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钱的对与错,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立场问题

总有许多人,在理解经济问题时,不是把它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意识形态立场问题。当经济学揭示出的道理不符合他的立场的时候,他不是去分析经济学原理是否正确,而是说,你怎么屁股坐歪了。

这时候,你向他解释是无用的。他说这个话似乎在指责我,没有表达自己什么立场吗?不是,他实际上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不应当对政策唱反调。将他的逻辑贯彻到底,其实说的是:政府永远是对的,每个人都是卒子,言听计从就行了。

但是增发货币到底是对是错,是一个“纯粹的智力问题”,既然是智力问题,就必须当做智力问题来处理,把它转移到道德领域,并且把不符合自己立场的人视为恶棍、反贼,对于理解一个经济问题毫无帮助,会导致一场灾难。

马牌不是说了吗,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每个阶级有不同的心智逻辑结构,一个人处在什么阶级,就会按照这个阶级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他们丝毫看不到,明明处在同一阶级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想法。这时候他们采取了一个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那就是把凡是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人开除出这个阶级——他之所以和我们想法不同,是因为他是叛徒内奸。于是一场场残酷血腥的杀戮随之到来。

做出这样的处理,在其“逻辑”体系内,是“自洽”的。因为如果你把阶级斗争——而不是分工合作——当成历史的主题,也看做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手段,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是敌对的,不然的话,其社会动力论就错了。

增发货币对与错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一个阵营问题、立场问题。

货币理论的一切原理,都包含在货币的定义中。货币就是交换媒介。一种商品由于物理性质稳定、数量有限、单位价值较高、便于储存、分割和运输、转售的价差小即价值稳定,那么它会被人们选定为间接交换的媒介,以解决直接交换中无法解决的需求双重巧合问题,由此扩大市场生产和交换的范围,造福整个社会。

既然是交换媒介,那么多与少,都是够用的,都能够履行其交换媒介的职能。多了,货币购买力下降;少了,货币购买力上升。如此而已。

货币不是财富,只有真实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才是财富。发展经济,依靠的是真实的储蓄增长,投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依靠发货币。增发货币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它创造了虚假的货币财产权,只会对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因为货币扩张有“坎蒂隆效应”,谁越是靠近货币水龙头,谁就越是受益,反之就越是受损。从来没听说过,一国可以依靠发钞票和财富再分配而变得繁荣。

没有真实的储蓄增长,扩张信贷规模、人为压低利率,会错误地延长生产结构,造成资本品行业的虚假繁荣,消费品行业的资源短缺,即生产结构的严重扭曲。错误的投资项目将因为结构的扭曲和真实的储蓄短缺而难以为继,制造经济危机,导致财富一夜归零。

犯有通缩恐惧症的人,看到经济低迷和价格下降,就期望大放水。他们理解不了因果关系:正是前期的货币扩张政策,导致了结构性的扭曲和资源错配,使经济萎靡不振;如果继续放水,那就是饮鸩止渴,会阻碍经济的必要清算过程,只会使萧条延长和加深。

他们更理解不了“价格结构”的概念,企业家在决定是否投资的时候,从来不是单看某种终端消费品的价格,而是看消费品和资本品之间的价格结构,只要二者之间有差额,那么单一商品的价格到底是高是低,根本就不是问题,生产就是有利可图的。在萧条期,不能阻碍价格的自由回落,因为只有当资本品价格下跌得足够低,企业家看到了利润前景,才能重新投资,启动经济的复苏进程。

这些人同时还是重商主义思维模式,从商人的眼光看待经济,价格越高越好、卖出去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但从消费者和整体经济角度看就不是这么回事。价格回落、货币购买力上升、储蓄增值,当然是好事。东西卖不出去,不是所谓“产能过剩”,而是因为过去在信贷刺激下进行的投资是错误的,偏离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价太高。对这种错误的投资,消费者对他的惩罚当然就是让他破产,把稀缺的要素释放出来,让更能服务消费者的企业家接手,让经济结构回归正常。市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家盈利,也有大量的企业家破产,这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是很正常的、有益的市场过程。

正是由于对货币理论的错误理解,人为操纵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把央行当成救世主一样的存在,实施通胀政策,才导致了繁荣-萧条的商业周期,才使得市场清算无法完成,错误的生产得以继续,不断掩盖和积聚了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通货膨胀打击了真实的生产行为,毁灭了经济发展已有的成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因为谁越是靠近权力,能够取得信贷资金,就可以过得很好,那么何必服务于消费者呢?

