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它本身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国家主义时代,全世界人民信奉的最大宗教不是别的,而是“拜利维坦教”。它把利维坦视为一个圣诞老人,可以不受宇宙法则的制约、没有稀缺性的约束而照顾它的人民。而一旦国家垄断提供了某种服务,哪怕是卫生纸,人们似乎就立即丧失了想象力,认为卫生纸就必须由国家来提供。私人企业即便可以提供,那也必定质次价高甚至给你下毒,让你擦不成屁股。

人们一旦思维被禁锢,观念滑坡,就看不到历史与现实。他们看不到微信、互联网平台、手机、电脑、汽车、家用电器,以及造福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私营经济在提供,并且不断地走向质优价廉。人们也会忘记,当国家来提供民众生活所需,带来的就是极度的短缺和最差的商品与服务。难道我们这么快,就已经忘记了苏联和大公社了吗?

理论在逻辑和时序上都先于历史和经验。没有理论,你就看不到任何历史与现实,那些历史就会是一团乱麻,根本找不到任何因果关系。错误的理论,你就看到的是错误的历史与现实,就会进行错误的归因,并影响我们的未来。

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上,人们现在已经沦落到毫无思考能力和完全无视历史与事实的可怕程度。例如教育问题。

先说历史。难道知识与生存技能的传授,离开国家就不可想象吗?你把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置于何地?把各种私塾放在何处?燕京大学和陈嘉庚的厦门大学,你又放在何处?放眼世界,你又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约翰霍普金斯斯坦福,以及欧洲各种教会大学放在何处?难道这些私人教育的丰碑,还不足以证明市场的成就吗?

国家统一控制教育,反而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它是权力扩张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可是人们看到的现状,就认为现状是合理的、优越的。难道人们的记忆力如同金鱼,只能记住最近发生的事情;并且像辉格党人一样认为,只要是后来发生的,就是对的?

再说理论与逻辑。

学校,说白了,不就是几间教室、几张课桌、一群孩子和一帮老师吗?

有需求就有供给。只要人们对教育有需求,市场就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并且以最高效、多样而廉价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原因无他,有利润啊。

不是一直担心大学生没法就业吗?这么多的大学生,难道教不了小学生?如此多的民间资本,如此旺盛的教育需求,何愁没有资本投资和盈利呢?这么多企业家,能造出阿里腾讯美团,就不会招老师、不会建校舍、不会办学校?他们能把一家几十万人的跨国企业组织的井井有条,满足形形色色的人的偏好,怎么就管理不好一所几百人几千人的学校、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呢?

利润机制实现了消费者对生产者的“驯服”。只要是市场化的供给,就必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否则它就会亏损。这意味着每个人的个性化偏好都能得到满足。有要求教学设施好、住宿环境好的,多花钱就行了,企业家搞这些事情不是易如反掌吗?有条件差的农村孩子,不在乎环境,只要求教学,那就环境差一点,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对数理化感兴趣的、有对社会科学和艺术感兴趣的,企业家就提供这样的服务。你要求什么,企业家就供给什么,这不就是消费者主权吗?跟市场上既有五星级饭店、也有大排档,既有羊肉馆,又有素食馆,但是都能吃饱饭,不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吗?

让国家统一教育,必定依赖于官员们武断的决策,不会照顾到每个人的偏好,必定是质量向最差看齐。把聪明的孩子与愚钝的孩子、喜欢数学的孩子与喜欢画画的孩子强制融合在一起,接受模式完全一致的教育,你真的认为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吗?出去吃饭时所有馆子都一模一样就那几个菜供你选择,你觉得能接受吗?

认为教育很重要,那就更不应该去依赖官僚系统。花几十块钱吃个饭都要精打细算精挑细选,为什么到了至关重要的孩子教育问题上,居然能放心地把它交给一帮官僚呢?到底以什么样的理由认为,那些领着工资,你的孩子好与坏跟他没关系的公立学校老师,会对你的孩子更加负责,而那些赚你的钱,你随时可以撤回同意的私立学校对你的孩子不负责任呢?你觉得这合乎逻辑吗?

