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的罗永浩与罗永浩的反叛

罗永浩深谙中国舆论场的生存法则。最近的西贝风波可以说清晰展示了罗永浩对舆论情绪的掌控。

早期的他,挑战的是坚固的、难以撼动的“硬权威”(体制、传统观念),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追随者,但也伴随着极高的风险。

图片

他的转型堪称一次“风险控制式”的IP重塑:将矛头转向了正智正确且实力悬殊的靶子——大公司(尤其是外企和明星民企)。

西贝预制菜争议里,点进评论区,一片热闹景象。有人说 “老罗还是那个敢说真话的人!”,有人感慨 “终于有人替我们消费者出头了”,还有人把这条视频转发到家族群里,配文 “谁挺预制菜,谁不得好死!”

我对着屏幕愣了愣。早年的罗永浩把 “体制内腔调” 调侃得一无是处。那时候的他,跟现在视频里一样,说起话来眉飞色舞,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可吐槽的对象,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一刻我突然反应过来:其实老罗压根就没变,他还是那个爱 “开炮” 的人,只不过是 “靶子” 升级了。以前他盯着体制和权威,现在他把枪口对准了资本和大企业,可骨子里那种 “我替大家发声” 的姿态,十几年了就没变过。但那真的是在替大家发声吗?这是在褪去青涩后的我们需要问一问的。

那时候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大家说话都比较谨慎,尤其是面对体制内的一些规则和权威人物,很少有人敢公开吐槽。可罗永浩偏不,他专门挑那些大家心里有意见但不敢说的事,用脱口秀似的段子讲出来。比如他调侃某些官员说话 “官腔十足,没一句实在话”,吐槽某些权威机构 “办事效率低,还爱摆架子”。

那些话,现在听着可能没什么,但在当时,可算是相当大胆了。70 后、80 后那批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直白地说出自己的心声,瞬间就被圈粉了。那时候年轻人都把罗永浩当成 “自由右派” 的旗手,觉得他就是那个站在系统边缘,替大家伸手去摸 “天花板” 的人 —— 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惹麻烦,可他还是敢说敢做。

但 “拆墙” 哪有那么容易?代价很快就来了。他的博客动不动就被关停,原本定好的线下活动,临开场前突然被通知 “不能办了”,甚至还有传言说他被 “边控”,不能随便离开某个城市。那时候的罗永浩,确实挺惨的,看起来就像个 “孤勇者”,明明知道前面是坑,还是要往里跳。

可也正是因为这份 “敢闯敢拼”,他的声望一下子达到了顶点。那时候网上提到罗永浩,大家都会说 “这人有骨气”“敢说真话”,甚至有人把他的话整理成 “老罗语录”,打印出来在同学、同事之间传着看。那时候的他,在大家心里就是个英雄,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英雄。

时间一晃到了 2018 年,整个舆论场的风向突然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资本” 成了大家最讨厌的词。不管是房价涨了,还是奶茶贵了,甚至连外卖配送费涨了,大家都会把原因归结为 “资本无序扩张”。原本被大家吐槽的 “体制”,慢慢淡出了舆论焦点,“资本” 成了新的 “背锅侠”。

而罗永浩,仿佛精准地嗅到了风向的变化,几乎在同一时间转身,把 “炮口” 对准了外企、明星民企和连锁餐饮。

先是 “炮击星巴克”,他拍视频说星巴克的咖啡 “又贵又难喝,还搞什么虚假营销,把消费者当冤大头”;接着是 “手撕李佳琦”,吐槽李佳琦直播带货 “虚标价格,明明不是最低价,还说是全网最低,欺骗消费者”;然后又是 “怒怼喜茶”,说喜茶 “一杯奶茶卖几十块,成本才几块钱,就是在收割年轻人的智商税”。

再到最近痛骂西贝“恶心”,更是精准对准了大众的情绪G点。因为学校预制菜而声名狼藉的预制菜,本就是大家的情绪痛点,再加上连锁店的资本扩张,情绪瞬间拉满。

这几连击下来,每一次都精准地踩在了大众情绪的 “G 点” 上。他每次说话都离不开两句话:一句是 “消费者是弱者,我就是弱者的代言人”,另一句是 “这些巨头一直在作恶,我就是来替天行道的”。

