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大增,是能骄傲的吗?
出口大增,是能骄傲的吗?
出口大增,远方青木你骄傲个啥?
——货币理论基础与国际贸易收支
按语
关于出口进口,即国际收支差额问题,有许多深坑,许多人绕不过弯子,包括一众经济学家在内,都是在胡言乱语,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扎实的货币理论根基。
就说进出口问题,怎么与货币还有关系,许多人都一头雾水。但是谈国际贸易收支,就必须从货币理论谈起。
远方青木,对货币问题当然更是一无所知,但是他就是胆子大,啥都敢写,而且读者喜欢听什么他就写什么。一篇《2023年4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暴涨96.5%》,让他高潮迭起,赢了好几次。
当然,对于货币理论,我也绝对属于一知半解,跳进去很多巨坑。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最精深、最复杂的领域,很难搞懂。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理论》、许尔斯曼主编的《货币与信用媒介理论》以及萨勒诺的《货币:健全与非健全》,代表了货币理论的最高水平和最前沿的研究,我至今看得一头雾水,更不要提银行系统的许多实操问题,更是复杂得难以言表。
这么说吧,它艰深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每个字你都认识,连起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程度,到了甚至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的程度。
所以,下面的文字,不一定能保证正确。有些理论看似基础,但是几个字表述上的差异,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越学越发现,越是基础理论才越难。因为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决定了你后面的分析推理正确与否。
错谬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
货币的所有理论,其实都包含在它的概念之中。所有推理,都必须从正确的定义开始,定义乱了,结果就必然一塌糊涂。
那么货币是什么?
就是交换媒介。完了。
所有关于货币是价值尺度、一般等价物、存储手段、记账单位等等概念和功能,都是衍生功能,而且主流经济学对这些功能的定义上都是错误的。
比如价值尺度,一米就是一米,全世界都等于100厘米和1000毫米;一公斤就是一公斤,何时何地也是一样的,没听说过1公斤在这里是800克,在那里是900克,或者今天是1000克明天是950克这种事。这才叫“尺度”。
货币的价值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如何充当尺度?这是不可能的。一个随时变换刻度的尺子,怎么量长短?
由所谓价值尺度这个错误的概念出发,就会引起一系列错误的政策。例如稳定货币购买力,稳定价格指数等等,通货膨胀就随之而来。
再比如一般等价物。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交换必然是因为不等价,交易双方必然是认为对方手里的东西价值高于自己手里的,所以交换才会发生。如果价值完全相等,有什么交换的必要?所以,说等价物,本身就是对交换的巨大误解。这世界上没有等价交换。
由“等价”这个错误的概念出发,又会引起什么错误的政策呢?
很显然的,价格管制就接踵而至。你看你这颗白菜的成本才5块钱,为什么要卖20呢?你在哄抬物价,要罚款。这时候,市场上的定价机制就被毁掉了,结局就是人为制造更大的短缺。
经济理论的核心就是价格问题。市场经济在价格机制的协调下,是不可能出现长时期、普遍的短缺的,只要允许自由定价,价格机制就能够协调供求双方实现供需的相对均衡。
因此社会上出现的一切灾难,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消灭了价格。
以上告诉我们,概念上的清晰定义,是多么的重要。有些细微的差异,经过步步推导,竟然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导致灾难性的政策出台。
二
货币起源于什么?
起源于市场,而不是强制力。
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已经描述了货币起源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货币本来必然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商品具有充当交换媒介的特性,例如最适销,可以先用东西换来它,然后再用它交换其他东西,这样能避免直接交换中的“双重巧合”问题,由此扩展交易,使交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于是这种商品变成了人们普遍认可的交换媒介,也就是货币。
历史上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很多,贝壳、珠宝、铜、铁、家畜、甚至石头,都充当过货币。在人类漫长的自然选择中,贵金属例如黄金,由于最适销、数量少、存量增量比大(意味着不会出现突然大量的增加导致价值下降)、性质稳定、价值高、易分割、便于携带等等,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交换媒介。
而且黄金有一个重大的优势,它的开采是有成本的,决定其数量的,是黄金生产的盈利能力。金本位制的显著特征是,它使货币数量随黄金生产盈利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数量不可能像纸币那样随意增加,不受政治力量操纵,由此是抵御通胀的唯一有效保障。
而黄金本身就有工业用途和装饰用途,即除了作为货币使用,可以用于工业生产,可以用来做首饰等等。决定它是用于生产用途还是货币用途的,是二者的边际效用和机会成本。
这就是说,黄金作为货币,并不是理论证明,而是一种历史的经验。经济学并不能告诉你什么必然是货币,只能告诉你,什么东西可能成为货币,这取决于人们的自愿选择。
米塞斯通过回溯定理,解决了货币价值决定的循环论证问题。即人们对货币有需求,是因为它有价值;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对它有需求。黄金的边际效用和今天对它的需求,取决于昨天存在的货币价格,这又取决于昨天黄金的边际效用及需求,以此类推。那这样的话,不是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无限追溯了吗?
