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能保护美国工人吗? - 价值
最近,关于“关税”的讨论又热了起来。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说法是:提高关税能保护我们国家的工人。逻辑听起来很简单:给外国商品加税,它们就变贵了,这样我们自己国家生产的商品就有了价格优势,工厂就能开工,工人就有饭碗。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爱国”,很“我们优先”?
然而,作为一名经济学爱好者,我必须告诉你,这个看似完美的逻辑链条,在现实世界里往往会断裂。今天,我们就借助两位经济学大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穆瑞·罗斯巴德的智慧,来戳穿“关税神话”,看看它到底保护了谁,又伤害了谁。
交易的秘密:双赢
要理解关税,我们得先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为什么要交易?
答案简单到不可思议:因为交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你用10块钱买了杯咖啡,是因为你觉得这杯咖啡比你兜里的10块钱更重要;而咖啡店老板愿意卖给你,是因为他觉得这10块钱比那杯咖啡更有价值。
看,一场交易的发生,不是因为商品和钱“等价”,恰恰是因为它们在买卖双方心中“不等价”。双方都认为自己用价值较低的东西,换来了价值更高的东西。这是一个“双赢”的游戏。
这个道理,放在国际贸易上完全适用。我们买外国货,不是因为有人强迫我们,而是因为我们觉得它物美价廉,对我们更有利。国际贸易,不过是把“双赢”的游戏,从街角的咖啡店,搬到了全球这个更大的舞台上而已。
关税的高墙下,谁在默默买单?
现在,我们来看看关税扮演了什么角色。关税,本质上就是一道墙,一道被人为筑起的价格壁垒。它强行干预了上面所说的“双赢游戏”。
当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后,外国汽车的价格立刻上涨。这时,作为消费者的你只有两个选择:
- 咬咬牙,花更多的钱买那辆你心仪的进口车。
- 退而求其次,去买一辆更贵的国产车(因为它没有了便宜的竞争对手,很可能也会涨价)。
无论你怎么选,结果都一样:你买车的成本变高了。你口袋里本来可以用于旅游、下馆子、看电影的钱,就这么“蒸发”了。所以,关税的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们为所谓的“保护”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保住了一个饭碗,却砸了另一个饭碗
你可能会问:“就算消费者多花了钱,但只要能保住本国工人的饭碗,不也值了吗?”
这正是关税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它让我们只看到了那些被“保护”起来的岗位,却忽略了那些因此而消失的、更多的岗位。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对进口钢材征收高额关税。钢铁厂的工人的岗位看似保住了。但别忘了,还有千千万万个行业需要用钢材啊!
- 汽车制造商 - 的成本上升了,他们生产的汽车在国际上没了竞争力,可能不得不裁员。 
- 建筑公司 - 的成本上升了,盖房子的价格更高,买得起房的人变少,建筑工人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 家电厂商 - 的成本上升了,洗衣机、冰箱变贵,销量下滑,工厂同样面临困境。 
你看,为了保护钢铁业少数人的饭碗,我们却砸了汽车、建筑、家电等更多行业里成千上万人的饭碗。关税并没有创造就业,它只是把就业机会从更高效、更有竞争力的行业,转移到了被保护的、效率较低的行业。这是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败局。
事实胜于雄辩:“优先”政策的成绩单
纸上谈兵没意思,我们来看看现实世界。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推行的“美国优先”关税政策,结果如何?
结果是:消费者面对更高的物价,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贸易伙伴纷纷采取报复性关税。虽然政策的初衷是振兴制造业,但许多依赖进口原材料的美国企业成本飙升,反而被迫缩减规模或解雇工人。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虽然没有直接分析关税,但分析了类似的“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政策。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政策确实创造了一些制造业岗位,但平均下来,每创造一个这样的岗位,整个经济就要付出超过10万美元的代价。这就像是为了保住一个年薪5万的岗位,却让整个社会付出了10万的成本。这样的买卖,真的划算吗?
谁在为关税摇旗呐喊?
既然关税对整个国家弊大于利,为什么总有人在大力鼓吹呢?
经济学家米塞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背后是特殊利益集团的游说。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私利包装成“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
比如,钢铁行业的协会高喊着要保护“国家产业安全”,他们绝口不提这会损害汽车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纺织业的工厂主希望对进口服装加税,但他绝不希望对进口棉花和纺织机加税。
各个行业的利益本是冲突的,但他们却能巧妙地联合起来,打着“保护主义”的旗号,向政府施压。最终,少数利益集团获得了好处,而成本却由全体国民来分摊。
超越经济学:贸易是和平的使者
最后,我想说,自由贸易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米塞斯曾说过,自由贸易是通向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
当国家之间通过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彼此就成了利益共同体。商业往来取代了军事对峙,合作共赢代替了零和博弈。相反,高筑的关税壁垒,往往会加剧国家间的摩擦与敌意,为冲突埋下种子。
因此,下次再听到有人高呼用关税来“保护”我们时,请务必多问一句:这究竟是在保护谁的饭碗,又是以砸掉谁的饭碗为代价?
拥抱开放与合作,而不是关门筑墙,这才是通向繁荣与和平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