结果呢?每次视频、微博一发布,点赞、转发量噌噌往上涨,轻松就能达到 10 万 +。更有意思的是,连官方通报里,都开始出现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的说法,跟罗永浩的论调不谋而合。

这时候的罗永浩,把 “安全、高效、道德高地” 这三样东西捏在了一起。既不用担心像早年那样被 “封杀”,又能快速收割流量,还能站在道德高地上被大家称赞,简直就是舆论场里的 “低风险高收益” 理财产品,稳赚不赔。

最近总有人问我:“老罗不就是换了个批评对象吗?以前骂体制,现在骂资本,怎么就有人说他‘无耻’了?”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会反问一句:“如果当年那个喊着要‘拆墙’的人,现在反过来帮着砌更高的墙,你还觉得他浪漫、觉得他是英雄吗?”

就拿连锁奶茶事件来说,大家只看到了罗永浩拍视频 “维权”,却没看到后续的连锁反应。

老罗的视频发布 72 小时后,某城市的市场监管局就宣布要开展 “奶茶行业专项整治”,还出台了一条规定:“所有现制现售的饮品,都必须报备配方”。

这条规定一出来,大企业倒是没什么反应,中小奶茶店主却彻底慌了。有个开了三年奶茶店的老板跟我说:“报备一次配方,光找专业机构做检测就得花 3 万,还得等 20 天才能出结果。我这小店本来利润就薄,这 3 万块钱可能就是我好几个月的净利润。而且等 20 天,我店里的新品都没法上架,这不就是逼着我关门吗?”

可那些大的连锁品牌呢?他们早就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对接这些事,不管是检测费还是等待时间,对他们来说都不算事儿。

最后结果是什么?中小奶茶店要么花大价钱报备配方,要么只能关门大吉。而那些大企业,因为少了竞争对手,反而能更自由地定价。以前 15 块钱一杯的奶茶,现在可能要卖到 20 块、25 块。

谁来承担这个成本?还不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尤其是那些每天加班到半夜,排两小时队就为了喝一杯 19 块 9 奶茶的 “打工人”,最后只能花更多的钱,买跟以前一样的东西。

最近的西贝预制菜事件,也是一样的逻辑。

这就是 “老罗刀法” 最阴险的地方 —— 他用大众对 “食品安全” 的愤怒,把刀砍向了大众的脚踝;他打着 “保护消费者” 的旗号,却制造了一个更不安全的市场。表面上看他是在替大家维权,实际上却是在帮着大企业挤压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最后坑的还是我们自己。

比 “坑消费者” 更可怕的,是罗永浩正在消耗大家对 “挑战者” 的信任,也就是所谓的 “信用折旧”。

早年大家愿意相信罗永浩,愿意把他当成 “反抗权威的英雄”,不是因为他说的话多好听,而是因为大家知道,他这么做是要付出代价的。那时候他吐槽体制,可能会被封博客、被叫停活动,甚至可能影响自己的生活。大家觉得,他是真的在 “拆墙”,真的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

可现在呢?他依旧顶着 “挑战者” 的名头,却躲在 “安全区” 里说话。他吐槽资本、吐槽大企业,不仅不会有任何风险,还能收割流量、涨粉丝,甚至还能接广告、带货赚钱。

以前的 “反抗” 是真的反抗,现在的 “反抗” 却成了一门生意。

每次他拍视频 “开炮”,表面上看是在替大家发声,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的直播间引流。视频拍完没几天,他就会在直播间里卖相关的产品,比如吐槽完奶茶,就开始卖自己品牌的饮料;吐槽完直播带货,就开始卖自己选的商品。

久而久之,大家就慢慢明白了:“原来老罗的‘反抗’,就是为了带货、收徒、接广告啊。”

当 “反抗” 变成了一门零风险的生意,每一次这样的 “安全反叛”,都在消耗真正的反叛成本。

以前如果有人站出来批评权威、批评大企业,大家会觉得 “这个人很勇敢,他说的话可能是真的”。可现在呢?大家看到有人这么做,第一反应就是 “他是不是想涨粉带货?”

