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烧钱圈市场,然后提价收割” 是真的吗?
你可能在朋友圈看过这样的 “商业圣经”:
“砸钱抢市场→对手死光→提价收割→躺赚十年。”
听着像开挂?今天我们把挂关掉,回到真实世界。看看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要靠烧钱实现垄断的企业,如今都面临着怎样的结局。
假设你在三线城市开网吧。原本,网吧行业在当地有着相对稳定的客源和价格体系,原价 3 元 / 小时,大家都能靠着这份生意维持生计。
但你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实现垄断。你直接把价格降到 1 元 / 小时,满心期待着能把对手都卷死,然后再涨价盈利。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你的预料。
隔壁老王根本不跟你打价格战,他另辟蹊径,把网吧改成了 “女仆电竞馆”。馆内采用粉色灯光,设置了无烟区,还聘请了不少年轻漂亮的小姐姐作为服务员。这下,吸引了一大批喜欢新鲜体验的顾客,尤其是年轻男性,他们宁愿多花点钱,也要去那里享受不一样的氛围。
楼上的阿强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他直接升级了网吧的设备,全部换成了 3080 显卡。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举办电竞比赛,参赛的选手可以免费使用设备,而观众则需要购买门票入场观看。这种方式不仅聚拢了人气,还通过门票收入弥补了部分成本,吸引了不少电竞爱好者。
你烧了半年的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维持低价,可对手们不仅没倒,反而花样越来越多,各自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好不容易,你熬成了 “唯一幸存者”,其实是其他对手觉得跟你耗着没意思,转型做了其他生意。你刚把价格涨到 4 元 / 小时,客人们瞬间就跑光了。他们纷纷表示:“贵了,我去女仆馆看猫耳小姐姐不香吗?”“还不如去阿强那里看场电竞比赛过瘾。”
更惨的是,为了抢客,你当初租了双层门面,买了 200 台机器,还雇了 20 个网管,现在这些成本全都砸在了手里。每月的租金、设备折旧、人员工资压得你喘不过气。
这场价格战,你不仅没打出垄断,反而打出了自己的破产倒计时。
有人可能会说,网吧是线下生意,边际成本高,互联网企业可不一样,它们更容易通过烧钱实现垄断。那我们就来看看滴滴的例子。
滴滴在发展过程中,烧了 200 多亿美元。它通过大规模的补贴,先是合并了快的,后来又收购了 Uber 中国,市占率一度超过 90%,看起来似乎已经实现了垄断。
可结果呢?2021 年第二季度,滴滴净亏 242 亿,第三季度又亏了 303 亿。明明已经占据了这么大的市场份额,抽成也达到了 30%,为什么还在不断亏损呢?
原因很简单,它根本无法随意涨价或者提高抽成。
想涨价?乘客们可不买账。一旦滴滴的价格上涨,乘客们就会转去使用高德、美团等其他打车平台,而司机们为了多接订单,也会跟着乘客跑。
想提高抽成?司机们直接就会退出。司机们觉得不划算,不愿意接单,导致大量的订单无人处理,乘客们打不到车,自然就会骂声一片,进一步影响平台的口碑。
市场就像一个弹簧,你压得越狠,它的反弹就越凶。滴滴虽然在市场份额上看起来占据了优势,但并没有真正的定价权,始终被乘客和司机的选择所制约。
微信拥有 12 亿用户,渗透率几乎达到了 100%,在社交领域,它似乎已经形成了垄断地位。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微信向每位用户收取 100 元年费,按照 12 亿用户来算,马化腾就能白捡 1200 亿净利润。但实际上,微信至今都不敢收费。
这是因为,用户的迁移成本其实非常低。如果微信敢收 1 块钱,用户们就敢转去钉钉、飞书、抖音等平台拉群聊。现在这些平台的社交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社交需求。
而且,微信的广告如果多跳两下,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切换到 Telegram 等其他社交软件。
所以说,所谓的垄断根本不存在。用户忠诚的不是微信这个平台,而是它能提供的便利和良好的使用体验。一旦这种体验被破坏,用户随时可能流失。
奥地利学派早就把这个道理说透了:“真正的垄断只有两种 —— 行政特许和行政保护。”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牌照和强制力这样的护城河,任何行业只要存在超额利润,就一定会引来新的玩家进入,从而打破所谓的垄断。
百度曾经是搜索领域的霸主,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几乎占据了搜索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它的市场份额被抖音、小红书、微信搜一搜等一点点蚕食。
抖音凭借着短视频的优势,用户在上面不仅能娱乐,还能获取各种信息,很多人开始习惯在抖音上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小红书则成为了美妆、旅游、生活等领域的重要搜索平台,用户更愿意相信其他用户的真实分享。微信搜一搜则依托着微信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生态,也分流了一部分搜索需求。
Facebook 坐拥 30 亿用户,曾经在社交领域风光无限,但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不得不靠 “元宇宙” 的故事来续命,可市场并不买账,股价一泻千里。
这充分说明,用户忠诚的不是某个企业或者平台,而是 “当下最划算的选择”。一旦出现更优质、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新的方向。
不可否认,互联网企业的边际成本确实低,多一个用户,可能只需要多投入几台服务器而已。但边际管理成本却完全不同。
当企业通过烧钱吸引了大量用户后,想要维持这些用户并不容易。一旦补贴停止,用户就会秒退。因为很多用户当初选择这个平台,就是因为补贴带来的实惠,当实惠消失,他们自然会转向其他有补贴的平台。
就像一些外卖平台,在刚开始推广的时候,补贴力度非常大,用户下单能省不少钱。可当补贴减少后,很多用户就会觉得不划算,转而使用其他还有补贴的平台,或者干脆自己做饭。
对于平台上的商家或服务提供者也是如此。如果平台的规则稍严,比如提高抽成比例、增加各种限制条件,司机可能就会罢工,商家可能就会集体抵制。
滴滴就曾经因为抽成问题引发过司机的不满,不少司机选择罢运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一些外卖平台也因为与商家的利益纠纷,导致部分商家下架商品。
另外,广告一多,平台的口碑就容易雪崩。用户使用互联网平台,是为了获取便利和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无关的广告,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用户就会对平台产生反感,进而选择离开。
