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对有利于个人的观念的破坏力太大了!

关税,从来就不是什么精妙的经济工具,它首先是一种政治武器,一种极其有效的、用来塑造和强化“国家主义”幻觉的宣传机器。

它的核心功能不是保护经济(事实上它恰恰在损害经济),而是要在民众的脑海里划下一条深深的鸿沟,告诉他们:“你是美国人,他是中国人;你是我们,他是他们。你们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

而最可悲的是,无数人竟然为这种廉价的障眼法鼓掌叫好,心甘情愿地跳进了“国家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陷阱。

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早就告诉我们,自由贸易,也就是个体之间跨越国界的自愿交换,是创造财富、提升生活水平的最强大引擎。

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国家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互相交换,最终所有人都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你的iPhone、你家便宜又好用的电视、你餐桌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是这个简单机制的产物。

那么,关税是什么?

关税就是人为地、强制性地阻碍这种自愿交换,是对自由市场这台强大引擎的蓄意破坏。

它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迫使消费者购买更贵、或者质量更差的本国替代品,或者干脆放弃消费。这直接导致了生活成本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任何一个心智正常、没有被宣传口号洗脑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但政客们为什么要明知故犯,推行这种明显损害民众福祉的政策呢?答案就在于关税那强大的“副作用”——

它是一种绝佳的工具,用以区分敌我,凝聚“民族情感”,并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国内的真正问题(比如政府自身的低效、管制和挥霍)转移到外部的“敌人”身上。

这就是关税的核心机制:通过制造经济上的摩擦和痛苦,来强化政治上的身份认同和对立。

关税战的运作逻辑,简直就是国家主义观念的标准化生产流程:

第一、树立靶子,制造敌人:

政客们首先会告诉你,某个国家(比如中国)正在通过“不公平”的手段“偷走”我们的工作,“威胁”我们的经济安全。他们会精心挑选一些煽动性的案例,比如某个工厂的倒闭(往往忽略了技术进步、管理不善或国内高成本等更重要的原因),将其归咎于“邪恶”的外国竞争。这就像中世纪的猎巫,总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来解释所有的问题。

然而,真相是:不存在某个国家,而只存在生活在某一个地区的人用生产的产品,与另一个国家的人在进行交易,在不受政府干预的交易过程中,双方是双赢的。

第二、挥舞关税大棒,制造“保护”幻觉:

然后,他们隆重推出关税,宣称这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工人的“盾牌”。这迎合了一种原始的部落心态——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来抵御外敌。

尽管经济学家们苦口婆心地解释关税最终会伤害我们自己,但这种简单的“保护”叙事显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人们感觉自己被“保护”了,即使他们购物时付出的价格更高了。

第三、强化身份认同,区分人群:

关税最阴险的作用在于,它强行将经济行为与国籍挂钩。你购买一件商品,不再仅仅是个人消费选择,而被赋予了“爱国”或“不爱国”的政治含义。媒体上充斥着“买美国货”的呼吁,仿佛购买一件更便宜、更好的进口商品就是对国家的背叛。

是中国人生产的货,那就要关税,而美国人生产的,就不要关税。国籍与身份现在变得无比重要。在加州生产的货,就不需要关税,然而只要有一个国界线,那另一个地区生产的货,就需要关税。

对于纽约人来说,从经济意义上说,加州生产的商品和中国生产的商品有何区别呢?

就这样,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基于互利的经济联系,被人为地切割、扭曲,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对立。美国人、中国人、德国人、日本人……这些标签被无限放大,掩盖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生产者、作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个体,这些更本质的共同点。

关税就是一种通过法律暴力来歧视外国人、外国商品的一种手段。

他本能地驱动一种观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4. 合理化国家干预,扩大权力:

一旦“国家利益”被置于个人自由和经济规律之上,政府就获得了干预经济、控制贸易的“合法性”。关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可能就是进口配额、出口管制、强制技术转让要求、对特定企业进行补贴或打压……政府的权力像藤蔓一样,在“国家安全”、“经济主权”的幌子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个人自由和市场秩序。

这种由关税所助长的国家主义思维,最终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催生出一系列极其荒谬且有害的观念:

商人有国籍吗?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一个商人,无论他持有哪国护照,他的首要目标是盈利,是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创造价值。他选择在哪里设厂、从哪里采购、向哪里销售,是基于成本、效率、市场机会等商业考量,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国家忠诚”。

强迫商人违背经济规律去服务于某个政治议程,最终只会扼杀商业本身。

商业有国界?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而交换天然是跨越界限的。从古至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人类的繁荣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地理和政治壁垒、扩大交换范围的历史。国界是政治的产物,是人为的界线。认为商业活动应该被这些界线所束缚,就像认为河流应该倒流一样愚蠢。

