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已经成为了合法勒索的工具

世界总比小说魔幻,尤其是在你觉得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你惊讶的时候。

比如,一个员工,在一个月里,迟到、早退、溜号、摸鱼,花样百出,凑成了一套勤勤恳恳的反向KPI。然后公司忍无可忍,依据白纸黑字的员工手册,请她走人。

你以为这是一个“no zuo no die”的警世故事?

不,朋友,你天真了。

这是一个“you zuo you die but get rich”的魔幻现实主义剧本。

最终结局是,公司赔了这位员工31万。

31万,不是越南盾,是真金白银的人民币。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揉了揉眼睛,确认了一下自己是不是误入了什么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里,能量守恒定律可能被重新定义了,你付出的不是劳动,而是违纪;你收获的不是工资,而是赔偿金。

这笔钱,美其名曰,“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多么严谨,多么法治,多么……让人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我们来复盘一下这个神操作。

吴女士,在公司干了几年。2020年9月,她突然开始行为艺术。迟到早退按小时计,出门溜达按旷工算,一个月内凑出了公司规定可以开除的“旷工6天”指标。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理成章,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员工,一个试图维护规则的公司。

公司按照流程,发函,通知,解除合同,一套操作猛如虎,自以为站在规则和常理的高地。

然后,仲裁、一审、二审,公司被一套法律组合拳打得鼻青脸肿,最终乖乖掏出31万。

为什么?

法院的判决理由,简直是法学界的行为艺术。

理由一:迟到、早退和旷工,性质不同,不能换算。公司规定“迟到1小时算旷工半天”,这属于“扩大化认定”,不合理。

理由二:“擅自离岗视为旷工”的规定过于笼统,没分清原因、时长、后果,不具备合理性。

翻译一下就是:

你公司定的规矩,虽然员工签字确认了,但我们觉得不合理,所以规矩不算数。你根据这个不算数的规矩开除人,就是违法。

来,赔钱。

这套逻辑,精妙在哪?精妙在它成功地用一种看似更高级、更“理性”的顶层设计,推翻了当事人之间最基础的契约。

这就好比两个人打牌,说好了炸弹最大。结果你打出四个二,对方直接掀桌子,说:“根据《扑克牌宇宙终极奥义》,四个二的能量场会扰乱时空连续性,所以你的出牌无效。现在,把你兜里的钱都给我。”

而那个负责解释《扑克牌宇宙终极奥义》的,就是这套系统。

这31万,究竟是什么?是公司为自己的“管理不善”付出的代价吗?还是对员工“弱势地位”的补偿?

都不是。

它是一种新型的“保护费”。你开公司,想在这个场子里混,就得交。只不过,收保护费的不是街头混混,而是某些规则本身。而那个帮你把钱收上来的人,可能就是你昨天刚开掉的摸鱼员工。

二、

一个企业,一个老板,他需要人来干活,实现他的商业目标。一个员工,需要出卖自己的时间、技能和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

双方一拍即合,签订一份合同。这份合同,以及作为其附件的《员工手册》,就是他们在这个小生态里共同遵守的“法律”。

“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迟到怎么罚,旷工怎么算”,这些条款不是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这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在无数次博弈和实践中演化出来的规则。

对于一家需要精密协作的工厂,一分钟的迟到都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摆;对于一家创意公司,可能你下午三点来上班都没人管你,只要你能交出东西。

什么是“合理”?没有什么绝对的、先验的“合理”。只要是双方在信息相对对称的情况下,自愿达成的协议,它就是合理的。

吴女士入职时,公司把《员工手册》给她了。她看了,签了字。这意味着,她同意了“迟到1小时算旷工半天”这个兑换关系。这是他们双方共同构建的秩序。她用对这个规则的遵守,来换取公司每月支付的薪水。公司用薪水,来购买她对这个规则的遵守。

这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交换的故事。

但是,当法院介入,用一个外部的、抽象的、全知全能的“合理性”标准,来审查这份内生于企业肌体的合同时,一切都变了。

法官大人,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他可能一辈子没进过工厂,没写过代码,没在会议室里跟客户扯过皮。但他却拥有最终的裁定权,来判断这家公司的考勤制度是否“合理”。

他不需要知道吴女士的缺勤对同事造成了多大的困扰,对项目进度造成了多大的延误,对整个团队的士气造成了多大的打击。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地方性知识”,是那些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知到的。

而法官所依据的,是一套宏大的、冰冷的、自上而下的法律条文。这套条文试图用一种“计算”来代替企业家和员工的“判断”。

三、

当规则本身成为一种武器,它所带来的后果,远比赔掉31万更严重。

这套体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扭曲的激励机制。

对于劳动者而言,它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信号一:契约精神不重要。白纸黑字的签名,不如事后找个好律师。遵守规则的成本,可能比打破规则的收益要高得多。

信号二:劳动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你勤勤恳恳干一年,可能不如抓住公司一个“程序瑕疵”告一状赚得多。这让“劳动”本身变得廉价且可笑。它不再是创造价值的主要手段,而“诉讼”或者说“碰瓷”,成了一条看似更诱人的捷径。

于是一个怪圈出现了:越是那些不遵守规则、给企业带来麻烦的员工,反而越有可能从这套规则中获利。而那些老实本分、勤勤恳懇的员工,除了眼睁睁看着这出闹剧,什么也得不到。这难道不是对奋斗者的公开羞辱吗?

