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市场经济的两种人

反对市场经济的两种人

我们常听到关于市场经济的种种讨论,批评者甚多。但市场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或许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故事,能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

我的一个朋友,儿时家里非常贫困。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一家人兄弟姐妹多,全靠地里的收成糊口。

稻谷是主粮,但也常常不够吃,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得靠油菜籽、黄豆这些农作物去换粮食。

家里几乎没有余钱,每天在地里从早忙到晚,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遇到急需用钱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没有银行,没有便捷的借贷渠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亲戚开口。

如果近亲帮不上,还得翻山越岭去找远亲。朋友至今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他母亲为了给弟弟看病,背着病弱的弟弟,走了几十里山路去向亲戚求助,结果却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面对他们一家的困境,亲戚们似乎都爱莫能助,那种孤立无援、人情淡薄的感觉,让他年幼的心灵感到彻骨的悲凉。

他当时想不明白,为什么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后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市场的春风吹到了农村,经济开始有了起色。

农民不再只被允许种植规定的粮食作物,一些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茶叶、油菜等,产品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收入渠道变多了,生活也慢慢宽裕起来。

朋友发现,随着自家条件变好,以及亲戚们的生活也普遍有所改善,过去那种艰难时的隔阂似乎消失了。

他再次走访亲戚,发现大家变得越来越亲近,交流也更频繁了。更令人感慨的是,当亲戚们遇到困难时,他甚至能够伸出援手,反过来接济他们。

很长一段时间里,朋友都认为小时候那些没有帮助过他们家的亲戚是冷漠无情的。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因此,在离开家乡后,他很长时间没有与这些亲戚联系。

直到后来,他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知识,读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有商业的地方才有道德。”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心中的疑惑。

他开始明白,只有市场经济才能真正激发人们互助、利他的潜能,而这种互助利他,恰恰是道德的重要体现。

他终于理解了当年的情况:亲戚们并非冷血,而是因为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苦苦挣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活不下去时,又哪里有能力和余力去帮助别人呢?贫困,才是当年人情显得淡漠的根本原因。

回想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曾大力提倡“狠斗私字一闪念”,要求人们彻底根除个人私念,强调无私奉献、克己复公的利他精神。

这种试图通过思想改造来强迫人们拥有利他精神的做法,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明显是违背基本人性的。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种脱离实际、强行压制人性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怎样的悲剧性后果。

这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利他精神,不是光靠口号喊出来,也不是通过思想改造能强行灌输的。

它需要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那就是——让人们可以通过利他的方式来实现利己。 这正是人类发明的市场经济最精妙、最伟大的地方!

它不强迫你高尚,而是提供一个机制,鼓励每个人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为别人创造价值,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国家放开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束缚,允许人们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换。

这种自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人们必须想方设法为他人创造价值,生产出别人需要、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因为只有通过与别人的成功交换,才能获得自己所需,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交换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得不精打细算,思考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赢得别人的认可,赚取更多的钱。

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它是一个鼓励双赢、多赢的机制。

正是这种机制,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考虑他人的需求,努力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和服务。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只有让顾客满意,甚至感到惊喜,自己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自己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

这不就是一种朴素而真诚的利他吗?顾客成了他们的“上帝”,不是因为口号,而是因为利益的驱动。

我们通常会发现,当一个人通过市场获得了财富、生活变得宽裕后(当然会有少数例外),他们往往会变得更慷慨、更有同情心。

当满足自己生存和基本需求的财富已经足够时,人们的视野自然会投向更广阔的范围,开始关心亲戚朋友的生活,关心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时,他们才真正有能力、有意愿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以,真正的利他精神和广泛的社会关怀,往往不是源于贫困或强制要求,而是建立在普遍繁荣的基础之上。

而市场经济,正是提供这种让个人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来实现繁荣、进而催生真正利他精神的最佳环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那种体制下,人们不是服务于“顾客”,而是被编入各种国营单位,每个人的行动都必须听从上级的指令。

至于这些指令下的工作是否真正为社会、为普通人创造了价值,工作人员往往不关心,甚至也不需要关心。

他们唯一需要知道的是,不听领导的话,就可能丢掉工作、失去口粮。

在这样的体制里,虽然口头上也强调“利他”和奉献,但明眼人都清楚,这种“利他”真正“利”的是谁。

它更多的是服务于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服务于权力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最顺从、最听话、最老实、最愿意牺牲自己的人,往往是最吃亏的。

而那些善于迎合上意、拉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向上爬的人,反而可能活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因为这个系统奖励的是服从和关系,而不是为普通人创造价值。可以说,在这样的体制下,真正的、面向公众的利他精神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人们可能会表现出虚伪的顺从和“积极”,但其根本动力是为了讨好上级,而不是服务他人。将这种体制称为一种现代的依附关系(甚至有人认为接近“奴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值得警惕的是,我们目前的某些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批量“生产”着适应这种模式的学生。

可以想象,这些习惯了被安排、被指令、缺乏自主判断和为他人主动创造价值意识的学生,在进入充满竞争和需要主动服务意识的市场经济社会后,可能会面临巨大的不适应。

如果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更新观念,摆脱在学校里习得的僵化思维和对市场的偏见,他们的人生道路可能会走得异常艰难,甚至陷入一种不愿面对现实的虚伪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社会上会有那么多人反对甚至污蔑市场经济。

借用张维迎老师的观点,反对市场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无知”。

他们对市场经济如何运作、如何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缺乏足够的了解,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往往也未能充分教授这方面的知识。

许多人走出校门后,如果自己不去主动思考和学习,就很难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反而容易轻信那些基于错误理论的教科书观点或媒体上的不实言论。

而另一部分反对市场的人,则是出于“无耻”。他们并非不明白市场经济的好处,但由于身处某种特定的地位或拥有一定的权力,反对市场符合他们的既得利益。

为什么要反对市场?因为市场意味着自由交换、个人选择;而反对市场,往往意味着可以将原本属于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力,转移到官员或特定的机构手中,从而增加他们的行政权力,让他们能够掌控更多的社会资源,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种反对,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自由和福祉为代价的。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反对市场的阵营中,不乏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普通百姓眼中是各个领域的权威。

由于权威人物的影响力,很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可能被他们的错误言论所误导。

因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学会辨识那些可能导致贫困、限制自由的错误经济理论,认清鼓吹这些理论的人及其动机,进而远离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从根本上说,反对市场经济,反对商业社会,就是在反对那种通过为自己创造价值来为别人创造价值的机制,就是在反对那种建立在自愿交换基础上的真正利他精神。

真正的利他精神,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反对利他精神,就是反对良好的道德。

所以,反对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无知,更是在道德层面站不住脚的,它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福祉的行为。

对市场经济的无知固然可惜,而明知其益处却因私利而反对,则更是极端的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