米塞斯说,货币的价值决定,并不是无限回溯的,而是可以追溯到它成为货币的那一天。在这一天之前,即物物交换的最后一天,黄金没有作为交换媒介使用的效用,对它的需求只是为了直接使用它。由此,前一天的黄金价格为其作为货币使用的边际效用确立了基础。
这个定理同时证明了,货币必然本来就是一种商品,起源于市场,本来就有以其他财货表示的价格数组(即以其他各类商品表示的黄金价格)。它不可能是由某个“社会契约”或者强制力无中生有地决定的。
你现在随便规定一种商品是货币,人们并不会直接接受,而必然是要回溯到它与现行货币的交换比率,然后一直回溯到一种商品作为货币使用的那一天的价值。
比如现在全世界都是不兑现纸币,似乎是强制力决定的,但是它之所以有购买力,并非毫无缘由。美国脱离黄金锚定时,就是规定了一个交换比率,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美元纸币上到现在还可以看到黄金的遗存:见票即付。意思就是,你持有一张美元票据,就可以按照它上面的面额足额兑付黄金。
不过是因为后来美国政府耍流氓,中止偿付了而已。由此美联储就可以无限制地印刷纸币,而不论库存的黄金准备能不能足额兑付了。这就是部分准备金银行天然的不稳定性和欺诈的本质,它伪造了货币财产权;也是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试想,如果每一张美元纸币,都有百分之百的黄金储备支撑,哪里会有什么银行挤兑和破产事件的发生?
如果现在没有了强制力,让大家自由选择,在货币滥发的情况下,人们必然抛弃美元,回归诚实货币:黄金,或者见票即付的黄金凭证。
三
为什么说国际收支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货币问题呢?
只需要想一个问题就明白了,如果这世界上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不使用货币,那当然就没有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那么国际收支问题,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交换一样,其实就是由交换双方的货币需求和财货需求共同决定的。
前已述及,货币必然是一种商品,因此它和其他所有商品一样,有供给、有需求。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纸币本身并没有任何商品用途,它只能用来交换。
既然货币是商品,那么必然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们像对待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对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有需求。货币少了,边际效用上升,因此就要进口货币(即卖出商品);货币多了,边际效用下降,因此就要出口货币(即买进商品)。
我们通常会认为,花钱购买商品的一方是买方,即进口。但是反过来说,买方也是在出口货币,卖出商品的那一方是在出口商品,但也是在进口货币。
这就是米塞斯的伟大贡献,他将货币整合进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之中,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清楚了其价值决定问题,从而打通了宏观与微观的二分法。而不是像那些拙劣的“货币中性论”者认识的,货币就好像是在直接交换中塞进去的一个交换媒介,它自身不会对生产和交换产生任何影响。
事情显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决定任何一次交易的,都取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和财货的边际效用。
当一方货币需求强度大,认为货币的边际效用相比于财货更高,就会出售商品换来货币;反之,当另一方货币需求强度小,货币的边际效用低,就会购买商品花出去货币。于是交换发生。
货币需求并不是无限的,当你拥有更多的货币,就会将其用于消费升级或者投资,你并不会无限地持有货币,因为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明明拿去投资和消费,更能满足自身欲望,那么把货币一直拿在手里,就是一种“亏损”。所以你愿意持有多少货币余额,就是你的货币需求。
那么,你的收入,就是你的出口;你的支出,就是你的进口。每一个人的货币需求强度,决定了自己的收支差额。货币根据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强度,在个人之间分配。由于一国货币存量,仅仅是该国居民货币余额的总和,决定货币余额在人与人之间分配的相同原则,也决定了货币存量在国家之间的分配。
是货币需求的变动,引起了商品流动即进出口的变化,而不是相反。因此,货币的国际流动不是贸易的结果,而是其原因。
是许多人对货币的评价高于商品,于是把商品卖出去,大于自己的购进,换来外国的货币,加总起来构成了一国的贸易顺差;反过来,就是逆差。
所以顺差逆差有什么了不得的呢?你和楼下便利店之间,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你把钱交给他,换他的东西,他从来都没有买过你的东西。但是你的这个逆差,必然来自于你在别处的顺差,即为他人提供了商品或者服务,换来了货币,否则你拿什么花呢?
因此国际收支差距问题,是一个伪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拙劣的重商主义,他们认为货币就是财富,东西卖出去是好的,买进来是不好的。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汇率操纵、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出口补贴、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
那些海关官员、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看到逆差,就心急如焚,他们居然就想不到,那些钱,是国内消费者主动花出去的,那必然是从主观的边际效用和自身货币需求,从有利于自身处境出发做出的选择。
美国人要是看到逆差就指责他国,更是极不要脸的行径。美联储就是世界央行,干的事情就是出口美元,换走他国的商品,所以必然是逆差的。它要是整天还在说逆差如何如何,很简单,不要让美元充当国际货币了,问题立即迎刃而解。它干不干?
