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文明维度降级:人民有选择吃翔的权力

最近印度人苏纳克当选英国首相,大家调侃说,英帝被印度殖民了。很多人把中印关系比喻为“龙象之争”。以前我也以为印度是象,了解后才知是插了大葱的猪。文明维度为何总是会倒退?

印度最心心念念的是入常问题,已经多次向联合国提交了入常申请。

图片

第六次……中国也应该反对——常委不是白当的。

联合国已经是扯皮机构了,再把奇葩印度引进来,还变成双数——注意:关于会议决策表决,一般要求设置为单数,3是最经济的决策数,5最常规,7就可能出问题了——联合国那还不乱成一锅粥?

言归正传。

一、复杂的国度。

我们还是八一八印度:真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国度,没有之一。

历史,老悠久了,但杂乱无章。文明维度很低,徘徊在一维文明早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各个邦、部落乱打一气,小部分时间出现一两个强大一点的王朝,暂时搞得大一点、有名一点。比如孔雀王朝,他们的阿育王从一个变态渣男,立地成佛、秒变明君,还把佛教发扬光大的故事,是古印度的高光时刻。

中国古代和印度的交往,最著名的当然是唐三藏,次著名的就是王玄策同志“一人灭一国”的故事,他是西藏——印度之路的主要开拓者。

王玄策本来是大唐使者,出使印度时,遇到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殁了——唐人把古印度划为五区,东、南、西、北、中五个天竺(总让我想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中天竺是最大的——国中大乱,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称“那伏帝”(总让我想到扶地魔)——本来天高皇帝远的,王玄策也没打算干涉别人内政。问题是这厮自己心虚,居然派人袭击王玄策的使者团队,抓了王同学。

这可把王同学气着了。他乘乱逃走,跑到吐蕃借兵——那时的吐蕃刚被唐王朝收拾服帖,识时务的松赞干布一看打不赢,立马机智勇敢地谢罪,称臣于唐朝,还娶了我们都熟悉的文成公主——作为女婿,一看老丈人家的使团被欺负了,那还不挣个表现?于是王玄策借到了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不到一万人,就敢杀回印度报仇。

从来没打过仗的文官王玄策同学,与数倍与己的敌人开战,而且打的是客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居然不到三天就攻破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干掉1万多人。

本来阿罗那顺逃走,但这厮不服,聚集人马再打……连打几次,终于把自己打死了,老婆也被俘。王同学把王妃、王子等俘虏一万多人,牛马二万余匹押送回长安,献给唐太宗,只换了个朝散大夫的官职——没办法,在大唐王朝眼里,天竺就不是个正经对手,王玄策的胜利跟其他人比,不算什么大事。灭了人家国就算了,给个安慰奖。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大唐不算出众、没打过仗的王同学,能一人灭一国呢?说穿了很简单——大唐已经二维文明,又处于鼎盛阶段,而印度还在一维文明以下——高维文明干掉低维文明,是降维打击。这场战争其实没多少悬念。

当然,也顺便说明,古代印度人的战争能力,属于战五渣水平。

二、邓巴数规律。

我其实一直奇怪,为什么印度古文明好歹也发展了好几千年,怎么就没走出一维文明呢?

我们以前谈过,文明的维度是用群体思维链条的长短来划分的。一维文明中,群体的思维链很短——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指群体智慧激荡,容易互相提高认知,加长思维链条的,即“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但是一维文明的群体思维链,基本上没有超出一个人的认知。也就是三个臭皮匠和一个臭皮匠,没啥区别。

根据邓巴数规律,个人管理能力有150人限制。超过这个数,一个人就管不过来了……这也是古印度一定四分五裂的原因——文明维度太低,管理能力太弱,稍微大一点,就管不过来,国家就得崩溃。

那么如果管理更多的人呢——邓巴数定律指出:对于维系一个群体的关系,如果超过了150这一数字,那么就需要更严格的规章制度、法律以及执行标准,否则无法维持稳定、凝聚的族群——就是说,要依靠社会组织及机构,规则运行等手段。所以,群体思维链的表象,就是看社会管理的组织、结构、规则等情况。