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的复杂度就会呈指数级上升。需要协调用户、商家、服务提供者等多方的利益,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制定合理的规则。而烧钱的速度反而是线性的,根本无法跟上管理复杂度增长的步伐。
你以为烧钱烧的是对手,其实烧的是自己的未来。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换来稳定的市场地位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反而让企业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除了滴滴,共享单车行业也曾上演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烧钱大战,最终却落得一地鸡毛。
ofo 小黄车和摩拜单车曾经是这个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通过大量融资,在全国各大城市疯狂投放单车,同时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比如免费骑行、低价月卡等,吸引了大量用户。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它们不计成本地投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黄色和橙色的单车,甚至出现了单车堆积如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和环境。
然而,这种烧钱模式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资金的不断消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单车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大量的单车因为损坏、被盗等原因无法正常使用。用户的押金也开始出现退还困难的情况,引发了用户的恐慌和不满。
最终,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ofo 小黄车则陷入了破产的困境,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大量的废弃单车。
这场烧钱大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实现垄断,反而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困境。大量的资金被浪费,资源被闲置,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社区团购也曾是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掀起了一场烧钱大战。
它们通过补贴的方式,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比如几毛钱一斤的蔬菜、一块钱一袋的鸡蛋等,吸引消费者下单。同时,它们还大力发展团长,给予团长高额的佣金,鼓励团长拉新和推广。
在资本的推动下,社区团购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各大平台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争夺用户和团长,它们不断加大补贴力度,导致企业亏损严重。
然而,这种依靠烧钱维持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资本的退潮,各大平台不得不收缩战线,减少补贴。
补贴一减少,商品价格上涨,很多用户觉得不划算,就不再使用社区团购平台,转而回到了菜市场和超市。团长的佣金也随之降低,一些团长失去了积极性,不再愿意为平台推广。
很多社区团购平台在经历了烧钱大战后,面临着用户流失、盈利困难的生存困境。它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别再迷信 “先亏后赚” 的鬼故事了。企业能活下来的唯一理由,是用户觉得 “值”。
海底捞敢涨价,是因为它不仅仅提供了餐饮服务,还为顾客带来了额外的价值。比如免费的美甲服务、精彩的抻面表演,这些附加服务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愿意为涨价买单。
苹果手机的价格一直比很多安卓手机高,但依然有大量的消费者愿意购买。这是因为 iOS 生态系统确实能为用户节省时间,提供流畅、安全的使用体验。苹果在产品设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让用户觉得高价是合理的。
微信能够在平台上推出广告,是因为它的聊天体验确实没有对手能够替代。用户已经习惯了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即使有广告,只要不影响核心的使用体验,用户也能够接受。
垄断不是护城河,持续创新才是。只有不断地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为是一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企业。在智能手机领域,面对苹果、三星等强大的竞争对手,华为并没有选择通过烧钱来抢占市场,而是专注于技术研发。
它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这些技术创新让华为手机在性能、续航、安全性等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忠实的用户。
即使在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的困境下,华为依然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正是这种持续的创新能力,让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构筑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市场不是傻子,烧钱烧不出护城河,只烧得出教训。从网吧的价格战失败,到滴滴、共享单车、社区团购等互联网企业的烧钱困境,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因为迷信 “先烧钱后收割” 而失败的案例。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想要在市场中立足,靠的不是烧钱形成的虚假垄断,而是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别当那个烧光 2000 亿,最后连用户头像都保不住的 “前独角兽”。真正的商业,永远只有一句话:“你为用户省下的每一分钱,用户都会用忠诚回报你;你为用户创造的每一份价值,都会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那些专注于为用户创造价值、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