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旅游消费,无助于经济增长
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车辆拥堵,全国各地旅游景区都游客爆满排长队,许多人认为,旅游消费暴涨,这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你也持这种看法,那么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落入了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论”的陷阱之中。
消费,是无法促进经济增长的。消费不能创造财富,消费是在减少财富。很明显,一个苹果、一顿饭,你吃了以后就没有了,减少了财富,它怎么能促进经济增长呢?
真理越简单越好。不论消费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它都是消费,即消耗财富,不可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办法。
可是真理往往反直觉。人们都看到,明明假日经济带动消费保障,一片繁荣景象,怎么能说消费无助于经济增长呢?
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如果他每天打捞的鱼获都被他全部消费,那么他将永远不可能拥有富足的生活。他只有缩减消费,积累一定数量的鱼获,例如足够十天吃的鱼,那么他节省出来的这十天,就可以用来造一张渔网,并且不至于在造渔网期间饿死了。当他预期成功,造出了渔网,打鱼效率几何式提高,他才能摆脱贫穷,拥有富足的生活。
打鱼,是生产;吃鱼,是消费;吃鱼没法让鲁滨逊变富,只有打鱼可以;缩减消费面向未来,而不是吃干喝净,这叫“节俭的人”;积累了鱼获,这叫储蓄;有了储蓄而造渔网,这叫迂回生产;渔网是新创造的资本品;资本品的作用是在未来生产出更多的、以前没有过的消费品,这就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
必须生产大于消费,才有储蓄,才有投资资本品、启动迂回生产,进而实现更多产出、增加消费的可能性。如果生产仅够消费,那就没有储蓄,就无法投资,也就没有经济繁荣的可能。
因此推动经济进步的唯一途径是增加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启动经济螺旋上升的繁荣进程。
“鲁滨逊经济”中适用的原理,在14亿人的中国经济,80亿人的全球经济中,一体适用。
数亿人在长假期间外出旅行,增加消费,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他们作为生产者,生产了更多的财富,由此取得了更多的收入,大大高于其消费,因此具备了外出消费的能力。
谁都想更多的消费,但需要和有效需求,是两码事。只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才能创造出有效需求。
生产更多财富的原因是,资本主义进程使储蓄增加,每个人即便没有发生自身能力上的进步,也从资本积累中受益,使用上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手段,由此提升了自身劳动生产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民族,非常讲究奢华的享受,喜欢吃干喝净,他们的风俗是在死去的时候把所有生前的财富一律焚毁或者陪葬(退出生产领域),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办法积累资本,没有办法增加消费,并走向繁荣富足的生活的。
这揭示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错误:倒因为果,把现象当本质。
消费增加,是生产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消费增加是现象,不是本质。凯恩斯经济学把消费增加当做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就是典型的倒因为果,把现象当本质。
这就类似于,如果凯恩斯进行一个国别间的经济比较,发现中国人人均肉类消费量很大,而索马里人平均肉类消费量很低,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吃肉多有利于经济增长,所以给索马里人说:你们一定要多吃肉,经济就好起来了。
不,没有生产的增加——其前提是要具备让生产增加的观念、创造出让生产增加的市场环境——索马里人是吃不上肉的;如果现在“刺激”他们,让他们把现有财富统统拿来吃肉,结局是随后会饿死。
又类似于,房地产需求旺盛,经济繁荣,很多人认为扶持房地产就能推动经济增长,这同样是因果颠倒的。房地产火爆,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人们生产能力增强,在其他地方赚了更多的钱,所以才能买得起房了,因此房价上涨、房地产火爆了;而不是说,房价上涨,所以经济就能进步。是经济进步拉动了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拉动了经济。
一定要记住萨伊定律:先有生产,后有消费。