理想状态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际交往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复杂,协作越来越多样化的过程——它需要匹配相应的管理智慧,不断变化和适应的组织及管理结构,去匹配社会的发展——能匹配时,就会促成社会的文明升级升维;无法匹配时,就会阻碍社会发展,或者崩溃。

中国能独立升维到二维文明,是因为水患治水的需要,让大家学会了分工协作和建立大型组织机构的二维能力。

而印度环境太好了,随便种点粮食就能让大家不死不活地生存下去,所以一直陷在一维文明中“岁月静好”。

这里多句嘴,秦制的组织结构具备实现大一统的功能,但是模型太简单了——对付打仗可以,但对付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就无法适应。怎么办?理想的情况是改变结构,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秦制是反过来,结构不变,强行控制社会,修剪社会复杂的地方,把它变简单,为此,牺牲掉社会智力——简单说,就是把人变成机器人一样听话,以便管理。

由于人性是不确定的,无法真变成机器人。只要社会稍微复杂一点,稍微出现一点变数,就会反复动摇和扭曲这个结构……扭曲到一定时候,必然崩。

不过,这个结构比印度高,多遇到点会修生养息的明君,能坚持2到300年。

到今天,印度还有一些区域不足一维文明。据公开资料:印度的省级行政机构有28个邦、6个联邦属地及1个国家首都辖区。有100多个民族,民族语言就更多:正式登记的语言有1662种,原来宪法规定了14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后来逐步增加到22种——连统一的语言都没有。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大量陋习:童婚、巨额彩礼、寡妇殉葬等等。而且是名声杠杠的“强奸之国”。

三、外挂。

但是一维文明的印度运气好,开了外挂——遇到了大英帝国,妥妥的三维文明创始人。

刚开始是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了联络站,货物中转站——周边的各种邦国太LOW,经常互相打架,最大的一个邦国是莫卧儿帝国,用伊斯兰那一套来管理国家,也没管好……正如马克思分析的:“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

大英帝国打他们,那是三维文明打一维,热兵器对冷兵器——毫无悬念。最重要的是,相比这些一维文明的混乱和无序,东印度公司显得价钱公道,规则清晰,于是投奔东印度公司的人越来越多——东印度公司本来是个商业公司,人家就不是玩打仗的,但是随着人员增多,地盘扩大,与各个邦国必然冲突。他们只好谈判为主,打架为辅,逐步把各个邦国纳入了自己的商业规则体系——也就是史书上说的“各个击破”。其实印度邦国联合起来也打不赢,假如他们能联合起来的话。

换句话说,莫卧儿等邦国,论打架,打不过东印度公司;搞吸引力,也搞不过它;搞计谋,更不行……最后,东印度公司愣从公司干成了国家,一不留神完成了印度的统一工作。

失去权威的莫卧儿皇帝还保留着,只是已经说话没人听了。

东印度公司开始建设印度,在开垦印度农作物的基础上,带给他们近代工业。比如兴建铁路、工厂、学校;建立现代司法系统;投资银行、钢铁、水电等部门,并扶持当地民族工业,比如印刷、造纸、榨油等小型企业——被大英帝国拽着强行拖入三维文明,印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历史学家记载,鼎盛时期,印度产出占到整个大英帝国GDP的近40%,想想英帝在印度投入了多大的精力——印度被誉为大英女王皇冠上的珍珠。

千万别说这是印度人民自己劳动创造的变化——他们以前劳动好几千年了,咋没啥变化呢?

这恰恰说明,生产力和财富的创造,是需要资本和适格管理者的——否则就是无效劳动。资本好找,适格管理者难找——因为管理才是长思维链条,需要智慧。智慧这种东东,用钱买不来。

就像南非,当适格的白人管理者离开后,黑人用尽吃奶的力气也管不好,接手没几年就把几乎所有企业整破产了……南非从非洲明珠掉进粪坑。

这样的事,其实早在印度就发生过了——传说195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全面撤出印度的决议。最后一任英印总督蒙巴顿对甘地说:“我们走后,你们跟本不晓得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甘地响亮地回答道:“即使我们把印度弄成一佗屎,也是我们印度人自己愿意吃的。”

一语成谶!

