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不会催生良好的贸易协议

最近,一份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美日贸易新协议,成了街头巷议的热点。白宫方面将其描绘成一个“黄金时代”的开端,号称将引领美国工业走向“百年一遇的伟大复兴”。

然而,当我们拨开那些华丽的辞藻,仔细审视这份协议的细节时,会发现它不仅无法实现承诺,反而像一剂包裹着蜜糖的毒药,其背后充斥着荒谬且危险的经济谬误。

一份“不平等条约”的诞生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份协议到底说了什么。

表面上,它涉及关税。美国将对大部分日本商品征收15%的“对等关税”,在钢铁和铝等特定领域,税率更是高达50%。这意味着,购买日本商品的美国进口商,需要向美国政府缴纳一大笔税款。作为交换,日本会降低某些美国商品的准入门槛,并承诺从波音等公司购买飞机。

这听起来似乎还算公平?但真正离奇的部分在后面。

协议的核心是一项价值5500亿美元的所谓“战略投资”。日本政府将拿出这笔巨款,投向美国总统指定的几个关键行业,比如能源、半导体、稀土矿、制药和造船业等。

这里的猫腻在于,这些“投资”的利润,美国政府要拿走90%。换句话说,这5500亿美元里,只有区区550亿算是真正的贷款,日本能获得利息回报。而剩下的4950亿美元,更像是日本被迫缴纳的“贡金”或“保护费”。

更重要的是,这笔巨额资金将由总统全权控制,成了一个不受约束的“小金库”。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把钱投给谁,俨然变身成一位中央计划经济的总设计师,直接干预和控制关键产业的生产。

钱从哪儿来?一个危险的魔术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日本政府从哪里变出这5500亿美元?

日元他们可以随便印,但日元在美国没什么用,除非是用来买日本货——但这又恰恰与美国保护主义者限制进口的目标背道而驰。

另一种可能是,日本央行抛售其持有的美国国债来换取美元。但这将对美国债券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白宫似乎也排除了这种可能,声称这笔钱是“全新的资本”。

那么,剩下的路径就只有一条,也最令人担忧:美国印钞。

这套操作的本质很可能是:日本央行印日元,美联储印美元,双方进行某种形式的交换,最终凭空创造出这笔巨款。这无异于一场危险的货币魔术,它不会创造任何真实财富,只会稀释我们手中美元的购买力,为未来的通货膨胀埋下巨大的隐患。

“砸钱”就能换来工业复兴吗?

支持者们欢呼雀跃,认为有了这半多万亿美元的“免费资本”,美国的“核心产业”就能重获新生。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经济学常识。

真正的资本形成,源于“节俭”,而非“印钞”。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想象一下,一个村庄里的人决定建一座新的磨坊(资本品),以提高未来的粮食产量。要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必须先省下一些粮食(节俭),并抽调一部分人手去建造磨坊。他们牺牲了眼前的部分消费,才换来了未来更强的生产能力。

而这份协议的逻辑,则相当于村长宣布:“我们不用省粮食,只要凭空画一些粮票,就能把磨坊建起来!” 结果会怎样?大家拿着凭空多出来的粮票去抢购本就有限的木材和石料,导致建材价格飞涨,最终磨坊可能根本建不起来,或者建成一个豆腐渣工程。

这就是所谓的“资产泡沫”和“错误投资”。靠印钞催生的繁荣,只会误导企业家,让他们以为社会上有足够的真实资源去支撑那些宏大的项目。当泡沫破裂时,这些半途而废的项目就成了一堆浪费掉的资源,对经济造成实实在在的伤害。

没有“利润罗盘”的航行

即便我们假设资源是无限的,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也注定是一场灾难。

在市场经济中,私营企业家如何决定投资什么?靠的是“利润和亏损”这个罗盘。一个项目如果能盈利,说明它满足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效地配置了资源。如果亏损,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赶快停止,你在浪费社会资源!

但政府主导的“小金库”没有这个罗盘。投资哪个行业、扶持哪家公司,决策依据不再是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而是政治考量。谁和总统关系好?谁能带来更多选票?谁能给家族带来好处?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低效甚至毫无希望的项目中,最终演变成一场任人唯亲的“分赃大会”。

保护主义是“毒药”,而非“解药”

归根结底,这份协议是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幻觉之上的。它试图用关税壁垒将世界隔开,再用通货膨胀的手段为政治项目融资。

支持者们忘记了,限制进口(贸易逆差)的同时,也必然限制了外国对本国的投资和储蓄。因为外国人正是通过向你出售商品,才获得了你的货币,然后用这些货币来购买你的资产或借钱给你。试图通过关税来消除贸易逆差,无异于为了省电而拔掉冰箱插头,最终只会让里面的食物全部坏掉。

如果我们想知道这条路的终点是什么,不妨看看日本自己。几十年来,日本的政客们同样挥霍无度,不鼓励储蓄,导致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几十年”。如今,这个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工业(除了少数将生产线移至海外的大集团)比美国的处境还要糟糕。这真的是我们想要模仿的榜样吗?

历史和经济规律已经反复证明,一个国家的繁荣,源于人民的勤奋、储蓄和自由的市场交换,而不是政客们高高在上的宏伟计划和凭空印出的钞票。这份看似风光无限的贸易协议,最终能带来的,恐怕不会是工业复兴,而只是一场代价高昂的经济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