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集体”这根大棒来绑架我
人不是活在真空里的。
我们都活在一个叫“社会”的大池子里,周围全是跟你我一样,天天琢磨着怎么让自己“更爽”的行动人。
于是,一个终极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到底是什么关系?
从古至今,有一种学说,就跟病毒一样,在人类社会里反复传播,经久不衰。
这种学说,有一千个不同的版本,但内核只有一个:
它告诉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天生对立的、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
这种学说,会包装成各种让你听起来热血沸腾、不得不服的故事:
版本一,叫“道德绑架”版: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国家就是我们的母亲!要想家庭兴旺,要想母亲强大,每个做儿女的,就必须做出牺牲。如果你只想着自己的那点小九九,那你就是自私鬼,就是不孝子,这个家迟早要被你这种人搞垮!”
版本二,叫“精英主义”版: “大多数人,也就是你们这帮屌丝,都是短视和愚蠢的。你们根本看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集体利益。所以,必须要有我们这些伟大的领袖、超凡的圣人,来给你们制定道德法则,指引前进的方向。必要的时候,我们甚至要用强制手段,逼着你们为了那个你们自己看不懂的、伟大的集体目标而去奉献。这是为了你们好,你们要懂得感恩。”
版本三,叫“神秘主义”版: “历史的洪流,是由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民族精神’、‘天命’或‘宇宙规律’所驱动的。你们个人在其中,不过是一粒渺小的尘埃,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试图用你那点可怜的个人理性去分析、去对抗,是螳臂当车,是徒劳的。你唯一的出路,就是放弃你那点可怜的自我,融入集体,服从权威,在伟大的洪流中获得永生!”
这些说法,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宏大,特别深刻,特别有道理?
它们把“集体”、“国家”、“民族”这些词,捧上了至高无上的神坛,给它们赋予了独立的生命和意志。
而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在这种叙事里,被贬低为渺小、自私、需要被管教、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耗材。
在这种氛围里,“为集体牺牲”成了最高尚的美德,“追求个人幸福”则显得有点上不了台面,甚至是一种需要感到羞愧的罪过。
整个社会哲学,似乎就变成了一场大型的辩论赛,主题就是反复论证“集体主义”如何永恒正确,以及“个人主义”如何虚伪、堕落和不堪一击。
但是,这整套听起来无比华丽的理论,它的根基,那个最核心的假设——“社会合作与个人利益必然冲突”——真的站得住脚吗?
我告诉你,站不住。
这恰恰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也最恶毒的谎言之一。
而古典经济学,特别是奥派经济学,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用最简单、最无可辩驳的逻辑,彻底粉碎了这个谎言。
**
**
社会:实现个人利益的超级武器
让我们把那些宏大的词汇都扔进垃圾桶,回到一个最原始的场景。
想象一下,地球上只有两个原始人,一个叫亚当,一个叫夏娃。
他们俩有几种相处模式?
模式一:对抗。
亚当看到夏娃摘了几个果子,上去就是一棒子,把果子抢过来。
夏娃也不甘示弱,趁亚当睡觉的时候,偷走他打来的兔子。
结果会怎样?
他们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去互相战斗和防备。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俩人都吃不饱,遍体鳞伤,甚至同归于尽。
模式二:孤立。
亚当说,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他跑到东边的山头,夏娃跑到西边的山谷。
俩人各干各的,互不往来,老死不相见。
这样比对抗好一点,至少不用天天打架了。
但效率非常低下,每个人能获得的食物和安全都极其有限。
一场暴雨,一次野兽袭击,都可能让他们轻易地狗带。
现在,他们俩的脑子里,灵光一闪,发现了一个牛逼得多的新模式。
模式三:合作与分工。
亚当发现自己身强力壮,擅长爬到高高的树上摘椰子,但眼神不好,很难发现灌木丛里伪装的野鸡。
夏娃呢,力气小,爬不上树,但她心思缜密,眼神锐利,是抓野鸡的一把好手。
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分工:亚当每天负责上树摘10个椰子,夏娃每天负责抓2只野鸡。
到了晚上,他们碰头。亚当拿出5个椰子,跟夏娃换1只野鸡。
结果是什么?