简单八一八印度人民奔向吃屎的过程:

在殖民过程中,英帝商业体系与印度传统发生了冲突。比如印度是种姓制度,传统上只有婆罗门和刹帝利能担任战士,但是英帝什么种姓都招,只要能打仗;再比如,一些陈规陋习,烧寡妇什么的,英帝实在看不下去,就严厉禁止……导致双方冲突越来越多。

后来士兵中传出个谣言,说来复枪子弹用猪油包扎过,导致穆斯林士兵不满。东印度公司怎么解释也没用,于是冲突升级……最后酿成了1857年的印度大起义。

东印度公司处理起义时优柔寡断,搞商业的总想谈判,不愿杀戮印度人和损坏城市——他们安抚和妥协的姿态,在印度人眼里,就是软弱好欺负,结果起义越搞越大……最后英帝不得不派远征军来镇压。血腥镇压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起义结束后,英国调整对印政策,撤销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并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规定印度由国务大臣领导的十五人参事会直接管理。1858年11月英国女王下令:“尊重当地王公权利、尊严和体统”——把印度上层贵族和宗教头领,吸收进管理层,表示尊重其种姓隔离制度,开始了以印制印的新尝试。

后来印度国大党成立,由一帮有理想、有道德的印度本土知识分子组成。他们一开始是想认真学英帝,逐步推进印度的发展。结果爱尔兰独立和一战,让他们的心思活络了:你说要是英帝被赶走,谁是最大赢家?

于是,以尼赫鲁家族为中心的一帮人,扯起了民族主义大旗。印度是否发展不重要,印度人自己说话算数才重要——文明悠长的国度都有这个特点,总认为自己聪明厉害,一时不厉害,是因为意外。只要怎么整一下,立马就能厉害无比。

也就是说,印度上层阶级和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认为英帝的作业好抄——可以赶走英帝,自己管理国家。

二战后,正好爱装逼的美帝又当了老大,他们一支持民族独立,结果就一大帮国家呼啦啦独立了。

四、甘地。

说印度独立,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圣雄甘地。“ 圣雄”的称号,是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赠予他的,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像我这样的俗人,向来都害怕圣人,何况圣雄。我们以前说过,要成为职业革命家,得到监狱去修炼一下,甘地更牛,在监狱和南非都修炼过。在南非,甘地作为有色人种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据说因为不肯让出一等座,他被一个白人从火车里扔了出去……在屈辱和自尊心激发下,他先领导了南非的反种族歧视斗争,积累了革命经验才回到印度,领导了印度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再吸收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这个理论将道德伦理的说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认为真理就是神。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真理的原则本质上是爱的原则。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善性,并坚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恶——说实话,怪深奥的,我看不懂。

在进了几次监狱后,甘地思想又发生了变化,他认为“统治印度的不是英国,而是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通过铁路、电报、电话等方式对印度加以控制”。所以,要反抗英帝,就必须全方位排斥现代文明——这种极端的观点,在近代被殖民国家中屡见不鲜,为了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而对曾经向往的西方文明“不屑一顾”甚至“刀剑相加。

甘地于是开始搞“手纺车运动”,自己纺织土布穿上。他不断抨击和谴责工业化的弊病、消费社会的堕落,提倡苦行灵修,反对任何现代器物。据说他妻子患病快死时,甘地坚拒给她打青霉素。政治实践上,他蔑视代议制政体,直接向普罗大众发出诉求——通过宗教力量动员人民,反抗英帝。

后世分析甘地的成功,主要是以下几点:

