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词被妖魔化,正在毒害中国人的思维
现在政策面讲治理内卷式竞争,公众平台上内卷这个词特别流行,不知不觉中,这个词已经开始大规模毒害中国人的思维了。
其实很多特别爱用内卷这个词的人,并不清楚这个词从何而来,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内卷。
内卷,是“内卷化”这个词演化而来。“内卷化”是一个老外提出的概念,海外华人学者黄宗智用它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黄宗智说,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是增长的,但,人口增长更快,消耗了增长,所以变成有增长无发展,黄宗智把这称之为“内卷化”,又称“过密化”。
实际上,黄宗智这个研究是错的,但这里不细说了。
有的人,仅仅名字,就让人感觉是个大学者。例如,黄宗智,南怀瑾。
那么,黄宗智的学术水平究竟怎么样呢?我说个事你就明白了。薄督在重庆时,黄宗智去捧过场。
不过,尽管黄宗智的这个研究是错的,但“内卷化”这个词倒没问题。其实,它的意思并不新鲜,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边际产出递减到亏本线以下了。
这个词几十年无人问津,几年前突然就火了,简化成了“内卷”两个字。
很多人特别爱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就像“资本”一样,显得很深刻、很有水平的样子。点评某个事件,骂一嘴“贪婪的资本在控制”;点评某个行业,叹一声“这个行业太内卷了”,一副高人形象就出来了。
我为什么说内卷这个词已经在大规模地毒害中国人的思维了呢?
因为许多人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意思都往这个词里装。
只要竞争激烈一点,他们就说是内卷。
比如参加两会的人里,就有很多人说激烈的价格战是内卷。
实际上,价格战根本就不是内卷。价格战,有可能是一些企业率先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方法,因而掀起价格战,那些没能有效降低成本的企业,在这个价格下变成亏损,然后它们骂行业内卷;也有可能,经济下行,需求减少,企业被迫降价,这也不是内卷。价格战还有其他各种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记住一点,只要企业能自由进出,价格战都不是内卷。
我常举一个例子,联赛球队说,我们训练再严酷,也只有一个冠军,如果我们大家都减少训练,也还是会有一个冠军,我们何必内卷呢?我们大家都多睡觉,少训练,少受伤痛,不好吗?
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大家都多睡觉,少训练,少受伤痛,比赛的精彩程度就会大幅下降,观众就会跑掉。所以,球员严酷训练,是提高产出的,并不是内卷。
价格战就跟球员严酷训练一样,越战越精彩,吸引越来越多消费者,怎么会是内卷?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内卷呢?
举个例子,计划经济时代,生产队的农民干活都磨洋工,但大家都变着花样讨好大队干部,这个就叫内卷。因为,这样的竞争,边际产出为0。
土地承包以后,可以去城市打工以后,谁还去大队干部面前内卷?
内卷的唯一原因,就是管制,是进出不自由,使得人们在产出不增加的情况下,还不得不投入成本去满足管制者的要求。
但现在人们已经懒得思考。谁管你是不是真的内卷?反正我看不惯,我就叫它内卷,我就呼吁干预。
有个参会的人,叫张学武,是盐津铺子的董事长。他说:“建议政府健全价格监测机制,对制造业产品价格进行实时监测,对于恶意低价倾销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处罚,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除了价格战,
加班?那是内卷,应该禁止加班。
教培?那是内卷,应该取缔。
以税收优惠招商引资?那是内卷,应该禁止。
……
事事皆内卷,事事皆呼吁干预。
随着干预增多,真正的内卷越来越多。
例如在基层,无数的人力用于搞形式主义,填表格,满足上面的考核要求,这个才真的是没有产出的内卷。
也不知这种思维毒害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难道必须等到人工智能高度发展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