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让那些欧洲企业消亡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消费者
看了一个视频,在解释“为什么有些老外对中国有敌意”。
大意是说,德国有top3的汽车厂高管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超越他们,在五六年前他们业内就得出了结论,看到了这个结果。但是船太大就难掉头。现在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有一个办法,因为他们在欧美有完善和丰富的销售渠道,可以与中国企业合作,用他们的销售渠道来卖中国的汽车。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认输了。他们只是害怕,中国人连这个活路都不给。如果你不给这个活路,他们就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曹操说,这提出未来一二十年一个重要的问题:赢,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赢?
他说的意思是,中国的企业现在太强势了,太咄咄逼人了,逼得人家没有了活路,要赶尽杀绝,却不明白《孙子兵法》上“穷寇勿追”的道理。因此引发了欧美许多人对中国的敌意。
但这完全是对市场过程进行错误的类比。
这个类比的核心错误在于,误解了市场竞争与自然界生存斗争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无视了消费者主权。
把市场看成动物丛林,是许多人脑海里的比喻,“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就像动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或者就像人类和病菌之间的关系那样。
可是真实的市场法则是什么?是劳动分工和交换合作,人类面对生存的压力,采取的对抗的办法正是如此,而不是为了自己生存而将别人消灭。
一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败了,并不是另一家企业将其物理清除了,它的机器设备还在,还可以被他人接管,重新纳入生产过程。它原来的员工更没有被肉体消灭。他们可能会暂时失业——那总是他们自己的主动失业,因为他们尚有储蓄可供调用——但是劳动力永远是稀缺的要素,他们必然会被雇佣,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新企业取代老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他们将以更高的工资率被雇佣——马车夫的待遇,长期看并不会因为汽车的发明而降低。
企业——这个虚拟的概念消亡了,并不意味着生产要素就消亡了。它仍然在那里,等待合适的价格出清。
只要欧洲车企的销售渠道真的能够为中国车企降本增效,中国车企不是傻子,必然会利用,必然会谈合作。问题并不在于中国车企愿不愿意为他们留一条活路,而是他们愿不愿意合作,而且以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达成合作。当你要价太高,你就失业了;土地、机器设备、销售渠道,也会“失业”,一切都要看价格。
市场经济,价格为王。只要价格合理,自然就会重新得到合作机会,就能重新“活”过来。你不能一方面要价高,另一方面说对方不给你活路,那就成了撒泼打滚,人家也要算自己的成本的。
这种类别的另一个关键错误就是,它无视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指挥棒”作用,完全误解了市场过程。
到底是谁让那些欧洲企业消亡的?
不是中国企业,而是消费者。是消费者更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给能够为他们创造更高价值的企业金钱投票,而淘汰了质次价高的企业。
是汽车厂淘汰了马车夫吗?是消费者更喜欢汽车而不喜欢马车,所以马车夫被淘汰了;是网店淘汰了实体店吗?是消费者更喜欢网上购物,所以那些低效的实体店被淘汰了。
说中国企业太过咄咄逼人,不给对方留活路,为什么不想想,消费者喜欢不喜欢这种咄咄逼人?消费者特别喜欢。消费者希望AI是免费的,把原来收费的AI逼得也不得不免费;消费者喜欢出现一款100美元的手机,性能比苹果还要强大,把苹果直接淘汰。
消费者最喜欢那种革命性的产品。所谓革命性,就是把原来更贵的、性能差的商品统统扫进垃圾桶。
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穷寇勿追”的问题。把那些低效的企业留在市场上,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不负责任。
企业家,不过是为消费者打工,充当的是消费者代言人和他们委托授权的财产临时代管人而已。你无法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不是人家其他企业家的过错,不是人家不给你留活路,而是你自己没本事。
市场从来不尊重既得利益,不讲这些看似温情脉脉的道德空话。市场上的一切,都是以消费者是否满意为评价标准。任何人没有理由要求别人给自己合作的机会,一切合作的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任何人也没有理由让消费者为自己的低效付出代价,你必须靠更好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
只要你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会知道,所谓的生存竞争、咄咄逼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才是市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消费者的最大福音。
类比绝对不能代替严肃的理论和逻辑推理。即便是再贴近的类比,也无法达成严肃理论和逻辑推理揭示的真理。错误的类比,会形成错误的观念,污染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