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你家房子着火了,你还往上浇汽油吗?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刷刷手机,你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天天被按在地上,听一帮“专家”和官员给你洗脑?
他们苦口婆心,痛心疾首,就念叨一件事:
“经济不景气?都是因为你们不花钱!”
“快去消费!把钱都花出去,才能刺激经济!”
“消费,是拉动我们伟大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你们不消费,就是不爱国!”
这些话,你是不是已经听到耳朵起茧了?
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消费教”的时代。
储蓄,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传家美德的行为,现在被看作是保守、过时,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
而花钱,尤其是借钱花、刷爆信用卡、搞超前消费,被描绘成一种促进社会繁荣的“美德”。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你花钱花得心安理得,甚至还有点为国为民的崇高感,对吗?
但是,请你用一秒钟的绝对理性,想一个最基本、也最他妈常识的问题:
一个原始部落,如果每天都把打来的猎物全部吃光、用光,从不储存任何食物和工具,大家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个部落,会有未来吗?
它能发展出更高级的文明吗?
还是说,下一场暴风雪来临,他们就集体饿死,从地球上消失?
如果我告诉你,你深信不疑的“消费驱动论”,恰恰是把这个原始部落的自杀行为,包装成了一个高深的、听起来很牛逼的经济学理论呢?
如果我告诉你,真正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的,从来不是它消费了多少,而是它“克制”了多少呢?
这篇文章,将打碎你对“消费”的浪漫幻想,让你看清楚,经济增长那条唯一、但却更艰难、更痛苦的道路。
一、凯恩斯给你灌的迷魂汤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诱人、非常符合懒人直觉的图景:
经济,就像一个永动机。
我的支出,就是你的收入。
你的支出,是他的收入。
只要我们所有人都像疯了一样,不断地花钱,这个轮子就能越转越快,经济就能无限增长。
如果大家不愿意花钱,都把钱存起来怎么办?
没关系,“看得见的手”来帮忙!
政府可以印钱,可以搞各种“铁公基”,修些没用的机场、建些没人的公园,把钱“注入”到系统里,替大家花。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这个模型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它只看到了货币的流动,而完全忽略了“真实物品”的生产。
它把经济,看成了一场在Excel表格里就能完成的数字游戏,而不是一个受制于“稀缺性”的、残酷的物理过程。
我们来做一个极端但直观的实验:
假如,央行今天突然发疯,给每个中国人的账户里,都凭空打上100万亿。
然后,号召大家:“弟兄们,别上班了,消费去吧!”
结果会是什么?
是所有人一夜暴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吗?
是满大街的兰博基尼,人人住进汤臣一品吗?
不。
结果是恶性通货膨胀,是经济的瞬间死亡。
是超市货架在一小时内被搬空,然后永远补不上货。是工厂因为买不到任何原材料而停工。是你拿着一麻袋的钱,却买不到一个馒头,最终饿死街头。
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包括我们民国时期的金圆券,已经为我们反复演示过这个无比悲惨的结局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消费能力”,不等于“生产能力”。
而一个社会真正的财富,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是那些能满足我们真实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是食物、是汽车、是医疗、是知识。
而不是印在纸上的、可以无限印刷的货币符号。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
我们如何才能提高“生产能力”?
如何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更便宜的真实物品?
答案,就藏在那个被“消费教”所鄙视的、土得掉渣的词里——储蓄。
二、鲁滨逊的智慧:一切繁荣始于“延迟满足”
我们回到那个最简单的“鲁滨逊漂流记”模型。
鲁滨逊,一个人在孤岛上。
他每天,都要花8个小时,辛辛苦苦地用手去摘野果子。
这8小时的劳动成果,刚好够他一天糊口。
他每天都“光盘”,把所有摘来的果子都吃光。
这就是一个“100%消费,0储蓄”的经济体。
请问,鲁滨逊的生活,能得到任何改善吗?
不能。
他将永远被困在这个“手停口停”的、和猴子没什么区别的贫困陷阱里。
现在,鲁滨逊开始思考了。他不想一辈子当猴子。
他想:“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需要一个工具,一个长杆子,这样我就能捅到更高处的、更大更甜的果子。”
但是,要造这个长杆子,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这意味着,他必须有一天,不能去摘果子。
那他吃什么?他会饿死。
现在,你看到了吗?