那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消费增加拉动了经济增长呢?从现象上看,的确看起来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啊。
这就又要明白巴斯夏的“看得见的鱼看不见的”。
看得见的是,旅游景区、旅游从业者的收入增长了,繁荣了;看不见的是,储蓄减少了,其他行业的生产萎缩了;看得见的是,旅游地区和行业受益了,看不见的是,其他地区和行业受损了。
比如我们可以以旅游热门地区和景点九寨沟为例。
游客潮水般涌入九寨沟旅游景区,相当于九寨沟的“出口”倍增。也就是说,在九寨沟这一地区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企业和人员,销售增加,收入增长,就业也增加,因为旅游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九寨沟这个地区的货币输入大幅度增长,但是进口,即向外地区输出货币小于输入,因此导致九寨沟地区土地、房屋、餐饮、零售等价格全线上涨。
其结果是,全国各地的储蓄,被拿到九寨沟消费掉了,由此减少了资本积累,减缓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进步速度,生产减少了。任何生产的减少,都将不利于所有人。
同时,吸引大量的当地人投入到旅游业之中,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其他行业的生产不足。那些没有从事旅游业的九寨沟老百姓,将由此承受较高的地价、房价和各类物价。即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降低了。
旅游地区总是物价高,并且很少有其他的工业生产,经济结构单一,原因如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实施环境保护,其实保护的是从事旅游业的一部分人,而牺牲了其他与旅游业不相关的人。
如果是国际上呢?道理同样。
比如马尔代夫。
它就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体的国家。国际游客拿着美元欧元人民币,兑换为马尔代夫货币,在该国进行旅游消费。由此,马尔代夫成为国际“坎蒂隆效应”中靠近货币源头的国家,美元储备增加,让该国可以发行更多的本国货币,导致了通胀,物价上涨。
但“坎蒂隆效应”造福的,同样是在马尔代夫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人员,他们因出售价格上涨而受益,那么没有从事旅游业的马尔代夫人,则是坎蒂隆效应中的受损者,他们被剥夺了购买力,承受较高物价的代价。
当然,全球更多的储蓄被消耗在马尔代夫,带来的结果同样是,全球的资本减少,生产减少,由此所有人没有享受到更低的物价,即更高的生产水平。
注意,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增加假日旅游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是凯恩斯主义的错误思维,是把结果当原因,把现象当本质。消费不能推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是增加储蓄和投资,它需要产权稳定的市场秩序。
这篇文章也并没有否定消费,并不是像清教徒一样主张无限制地压缩消费、不要享受生活、把“工作工作工作”、“积累积累积累”当做一种上帝的“天职”,只是在揭示消费并不是拉动经济增长这个经济学原理,以及增加消费的后果。这是价值中立的经济学分析,它没有任何价值判断在里面。
我们既反对刺激消费,也反对强制节俭的刺激储蓄、强制储蓄。储蓄与消费,是每个人时间偏好和价值判断的范畴,市场形成的储蓄-消费比,永远是最佳的比率,不应当进行任何人为的干预。
我们也并没有否认,消费增加会让一部分企业更加盈利,一部分人变得富有,看起来很繁荣。只是在阐明: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繁荣,而不是总体经济,更不是所有人的繁荣。
之所以要阐明它,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既然号称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学”,那么就不能只看旅游业繁荣了,旅游从业者的收入增长了,而不看其他行业由此投资减少了、另一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了;也就是,不能光看一种经济政策的收益,而不看其背后的代价。如果总是这样野鸡顾头不顾腚,那你凭什么说自己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学”?哪里有什么宏观的视野?
再说了,有没有脱离微观分析的“宏观”?
经济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领域的经济波动,都会对总体产生影响。研究任何一个经济现象,都研究的是经济的整体,因此只研究一个领域是研究不出所以然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稀缺性的世界里,资源总是稀缺的。要拉动某一行业的增长,必然要付出其他行业受损的代价。把这种收益和代价加总起来,来计算所谓的增长,意味着进行人际之间的效用比较,这是违反经济学的,是不允许的。