看到顺差,就高兴得不得了,比如远方青木。可是这又有什么好骄傲的?那不过是因为,生产者认为货币的边际效用高于商品,他们的货币需求强度大,用商品换回货币了而已。
卖出这些商品换来货币,目的是把这些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又不能吃喝,持有它的目的就是放弃它。出口是进口的支付手段,出口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口。如果一国只进口不出口,并不会有损于自身国民,反倒是提升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进口才是有利于自己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国遍地是黄金,那就开启买买买模式,一直是逆差,对他们有任何伤害吗?没有的。沙特就有黑色的黄金:石油。那就一直卖油,然后换回其他商品,他们在梦里都要高兴得笑出声来。
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我国企业更需要美元货币。需要这些美元货币,也不是为了一直持有它,而是为了用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和其他商品。因为美元现在是国际结算货币。那现在,我们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了,有利于出口商的同时造福了其他进口国家,现在想买其他国家的东西,却买不回来,要么是因为其他国家的生产遭到了破坏,没什么我们可买的,要么是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我国企业钱花不出去,持有了过多的货币余额。
请问这又什么好骄傲的?
要是这些美元可以自由地兑换为人民币,那这些企业还可以在国内购买商品,改善交换双方的处境,然而结汇又受到限制,所以拿回来一大批纸放在那里,发挥不了效用。
就像你为他人提供商品和服务,换来了一大笔钱,你换这些钱回来的目的是为了花掉它,给老婆买包包,然而现在钱不让你花,包包不让你买,要钱有何用?又不能搂着美元吃喝和睡觉。
四
再看出口大增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车。这一点,远方青木也说了。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确是转型最快,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体,几年下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把外国的汽车巨头打得满地找牙。一个比亚迪,现在已经可以跟丰田奔驰宝马叫板了。
但是众所周知,新能源行业是产业政策的结果,在信贷支持、各种政策和补贴的加持下,企业纷纷上马,出现了巨大的新能源泡沫,海水褪去,才能看请谁在裸泳。最终可能只会存活有限的几家企业,那也不是补贴的结果,而是其本身就有竞争力。
产业扶持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用在这里就用不到那里。由于受到扶持,就增加了在市场上的购买力和竞争力,把要素吸引到了新能源行业。因此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是以其他行业的受损为代价,最终不利于消费者其他迫切需求的满足。
在巨额补贴的支持下,价格可以杀到最低,来增加出口。补贴激励下的出口,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呢?
有利于出口商、外国进口商、外国消费者。不利于本国其他行业和本国消费者。因为消费者要纳税支付补贴,然后由于补贴政策的实施,其他国家的产品难以进入国内,又要承受保护下更高的价格,以及引扭曲资源配置导致的其他行业的更高物价。
所以自己花钱,补贴外国消费者,出口大增,这又有什么好骄傲的?
自由贸易的内涵,不光是国际上的自由贸易,更包括国内的自由贸易。自由贸易的意思,就是奉行市场经济,即没有补贴、没有产业政策、没有价格干预、没有准入限制,一切交给市场。
如果一国在国内不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那么必然要对外实施贸易保护。因为如果不实行贸易保护,国内经济干预政策就失效了,外国商品可以随便进出,当然会瓦解国内的干预措施。因此,那些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必然是因为国内实行了大量的经济干预措施。
美国之所以搞贸易战,就是因为要保护国内各类产业集团的利益,所以对外国商品加征关税、搞贸易壁垒,让外国商品进不来,或者通过加征关税的手段使其价格高于国内。这就是经济民族主义。
很清楚的是,这只是有利于那些受保护的行业的从业者,不利于本国的消费者。这最终必将不利于提升本国的竞争力,因为那些受到保护、不受竞争压力的巨婴企业,怎么可能成长进步?养了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奶头乐企业,又怎么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因此长远看,保护政策并不利于出口。而且,这就是消灭比较优势,不要分工合作,搞自给自足,必将降低劳动生产率,降低所有人的福利水平。
当一国开始自给自足,切断贸易往来的时候,就阻断了双方的交换融合。那么既然是自给自足的,发动战争对自己的损失就不大。如果对方难以自给自足,而且自认为军事实力可以战胜它,战争就一触即发。商品进不去的地方,军队就会开进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贸易是和平的保障。经济民族主义通往战争。
因此关注什么顺差逆差问题呢?瞎激动个什么呢?自由贸易就好了。一国如果只保障财产权,也就是奉行自由贸易,根本就不需要贸易收支数据,因为不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是从个人产权出发,从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由交换的结果,不需要任何宏观政策去调节和刺激。
只要是自由贸易,顺差逆差都不是问题;没有自由贸易,人为操纵下,则不论顺差逆差,可能都不是什么福音,而是迈向灾难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