通往繁荣的第一个障碍,出现了。
为了创造那个能提高他未来生产力的“资本品”(也就是长杆子),鲁滨逊必须先解决今天吃饭的问题。
他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反人性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天只吃掉70%的果子,哪怕饿得肚子咕咕叫,也要把剩下的30%,忍着馋,储存起来。
他要“延迟满足”,要“克制消费”。
这个过程,就是“储蓄”。
当他通过几天的储蓄,积累了足够维持一天的食物后,他终于可以腾出完整的一天,不去摘果子,而是专心致志地,去制造他的长杆子。
这个过程,就是“投资”。
当长杆子被造出来以后,奇迹发生了。
鲁滨逊现在只需要花2个小时,就能摘到比以前8个小时更多的果子。
他的“生产率”,发生了质的飞跃。
现在,他每天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
他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织一张网来捕鱼,去盖一所更坚固的房子,甚至躺在沙滩上思考哲学。
他可以投入生产更高级、更复杂的“资本品”。
一个良性循环,开始了。
他的生活水平,将不断地提高。
这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经济增长唯一、且永恒不变的秘密:
储蓄 → 投资 → 资本积累 → 生产率提高 → 更多产出 → (可以消费更多,也可以储蓄更多)
储蓄和投资,是因。
消费的增加,是果。
你不可能通过“消费”,来变出长杆子。
你必须先“勒紧裤腰带”,先放弃一部分眼前的享受,去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个规律,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同样适用。
一个国家之所以富裕,不是因为它的人民更会花钱,而是因为它的历史,积累了足够庞大的、高质量的“资本品”——是它的公路、桥梁、工厂、机器、技术专利、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本。
而“拉动消费”的理论,恰恰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完全颠倒了。
它就像是在告诉鲁滨逊:“别储蓄了!别造杆子了!你应该把所有果子都吃掉,甚至去想象你明天能摘到的果子,提前把它也‘消费’掉!这样你的‘经济’才能增长!”
这,是何等的荒谬。这不就是骗傻子吗?
三、历史的镜子:谁在储蓄,谁在挥霍?
我们看看现实世界。
19世纪的美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这些经济体,在它们起飞的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极高的国民储蓄率。
正是这些由亿万人民和企业克制消费、像松鼠一样一点点积累下来的资本,才为日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
我们的父辈,就是靠着三转一响都要攒好几年的精神,才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而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长期贫困的国家呢?
比如大部分拉美和非洲国家。
它们往往有着极低的储蓄率,和寅吃卯粮的文化。
它们把大量的资源,用在了眼前的消费和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上,而没有进行足够多的、能提高未来生产率的资本投资。
政府把借来的钱,大笔大笔地发给穷人当福利,鼓励他们消费,换取选票。结果呢?
是短暂的狂欢,和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胀、货币崩溃和永远还不完的国债。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提出那个经典的“悖论”:
“如果所有人都储蓄,都不消费,那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经济不是照样会崩溃吗?这就是所谓的‘储蓄悖论’啊!”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所有凯恩斯主义者最爱用的挡箭牌。
但它犯了一个“合成谬误”,而且故意偷换概念。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不可能所有人都“只储蓄不消费”。人们总有基本的生存和享受需求。
储蓄,只是将一部分“当下的消费”,转化为了“未来的消费”。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里,“储蓄”不等于把钱埋在床底下发霉。
你存入银行的钱,会被银行贷给那些需要资金去进行投资的企业家——也就是那些要去造“长杆子”的鲁滨逊们。
你购买的股票和债券,更是直接将资本,注入到了生产领域。
你的“储蓄”行为,恰恰是在向市场发出一个最宝贵的信号:“我暂时不消费,请把这些资源,拿去生产未来的、更好的东西吧。”
所以,“储蓄悖论”所描绘的那个“需求不足”的场景,在现实中,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能大规模出现。
那就是在经济危机期间。
而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因故未能发出,可添加文末二维码索要)里已经论证过,经济危机的根源,恰恰是之前由“信贷扩张”(也就是鼓励借贷消费和错误投资)所引发的“虚假繁荣”。
“储蓄悖论”,其实是为上一轮“消费狂热”所犯下的错误,在买单。
它不是储蓄的错,而是之前“反储蓄”的错。
这就好比,一个人天天胡吃海喝,得了糖尿病。现在医生让他节食,他却说:“如果我不吃饭,我就会饿死啊!这就是‘节食悖论’!”
你听了,是不是想抽他?
四、别再被“消费主义”的迷魂药骗了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得出一个结论了:
消费,从来不是经济的“引擎”,它最多只是经济这辆汽车跑起来之后,排出的“尾气”。它是一个结果,一个指标。
真正的引擎,是那个由“储蓄”和“企业家精神”所驱动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任何试图绕过这个艰难过程,想通过直接刺激“消费”这个结果,来倒逼经济增长的企图,都是本末倒置,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当政府试图通过印钱、发消费券来“刺激经济”时,你要明白,这本质上,是在稀释你手中储蓄的购买力,是在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征收“通胀税”。
它或许能在短期内,制造出虚假的繁荣数据,让报表变得好看。
但长期来看,它扭曲了经济结构,惩罚了节俭的储蓄者,奖励了挥霍的败家子,最终必然会伤害经济的健康,给明天带来更大的危机。
我们生活在一个鼓励挥霍、嘲笑节俭的时代。
各种消费贷广告,无孔不入,告诉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但经济学的铁律,从未改变。
那个从鲁滨逊的孤岛上,就已经被验证过的古老智慧,到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节制,而非放纵,才是通往繁荣的唯一阶梯。
下一次,再有“专家”让你花钱“共克时艰”的时候,你就在心里默念一句:
去你妈的,老子自己的钱,爱存爱花,关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