“人口”,压根就不是什么“红利”,而是巨大的“负担”。

“人口红利”,从来就不是“人头红利”。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因为我们人多。

而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用市场化的改革,把这几亿人,和全球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是“市场+人口”,才等于“人口红利”。

而印度呢?

它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劳动力,但它也拥有全世界最僵化的劳动法。

企业想解雇一个工人,比登天还难,导致企业根本不敢雇人。

一堆没有被市场化和资本化的人口,它不是红利,它是定时炸弹。

它只会带来更高的失业率,更严重的社会矛盾,以及永无休止的内耗。

一个国家的崛起,靠的,从来不是什么虚无缥渺的“民族主义”口号,更不是靠什么阴险狡诈的“关门打狗”的伎俩。

它只能靠一样东西:

老老实实地,去尊重私有产权,去维护契约精神,去拥抱自由市场,去为全世界的资本和企业家,提供一个最安全、最稳定、最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赢得未来。

做不到这一点,哪怕你人口再多,地理位置再优越,舆论宣传再动听,也不过是黄粱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