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对大多数人有安慰功效
劳动价值论对大多数人有安慰功效。先下这么个结论,各位阅后自行批判吧。
老马的这个“劳动价值论”到底有哪些错误呢,拆解一下他的关键论点,一共有两个。
****其一,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价值由劳动客观决定,价值是绝对的。
由这个论点可以推论出,商品必须用成本来定价,很多人也因此会用成本去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比如茅台,成本可能就100块钱左右,但售价往往在1600元甚至更高,于是就认为这是不公平交易,对消费者不公平,是茅台获取了暴利。
用成本去衡量商品的价值,正是劳动价值论的变种。
劳动价值论的第二个关键是剩余价值。
*工人没有获得他所生产的商品的全部售价,商品售价与工资之间的差额被称为剩余价值,这部分被资本家当利润拿走了。*
上回说过,这是剥削的存在性证明,认为雇主在工人身上赚取了一笔不公正的利润。这个观点对累死累活的牛马们来说,自然是极为友好的。你俞敏洪在南极潇洒,而新东方员工在加班,这一对比似乎可以表明,俞敏洪享受了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俞敏洪这个人活该被骂,并不是因为他是否存在剥削,而是因为他的自我炫耀是在广泛地仇恨。这事先按下不表。
经济思想史上,一直有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两种流派之争,老马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属于价值客观论一派。如果价值是客观的,绝对的,新东方的牛马们天天加班,岂不比你在南极潇洒浪漫的俞敏洪创造了更大价值,这事找谁理论去呢?
假设一个学者耗费3000个小时,撰写了一部他自认为不错的学术专著,但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无人理解其用途。按照劳动价值论,这部投入了巨大劳动的作品是不是要价值连城呢?
但现实是,它可能连废纸都不如,因为没有人在主观上认为它能满足自身需求。这说明商品的价值不可能是由劳动客观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不取决劳动投入的多少或者投入了多少成本,而取决于它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是商业常识,创业常识。
那么继续问一下,一个人的需求又取决于什么呢?
答案是,取决于他的认知。
认知高的人或认知领先的人往往能发财。
比如有个地方满山都有人参,但没有认识到人参的作用,所以人参一文不值。这就是无知、普遍无知的结果。直到后来有人率先发现了人参的作用,并且将它卖到各地,他就发财了。
这个先发财的人,就是因为自己的认知领先了其他人。如果没有对人参的认知,他根本不可能创造别人对人参的需求。说到底,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求,而需求取决于他对商品的认知、主观判断。需求和认知,都是主观的。所以,价值是主观的。
一句话,先有认知后有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营销营销,就是经营消费者的认知,让他们了解、理解商品的用途。主观价值论为创业营销提供了理论支持。如果遵循劳动价值论,成本定价,那创业就变成了先干他个3000小时,然后坐等顾客上门,这必死无疑。
**好,接下来要说明商品的价值不仅是主观的,而且还是因人而异的,因需求场景而异的。**典型的场景是在沙漠中,有人愿意用钻石换取生存必需的水,这表明,他需要水远超过对钻石的需要。
但到了一般场景中,钻石要贵得多,而水很便宜。所以,要想把水卖得更贵,当然要寻找或创造水的独特场景,比如比赛场景、沙漠旅行场景等等。
一瓶白酒,你卖不过茅台怎么办,那就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独特场景,比如一人独酌、比如团建或者孝敬岳父大人。

这里想说明,任何商品都不存在绝对的价值,而****是因人因场景而异的。特定的场景会产生特定的需求,哪个商品能满足这个种特定的需求,当然就会被接受。而这,与绝对价值无关。
最后再来说说利润,看看它是不是剩余价值,是不是老板侵占了员工的劳动成果。
按照劳动价值论,一个投资10万元的面包店,雇了2个工人,假设一年只获得了5万元的利润。那么,这5万元的利润就是剩余价值,应该每人分2.5万元。这肯定会气死老板。
现在,有一家投资100万元的珠宝店,只有一个员工,假设一年能获得50万元的利润,按剩余价值论,这50万元应全归员工。这肯定也会气死老板。
你看,无论如何,剩余价值论对员工都是极为友好的。但现实中员工都知道,他拿了应拿的工资,并不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幻想。如果没有老板拿钱去投资冒险,大家都得喝西北风去,保住老板才能住自己的饭碗,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面包店一年只有5万的利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投资小,当然风险也小,而珠宝店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就更大。没这100万投资,就没有一年50万的利润。可见,利润是企业老板分析判断市场行情后,利用他的财产、资本创造更多需求的结果,这里面也包括雇佣多少员工、支付多少报酬。
**利润,是对他利用资本、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一系列行动的回报。**但回报可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个珠宝店能挣大钱,一定会吸引有资本的人竞相追逐,然后行业慢慢饱和、内卷,最后,资本的回报率下降,甚至亏损,有人退出。
归根结底,剩余价值这个词自带不道德属性,用它来定义利润,就像说一个创业成功的人一定是坏人一样,这种定义本身就是拉仇恨。现实中,创业成功的人本来说是少数、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往往由羡慕而心生嫉妒,高举剩余价值,内心可稍感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