1、宗教力量——大部分下层人民就听得懂宗教语言。他们把甘地看做大神人转世,狂热地崇拜他;看他受苦受难,就忍不住要搞暴力帮助他。

也就是说,甘地玩精神,信徒玩暴力,在所有非暴力表演背后,都有人民群众自发的暴力行动。比如1942年他发起的非暴力运动,导致全国共有750座政府大厦遭到破坏,警民冲突中2500人受伤。而甘地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大的牺牲,他说:“在抵抗英国统治的过程中,即使100万人因此而英勇就义,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目光犀利的丘吉尔一眼看到本质,说甘地的非暴力主要在装逼,其实是“煽动家”、“裸体托钵僧”、奸诈、暴戾恣睢。他说:“瞧那位伦敦法学院毕业的善于煽动的律师,现在却装成东方人常见的苦行僧模样,半裸身子,瘦如骨柴……装模作样与英王的代表一起用餐喝茶,真是令人作呕。”

不过,丘吉尔看不惯没关系,印度人民喜欢他就是了。

2、对手是英帝。

作为三维文明的带头人,英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摒弃暴力,而以“贸易秩序和自由的经济生态”为原则。

当时印度总督以煽动暴力罪将甘地关起来,却不敢强硬对付这个瘦弱的老头。狱方给他各类报纸,配了一个秘书代处理文件,还有医生24小时保健服务,他想吃什么菜,政府都按需提供。

学者保罗·约翰逊就此评论说:甘地的遭遇证明了英国统治并非压迫性统治,他只能在盎格鲁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

奥威尔说得更直白:甘地能成功不是他有多高明,而是对手太人道。如果换成苏联,情况就两样了。

对英帝来说,如果殖民地不好好干经济,都忙着干革命,那这个殖民地就不值钱了,与其打下来,花大价钱维护统治,还招人恨。不如扔了,让它独立。

3、权力欲望。

甘地可能没什么权力欲望,他就想为心中圣洁的民族独立而奋斗,但其背后有尼赫鲁家族等一大票势力,对权力充满渴望,他们用各种组织及暴力活动支持甘地,把甘地推在前台。甘地遇刺后,这帮人如愿以偿瓜分了印度的权力。

4、美帝支持。

美帝第一次当老大,想当然地认为,全世界都是三维文明的美帝人,都具备自治的能力。所以在全世界支持民族独立,把很多国家文明进程都打断了。像印度这种从一维想跃迁三维文明的,一下就被放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半拉子文明中,至今无解。

限于篇幅,我们下篇再八独立后的印度,尼赫鲁家族的因果报应,以及莫迪能否成为救世主等问题。

五、画蛇添足。

我一直在琢磨,假如真有月光宝盒,让印度人民重新选择一次,会如何?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甘地说得对——“选择吃屎也是我们的权力”,哪怕吃上一万年呢?

虽然半拉子,还是添个笑话:

话说一猎人上山猎熊,不敌,被熊辱;第二天,挟利器上山报仇,还是不敌,又被熊辱;第三天,挟更利器上山,遇熊。熊开口说话了:你丫到底是来打猎还是来寻求强奸的?

猎人回答: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猎人苦练本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有一天,把熊干翻在地,报仇雪恨。

熊委屈地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明明大家互相嗨皮的事情,干嘛非要打来打去呢?坐下来谈判不香吗?

于是……两个国家坐到了谈判桌上。

我们继续扯印度。

一、印巴分治

英印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伯爵,据说是国王乔治的表弟,干过前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的工作,能代表英帝,全权处理印度独立的事。他搞出了《蒙巴顿方案》,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当时的英属印度超级大,大概应该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地的集合。后来分成几块,印巴是最大最早分割的。所以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会说“蒙巴顿童鞋就是个搅屎棍,怕印度强大,故意拆分它”——这显然是个东方思维。

印度本来就是个四分五裂的部落联盟,只是英帝用商业原则把他们聚合起来了。他们从来就没有中国那样的“自古以来”统一的传统,不过是知识阶层想当然地认为“应该”从英帝手里接下“完整”的殖民地范围而已。

但是,没有金刚钻,是揽不了瓷器活的。

印巴分治真正的原因,说穿了很简单:因为信仰、习惯的不同,印度等教派和穆斯林教派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商业可以谈判,相互妥协、达成协议。但是信仰无法谈啊——神都是绝对真理,怎么妥协?凭啥我的神,要让你的神呢?

