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开战:克什米尔为什么从天堂沦为火药桶?

印巴开战:克什米尔为什么从天堂沦为火药桶?

印巴又一次爆发军事冲突。又是克什米尔。

先是恐怖袭击,然后是断河水,断贸易人员往来,然后爆发小规模冲突,然后飞机导弹一起上。

克什米尔这个被群山环抱、宁静湖泊点缀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上的天堂"。

但从1947年开始,这片天堂就变成了世界上军事化程度最高、冲突最持久的地区之一。

印度、巴基斯坦这两个的邻国,为了这片土地,已经打了七十多年,无数生命在对峙与冲突中消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殖民时代的悲剧

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就是1947年那场仓促的印巴分治。

二战后,大英帝国实力大减,决定放弃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接到命令:尽快完成权力移交。面对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矛盾,蒙巴顿接受了分治方案,将独立时间从1948年6月提前到1947年8月15日。

你没听错!两个多月时间,就要完成划界、分家、权力交接等繁重任务。这不是儿戏吗?

更荒唐的是,划分国界的任务交给了英国律师拉德克利夫。

这个人从未到过印度,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

他凭着过时的人口数据和地图,在纸上画了条线,把旁遮普和孟加拉两个混居省份一分为二。

这条"拉德克利夫线"草率地切断了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甚至把房屋劈成两半!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什么?空前的大屠杀!

分治一公布,压抑的社群矛盾立刻爆发。

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开始互相残杀。火车成了移动的坟场,被称为"幽灵列车"。大量妇女被强暴,为维护"家族荣誉",许多家庭亲手杀死自己的女性亲属。

据统计,这场分治导致50万至200万无辜平民死亡,1500多万人流离失所!

规模之大、手段之残忍,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英国殖民者凭着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草率地切割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完全忽视了社群联系、经济纽带和文化传统。

权力迅速移交造成了真空,暴力和掠夺成为手段,产权被大规模毁灭。

.旁遮普这个"印度粮仓"的经济功能遭到重创,手工业和贸易网络被彻底撕裂。

这种分治,依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国家权力扩张,他试图按某种蓝图"设计"社会时,往往会低估社会的复杂性。

印巴分治的血腥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印巴分治时,除直接划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省份外,还有560多个土邦。这些土邦的王公们可以选择加入印度、巴基斯坦,或理论上保持独立。

克什米尔是最大、最重要的土邦之一。

它地处中亚、南亚交汇,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接壤。

内部民族和宗教构成复杂:克什米尔谷地穆斯林占90%以上,查谟地区印度教徒占多数,拉达克地区主要是藏传佛教徒。

统治这个穆斯林为主的土邦的,却是印度教道格拉王朝的玛哈拉贾哈里·辛格。面对去向何方的选择,他犹豫不决。

加入巴基斯坦?人口以穆斯林为主,地理上联系紧密。巴基斯坦坚持按"两国理论",克什米尔应加入巴基斯坦。

加入印度?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尼赫鲁祖先来自克什米尔,对此地情感深厚。

克什米尔主要政治力量—谢赫·阿卜杜拉领导的政党与国大党关系密切,反对加入以宗教立国的巴基斯坦。

就在哈里·辛格还在考虑时,局势急转直下!1947年10月,来自巴基斯坦边境的部落武装,在巴基斯坦军官支持下,大规模入侵克什米尔。

他们一路烧杀抢掠,迅速逼近首府斯利那加。

面对危险,哈里·辛格10月26日向印度求援,签署了《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协定》。

次日,印度军队空运至斯利那加,击退了部落武装,但也开启了印巴争夺克什米尔的序幕。

这就导致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度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停火,并建议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归属。

1949年1月1日,双方达成停火。克什米尔被一条线分割:约三分之二领土和四分之三人口由印度控制,其余由巴基斯坦控制。

但联合国决议中的条件—巴基斯坦撤军,印度削减驻军—从未实现。

双方互相指责,承诺的全民公投也从未举行。克什米尔的命运,就此悬而未决。

无解的困境

克什米尔问题暴露了民族自决原则在实践中的极端复杂性。

因为,克什米尔地区本身就不是同质的"民族"单元。

如果要公投,是以整个土邦为单位,还是分区投票?选项又该包括什么?是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还是独立?

在印巴两国对克什米尔都有强烈主权声索,且双方都在各自控制区进行长期治理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一场"自由和公正"的公投?

