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可以靠爱心活着吗?

听到一句话——医院的存在,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救死扶伤。
但是,一个社会运行的根本机制是经济规律,而不是爱心、道德这些东西,毕竟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提供者以此为生,这并不违背任何道德准则。
所有要求三免的人,都应该思考一下,医疗、教育和养老,作为一种服务性商品,到底与市场上的其它商品有何不同?
医院不盈利,医生就没有收入,他靠什么生活?靠爱心吗?
所以,三免人士与市场派真正的分歧在于,这类服务应该由谁提供,前者明显倾向于政府来兜底,后者则支持交给市场,让私人企业互相竞争。
无疑前者属于存量思维,他们认为蛋糕已经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分配更公平,而市场派是增量思维,只有基于私有产权的市场经济,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相关服务与商品。
只有商品与服务被大量生产出来,追求平等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政府实行再分配的所有底气,也都来自践行了一段时间的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无论是北欧还是日本无不如此。
任何商品与服务,如果不由市场来提供,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即命令型的经济。
我们知道管制的叠加最终会走向全面的计划,在计划经济中,三免人士的道德要求也将沦为无米之炊。这时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在经济上不自由的人,其在政治上却是自由的。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集体主义人格,他们相信某个虚幻的集体概念,而不是相信真实的个人,他们相信社会保障而不相信个人慈善,当他们发出最后的良心拷问——难道看着穷困者冻饿而死吗?
这时,个人主义者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而集体主义者却置身事外,他们只是为穷困发声,从不为穷困掏钱。
支持自由市场经济者,并非冷血无情,更不是道德低下,而是比一般人更有理性。
当三免人士还在呼唤神龙时,市场派已经指出了真正的问题是生产,欲消费先生产,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市场派要求明确产权,并不排除外部资本参与竞争,但这一点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他们始终认为,所谓公有是有他个人一份的。
其实,股份化的路子已经很成熟,真正落实到全民,然后交由市场自由交换,当然是上上之策。
如果观念的阻碍太大,则退而求其次,先放开准入,只要允许私人企业参与,市场最终会创造出更有效的方法,就像过去的邮政之于现在的快递。
当下,经济学知识是最缺乏的一种知识,特别是奥派经济学,它让我们相信理性,相信逻辑一致性,不被人云亦云所迷惑。
它不一定让你富有,但一定会让你变得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