当双方团结起来跟英帝干的时候,矛盾还不大——人类都这尿性:有共同的敌人时,相互之间的矛盾容易忽略。万万没想到,英帝这个敌人突然撂挑子,不干敌人想干吃瓜群众了……失去敌人,印度教和穆斯林教,只能把对方搞成敌人。

于是,印度的主要冲突,变成了教派之间的恩怨冲突。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争权夺利。

印度国大党,原来是一个英国退休官员创立的,英帝扶持它也是为了“以印治印”。没想到国大党发展到后来,成了地头蛇,自然有了甩开英帝,独立单干的资本和想法。最后,他们确实干翻了英帝。

历史很有意思吧。

英帝的传统政治思维是,谁都可以建党——所以国大党之外,还有很多小党派,比如全印穆斯林联盟。只是他们都无法跟国大党抗衡。

但穆斯林联盟出了个牛人,马哈买的·阿里·真纳。他本来也是国大党的成员,但他是穆斯林,所以又兼职了穆斯林联盟的CEO。刚开始双方关系很好,缔结了勒克瑙公约——在“赶走英帝”的目标下,双方求同存异,团结起来……

但是,权力是春药啊,随着英帝对印度的放权,国大党一心想把权力都抓到手,就开始排斥穆联盟。1937年,国大党取得省议会的选举胜利,马上公开出卖穆联盟,不仅拒绝与他们组成联合政府,而且私下里制定了所谓“亲近穆斯林民众”的策略,想直接获得底层穆斯林的支持,以此来瓦解穆联盟。

这让真纳等人意识到了危险。卧槽,英帝还没走,你们就整得这么骚?那英帝走了,我们还不被欺负惨?

真纳他们开始联络其他穆斯林组织,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抱团抗衡新的敌人——国大党。穆联盟由此壮大,并召集各派签订了拉合尔决议:英国人真走了的话,要考虑自己独立单干。

换句话说,印度独立前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内部的恩怨和冲突了,跟英帝关系不大。本来按照英国佬的想法,印度自治,还在英联邦制下,类似整成加拿大一样的:尊英女王为虚君,整个英联邦市场无条件接纳印度,对印度开放。双方变成生意伙伴关系——卧槽,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当时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接受了这个方案……

然鹅,过了一天,神奇的事发生了,国大党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重新谈判。

需要说明的是:英帝已经进化到三维文明,他们的方案从商业原则出发,以实现“多赢”为目标——可惜,印度人文明维度不够,看不懂。

我猜,国大党那帮人虽然在欧洲留过学,但脑子还在一维文明中,根本不懂市场的概念——他们眼里只有权力,估计怕英国的虚君损害了其权力的使用。

虚君其实是个象征,指市场内契约规则要一致。

这种毁约行为,不仅让英帝不舒服,更让穆联盟害怕。英帝还在,国大党都能撕毁协议,那英帝真走了,双方还能和平共处吗?比人数、比势力——穆联盟都比不过啊。这导致穆联盟终于下定决心:必须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国大党当然不许穆联盟独立建国,于是双方开始撕逼。冲突升级,在各地的两派人马经常互砍……最后,爆发了加尔各答大屠杀,几万穆斯林和印度教互砍,4000多人惨死,无数人受伤——要知道,导致印度独立的、所谓英帝最残暴的阿姆利则惨案,死亡人数不到400人。

鲜血没吓着印度人,在独立道路上,他们愿意牺牲。但是英帝吓尿了,当时的总督韦维尔赶紧召见甘地和尼赫鲁,要他们与真纳尽快停止在全国各地的仇杀。据说甘地当场拒绝,对总督吼道:“如果印度需要一场大屠杀的话,那就来吧。”

由于文明的维度差,英帝和印度在两个频道上,各说各的话。英帝看不懂印度,对印度人光忙着打架,不好好干经济,实在受不了,所以也急于脱手甩掉印度——用蒙巴顿童鞋的话来说:咱赶紧走吧,让印度人自己后悔去。

1947年 3月,蒙巴顿到达印度。在同各党派接触中,他深感局势比原来估计的还要复杂凶险,因而决定提前移交政权。他果断放弃了英帝原来拟定的方案,根据双方诉求和现实情况,临时、匆忙地出台了“印巴分治”的新方案。