克什米尔的悲剧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未能获得真正符合其内部多元性的自决机会,而是沦为两个新兴国家民族构建和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

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占 78%,印度教徒占 22%。

如果真的公投,恐怕印度难以接受,因为印度本国正在实施对穆斯林信徒的国家层面的歧视政策。

莫迪是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在其推动下,印度正式宣布实施《公民身份修正案》(CAA)。

这一法案曾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期间引发大规模抗议,导致首都新德里部分地区陷入瘫痪,全印度则有数十人死亡。

法案中允许其他宗教民众加入印度国籍,比如锡克教、佛教、耆那教、帕西教和基督教,不包括伊斯兰教。

你会发现,印度其实奉行了与乌克兰一样的政策,也就是针对穆斯林族进行了针对性的歧视,乌克兰在语言法案中,要保护少数族群的语言,但不包括俄语。

而这就在不断激进巴基斯坦境内极端宗教主义以及恐怖主义者的不满,他们渴望用各种袭击,挑起战争,希望从趁乱渔利。

冲突和灾难,从来都是恐怖主义的温床。

因此,克什米尔问题,不仅是遗留的殖民地问题,还是民族冲突、宗教冲突。

现实中,由于印度国力远强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印度的实际影响力更大。

就基于这个地区问题,两国将巨额财政资源投入军费和边防,形成典型的军备竞赛。

这种以邻为壑的军事化政策,是两国国内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体现,牺牲了民生福祉,服务于虚幻的"国家荣誉"。

印度通过宪法第370条款(2019年被废除)给予克什米尔特殊自治,但实际上通过中央政府官员、安全部队和政治干预维持控制。

印度对这一地区在经济上实施大量补贴,试图换取民心,却造成当地经济对外部输血的依赖,缺乏内生发展动力。

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也实行高度控制,并被印度指责支持克什米尔地区的分裂武装和跨境渗透活动。

印巴两国都利用克什米尔问题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国内矛盾。

克什米尔的"神圣不可侵犯"成为两国民族叙事的核心,使任何妥协都异常困难。政治家们被自己煽动的民族主义绑架,失去了灵活处理问题的空间。

谁是最大受害者?

自1947年以来,克什米尔的烽火几乎从未停歇。除第一次印巴战争外,两国还爆发了多次冲突: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试图渗透克什米尔,煽动叛乱,引发全面战争。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虽主要在东巴基斯坦(导致孟加拉国独立),但克什米尔前线也有交火。

1980年代末至今的武装叛乱:克什米尔谷地爆发大规模武装叛乱和分离主义运动。印度部署数十万军队镇压,导致严重人权问题,包括法外处决、酷刑、强迫失踪等。叛乱也造成大量平民和安全部队伤亡。

1999年卡吉尔冲突:巴基斯坦军队和武装分子渗透到印度控制的卡吉尔地区,引发高海拔山地战。这场冲突一度使两个核国家濒临全面战争。

持续的跨境炮击与恐怖袭击:控制线附近的跨境炮击、小规模冲突和恐怖袭击时有发生。

1998年,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使克什米尔争端蒙上核战争的阴影。虽然核威慑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稳定",但这种稳定是脆弱的,建立在恐惧而非互信之上。

2019年8月,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款,取消克什米尔特殊自治地位,并将其重组为两个中央直辖区。这一举动在印度国内引发争议,在克什米尔激起强烈不满,也遭到巴基斯坦谴责。

两国不断地使用国家权力进一步扩张和干预,试图通过强制性行政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忽视民族情感、历史承诺和地方自主性。

短期可能通过高压维持表面稳定,但长期来看,不解决根本信任,冲突根源依然存在。

可以说,克什米尔冲突对印巴两国和克什米尔本身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代价!

两国将国民收入的巨大比例用于军费,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克什米尔军事部署。这些钱本可用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却消耗在无休止的军事对抗中。

由于政治对立,印巴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远低于潜力。

克什米尔本可成为连接南亚与中亚的贸易走廊,却变成了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红利因此丧失。

克什米尔自身的经济也凋敝了。持续的冲突、不安全感和政治不确定性,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

旅游业、手工业、农业园艺业都受到巨大冲击。投资环境恶劣,失业率高企,年轻人对未来迷茫。尽管印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但这种输血式经济模式难以持续,也未能赢得民心。

克什米尔的悲剧是殖民主义草率撤退、新兴国家民族构建焦虑、地缘政治博弈和国家干预主义恶果的产物。

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两国政客和民众放在执念,让克什米尔地区从两国独立出去,不再成为两国政客挑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

但,如果民众这么热爱民族主义煽动,又怎么可能放弃呢?

因此,无解。

在观念未变之前,这种冲突,只会永无休止。

而代价就是这一地区的长期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