以上经济学理论,是经过千锤百炼,进行逻辑推导的结果,其正确性经得起任何检验。

那么它有任何“正调”和“反调”吗?有任何感情色彩吗?有任何立场和意识形态之分吗?

都没有。

它就是货币理论,就是一个智力问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没有立场,没有国别之分。它是价值中立的。

经济理论把货币问题的因果关系清楚地揭示在这里,它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经济问题的指引和行动的指南,但是它从来不干涉一国或者一个人的抉择和判断问题。抉择和判断的权利,一直属于每个人自己。

比如拜登政府在疫情期间大撒币、给美国人发钱,我们为什么要批评?

这跟我们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的立场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它违背了经济法则,会带来经济灾难。任何一国这样做,我们也都要批评,这叫逻辑一致。经济学原理不允许我们说,A国发钞是正确的,B国发钞是错误的。

那既然发钞是错的,拜登甚至有可能明明知道它是错误的,但却就是要违背经济学原理这样去做,说明了什么?

正说明了,经济学是价值中立的,它只揭示因果关系,怎么选择是你自己的事。

那么拜登之所以无视经济学原理去这样做,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对经济造成一点危害——这种危害往往并不是立即就能展现出恶果——相比于他的选票和执政地位,没那么重要。换句话说,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党团利益,他不惜牺牲民众的长远福祉。这就是他的行动取舍、价值排序。

经过持续不断的大撒币,把美国生产结构搞得严重扭曲,经济萎靡不振,企业生产能力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于是,在国内压力集团的主导下,他采取了干预递增措施,那就是加征关税,阻碍自由贸易,以保持国内落后产业的苟延残喘,这样,不会导致从业人员的失业,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

自由贸易有利于交换双方的福利增进,这是一条经济学原理。拜登政府的财政部长是谁呢?是珍妮特·耶伦,她是一位经济学家。她在当经济学家的时候,支持自由贸易,在做了财长之后,就支持贸易战了。

这再次证明,经济学理论是没有什么立场的,有立场、做选择的总是每个人自己。

贸易管制,对美国消费者不利,对美国生产者也不利,因为他们的原材料进口成本更高了。但是假如你是受保护的行业的从业者,你就会支持,因为这样会让你免受竞争的特权,收割国内消费者——尽管这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自己,因为你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但这同样是你的立场问题,根本不是经济学原理的问题。经济学原理从来没变过,变化的是一个人的利益、立场和观念。以自己的利益、立场和观念来判断经济学原理的对错,凡是恰好符合我的立场的经济学原理,才是正确的,否则都是错误的,这很荒谬。你不能拿自己的利益,来评判一项科学原理的正确与错误。

经济学原理和市场经济之所以难以彻底实行,不在于它们有多么难理解——一个智力问题,即便自己理解不了,也总有智慧超群的精英可以理解它,并为所有人提供帮助——而在于人总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一切政治治理和具体政策,都必须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才能持续。长期来看,没有不符合公众舆论的政府这回事。如果大部分人不支持某项政策,它就难以实行;如果大部分人不支持某种治理,它就会轰然倒塌。

观念决定历史。这个论断,同样是价值中立的。

那么这个价值中立的论断,谁都可以拿来用,看他怎么选择。

一个君主手握国家机器,当然可以将反对者突突了。但是执行这个突突命令的人,同样是观念在指挥他,国王不会去亲自杀人,总有人在自愿服从他的命令,他们信奉这种观念——服从命令是正确的选择。

但君主的统治,依靠的是观念影响力,而不是枪炮。有些国王懂得了这个道理并践行之,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让自己的治理尽可能契合民众的观念,结果他的统治就相对稳固;有的国王,自恃自己控制了超级强大的武力,认为可以用枪炮将一切反对力量弹压下去,可以横征暴敛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他最终就会走向灭亡。