慢慢的,大家就不再相信真的有人敢 “拆墙” 了。就算有真的想为大家发声、真的想改变现状的人站出来,大家也会觉得 “他肯定是另一个罗永浩,最后还是要赚钱”。

结果就是,那些真正需要被听见的声音,比如中小商家的困境、普通消费者的诉求,都被淹没在 “狼来了” 的质疑声里。而那些本应该被推倒的 “墙”,因为没人敢再去 “拆”,反而越砌越高。

经济学里有个说法:“用别人的风险,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最古老的寻租模型。简单来说,就是把风险转嫁给别人,自己却拿着好处。

罗永浩其实就是把这个模型搬到了舆论场里。

早期的时候,他是用自己的个人风险,去换社会声望。那时候他吐槽体制,可能会面临各种麻烦,但他也因此收获了 “勇敢”“敢说真话” 的名声,成了大家眼里的英雄。

可现在呢?他反过来了,开始用社会风险,去换自己的个人安全。他吐槽资本、吐槽大企业,把大家对资本的愤怒点燃,引发一系列社会争议,可他自己却躲在后面,靠着这些争议涨粉、赚钱,一点风险都不用承担。

这两种做法,差别可太大了。前者是英雄,后者其实就是政客的做法。

英雄会把自己的伤疤露给大家看,告诉大家 “我为了反抗付出了这些代价”;可政客呢?他们会把自己的 “伤疤” 包装成 “勋章”,卖给大家,还让大家感谢他。

就像罗永浩,早年他被封博客、被叫停活动,这些 “伤疤” 本来是他勇敢的证明。可现在,他却把这些 “伤疤” 拿出来炒作,说 “我当年就是因为敢说真话,才会遇到这些事”,以此来证明自己现在说的话也是 “真话”,让大家相信他、支持他。可实际上,他现在说的话,早就没了当年的勇气,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下次再看到 “老罗又开炮了” 的新闻或者视频,我们别着急点赞、转发,不妨多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这炮口背后,是谁在买单?他吐槽这个企业、这个现象,最后承担后果的是不是我们普通消费者、是不是那些中小商家?

第二,他站的那个 “道德高地”,地基里埋着谁的成本?他说自己是在替大家维权,可实际上是不是在帮着别人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让我们付出更多的成本?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永远都是 “我们普通大众”,那 “老罗的无耻” 就不再是一句情绪发泄的话,而是一堂实实在在的公共课 —— 当 “反叛” 可以零风险,当 “反抗” 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它就不再是真正的反抗,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力,一种用来收割流量、谋取利益的工具。

大家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躲在安全区里喊口号,而是敢于站出来,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承担代价。就像早年的罗永浩,虽然他的做法可能有些极端,但他确实在为自己的 “反抗” 付出代价,那时候的他,才算得上是勇敢。

真正的自由,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敢于在安全区之外说话,敢于去挑战那些真正需要被挑战的东西。而不是像现在的罗永浩,只挑那些安全的、能带来流量的话题去说,对那些真正需要被关注、但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风险的话题,却避而不谈。

除了这种 “敢于承担代价的勇敢” 和 “在安全区外说话的自由”,其他的所谓 “反抗”,都只是精致的 “安全反叛”,本质上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跟真正的 “反抗” 没有半毛钱关系。

图片

经济学这门学问,其实一点都不浪漫,它不会像罗永浩那样,说些好听的话来哄大家开心,但它能告诉我们最真实的道理:每一次看起来 “免费” 的维权,每一次听起来 “正义” 的反抗,其实都在暗地里标好了价格。只不过这个价格,不是直接让你掏钱,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付出成本,比如花更多的钱买东西,比如失去更多的选择。

学习经济可以让大家知道自己到底在为这些 “安全反叛” 付出什么。

下次再有人像罗永浩这样,打着 “替大家发声” 的旗号去 “开炮” 的时候,我们总得知道,他到底是在替我们争取利益,还是在把我们当成 “韭菜” 收割;我们总得知道,自己被他 “代表” 的时候,到底被代表了什么。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转发给那些还在为罗永浩叫好的朋友。其实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辩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一方掌握着 “话筒”,大家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img

奥派搬运工

赞赏二维码 喜欢作者

阅读 194

修改于2025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