亚当,用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搞到的、多余的椰子,换来了他自己很难抓到的野鸡。
夏娃,用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抓到的、多余的野鸡,换来了她自己根本摘不到的椰子。
他们俩的食物总量,都比孤立状态下要多得多。
他们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这就是社会合作最底层、最简单、也最深刻的奥秘。
我们之所以愿意合作,之所以愿意建立社会,之所以愿意遵守某些规则(比如“不能抢对方的东西”),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高尚,多么乐于奉献,多么热爱那个虚无缥缈的“集体”。
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都想追求“自我”的利益,都想让自己过得“更爽”一点。
而合作,是实现这个自利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是最高效的手段。
**
**
所谓的“牺牲”,本质是一场投资
好了,肯定会有杠精跳出来说:“老师,你这不对啊!你看,亚当遵守‘不抢劫’的规则,他不就牺牲了‘马上把夏娃的野鸡据为己有’这个利益吗?这不就是为集体做牺牲吗?”
问得好。
但这恰恰暴露了短视思维的局限性。
当亚当约束自己,“不去抢”夏娃的野鸡时,他确实“牺牲”了一个眼前的、小的、一次性的利益。
但是,我们把这个行为,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看,它叫“牺牲”吗?
不,它叫“投资”。
他付出了“放弃抢劫”这个微不足道的成本,投资的是什么?
是他得以进入“和平分工、长期合作”这个更高级、回报率高得多的游戏场的“门票”。
在这个高级游戏里,他通过每天的交换,所能获得的长期、稳定、巨大的利益(每天都能稳定地吃到肉),远远大于他抢劫一次所能获得的那个短期、不稳定、而且后患无穷的利益(抢一次,以后就没得换了,甚至可能被报复)。
因此,社会利益与得到正确理解的、长远的个人利益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恰恰相反,它们是高度一致的。
想通了这一点,你再回头去看那些宏大得吓人的集体主义叙事,就会觉得无比虚伪和可笑。
社会,不是一个需要你献祭自己的、长着血盆大口的摩洛神。
恰恰相反,社会是每一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获得幸福,而共同构建起来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你个人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最厉害的超级武器。
社会是手段,不是目的。
你,才是你自己世界的中心。
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健康的集体,它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增进其中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福祉。
任何打着“集体”的旗号,来损害个人基本权利(生命、财产、自由)和利益的组织或个人,无论他把口号喊得多么响亮,他就是在耍流氓,就是在搞抢劫。
更有趣的是,我们来看看那些历史上和现实中,最喜欢把“集体主义”、“国家至上”挂在嘴边的政党和领袖,他们实际是怎么做的?
他们嘴上说着:“为了民族的光荣、祖国的荣耀,你要奉献一切,牺牲自己!”
但他们在动员你上战场当炮灰的时候,话术往往是这样的:“兄弟们,行动起来!敌人要打过来了,他们要消灭我们的民族,抢走我们的土地和女人!如果我们不反抗,我们所有人都得死!我们的家人都会被奴役!如果我们去战斗,虽然会有人牺牲,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能活下来,并且保住我们的家园,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看,这套说辞的底层逻辑,依然是赤裸裸地诉诸于“个人利益”。
它依然是在帮你算一笔最简单的账:两害相权取其轻。
上战场可能会死,这是巨大的成本。
但是,不上战场,你和你的家人“确定”会死得更惨。
所以,为了“活下去”这个最根本的个人利益,你应该选择上战场。
它依然是一个理性的、趋利避害的论证。它跟所谓的“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纯粹的牺牲精神,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下次再有人试图用“集体”、“国家”、“民族”这些宏大的词汇来绑架你,让你去做一些损害你自己利益的事情时,你就要心里有数了。
你可以冷静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口中的这个“集体”,到底是由谁定义的?
这个集体的利益,具体是指谁的利益?
是我自己的,还是某个特定小群体的?
他要求我做出的“牺牲”,是一场为了换取未来更大利益的“投资”,还是一个让我有去无回的无底洞?
如果我不听他的,脱离了他定义的这个“集体”,我是会过得更好,还是更差?
用“个人利益”这把最诚实、最锋利的尺子去衡量一下,你就能看穿绝大多数的宏大叙事骗局。
你才是你自己世界的主人,没有任何“集体”有权力让你无条件地献祭自己。
这些实话,对于那些喜欢活在幻想里的人来说,太刺耳了。
对于那些喜欢绑架别人的人来说,太危险了。
所以,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攻击它,污蔑它,以便于把你牢牢的捆绑在“集体”这个冷血、无情、远离现实的怪物身上。
而我们,作为少数的明白人,要做的,就是守护好“理性”和“个人”这两块最重要的阵地。
因为这守护的,不是什么抽象的理论,而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