站在蒙巴顿的角度,尿不到一个壶里就分开玩呗。英帝有这个传统。国家分治,对他们来说,就像夫妻离婚一样:不合就离婚,看对眼又复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英帝的苏格兰、爱尔兰什么的,没事都在闹分家,经常分分合合。

但是东方思维不是这样——宁愿把你沉塘,也不许离婚。甘地为此痛苦得绝食好多次,不希望真纳离开。但是他又拿不出确保双方“和平共处”的具体方案。只能不断呼吁:希望大家冷静、和平。

如果呼吁有用,这世界早和平了。

希望和现实有着超大的距离。在一线打出来的真纳更清楚现实是什么。在他的努力下,巴基斯坦独立成功,真纳当选为第一届大BOSS。但他没享受几天胜利果实,就因劳累过度病逝。

后被尊为“巴基斯坦国父”。

甘地是当之无愧的的印度国父。但因为他没有阻止巴基斯坦独立,而且还试图对穆斯林做一些让步——比如在大屠杀时嘴炮和平,而不是立场鲜明地谴责穆斯林——被极端印度教徒视为软弱、“偏袒穆斯林”,最后因此被刺杀。

仔细想,印度教连圣人甘地的软弱姿态都不能容忍,他们真能容忍穆斯林?今天莫迪同志还在干驱除穆斯林的事……这充分说明,印巴分治是现实的选择。所谓蒙巴顿使坏,真比窦娥还冤。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印度人驱逐穆斯林,一方面又耿耿于怀巴基斯坦的独立。后来双方为此打过三次架。

第一次,英帝刚撤就打起来,没人帮忙,双方平手;

第二次是1965年,苏联支持印度,英美支持巴基斯坦。中国那时和苏联闹翻了,跟印度刚打完一架,所以也支持巴基斯坦;

第三次是1971年,苏联继续支持印度,英国受不了不管了,美帝中立,中国站出来支持巴基斯坦——在一个战壕战斗过的情谊不一样,所以不久后,巴基斯坦就牵线搭桥,中美关系破冰。

二、家族诅咒。

英帝离开,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尼赫鲁家族。

依照印度的种姓制度,尼赫鲁家族的祖先属于克什米尔富裕的婆罗门,高级种姓,历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相比而言,圣雄甘地的种姓比较低,属于“卖菜”的阶层……不过在英帝的统治下,他们都获得了到欧洲留学的平等机会,还几乎都学习了法律。然后都跑回来闹印度独立,鄙视西方文明。

所以尼赫鲁家族和甘地,是相当亲密的战友关系。

我们最熟悉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他父亲就是甘地的战友。他先做甘地的助手,追随甘地,同甘地并肩战斗,为此多次被捕入狱,先后被关押10年……在监狱这个革命圣地,他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国大党左派领袖。

甘地遇刺后,尼赫鲁当之无愧成了他的接班人,继续领导印度的革命事业。印巴分治后出任印度的临时总理。1952年印度举行第一次大选,国大党获胜,尼赫鲁正式成为印度第一任民选总理。

此后,这个家族的人一直在印度干领导的活。1964年5月,贾·尼赫鲁病逝。

一年后,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便当选为国大党领袖并出任总理,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英·甘地1917年11月生于阿拉哈巴德,早年留学瑞士和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历史、人类学等。她自幼受祖父和父亲影响而参加独立运动,21岁即加入国大党。1942年她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费罗兹·甘地结婚。婚后不久,两人就因参加抗英斗争一起被捕入狱。

由于丈夫是贱民层。为了解决新婚夫妻的姓氏问题,“圣雄”甘地给了他们“甘地”的姓,英迪拉由此获得“甘地”这个充满政治价值的姓氏。

1984年,英·甘地在花园散步时,被刺杀。

很快,她的长子拉吉夫·甘地就被印度国大党推举为新总理,在总统府阿育王大厅,宣誓就职。两个月后,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吉夫成为尼赫鲁家族中第三位总理。

拉吉夫还算了个人才,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印度经济以每年6%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在对外关系上,他积极改善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表示要把印中关系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

