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能驱逐良币”?扯淡!
“唉,这个世道,真是劣币驱逐良币啊!”
你是不是经常在各种场合,听到这句话?
一个勤勤恳恳做产品的老实人,干不过一个只会吹牛逼搞营销的骗子,他唉声叹气,说这是“劣币驱逐良币”。
一个自命清高的文化人,看到网络上那些狗屁不通的爽文篇篇10万+,而自己呕心沥血写的“纯文学”无人问津,他一边痛心疾首,一边说这是“劣币驱逐良币”。
甚至连办公室里,一个只会拍马屁的同事升职了,你都会在心里暗骂一句:“妈的,真是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这个词,已经成了所有怀才不遇的屌丝、所有被市场淘汰的失败者、所有看不惯世界又无力改变的酸腐文人,用来掩盖自己无能、解释自己失败的万能膏药。
他们把这句话,当成了一条“市场失灵”的铁证。
他们以为,自己看透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市场这个机制,从根上就是坏的!它奖励投机取巧,惩罚诚实劳动。
每次听到这种论调,我甚至都懒得反驳。
因为我知道,说这种话的人,他们的经济学知识,基本为零。
他们连“劣币”和“良币”到底指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
我今天就要扮演一次清道夫的角色,把这个被无数人误解、滥用、弄得臭不可闻的经济学原理——格雷欣法则,从垃圾堆里捡出来,擦干净了,告诉你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告诉你一个足以让你过去所有认知都崩塌的真相:
“劣币驱逐良币”,从来就不是什么“市场失灵”。
“劣币驱逐良币”,从来就不是什么“市场失灵”。
“劣币驱逐良币”,从来就不是什么“市场失灵”。
恰恰相反,它是在“政府干预”、特别是“价格管制”之下,市场做出的一种最聪明、最理性的、自我保护式的反应!
它恰恰是市场规律如同万有引力一样,不可抗拒地发挥作用的完美证明!
**
**
谁是“劣币”,谁是“良币”?国王说了算!
要搞懂这个格雷欣法则,我们必须回到它最初诞生的场景——货币市场。
别被什么“16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格雷欣”这种教科书上的废话给忽悠了。
这玩意儿的历史,比他老祖宗的胡子还长。
几千年前的古希腊人,中国的梁武帝,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
我们不去考古,我们直接做个思想实验。
假设你生活在一个古代王国,这个王国里,流通着两种货币:
一种是国王发行的、含金量99%的“标准金币”,我们称之为“良币”。
另一种,也是国王发行的,但因为国王想多搜刮点民脂民膏,偷偷降低了含金量,只有50%的“掺水金币”,我们称之为“劣币”。
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国王,这个最大的暴力垄断者,颁布了一道愚蠢透顶的法令:
“朕宣布,无论含金量多少,这两种金币的面值,都是一样的!一个标准金币,等于一个掺水金币!你们在市场上买卖东西,必须按照1:1的法定汇率来使用!谁敢不从,杀无赦!”
好了,现在,你是个聪明的商人。
你手里,既有“良币”,也有“劣币”。
你要去隔壁老王家,买一头价值一个金币的猪。
你会用哪个金币去支付?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你肯定会把那个只值半个金币的“劣币”,当成一个金币,花出去。
而那个真正值一个金币的“良币”呢?
你会干什么?
你会把它死死地藏在自己的床底下,或者,更聪明一点,你会把它偷偷熔化掉,当成纯金来卖,或者拿到那些国王管不着的、法令无效的邻国去,换回两个“劣币”来花。
结果是什么?
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整个王国的市场上,流通的全是那种叮当响的“劣币”。
而那些成色十足的“良币”,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全都从流通领域里消失了。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现在,请你告诉我,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失灵”了吗?
那些商人和老百姓,他们变傻了吗?
恰恰相反!
市场,和市场里的人,都表现出了惊人的、趋利避害的理性!
他们是在国王用刺刀顶着你脖子的强制法令下,做出的最优选择。
国王用暴力,强行规定了两种不同价值的东西,必须按同样的价格交易。这本身就是一场公开的抢劫。
而老百姓的应对策略,就是把那个被“法律上高估了价值”的劣币,尽快脱手,扔给别人;同时,把那个被“法律上低估了价值”的良币,储藏起来,退出流通。
这是一种无声的、但却最有效的反抗。
所以,“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法则,它能够成立,必须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这个前提,不是市场,而是政府的强制性价格管制!