所以,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原理没有变,就看君主他自己怎么选择。

当民众领会这一条原理的时候,同样为他们提供了指引。你只有了解了某项经济政策到底对与不对,才能选择自己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当你知道发钞票不对,你才会积极地反对它;如果你认为它正确,或者本着无所谓的态度,那你就会积极地支持或者消极地服从,这项政策就畅通无阻了。

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原理没有变,就看民众自己怎么选择。

也不要以为自己力量渺小,事情总是在慢慢起变化。当大部分人发生改变,就会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社会大众要加强自己的经济学教育,它是识别一切政治谎言的唯一可行工具。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跟你的立场和情绪没关系,它对任何人的价值观和立场不持意见,只揭示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际上,任何科学原理,都不可能对一个人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排序问题做出评价,它们都只是揭示因果关系而已。

价格管制会人为制造短缺;炸药可以燃烧释放能量;砒霜有毒。这三句话分属于经济学、物理学和化学,它们都价值中立,都是科学,都确凿无疑。

但是有人故意进行价格管制,由此制造匮乏,然后让所有人都卑躬屈膝地向他乞求食物,这是他的目的和选择;炸药包会爆炸,有人用它开山修路,造福人类,有人用它炸掉同类,这也是他们不同的选择;砒霜有毒,但是化学家从来没有说过你应不应当去喝砒霜的问题,对于一个要自杀的人来说,砒霜是实现他的目的的手段。

经济学就在那里,怎么用是你的事。你不懂经济学,不反对错误的经济政策,代价自己承受即可。

我们期望的是,一个早已被证明正确的科学原理,应当得到大众的认知和认可,而不是非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恍然大悟。假如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在1920年代,就接受了米塞斯关于经济计算问题的著名论述,那么就不会有格别乌,以及此后排队买面包的匮乏生活。

降准降息降首付,央行大招,市场接得住?

今天,众多经济学家、众多房地产持有人期盼已久的大招终于来临,一大帮人额手相庆,某非著名生发养发水代言人任泽平激动得爹妈叫个不停:

图片

他把这些放水政策称之为抓经济、尽力、专业、担当、人文关怀。此人经济学语言没见说过几个,美国政客式的虚骄、浮夸语言倒是学会了不少。

我们经常听美国政客发表演讲,说“我们采取了一项富有勇气的勇敢的政策,兑现了我们对美国人民的承诺,彰显了我们美国人的慷慨和对社区的热爱与责任,捍卫了美国的自由……”云云。你以为他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呢,原来是说给每个人发2000美元支票。是够慷慨的,慷他人之慨;政客后面的气氛组开始哗哗鼓掌,怎么能不鼓掌呢,因为邀请来的,都是受益者啊,付出代价的冤大头,不会出现在画面中。

任泽平的微博,几乎就只有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放水”。不知道他持有多少股票和房地产,恒大的烂尾楼是不是有他的份,所以总期望放水以拉升资产价格。包括任泽平在内的一大帮专家现在在鼓吹10万亿规模的刺激政策,他们认为这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真是爹亲娘亲不如“财爸央妈”亲。

货币银行原理异常精深,在经济学中是“皇冠级”的存在,加之银行系统的实操业务又非常复杂,所以我搞不懂多少,只能说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建议先读这几篇文章:

发国债的经济学含义

二级市场买国债,意味着什么?

美国大跃进 ——次贷危机的根源:美国的经济适用房“大跃进”计划

还有一篇讲准备金率的文章,记得叫《铁锤仓库的故事》,那个号没了之后,找不到了,有收藏的朋友,请在留言区见。

下面简略说说降准降息降首付的经济学含义和影响。

1、降准。

我们首先要知道,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是部分准备金银行。也就是说,银行系统发行的信用媒介,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真实储备。假定是黄金货币,银行仓库里有1吨黄金,但是市面上的黄金票据,却是10吨。

这个1吨黄金,就是这家银行的准备金了,但是实际流通的黄金凭证是10吨,所以准备金率就是10%。也就是,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是10,信贷扩张了10倍。