可惜1991年5月21日,他又被刺杀了。年仅47岁。

拉吉夫遇刺身亡后,国大党又推举其遗孀索尼亚·甘地为该党主席,但被婉拒。该党选举资深政治家纳拉辛哈·拉奥担任此职。这意味着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几乎一直执政的尼赫鲁家族在印度政治舞台暂时消失。

三年后,索尼亚·甘地还是踏入了政坛,并带领国大党赢得2004年和2009年印度议会选举,但由于其为意大利裔身份,没有出任印度总理……现在是她儿子拉胡尔·甘地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据说印度有这样的传说:这个家族截取了甘地的胜利果实,也染上了甘地“被刺杀”的诅咒。

当然,迷信的东东,也就听一听。我想说的是,人类就是“一物降一物”。英帝统治下一刻也待不住的印度人民,还就服国大党,怎么折腾都服;而国大党就服尼赫鲁家族。

三、印度梦。

印度独立时,从英帝手里接下了完整的基础建设体系——直接超越周边所有国家好几十年。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继承了英帝花了上千年才琢磨出来的“民主政治”制度,先进得一笔——美帝拿来就干成了世界霸主;印度拿着,却干成了世界上少有的穷逼国家。

这说明,山寨版智慧就是不靠谱啊!

刚建国时,尼赫鲁执政,提出了一个很绕口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类型社会”。他解释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既不是苏联式的,也不是中国式的……”一句话,要搞出印度的特色。

1948年,印度新政府出台了《1948年工业政策决议》,将工业领域划分为四大领域,并规定了各自领域的活动范围。决议提出,印度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公私经济共同发展、但由公有经济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

1950年,印度又仿效苏联,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由尼赫鲁担任主席。195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把很多企业收归国有。在英帝商业带动下,印度企业发展很早,比如1851年就成立了第一家棉纺织厂,1853年就成立了印度铁路公司,1910年成立了塔塔水力发电公司……收归国有后,这些企业都染上了国企病。

直到2014年6月,印度仍在实施其“五年计划”政策,中间从未中断,这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极为少见。

简单粗暴说:尼赫鲁在经济上抄袭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政治上,沿用英帝留下的民主选举制——他可能搞不懂这两者不太兼容。按照尼赫鲁的伟大想法,是要把地球上所有文明的优点都学去,干出一个伟大的、独特的印度。但实际效果是,把所有缺点都集了大成,干成了四不像。

比如,印度的国企病,比任何地方都糟糕。印度铁道系统,至今都在用英帝搞的火车和铁轨,效率极低——你说他们为什么不修新铁路呢?修不了!因为议会系统又是英帝式的,七嘴八舌。预算太大,大家还担心腐败,所以宁愿不修。

即便这样,作为国企,他们照样很牛——很多人想进这种单位,还得找关系,关系不硬进不了。

再比如,尼赫鲁改组军队,废除陆军总司令兼管海、空军的制度,实行三军分立,由印度总统担任三军最高统帅,同时培训和提拔大批印度人任中、下级军官, 高级军官也逐渐由印度人接替……其结果就是,印军变成了战五渣。

我和很多军迷聊过1962年中印之战,为什么印度的王牌军,居然轻易就被解放军包了饺子,全军覆灭。军迷都说:印军很奇怪,在英国军官手下,打仗还算厉害,一换到印度人自己管理,战斗力立马就渣渣了。

SO,尼赫鲁改组军队后跑来打解放军,纯粹就是找死。

顺便说一句,今天印军一样的,玩杂技阅兵式,咱玩不过他们。但抽他们,咱卓卓有余。

不扯远了,还是扯回印度。

记得普大帝说过这样的梦想: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如今20年过去了,俄乌战争开打。其实跟印度梦一比,俄罗斯人就心里平衡了。印度人民给了尼赫鲁家族近40年,印度不还干成那B样?

有比较才有伤害。

印度人一直有一个“强国梦”,本来他们也特别有资格做这个梦——英帝留下了多好的基础……无奈,情况太复杂,领导水平又很山寨,各种宗教、各种层次的问题一大堆;文明维度还是半拉子,从零维到三维的各种搞怪并存——比如一边烧寡妇,一边派留学生……实在太难了!

