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根就没有什么产能过剩这回事
孙立平教授写了一篇文章,《症结在哪里?就是两个过,一个过剩,一个过度》。他说:
中国经济的最基本背景是什么?我将其概括为两个过,产能过剩,消费过度。
孙教授错了!
“产能过剩”是主流经济学的概念,实际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产能过剩这回事。
只有产能错误。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产能过剩是总量概念,是说供给超过需求了。
产能错误是结构概念,是说某些领域生产错了,使得销售收入弥补不了投入。
经济学中有一把非常锋利的武器,叫萨伊定律。我就用萨伊定律,来剖开孙立平的错误。
萨伊定律很简单。需要且有能力购买,叫需求。只有能供给,才有支付能力,才能买得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当你发现供给“过剩”(实际是供给错误)了,那有可能是两种原因导致的。
第一, 你生产错了。比如,在手机推广开了以后,你还在生产BP机。
第二,别人生产错了。假定经济体只有你和张三两个人,你生产了500斤大米,想换100斤猪肉,但是张三没有生产猪肉,而是造了一张桌子来跟你换,你又不想买桌子,于是你的大米也“过剩”了,但实际上这是别人生产错误导致的。当然,张三的桌子也“过剩”了。
看起来谁都“过剩”了,这个现象被主流经济学错误地理解成供给总量超过需求总量了。
不可能彻底消灭生产错误,只能动态解决它。
供给错误,有的是市场中的主体预测错了,对这类错误,市场时刻在重新调整、纠错,所以不是问题。
例如,当张三放弃生产桌子,去生产你要的猪肉,你的大米就不“过剩”了,张三的猪肉也不“过剩”了。
有的是外来力量使得它们变成错误了。
例如,当教培行业许多老师失业以后,那些原来针对他们的需求而存在的产能,就变成错误了。这当然不是什么“产能过剩”。而这些生产者弥补不了投入,也买不起别人的东西了,于是,为这些生产而存在的产能,也变成错误了……
孙立平教授错在哪,我说清楚了吧?
当然,这个错不能全怪孙立平教授。毕竟,他也只是接受主流经济学的概念。
孙教授对原因分析错了,他就感觉,这“产能过剩”,无解了,无解了……
实际上,解决办法很简单:放开对市场的束缚,让企业用正确的生产,去解决表面“过剩”、实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