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生产,后有消费:生产就等于消费,这个经济常识

img每当全球经济的引擎开始发出疲惫的喘息,甚至不幸陷入衰退的泥潭,各国政府和央行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祭出一招——“刺激消费”。

降息、量化宽松、发放补贴、鼓励借贷……目标只有一个:让人们打开钱包,重新点燃经济增长的火焰。这种思路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简单逻辑:只要有了消费需求,生产自然就会跟上。

然而,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个逻辑顺序是不是搞反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消费的物品从何而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银行印出来的钱里变出来的?都不是。

我们能消费的一切,都必须先被生产出来。无论是农民种出的粮食、工人拧出的螺丝、工程师设计出的芯片,还是理发师提供的服务,它们都需要通过劳动、技术和资本的结合才能存在。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但绝非驱动生产的唯一或首要因素。没有生产这个“因”,就没有消费这个“果”。

奥地利经济学派对此有独到而深刻的洞见,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强调生产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

他们不像某些主流经济学派那样将经济活动简化为简单的供需曲线交织,而是深入剖析了经济的资本结构。

想象一下,经济就像一个巨大的、多层次的工厂。

最底层是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往上一层是挖掘和初步加工的工具和设备,再往上是更复杂的机器、厂房,然后是半成品,最后才是可以直接被消费者购买的最终产品或服务。

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生产链条,奥地利学派称之为“生产的迂回性”(roundaboutness of production)。

建立和扩展这个复杂生产结构需要时间、需要技术,更关键的是,需要储蓄。

储蓄并非仅仅是“不消费”,而是将现有的资源从眼前的消费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未来的生产过程中。

当个人或企业选择储蓄,他们实际上是降低了当前的消费需求,从而使得那些原本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资源(劳动力、原材料、工具等)可以被转移,用于制造那些更高级、更有效率的生产工具、机器或改进生产工艺——也就是投资于更长远的生产环节。

正是这种储蓄转化为投资,不断优化和延长资本结构,才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未来更多、更好的消费品。

那么,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又是如何解释经济衰退,以及为何刺激消费在此刻无效甚至有害的呢?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不在于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或消费需求不足,而在于货币和信贷的非市场化扩张,尤其央行通过操纵利率进行的干预。

在一个自由市场中,利率是反映人们时间偏好(即更看重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以及储蓄供需的真实信号。

如果人们普遍愿意为未来储蓄(时间偏好低),储蓄供给增加,利率会下降,这会真实地告诉企业家:

现在有更多的实际资源可用于长期的、迂回的投资项目,可以上马那些回报周期长但效率更高的生产线。

然而,当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而人为地降低利率,或者通过印钞、提供廉价信贷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量时,问题就来了。

这个低利率信号是扭曲的,它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储蓄水平。

企业家们看到低利率,会误以为市场上有很多真实的、愿意长期投资的储蓄,于是纷纷借贷,上马那些需要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的项目(例如房地产开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就是信贷驱动的繁荣。

在繁荣期,资金似乎取之不尽,投资如火如荼,经济一片欣欣向荣。

但这繁荣是建立在虚假信号之上的。随着这些项目逐步推进,对真实资源的争夺(劳动力、原材料等)加剧,价格开始上涨。

更重要的是,这些长期项目需要未来真实的、不断流入的储蓄来支持其完成和运营。

但如果真实的储蓄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因为低利率鼓励了消费而减少,那么这些项目最终会面临资金链断裂或无法盈利的困境。

经济危机或衰退,在奥地利学派看来,正是这个信贷驱动的繁荣破灭后,市场对之前错误投资(malinvestment)进行强制性清算和调整的痛苦过程。

那些在低利率误导下上马的、与真实资源和消费者偏好不符的项目纷纷失败,资本品(机器、厂房、半成品)变得无用或价值大跌,失业增加。

这是一个必要的“排毒”过程,将资源从错误的用途中解放出来,重新配置到那些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实际条件的领域。

在这个清算和调整的关键时刻,如果政府和央行再次采用信用扩张去“刺激消费”,无异于饮鸩止渴。原因如下:

1、延误痛苦的调整: 额外的流动性会阻止那些失败的企业破产,让资源继续被困在无效率的项目中,阻碍资本结构的重塑。

2、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经济的问题在于资本结构的扭曲和资源的错误配置,而不在于消费者“不想花钱”。消费者之所以减少支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前景不明,他们对未来的收入没有信心,这是生产停滞或衰退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原因。

3、进一步扭曲信号: 持续的低利率和信贷扩张会继续干扰市场对真实稀缺性和时间偏好的判断,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错误投资。

4、侵蚀真实财富: 通过印钞或债务刺激的消费,并没有新增真实的商品和服务,只是稀释了现有货币的购买力,或以未来更高的税收为代价,最终会损害整体社会的真实财富。

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奥地利学派的药方不是刺激消费,而是解绑生产。这意味着:

1、停止人为干预: 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不盈利的企业退出,让价格(包括利率、工资)自由调整,反映真实的供需状况。虽然短期内可能伴随阵痛,但这能加速资源的重新配置。

2、削减政府开支和税收: 减少政府对资源的占用,降低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和创新。

3、稳定货币: 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对经济活动的干扰,为长期投资提供稳定的环境。

4、保护产权和契约自由: 提供可预测的法律和制度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鼓励长期投资和创业。

换言之,政府和央行不应扮演经济的“总指挥官”,试图用信贷和刺激来决定资金流向何处,而应扮演“守夜人”,维护一个稳定、自由、可预测的市场秩序,让企业家精神和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发挥作用。

只有当生产的束缚被解除,资源能够自由有效地流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领域,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时,就业才会自然增加,收入水平才会提高,而消费,作为生产的水到渠成的结果,自然会重新繁荣起来。

我们需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般的消费繁荣,而是脚踏实地、根深叶茂的生产之树。

让生产的潜力充分释放,消费的果实自会甜蜜而丰盛。

消费不用刺激,生产急需解绑,这才是经济走出困境、迈向可持续繁荣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