英帝那样政治智慧超群的,都搞翻了,何况山寨版的呢?

四、莫迪的改革开放。

可能就因为索尼亚·甘地没法当总理,结果国大党的运势开始走下坡路。后来小帅哥拉胡尔•甘地跑出来也没用了。

印度人民选出了人民党领袖莫迪同志。

印度一建国就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现实中,种姓制度还是习惯性的顽疾,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莫迪同志属于低种姓,一个“贫穷的茶商之子”,从小得帮父亲卖茶。这种底层出生的苦孩子,能一步一步干到总理的位置,必然相当励志。他的当选,反映了印度种姓力量及心理的变化。

人民党在选举中攻击拉胡尔•甘地说:他们是既得利者。“他们喜欢他们住的地方,他们喜欢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假期。他们不愿意做出改变。但是对莫迪来说,这种改变来自内心深处。”

所以莫迪当选,标志着印度低种姓的崛起以及“渴望改变”的心态——毕竟历史给了尼赫鲁家族好长的时间,他们都没干好,也难怪大家审美疲劳,要换人。

就人数而言,低种姓的贱民肯定是大多数——以前他们很奇怪的支持尼赫鲁家族。为了告诉贱民们,不要支持尼赫鲁家,莫迪和他的竞选团队祭出了民族主义的大旗,告诉大家:选择莫迪,才有翻身做主人的机会……

这同时也意味着,印度的小红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印度有大概率走向打土豪分田地的康庄大道。

莫迪上台,其实就干了一件事,抄中国“改革开放”的作业,想把经济搞上去。但是两国国情完全不一样,根本无法抄。据一份印度政府报告显示,印度经济在莫迪领导下,取得了不起的增长:增速保持在7%上下的高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但是,民众对此的获得感却不强——不像中国人民,前30年和后30年,变化感受很强烈。

考虑到全世界的统计部门都是一个德行,你就理解了。

政策效果,就一句话——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没想到的)问题就冒出来。

五、画蛇添足。

以前可以说,尼赫鲁家族是印度最大赢家。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又不是了——历史就是这样,放在长线上看,那些短视的获利者,最终都会输掉。

但是,我也不太看好莫迪及印度现状,不是因为人家出生低,而是从几件小事:

1、阿米尔汗是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又帅又有才,制作了《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一大批有全球号召力的影片。但因为片中对印度的问题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就被印度小红粉们认为“辱印”了。他们不仅申讨、咒骂阿米尔汗,还扬言要干掉他——卧槽!刺杀可是印度的传统绝活啊!甘地都逃不过。

据说阿米尔汗现在很怂,出门都是几大车保镖护卫着……哎,我喜欢的帅哥,心疼啊。

2、长期关注印度社会问题,并批评莫迪煽动民族主义的女记者蓝克希,于2017年9月5日,被一个仇恨她的小红粉枪杀,两人根本不认识,仅仅因为蓝克希说了“印度坏话”,被小红粉认为不爱国。

3、日本抢了中国投标的印度高铁项目,以为能进入印度市场,结果,现在根本干不下去——因为人民反对。印度人民讨厌外国资本家,不愿意让他们剥削。

4、三星在印度投资建制造基地,当时文再演都出席了奠基仪式……现在据说三星宁愿扔掉几个亿的前期投资,也要离开印度,移向了越南。

为什么出现这些情况?说穿了很简单,印度小红粉们不知道商业都是互惠互利的。他们要求:外国资本家到印度就必须学雷锋,只许让印度人民赚资本家的钱,不许资本家赚印度的钱,否则他们就要搞破坏,搞抵制……哈哈,这么SB的想法,外国资本家不跑才怪。

资本最需要的,是环境稳定——而印度,因为扇动起小红粉和民族主义,已经进入了动荡期……作为邻居的我们,需要在中印边境做好准备,以防万一。毕竟挑起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方式。

从62年中印战争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琢磨下,中印还会打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