资本、技术、人才、商品、服务,它们流向能够最高效利用它们的地方,这才是经济发展的正道。试图用国界来阻挡这种流动,是对效率和繁荣的扼杀。

科学有国界? 这是最危险、最反智的延伸。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是全人类知识的结晶。牛顿定律不分英国还是法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属于德国或美国,它属于全人类。

认为某个国家的科学家就应该只为“本国”服务,限制国际学术交流,搞“技术脱钩”,这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是对人类进步的自残。看看历史,多少伟大的科学突破是跨国合作的成果?当政治的脏手伸向科学,带来的只有停滞和倒退。

这种将国家标签强加于个人、商业乃至思想之上的做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集体主义思维。它试图将复杂、多元、动态的个体和互动,塞进一个僵硬的、由国家定义的“集体”模具里。

它要求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判断和自由,去服从一个虚构的“国家整体”的意志(实际上往往只是当权政客的意志)。

谁是这场国家主义狂欢的真正受益者?

答案同样显而易见:

\1. 政客: 这是最大的赢家。通过挑起贸易争端和国家对立,他们可以轻松地转移国内矛盾,塑造自己“强硬”、“爱国”的形象,捞取政治资本和选票。他们利用民众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将自己定位为“保护者”,从而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于关税造成的经济损失?那自有倒霉的消费者和企业去承担。

\2. 寻求保护的低效产业: 那些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害怕自由竞争的特殊利益集团(比如某些工会势力强大的传统制造业、某些效率低下的农业部门)是关税的铁杆拥趸。关税为他们挡住了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让他们可以继续苟延残喘,维持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效率,代价是牺牲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体经济的活力。

\3. 国家机器的官僚: 更多的贸易壁垒、更复杂的贸易规则、更多的贸易谈判和争端处理,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海关官员、贸易律师、谈判代表、监管人员……官僚体系在国家主义的扩张中找到了滋养自身的土壤。

而谁是受害者?

消费者:这是最直接、最广泛的受害者。他们被迫为日常用品支付更高的价格,选择更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下降。

高效的企业: 那些依赖全球供应链、需要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企业,成本被迫上升,竞争力下降。那些有能力出口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贸易伙伴的报复性关税,失去海外市场。

整体经济: 资源被错误配置到低效的受保护产业,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动力被削弱,经济活力下降,长期增长潜力受损。

国际关系: 贸易战毒化了国家间的关系,增加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原本可以通过互利合作解决的问题,变成了零和博弈的对抗。

个人自由: 最根本的损害在于,国家主义思维侵蚀了个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将个体视为服务于国家机器的螺丝钉,而不是拥有独立意志和追求自身幸福权利的自由人。

历史一再警示我们,经济上的国家主义(以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与政治上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甚至军国主义)往往是孪生兄弟。上世纪30年代,以邻为壑的贸易战(如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当国家间的藩篱高筑,当“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情绪被不断煽动,和平与繁荣的基础就会被动摇。

今天,世界似乎又在重蹈覆辙。政客们再次捡起了“国家主义”这剂毒药,试图用它来麻痹民众,巩固权力。

他们鼓吹“本国优先”,却绝口不提这种优先是以牺牲个体自由和普遍繁荣为代价的。他们渲染外部威胁,却对自己造成的内部伤害视而不见。

关税战,这场以经济为名、行政治之实的闹剧,必须被揭穿其真实面目。它不是什么保护国民的良方,而是喂给民众的国家主义迷魂药。

它的目的是分化人群,制造对立,强化集体身份,并最终服务于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力欲。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扼杀了经济效率,降低了生活水平,毒化了国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试图摧毁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个人自由和基于自愿合作的和平秩序。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个体,而非国家,才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驱动世界运转的是亿万个体的选择和互动,而不是几个大国领袖的战略博弈。

自由交换,无论发生在街角还是跨越重洋,都是互利共赢的。 阻碍自由交换就是阻碍财富的创造。

思想、商业和科学,本质上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应被国界所囚禁。 开放、合作、交流,才是通往繁荣与进步的正道。

国家主义是一种危险的幻觉,它要求个体牺牲自由和福祉,去效忠一个抽象的、往往被当权者操纵的“集体”。 我们必须警惕并抵制这种思维的侵蚀。

拆除那些人为竖起的壁垒,无论是物理的边境墙,还是心理上的国家主义藩篱。因为只有在一个真正开放和自由的世界里,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实现共同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