你为孩子买什么样的自行车焦虑过吗?为他们吃不饱饭焦虑过吗?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它们是市场化的,你赚钱花钱,想怎么买怎么买;商家千方百计提高质量、降低价格、陪着笑脸,还生怕你不光顾。为什么你却为教育、医疗焦虑?因为他们的公有化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于税金,没有与消费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就不用在乎你,这时候,你有钱也没用,得求他们、靠他们分配给你。这就是你焦虑的来源。

所以越是重要的事情,越应该交给市场。

那现在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没有企业家不愿意办教育的问题,更没有私立学校办不好的问题,而是根本不让企业家办,要办也必须按照人家的要求办。这就彻底杀死了企业家精神,剥夺了消费者主权。非要把私立的学校和幼儿园也公立化,大家都认为这样就“教育公平”了,自己也沾上公立的光了。可是大锅饭也就这样形成了,你再也没有了选择的余地。一方面抱怨教育质量差、学校给学生教授的都是垃圾,另一方面一直呼唤政府负起教育的责任,不觉得自相矛盾吗?是人们自己把自己的选择权拱手相让,活生生地让人家把自己禁锢起来的。

担心市场化的教育价格高,更是毫无道理。

认为公立教育是免费吗?怎么不想想,这世界上哪里有免费的事情?总有人在付出代价。公立教育征用了市场资源,让资源发生短缺,资本投资减少,其他领域供给都减少了,由此购买力降低。那看似的免费,只不过以其他生活成本的直线上升为代价。

人们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不断呼吁教育的公有化,必然意味着更高的税收。我们不可能忽视其他重要的满足,把一切资源调配过来办公立教育。为什么非要把钱交给一个中央计划机构,让他来安排你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自己决定如何选择、如何支配、如何分配这些钱难道会烫手吗?

即便我们不论这看不见的长远代价,就说私立教育本身,又怎么可能价格高呢?企业家能把电脑手机汽车的价格打成白菜价,怎么就不能把学费打成白菜价呢?

想想看,如果一项业务价格高,充分证明需求旺盛,利润高。这个时候市场会做出什么反应?必定是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在竞争机制下,不断地降低价格,将利润率拉平。所以问题只在于,能不能开放市场准入,让人人都能办教育。

北京曾经办过民工子弟学校,收费非常低廉,学校的教学设施可能不够优越,可是比起孩子们在农村上学、远离父母,是不是一种边际改善?农民工兄弟支付能力有限,这样看似低端的学校,恰恰才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民间资本投资教育,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同时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让交易双方满意,让社会更加和平稳定。多么好的事情。如果允许这种模式继续下去,何愁费用下不来、质量上不去?

如果市场化教育了,价格必然直线降低。教育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一个学生上一节课用一度电,100个孩子上课也是1度电;对于通识教育,给一个孩子讲是讲,给100个孩子讲也是讲。市场化的学校,还可以实行差别定价,即价格歧视,对一部分人收取较高的费用,对另一部分人收取极低的费用,由此满足更多人需求,并照顾贫困阶层。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降低价格,通过降价的手段吸引更多需求,追求总的利润而不是利润率。企业家竞争的不二法宝就是降价,他们总是会把价格定在利润最大化的点上,这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所有消费者受益,意味着稀缺资源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

再说,如果市场化了,民间慈善机构也将蓬勃发展,激励人们捐助大量资金用于教育,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经费收入的一大块来源,不就是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吗?恰恰是公立教育,打击了人们的慈善心:既然我已经纳税支持你了,我为什么还要更多地出钱呢?

现在,私立教育已经非常少了,在严格市场准入、国家大力投资公立教育下,私立教育已经被挤压得没有了生存空间。即便是打着私立之名的学校,教学安排、经费来源,也已经公立化。人们发现私立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后,立即把问题归结为私营的靠不住,一定要公立。唯独没有想到的是,这恰恰是限制准入、打击竞争的结果。在一个被严格准入限制和受到重重监管的行业,这些已经进入的学校,就成了特权行业,没有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它又何必殚精竭虑提高质量、服务于消费者呢?搞定官员、搞定一个牌照,就一劳永逸了。

你看那些市场竞争十分充分的行业,哪里会出什么幺蛾子?快递行业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饭店口味越来越多、食品越来越安全、还动不动打折优惠;手机、电视机过去是奢侈品,现在花更少的钱,买到的东西比过去好几十倍,造福了千家万户。

你不能把竞争不充分的结果,归结到市场经济头上,它明明就是干预主义的恶果。

放手让企业家办教育吧,政府不用花钱了,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了,企业家也赚钱了资本积累更多了,多赢的事情。哪怕担心意识形态问题,你就规定私立学校必须教授某某课程,将来要学业测试不就行了?真以为公立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学生们就入脑入心了?不要高估灌输的作用。让人们决定跟谁走的,并不是那虚幻的意识形态,而是真实的经济事实。

凡是让企业家放手去干的,都能干成干好;凡是企业家都干不好的,政府就更加干不好。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本身就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