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本位的讨论
关于金本位的讨论
金本位在人类古代社会有着非常良好的声誉,但是在生产力大爆发的近现代,它是跟不上社会的需要的。它会造成严重的通缩,通缩对于生产者的伤害非常大。比如说我有一个农场,我按计划今年产量将会收入1000个金币,但是从我投入到产出的这大半年的时间内金币升值,就如这两天金的快速上涨一样。等到我的产出放到市场上卖的时候只卖回了500个金币,也就是金币升值一倍。那这样的经历对于我是非常痛苦的,我的投入也许是800个金币,但我只收入了500个金币,还不算我个人的劳动。就算我家底还算殷实,能够扛过今年。还会计划下一年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我当初不投入800个金币,而是留到年底什么都不做。——你看通缩打击了生产者而鼓励了消费者。
当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时候,金本位和通缩鼓励人们不要去投资,不要去生产,留着金币就可以了,这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很多次通缩的经济危机。
以上是老友黄岛主对我前面的文章《经济发展会造成货币不够用?别扯了!》的评论,是一个不算复杂的问题,这里做一点简单的回复。
首先,从现实来讲,在以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市场中,黄金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不太可能突然升值一倍。当黄金的购买力增加,不仅开采黄金会成为获利热潮,与之交易的其它国家也会对其输入黄金。
即便不考虑黄金的开采增量以及外部输入,只说一个社会在其生产力大发展时,商品与服务都会增加,而货币没有增加,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会出现货币的购买力增加,注意,是购买力增加。我投资800个金币,购入了生产设备与原材料,包括支付工资与地租,一年之中卖出的产品只赚回500个金币。
但这是已经升值的500个金币,如果它的购买力不但覆盖了之前的投资,还有较为可观的利润,这又有什么损失呢?
生产进步导致的自然通缩,会增加真实购买力,表面上的金币收入减少了,但其实购买力翻倍了,这并不构成任何难题。
所有的价格都是相对价格,当你赚回500个升值的金币时,相应地你的支出,也就是原材料、工资以及地租也会降低,你并不用担心来年的生意无法持续。
所以,重要的不是货币收入的多少,而是能购买多少商品与服务。而且,预期货币升值会同步调整所有契约关系,作为农场主,你当然可以用黄金单位签订长期契约,以规避可能的风险。
我们不能假想一种人们持有实物黄金而不消费的状况,因为不论在任何时候,人的时间偏好总是正的。
持有货币而不消费是不可能的,再说储蓄增长也不是坏事,因为储蓄增长是资本积累的基础,通缩环境下理性投资者会寻求更高收益的生产领域。
如果资本不是来自储蓄,而来自超发货币,才会造成资源错配,引发经济周期问题。
在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时间偏好会平衡当前消费与未来生产,面对金价波动,我们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
综上所述,老友黄岛主的误解,在于用法定货币时代的经验理解金本位,正如罗斯巴德所说:“把纸币体系下的价格扭曲归咎于黄金,就像把醉汉的踉跄归咎于路灯”。金本位的价值,恰恰在于其供给“刚性”带来的预期稳定性。
法币,即政府垄断铸币权,金本位则打破了这种垄断。与其相信前者可以自我控制,每年只抢2%;不如相信后者,因为它的增量不是受限于人,而是受限于自然资源、技术条件以及是否有利可图。
在实践方面,我是愿意退而求其次的,假如我们都认同自由选择,那么边际改善就是可能的。
如果你支持法币,反对金本位,那能不能让认同金本位的在某个区域实践金本位,认同法币的去实践法币,大家自由选择,用脚投票,这样总可以吧?我们对通缩最大的担心,大概是认为通缩会导致物价降低,人们会选择持有货币而不去投资,因为无利可图。
但是真正的通缩,是商品与服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增加,货币购买力提升。价格降低的原因是商品与服务的供给增加,之前没有满足的需求会被满足,如果所有商品与服务都在降价后出清,那么企业家的收入并不会因为降价而减少。
也就是说,货币购买力提升与利润减少并没有关系,企业家利润减少或亏损,是因为投资错误造成的。
还是前篇文章的例子——投资800金币,预期收入1000金币,结果货币升值一倍,只收到500金币。
那么一个合理的想法是——“投资800金币收入500已经升值一倍的金币。是的,不算亏。但我当初不投资800金币,什么都不劳动,如今可是1600的购买力。有此经验,明年我继续不投资。”
但是,合理的推论应该是——投资800金币,预期收入1000金币,你能赚200金币,那么你的利润率是25%。如果你所获利润率不变,货币升值一倍,你应该收入1000金币,而不是500金币。
评论区的奥派同道刘老师给出更精确的评论——“这个例子就举的不好,投资800只赚500,就是对未来判断出错产生了会计亏损,跟金本位无关。不如说通货紧缩还让他减少了损失,至少购买力上升了。如果是通货膨胀,反而会计亏损加购买力下降,其亏损更多。”
我们假设投资800金币,产出商品单位数量也是800,以每单位商品价格1.25金币出清,获得1000金币。
当边际生产效率提高,导致商品与服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增加,其购买力提升了一倍。
这时,如果你对未来判断无误,仍能保持25%的利润率,虽然每单位商品价格以1金币出清,但你的产出商品数量已增加到1000,最终你仍将获得1000金币。
这里为什么产量增加了?因为我们分析的,不就是商品与服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增加的情况吗?要不然购买力怎么翻倍的呢?