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意味着只要大家一块儿去取钱,银行就倒闭了,因为它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真实储备。所以银行最怕的就是挤兑,为了防挤兑,它必须告(欺)诉(骗)公众,它的储备很充分,大家不用恐慌,到必要的时候,就会像罗斯福一样,把银行直接关门停止营业,以防止公众的挤兑。所以部准银行的存在,依赖于公众的信心,对通胀是否持续下去的预期。

现在是法定纸币时代,从根本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兑现”一说,因为兑现,也是用纸币“兑现”纸币。银行系统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扩张的,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规模予以限制的,只有准备金率了。

假定准备金率仍为10%,1亿元的基础货币,最多可以扩张出10亿元的信贷规模,信用媒介就这样创造出来了。如果它想扩张到11亿,那就不允许了,因为准备金已经“耗尽”了。

降准的含义,就是进一步扩大的信贷扩张的理论上的规模。

假定1亿元基础货币不变,准备金率下降到5%,那么货币乘数是20,就可以扩张信贷规模至20亿了。理论上,市场上可以一下子多冒出来10亿元。这就是这句话“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的含义。

假如,一家商业银行准备金是1亿,准备金率5%,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面会提到——放贷规模是10亿,那么这个时候,它的准备金运用得就不充分,因为10亿信贷只需要5000万的准备金,那么,多出来的5000万准备金,就是“高能货币”,只要准备金率不变,这家银行就可以随时扩张信贷。

2、降息。

对于银行来说,降息就是在增加准备金,或者说,真实的准备金储备可以发挥最大的信贷扩张效应。

比方说中央银行控制之下,有10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是10%,这些商业银行在央行这个最终贷款人的护佑下同步扩张。这时候假如A银行,信贷规模已经达到准备金的10倍了,它就没有扩张能力了。而b银行,这时候还有“高能货币”储备。那么这个时候,如果A银行要放贷,就可以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向b银行融资。

这就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美联储经常讲的降息,说的是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多少个基点,说的也是,商业银行间同业拆借的隔夜利率。

说白了,就是几个银行间相互挪腾,使信贷扩张规模最大化,并不突破准备金率的底线。

那只要降低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的挪腾余地就更大了,成本就更低了,准备金实际上就增加了,信贷规模就更大了。

而可贷资金余额增加,本来就有降低利率的作用,降息也会刺激企业进一步贷款,所以其结果也是信贷规模趋向于扩大。

3、降准降息的经济影响。

很明显,降准降息,都是在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也就是任泽平等人期盼已久的“拧开水龙头”。

但是且慢,前面说的扩张10倍也好、20倍也罢,还是有关部门说的“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都是理论上的,实际情况会与此有很大不同。

还按1亿准备金,10%准备金率举例,理论上的确可以扩张信贷至10个亿,但是,要是只有若干家企业贷了5亿,那么剩下的准备金就无法发挥其效用。这就是前两年的情况,就是说,其实原有的准备金率,已经够用了,根本都没触底呢。现在再降,理论上可以继续扩大信贷规模,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

这是因为,货币信贷与其他商品一样,有供给有需求。央行你可以决定供给,但是你无法决定需求。也就是说,你可以放贷,但我可以不要。这时,这些货币只是在银行系统增加准备金或者内部流转,但贷款放不出去。

贷款放不出去的原因,是人们对经济的未来预期降低,不敢投资,你给我放贷,我也不敢要啊。

这就是我们看到,央行已经很“给力”了,它在卖力地拧开水龙头了,然而经济不见起色的原因。

为什么未来预期会降低呢?因为管制和干预太多,产权的预期不稳定,看不到市场化的美好前景,投资可能打水漂。所以,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但不敢贷款,不敢消费,反而增加现金握存。

增加现金握存的结果,就是明明投资缩减了,大家生活变得没有以前好了,但是统计报表上,住户存款的规模反而更大了。同时,增加现金持有,就是不像以前买买买了,意味着物价反倒可能会降低。