对于企业而言,信号则更加致命。

信号一:管理成本无限拔高。以前,你只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员工认可的规则就行。现在,你得请一个法学博士团队,用写学术论文的精神,字斟句酌地去写《员工手册》。你得确保每一个条款都“合理”,这种“合理”还不是你和员工觉得合理,而是未来的某个法官觉得合理。

“擅自离岗视为旷工”?不行,太笼统。你得写清楚:因为想上厕所而离岗3分钟怎么算?因为接了个外卖电话离岗5分钟怎么算?因为突然想思考人生而下楼抽根烟10分钟怎么算?

企业主瞬间从一个企业家,变成了一个立法者、司法解释者和普法宣传员。他的精力不再是盯着市场、研发产品、服务客户,而是耗费在无休止的内部合规建设上。

这就是资源的“马尔投资”,资本和智力被引导到了非生产性的、纯粹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的领域。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信号二:雇佣行为变成了高风险投资。你招的不是一个员工,而是一个潜在的“诉讼发起人”。

结果是什么?

巴斯夏在两百年前就告诉我们了:要看那些“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是吴女士拿到了31万赔偿金,一个“弱者”战胜了“资本”,媒体一片欢呼。

看不见的,是:

那家公司,从此以后,招聘门槛会提到多高?他们会不会宁可用三个人的钱去请一个精英,也绝不给普通人机会?

  1. 无数个和这家公司类似的中小企业主,看到这个新闻后,会作何感想?他们会不会选择缩减招聘计划,或者干脆用劳务外包、用机器来替代人工?

  2. 那些潜在的、本来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因为这种制度性风险,而胎死腹中。谁来为那些因此找不到工作的人负责?

  3. 整个劳动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了。企业不敢轻易招人,也不敢轻易开人。一个员工,只要没犯什么滔天大罪,哪怕天天摸鱼,企业也宁愿养着,因为开除他的成本和风险太高了。最终,形成一种双输的“僵尸共生”关系,企业失去活力,员工失去成长。

劳动法,其初衷是保护劳动者。但当这种保护过度到干预契约自由、扭曲市场信号的程度时,它就成了横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那堵高墙。

它没有让劳动者更强大,只是让他们手里的“武器”更致命。它也没有让企业更规范,只是让他们更恐惧、更保守。

最终,为这31万赔偿金买单的,不仅仅是那家公司。而是整个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

四、

让我们回到“勒索”这个词。

勒索的本质,不是抢劫,而是一种交易。我掌握了某种可以伤害你的能力,你花钱来购买我不使用这种能力的权利。

传统的勒索,伤害能力来自暴力。

而现在,这种伤害能力,来自对法律条文的精巧运用。

当一个员工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比如故意违纪,录音取证,然后抓住公司解除程序上的某个“不合理”之处,去索要远超自己劳动价值的赔偿时,劳动法对他来说,就已经不是行为规范,而是一本武林秘籍,一本《合法勒索操作指南》。

公司支付的31万,也不是赔偿,而是被绑架后的赎金。他们不是输给了吴女士,是输给了那套“我们比你更懂什么是合理”的逻辑。

这种逻辑的蔓延,会让整个社会的根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契约——变得无比脆弱。

当合同不再可靠,当签字画押的承诺可以被轻易推翻,人们会选择什么?

他们会选择更短期、更功利、更不负责任的合作方式。企业会倾向于用“一次性”的供应商,而不是“长期”的员工。人与人之间,会从合作共赢的伙伴,变成互相提防的对手。

江湖不再是那个讲道义、守规矩的江湖。而是一个人人揣着一本法条,随时准备给对方挖坑下套的修罗场。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保护”吗?

真正的保护,不是赋予一方可以随时掀桌子的特权,而是维护一个公平的、可预期的契约环境。让遵守规则的人得到激励,让破坏规则的人承担后果。

法院的角色,应该是那个维护牌局规则的裁判,而不是一个随时可以下场改规则的玩家。它的任务是确保合同在没有欺诈、没有胁迫的情况下被忠实履行,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替代当事人的判断。

每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吴女士选择了签署那份合同,就应该为遵守它负责。公司选择了制定那些条款,也应该为执行它负责。当双方的契-约走到尽头,应该由契约本身来决定结局,而不是由一个外在于契约的“更高智慧”。

否则,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公司辞退迟到员工赔31万”,明天看到的就可能是“公司因员工上班太努力导致其过劳而赔偿50万”,后天看到的可能是“公司因食堂饭菜不合员工口味造成其精神内耗而赔偿80万”。

当“合理”的定义权被无限上收,当契约可以被随意解释,那么一切商业活动都将变成一场豪赌。

而在这场赌局里,最终的输家,是我们每一个人。因为一个无法形成稳定预期的社会,一个交易成本高到离谱的社会,最终会失去所有活力,走向共同的贫穷和凋零。

在商业周期的萧条期下,企业被多重夹击。

中国从相对自由放任的市场,正在走向管制重重的市场,这一切都打着文明的旗号,但结果是必然的,那就是,繁荣正在一点一点逝去。

肉眼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