格雷欣法则的真实含义是:
当政府用法律,强行规定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并且这个比率偏离了它们的真实市场价值时,那个在法律上被高估了价值的货币(劣币),就会把那个在法律上被低估了价值的货币(良币),从流通领域中驱逐出去。
它描述的,根本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的现象,而是一个被权力扭曲了的市场的必然结果。
**
**
牛奶倒掉,猪杀掉:价格管制的“丰功伟绩”
一旦你理解了格雷欣法则的本质——价格管制必然导致一部分商品“过剩”,另一部分商品“短缺”——你就能看懂人类历史上无数个看起来荒谬绝伦的经济悲剧。
这些悲剧,都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专家大V,解读为“万恶的资本家”的罪证。
但实际上,它们的总导演,永远是那个自以为是的、乱伸手的政府。
我们来看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那张著名的、出现在我们历史教科书里的照片: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一群农民,把一桶桶新鲜的牛奶,倒进下水道。
正好昨天有个读者还留言提到了这个案例,我回复他说这是一个相当著名的被断章取义的毒奶。
看看教科书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它说:“看啊!万恶的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肯免费分给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他们是多么的贪婪和冷血!”
这套说辞,成功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资本主义”的刻骨仇恨。
但这是真相吗?
呵呵!
真相是,那些倒牛奶的美国农民,他们才是那场灾难中最可怜的、被政府政策耍得团团转的受害者。
当时发生了什么?
美国大萧条,百业萧条,老百姓手里没钱了,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牛奶、猪肉、粮食的价格,应该大幅下跌。
价格下跌,是一个信号,它告诉农民:“兄弟们,别养那么多了,市场消化不了了,赶紧缩减生产!”
但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讨好农业州的选票,干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
他出台了《农业调整法》,用政府的法令,强行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也就是“最低限价”。
他规定,不管市场需不需要,牛奶的价格,都不能低于某个水平。
这是不是跟我们前面说的,国王强行规定金币价格,一模一样?
结果是什么?
本来应该跌价的牛奶,被人为地“高估”了。
这个错误的价格信号,让农民产生了幻觉,他们以为市场还很繁荣,于是继续疯狂地生产牛奶。
但另一边,城市里的消费者,根本买不起这么贵的牛奶。
于是,过剩,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堆积如山的牛奶,卖不出去,迅速变质。
农民怎么办?
他们只能哭着把这些本该流进人们肚子里的牛奶,倒进下水道。
不仅是牛奶,当时联邦政府,为了维持那个虚假的、被人为抬高的价格,仅在1933年,就收购并销毁了600万头猪!
所以,那张照片,它控诉的,根本不是什么资本家的贪婪。
它控诉的,是政府用价格管制,扭曲市场信号,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和人道主义灾难!
而这种过剩,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因为,任何一次价格管制,都必然同时导致一部分商品的过剩,和另一部分商品的短缺。
因为交易总是双方的。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物物交换的例子,就一清二楚了。
假设,在自由市场上,一头猪,可以交换100袋面粉。
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
现在,国王规定,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一头猪,必须交换200袋面粉。
他用法律,高估了猪的价值,同时,也就低估了面粉的价值。
结果是什么?
养猪的人,会疯狂地生产猪,导致猪的过剩。
而种面粉的人,会发现自己亏大了,他们会选择不卖面粉,甚至不种小麦,导致面粉的短缺(Shortage)。
或者,我们用一个更现代的例子。
假如政府脑子抽风,规定: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可以强制交换深圳湾的一套海景房。
结果是什么?
自行车会铺天盖地,占满整个市场,严重过剩。
而深圳湾的房产,会立刻从市场上消失,一套都找不到,严重短缺。
因为,没人会做亏本买卖。
高估的自行车,自然“驱逐”了被低估的商品房。
这就是格雷欣法则的普遍化运用。
它就像一个物理定律一样冰冷、无情。
**
**
牛顿大战格雷欣:天才的完败
这个定律的力量,强大到什么程度?
强大到连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艾萨克·牛顿,在它面前,都输得一败涂地。
我们今天都知道,牛顿除了是物理学大神,晚年还当过英国皇家铸币厂的厂长。
他智力超群,还客串了一把福尔摩斯,抓住了当时最大的伪币制造者。
但是,这位一辈子没结婚的科学巨匠,在经济学上,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白痴。
当时,18世纪的英国,流通着两种主要货币:金币和银币。
英国政府,就像我们故事里的那个蠢国王一样,试图用法律,来固定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
牛顿上任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英国的银币,正在持续不断地、神秘地外流。
而国外的黄金,则在不断地流入。
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银币,是当时发工资、买面包用的主要“零钱”。
金币的面值太大了,总不能发一枚金币让20个工人自己分吧?