如果在1金币的出清价格下,你没有获得1000金币,要么是你的生产效率没有提高,要么是对未来判断失误,利润率根本达不到原来的25%,总之和货币购买力增加没有关系。
如果你的产出增加到单位数量1000,并且在1金币单位价格下出清,而你的买家以货币升值一倍为由,只付给你500金币。
那么这种风险当然存在,但这是买卖双方如何修订合同的问题。由于我们长期处在法币的通胀情境中,应对这种通缩反而失去了思考与理解的能力。
当生产效率提高,商品与服务增加,而货币数量不增加时,人们预期会处在通缩之中,那么在自由市场中,生产者当然会通过调整预期和合同来应对价格变化。
就像在通胀中,你贷出1000货币,除了利息(纯粹时间偏好)以外,还要加上通胀的损失,也就是钱被变毛的那一部分。
同样的在通缩之中,(注意这里说的是自然通缩,而非人为干预导致的“通缩”。)当然也要把钱变得更坚挺,更具有购买力的部分考虑进去。
是的,通缩会鼓励人们储蓄,但有了高储蓄,才有可能激励人们进行更长远的投资,这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而那些没有能力寻求到更高收益的生产领域的人,也会因持有货币(储蓄)得到购买力增加的好处。
最后,还是要重复一遍,我们不能假想一种持有货币而不消费的情况,如果预期货币会升值,今天选择不消费,明天他依然不消费,如此我们的前提条件,即生产力大发展、货币与服务增加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所以在前面文章的评论区,奥派同道王先生说——“其实要理解通货紧缩的“害处”,只要看看历史上通货紧缩最严重的一个例子就好了。过去几十年计算机硬件经历了特别极端的通货紧缩:硬件的功能不停地提高,但是价钱不停地下降,差不多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每18个月下降一半。这不但没有造成害处,反而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产品,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了最为巨大的推动。”
认识论

康德说,人为万物立法,这是在认识论上说的。
在认识与对象之间,并非前者符合后者,而是后者必须符合前者,此即认识论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所以终究来说,世界是二元的,一为客观世界,一为我们认识的世界。
我们的感官接收的一切,都要经过心灵的加工,如此世界才可以理解。
于是,我们的理解就存在一种先验范畴,人不可能脱离它们,否则不会形成任何知识。
人类的心灵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有花纹的大理石,这些花纹的产生,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生存。
我们无法通过解剖人的身体,以发现这种心灵模式,每个人都无需外求,因为它是人人自明的真理。
就像我们无法想象不占空间的事物,也不能想象不在时间中的事物,这是每个人内心自明的。时间、空间、因果律,正是通过这些先验范畴,客观世界才有了被认识的可能。
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对客观世界的扭曲,实际上并不存在时间、空间,前后相续的事物也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所以,一切理论都起源于一个假设,它可能暂时有效,但无所谓对错,毕竟错误的不一定就是无效的。
谁也无法否定这种怀疑主义,但我们更要反问一句,这套心智逻辑为何总是有效的?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它是为了生存,而非求真,我们只能从人的存在来反证这样一个事实。
人类不是经验到这种心灵模式是有用的,是有利于实现目的的(生存),而是没有选择那些足以毁灭自身的模式。
在进化的淘汰机制中,我们存活下来,人以人的存在证明,这些先验范畴,确实提供了一些有关这个宇宙的真实信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中,人是以“外部观察者”的身份,去观察那些无意识的物理客体的,如此暂时有效或者说可证伪,也都是成立的。
但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没有对错,在人的行动的方面,我们通过那些给定的先验范畴进行的逻辑推论,是有明确的对错之分的。
反对者可能提出,如果不解释现实,那就不适用可证伪,只要企图解释现实,就一定要进入假设、有效性、可证伪之中。
但经济学没有沦为与现实无涉的心智游戏,是因为存在两个“现实”,一是物质世界的现实,一是关于人的现实。
其实我们可以精确的区分开,关于人的与关于物的,只要是关于人的,都可以追溯到那共同的心智逻辑。
钻石比水贵,滥发货币导致物价普涨,限价导致稀缺加剧,这些都是关于人的“现实”,边际效用递减,价格理论,这些理论无不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们就是判断对错的标准,因为它们都来自心灵这块大理石的花纹。
虽然这是一套演绎体系,但是不通过学习,人们也很难彻底理解它的所有推理。理论可能被某些聪慧的心智首先论述出来,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无法否定人们拥有共同的心智逻辑。
人之创见或发现,难易有别,只要能够被理解,哪怕只有少数智慧的头脑理解,也不能说发现者拥有另一种心灵。
至于说他人之心智,于我是外物,如此彻底的怀疑论,就是在否定一切人类文明,货币、语言这些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事物,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实证主义者可能永远无法接受,那无需经验验证的,人人自明的真理。
你尽可以把除你之外的,他人的心智与物质世界都归入“终究不可知”的外物,但人的共同的心智逻辑,并不是解释世界的工具,而是我们用来创造世界的底本。
每个行动都奔向一个目的,他人之目的对你来说,可以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但只有这样一种形式,人才可以生存于这个世界。
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它不仅在这个宇宙的物理法则之下,同时也要符合人的行动学的法则。
那些不遵从这些法则的族群,他们没产生过语言,不知货币为何物,甚至没有伦理与道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被文明所抛弃,化作历史的烟尘消散殆尽。
当然不能排除,在另一个拥有不同物理法则的宇宙,生活着不同心智的智慧生命,但这属于科幻,不属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