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电单车停车乱像:都是“慧泊市”惹的祸

南宁以前被称为骑在摩托车上的城市,禁摩后变成了骑在电单车上的城市。在南宁,电单车停车难一直是个大家热议的话题。

曾经,南宁市的停车管理采用的是市场化的模式,慧泊公司负责运营。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停车位的利用效率,为市民提供了相对有序的停车环境。

然而,随着前年批评慧泊市事件的发酵,市场化的停车管理逐渐被叫停,转而走向了一种无人管理的公有化模式。

2023年,南宁“慧泊事件”掀起轩然大波,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事件的核心是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城市停车管理运营中的一系列争议行为,引发民众不满和舆论热议。

慧泊公司是南宁公交集团下属全资国有企业,几乎包揽全市收费停车位。其收费标准按区域和时段划分,道路临时停车位收费时段为7:30 - 21:00,前15分钟免费,之后每小时3 - 8元不等。按此计算,在一类区域一级道路临时停车位停车一天,费用高达102元。高昂的停车费让市民叫苦不迭,网络上流传的停车欠费表单显示,欠费金额数万元,最高达63990.5元 ,“慧泊停车”因此遭到舆论的强烈批评。

更令人争议的是慧泊公司与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的合作。2023年5月8日,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执行 + 智慧停车”联动机制。慧泊公司利用车位管理大数据监测法院查封车辆,法院则为慧泊公司诉讼追缴停车欠费开通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受理、立案、判决、执行的便利。

这一合作被质疑是公权力与企业的不当结合,法院丧失中立性,沦为企业追缴欠费的工具,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和社会公平公正原则,引发公众强烈质疑。

慧泊市事件在2023年引发的舆论热潮,堪称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各种调侃、讽刺与反思交织,成为当年社交媒体上的标志性话题。

事件曝光初期,舆论迅速从对停车收费的不满,升级为对“公权力与企业绑定”的质疑。“慧泊市”这个带着戏谑的称呼在网上疯传,网友们用“给南宁改个名”的方式,表达对事件中管理失当的讽刺。

有人把慧泊公司划的停车线戏称为“天价涂鸦”,调侃“在南宁街头随便画条线都能收费”;还有人制作表情包,把停车费账单和“南宁特色”绑定,比如“来南宁旅游,停车费比住宿费还贵”。

社交媒体上的“狂欢”更体现在对细节的放大解构。慧泊与法院的合作备忘录被逐字解读,“优先立案追缴欠费”被网友戏称为“停车费比法律还大”,各种段子层出不穷:“在南宁欠停车费可能比欠钱还严重”“以后停车得先查自己有没有被法院盯上”。甚至有网友编出顺口溜:“南宁慧泊,停车别火;一不小心,欠费过万”,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

事件曝光后,5月19日,广西高院审查后认为该合作备忘录不符合公平公正原则,责成双方解除合作。5月21日晚,南宁市委决定对涉事的5名官员予以停职检查 。5月22日,南宁市政府发布通告,慧泊公司停止运营、停业整顿、接受审计,城市道路停车泊位运营管理业务由南宁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接管。

5月23日下午,南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市长就停车收费问题鞠躬致歉,并宣布一系列整改措施,如延长道路泊位机动车免费停放时长至30分钟,取消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保管服务费,优化停车位设置并合理增设免费停车位等。

慧泊事件前后南宁市的电动车停放管理堪称 “冰火两重天”。让我们通过三个典型场景,看看这场风波如何重塑城市的停车生态。

在2023 年5月事件爆发前,南宁的电动车停放是一套精密运转的 “格子系统”。以朝阳商圈为例,每个停车场都像被尺子丈量过:专业团队通过 “前齐后错” 的斜列式停放法,每100㎡可容纳 80-100 辆电动车,相当于传统停放方式的 1.5 倍。且有人实时调整电单车的停车状态,停车、取车时管理员还会帮挪车,一般停车费日间1元,夜间2元,车主也愿意为这份服务买单。

这种模式下,南宁主干道的非机动车道通行效率提升 40%,中山路夜市等网红打卡点虽人流密集,但电动车停放区始终保持 “横平竖直” 的队列感。

事件爆发后,随着慧泊公司停业整顿,南宁电动车停放管理进入 “真空期”。以同样的朝阳商圈为例,三个月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 原本能停 100 辆车的场地,因乱停乱放只能容纳 60 辆。车主们随意斜插、叠放,导致大量车位被 “隐性占用”。

  • 共和路某停车场取消收费后,管理人员撤离,三个月内发生 5 起车辆被盗事件。

  • 交通瘫痪

    :朝阳核心区民族大道、朝阳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每天晚高峰被乱停放的电动车堵成 “停车场”,骑行者被迫绕行机动车道,事故率上升 18%。

更荒诞的是,部分车主为逃避管理,将电动车停进机动车位。五合大道某路段 100 多米长的汽车泊位被共享电单车 “鸠占鹊巢”,导致汽车只能违停在快车道。

南宁市政府虽在 2023 年 5 月宣布取消非机动车保管服务费,但配套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

原本由慧泊公司承担的管理职能,转由街道办、城管、物业多头负责,却因权责不清导致 “谁都管、谁都不管”。江南区某社区主任坦言:“我们既没有执法权,也没有专业设备,只能用喇叭喊两句。”

取消收费后,部分车主产生 “免费 = 随意” 的认知偏差。西乡塘区某高校周边,电动车甚至停上了公交站台,导致公交车无法进站。

南宁市慧泊事件中停车市场化的争议,确实涉及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的规范问题。停车市场化本身没错,错在公共资源转私人经营权的获取程序是否规范。如果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至少有两方面积极意义:

- 一是通过市场竞争筛选出更具资质、更能平衡公益与效益的运营主体,避免单一企业垄断导致的服务质量下滑或定价失衡;

- 二是拍卖过程的公开透明能减少权力寻租空间,让公众看到公共资源分配的公正性,从而增强对市场化模式的信任。

慧泊事件中,公众的不满不仅在于收费高低,更在于其运营权的获取过程缺乏充分竞争和公开监督,容易让人质疑“市场化”是否异化为少数主体的利益工具。事实上,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停车管理市场化实践中,公开招标、拍卖是常见方式。

因此,停车市场化本身是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必须以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为前提,让“市场化”真正服务于公众。这也正是慧泊事件给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来的重要启示:市场化不是问题根源,根源是市场化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程序不规范带来的问题而否定市场化,反而应该更加坚定市场化的方向,通过深入改革解决市场化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