银币的短缺,让很多工厂主甚至没法给工人发工资,严重阻碍了当时正在萌芽的工业革命。
牛顿,用他那颗习惯于计算天体运行的精密大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经过一番缜密的计算,在1717年,搞了一次货币改革。
他把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率,重新设定为1:15.21。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那个“科学”、“精确”的比率,可以解决问题了。
但他错了。
错得离谱。
因为,他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货币的比率,不是由你这个铸币厂厂长在办公室里计算出来的!
它是由全世界无数个商人,在每一天的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当时,在没有管制的东方,比如中国,黄金和白银的市场比价,大概是1:13左右。
也就是说,牛顿制定的那个1:15.21的官方汇率,依然是严重高估了黄金,低估了白银。
格雷欣法则,这个冷酷的幽灵,再次登场了。
结果是什么?
商人们,这些市场中最聪明的猎犬,立刻发现了套利的机会。
他们把在英国被低估的银币,大规模地运到东方,换成更多的黄金,再把黄金运回英国,按照官方的高价,换成更多的银币……循环往复,赚得盆满钵满。
牛顿的改革,不仅没有阻止白银外流,反而像打开了水龙头一样,加速了这个过程。
最终,英国的白银,几乎被“驱逐”得一干二净。
英国,在牛顿这位伟大天才的“无心之举”下,误打误撞地,从一个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金本位”国家。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在经济规律面前,个人的智力,哪怕是牛顿级别的智力,都一文不值。
换成今天,即便是全球最先进的超算利弗莫尔El Capitan的算力,在市场面前,同样还是一文不值。
你以为你可以设计一个完美的系统?
你以为你可以计算出那个“公平”的价格?
市场会用无情的、反复的打脸,告诉你:
你不行!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代变种:从关税到最低工资
好了,现在你彻底看清了格雷欣法则的真面目。
它讲的,就是价格管制的故事。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屌丝,会错误地把它理解为“诚实的干不过骗子”?
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结果,但完全搞错了原因。
一个市场上,如果真的出现了长期的、系统性的“骗子大行其道,好人无人问津”的现象,你不用想,背后一定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进行价格管制或者信息管制。
比如,关税壁垒。
政府为了“保护”国内那些效率低下的、质次价高的“国产车”(劣币),就对物美价廉的“进口车”(良币)征收高额的关税。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价格管制。
它人为地抬高了“良币”的价格,让它失去了竞争力。
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垃圾国产车,而消费者,被迫为这种“保护”,付出了更高的价格,享受了更差的品质。
这不是市场失灵,这是政府用关税,帮助“劣币”驱逐了“良币”。
又比如,最低工资法。
政府为了“保护”工人,规定最低时薪不得低于15美元。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但这同样是一种价格管制。
它人为地高估了那些技能水平只值10美元的工人的劳动价值。
结果是什么?
企业主会发现,雇佣这些工人,是亏本的。
于是,他会选择用机器来替代他们,或者干脆就不再雇佣他们。
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技能最低的工人(良币劳动力,相对于他们的真实价值),就这样被高估的、虚假的最低工资(劣币价格),“驱逐”出了就业市场,变成了失业者。
再比如,各种牌照和准入许可。
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态度那么差,还敢漫天要价?
为什么滴滴这样的“良币”服务,一出来就受到各种打压?
因为政府用“牌照”这种东西,对“运营资格”这种商品,进行了准入限制,导致了事实上的价格管制。
持有牌照的“劣币”司机,因为没有竞争,可以心安理得地提供垃圾服务。
而没有牌照的“良币”司机,则被挡在了市场之外。
看明白了吗?
所有那些让你咬牙切齿的、看似“不公平”的市场现象,所有那些“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当你撕开那层温情脉脉的道德外衣,往里深挖三尺,你总能看到一个共同的黑手——政府干预。
自由市场,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试错和学习的过程,在长期,一定会奖励那些诚实经营的、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良币”,淘汰掉那些欺诈的、质次价高的“劣币”。
因为我们每个人,作为消费者,都不是傻子。
你骗我一次,我下次就不会再来了。
一个靠欺骗为生的企业,在信息自由流动的市场里,是活不长的。
只有当政府用它的强制力,去扭曲价格信号,去限制竞争,去保护那些本该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时,“劣币”才能获得它们本不该拥有的生存空间,甚至反过来,驱逐那些本该胜出的“良币”。
所以,下次再有经济学盲,或者白左圣母,在你面前,声泪俱下地控诉“市场失灵”、“劣币驱逐良币”时,你可以把这篇文章,直接甩在他脸上。
然后平静地告诉他:
“别再拿你的无知当个性了。你说的每一个字,都暴露了你连最基础的经济学常识都不懂。你看到的,根本不是市场的病,而是权力的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