这对经济的调整是有益的,其实就是消费者对现有资本结构投下的反对票。

因为现在的许多不当投资,以及物价的上涨,正是前期信贷扩张的结果。

信贷扩张具有坎蒂隆效应,它会造成再分配,谁靠近货币扩张源头,谁就受益,谁远离,谁就受损。它会改变相对价格结构,导致生产结构的扭曲,将资源吸引到远离消费端的资本品生产中,造成大量盲目的错误投资。同时,当然会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只不过,上涨得并不同步同比例。

没有那么多真实的储蓄,只是钱印多了,那么投资根本就不可能持续。错误的投资,必须被清算,这就是烂尾楼的原因。物价的上涨,也是前期信贷扩张的结果,现在也必须回归到市场水平。

这是市场必要的清算过程。如果物价、尤其是被推高的资本品价格不降下来,企业家就看不到利润前景,就更不敢投资,也就无法启动经济复苏的进程。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降准降息,扩大货币供给,增加政府赤字和开支规模,结果就是,错误的投资得以延续,物价会继续居高不下,生产结构性扭曲越来越严重,大家就更不敢投资了,经济就可能会持续低迷,高通胀、高物价、高失业率会并存,我们知道,这叫“滞胀”。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以及1970年代曾经经历过,它宣布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荒谬。

经济的进步,是真实的生产增加、储蓄增加、投资增加的结果,不是货币信贷增加、赤字开支规模增加的结果。如果印钱、发债就能发展经济,那么阿根廷、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应该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任泽平,以及最近整天在鼓吹10万亿的专家们,你们要走正道,不要总想着那些歪门邪道,你们要有点常识,不要骗人成性,把民众当傻子。

当前推动经济复苏和进步的唯一可行途径,就是要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减税收、砍管制、少干预,停止通胀,砍掉开支。一句话,奉行市场经济。

4、降房贷利率、降首付比例。

每一项干预主义政策,都必然有受益群体,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其背后的主导力量。透过真实利益,寻找背后的动机。

降存量房贷利率,当然有利于拥有房地产和按揭贷款的群体。有房贷一族,实际上是通胀的受益者,因为房地产行业就是首先拿到新增信贷资金、即靠近货币水龙头的人,对没有贷款的、无房的,构成了购买力的剥夺,即财富的秘密转移。

随着通胀的持续,债务本来就是被稀释的。通胀有利于债务人。然后,这次房贷利率又下降了,还款额更少了。赢了两次。

中国现在城市居民的有房比例已经很高,还有许多“房地产爱好者”,所以这是一个对很多人都有利的政策——至于长远影响,这时候人们是顾不上的。由此,这些人会更加支持他们的央妈,以及背后的力量。这是另一个、其实是各项干预主义政策的永远受益者。

降首付比例,当然就是可以首付更少,拿到的贷款更多,这样,房贷利率降了,首付也降了,可以刺激大家买房,拉动房地产市场;同时,一旦大家开始贷款买房,上面说的降准、扩大信贷规模的边界,就派上了用场——不至于大家都要贷款买房的时候,准备金率触底了。

完美的闭环。

但是仍然且慢。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怎么爆发的呢?我前面推荐大家的文章,浓缩一下就是,无限地降低首付,甚至美国政府直接补贴首付,无限量地给那些根本没有信用、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即“次级贷款人”放贷——这些人恰恰是黑人居多,谁不放谁就是种族歧视。

结果是,房地产市场在信贷刺激下,大量过度投资,价格不断攀升,转手就能赚钱,那么还款就没有问题;一旦房地产市场在信贷刺激上错误投资过多,经济结构严重扭曲,房地产就烂尾了,就价格缩水了,那么,即便卖了房子,也还不了贷款。这时候,“雷曼时刻”到来,次贷危机爆发。

现在是,很多房地产项目已经出现了错误投资,卖不出去了,那么降首付降利率的结果,就是这些项目有可能起死回生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错误的投资无法被清算,稀缺的资源被继续绑定在错误的生产结构中无法释放出来,导致其他行业的生产难以为继,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长期结果就是,生产结构的扭曲将更加严重,经济的必要调整无法进行,经济的低迷将会持续更长时间。

(来不及改了,就这样发了,错漏之处,路过方家多指正;留言自动精选,要谨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